西方史: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爭端

2020-12-16 淮蕊觀史

引言

在整個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英國東印度公司一直在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以及馬尼拉的西班牙人爭奪與中國人貿易的商機。1644年清兵入關以及先前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都使得中國的內陸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經濟與對外貿易遭到嚴重破壞。在清朝建立以後不久,又在1678年至1682年爆發了「三藩之亂」。

直到1683年,康熙皇帝才最後平定了叛亂。從那時起,清帝國進入了一個全面繁榮和平的時代。此時,清朝加開廣州以北 的福州、廈門、寧波為通商口岸,於是荷蘭人與英國人都從中得益。荷蘭東印度公司並沒 有像英國東印度公司那樣與中國人建立常規的貿易聯繫。英國人經過多年的嘗試,終於在 1701年在廣州初步建立了與中國人的貿易聯繫。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62年至1690年一直努 力地想在中國大陸建立多個有利可圖的商站,但是這種努力失敗了。於是,荷蘭人只能每 年從浙江、福建和廣東各省駛往巴達維亞的中國人的平底船上獲得中國的商品,或與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人交易。

在科恩指揮荷蘭艦隊縱橫南中國海域的17世紀20年代,他鼓勵中國的商人、手工業者以及移民到巴達維亞墾殖。他的後繼的歷任總督也能夠比較寬容地 對待中國人。但是到了1690年,中國人在當地的數量已經大大增加,於是引起了巴達維亞 殖民地當局的警覺,他們開始嚴厲地對待中國人並且限制來自中國的移民。 由於巴達維亞當局與「17紳士」的看法不同,直到1728年至1734年,荷蘭人才通過廣州 與中國人建立了直接的和固定的貿易聯繫。荷蘭人從中國進口的貨物主要有茶葉、絲綢和 瓷器。荷蘭的船只有時被稱為「茶船」,荷蘭人則用刻有東印度公司「VOA」印章的銀幣購買 中國的貨物。

還有一些人想在中國設立荷蘭東印度公司中國分公司,訂購茶葉以及外銷瓷器。最普通的中國出口瓷器就是被稱為「粉彩」的食用瓷器皿。出口到歐洲 市場的外銷瓷器還要根據歐洲的王室、貴族家族甚至一般平民的要求的圖案製作生產。在 博克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戰爭與和平》一書中有一幅配圖,是一件當 時中國的外銷瓷,上面描繪了一名天主教方濟各會士的不雅場景,很可能這件瓷器是根據 一名熱忱的加爾文派教士的要求定製的。 無論是荷蘭人、英國人、法國人、奧斯坦德人、斯堪地那維亞人或者是西班牙人,在 廣州與中國人進行直接交易的時候都使用白銀。另一方面,荷蘭人在巴達維亞採購中國平 底船上的貨物的時候,可以用胡椒以物易物。

1734年,荷蘭人正式開始在巴達維亞與廣州之間進行直接的貿易。儘管荷蘭人與中國人建立貿易聯繫的時間處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黃金時代,但是這一時期英國人主宰了廣州的對外貿易,並且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一直處 於主導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國於1784年公布「折抵法案」以前,澤蘭省一直在從當地將中國的茶葉走私進入英國,這是荷蘭的投資者從事的一種與中國貿易有關的副業。 佔領馬六甲以及封鎖海峽 1633年以後,荷蘭人加緊了對於馬六甲的封鎖與圍困, 使得葡萄牙人在馬六甲的處境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荷蘭人對這個港口的封鎖越來越緊, 葡萄牙的船必須克服重重困難才能進出港口,馬六甲的貿易更是陷於癱瘓狀態。

果阿的葡屬印度政府雖然了解馬六甲在戰略地位上的重要性,可是無力援助。當時馬六甲食品匱乏,給養不濟。荷蘭駐巴達維亞總督迪曼斷定出擊的時機已到。1640年6月,一支由1400 人組成的遠徵軍開抵馬六甲,與一支規模相當的由柔佛王國派來的同盟軍會合,他們嚴密地包圍了馬六甲,經過6個月的戰鬥,葡萄牙人雖英勇抵抗,但一年後即1641年1月14日馬 六甲城及要塞終於被荷蘭軍隊攻克。荷蘭軍隊也付出了上千人陣亡的代價。當時,亞洲各 地的葡萄牙人不相信馬六甲堅固的要塞真的會被攻陷,有謠言說該船的陷落是因為葡萄牙 總督科蒂尼奧接受了敵人的賄賂。

他本人在要塞陷落後不久去世。荷蘭人在佔領了馬六甲以後,致力於與當地人修復關係並恢復與鄰近地區的貿易, 因此他們要求當地的葡萄牙人居民留下,參加城市的管理,只要他們宣誓效忠荷蘭人即可。但是,一部分富有的葡萄牙人,特別是葡萄牙的神職人員還是選擇離開,他們最後大部分都去了印度果阿和南方的科羅曼德爾海岸。只有一些葡萄牙人與馬來人結婚所生的混血兒後裔選擇留下。 從那時起,荷蘭人就以馬六甲為中心,伏擊和攔截往返於果阿和中國澳門地區之間的穿越海峽的葡萄牙船隻,使得果阿與中國澳門地區之間的貿易和軍事聯繫變得困難重重。 如1642年6月20日,一艘從果阿駛往澳門的船隻在馬六甲以北的海域被荷蘭人截獲,有價值6732荷蘭盾的貨物落入荷蘭人手中。

1643年6月,一艘由科欽駛往中國澳門地區的葡萄牙船隻又在馬六甲附近被荷蘭人截獲。隨著馬六甲的淪陷,東亞的要衝落入荷蘭人手中, 葡萄牙人在澳門這個孤零零的殖民地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孤立無援。葡萄牙人則拼 命反抗,1643年5月,他們也扣押了一艘駛往印度西海岸的荷蘭船隻,沒收了價值435439 餘荷蘭盾的波斯絲綢,由此迫使荷蘭人改變了其對葡萄牙船隻的處理辦法。葡萄牙人還利 用英國人的船隻運載貨物。1644年,至少有3艘英國船隻從蘇拉特和果阿經馬六甲駛往澳 門和馬尼拉,並從馬尼拉折回。

以至馬六甲的荷蘭總督抱怨說:「利用這種走私,果阿和澳門的葡萄牙人想要什麼都能夠得到。」1644年11月10日,荷屬印度的 正選議員梅祖依以及葡萄牙的果阿總督梅內塞斯在果阿籤訂條約,葡萄牙人釋放扣押的荷 蘭的船隻和船員,荷蘭人則釋放1643年2月22日以後所有的葡萄牙人俘虜並歸還貨物。條 約於1645年1月25日在果阿公布,雙方正式休戰。在此期間,中國澳門地 區與果阿之間的航運有所恢復。不過,荷蘭人對於過往的船隻仍然做出了限制,如第六款 規定葡萄牙人不得染指荷蘭人與原住統治者訂立的有壟斷條約的地區,第七款規定葡萄牙船隻須在荷蘭人事先知道的情況下才可以去馬六甲等港口。葡萄牙船隻經過馬六甲海峽必須付通行費,如1646年1月,有8艘碇泊在馬六甲的船隻每船交中國黃金4條,王家船隻免交。

由此,從中國澳門地區到馬六甲再到果阿的船只有所增加,根據張廷茂教授對於1645 —1651年往返於中國澳門地區與馬六甲之間的葡萄牙船隻數量的統計,從中國澳門地區至馬六甲共有18艘,從馬六甲至澳門共有17艘。不過這些船隻載貨嚴重不足,無法恢復到以前的水平。由於荷蘭人的封鎖和攔截,自17世紀20年代後期,葡萄牙人統治下的中國澳門地區與 日本長崎的貿易一直在下降,在過去的大半個世紀裡,澳門一直依賴於與長崎的貿易維持 其繁榮地位,現在這種貿易越來越岌岌可危。其固然是因為日本幕府以懷疑的態度看待在葡萄牙勢力扶植下的天主教會勢力的壯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在日本的荷蘭人利用這一形勢來削弱和破壞葡萄牙人在日本殘存的利益。

早在17世紀初年荷蘭人已經致力於與日本人建立貿易關係。1598年,有22艘荷蘭船隻駛往遠東,1600年4月19日,其中有一艘由雅各布·奎克內克艦長率領的「仁慈號」,由英國人威廉·亞當斯引航,該船因為被風暴吹離航線,駛抵日本九州的豐後國,雖然當地的葡萄牙人和耶穌會士 極不情願荷蘭人的到來,但是荷蘭人還是成功地在當地逗留了一段時間。由於船長病重, 所以由亞當斯作為代表去大阪覲見了德川家康,這次覲見對於荷蘭人以後在日本的立足有 重要的影響。德川家康第一次知道歐洲除了「南蠻」以外還有荷蘭人與英國人,而且後者信奉不同於天主教的新教。

日本人允許荷蘭人在當地定居下來,亞當斯也被 授予大名的頭銜,並且在靠近橫須賀的一個地方被賜予一塊小小的封地。1601年,當另一 支荷蘭艦隊回到自己祖國的時候,他們把聽到的關於荷蘭人在日本的消息向鹿特丹當局做了報告。另外,有一艘荷蘭的艦船在加裡曼丹島遇到了一艘日本的「朱印船」,後者的葡萄牙領航員也告訴他們在日本已經有荷蘭人居住下來的消息。在日本的亞當斯一直希望德川家康讓他離開日本回到歐洲,但是一直沒有獲得準許。

相關焦點

  • 荷蘭史:分析荷蘭東印度公司職員的主要類型
    東印度公司是荷蘭國家的產物,是商人們實際上開闢了通往東印度的道路,他們自然地不可避免地要投資於這項事業,或者深思熟慮去這樣做,他們對於公司的管理、總的戰略以及目標也有很強烈的自己的考慮和立場那就是堅持公司的壟斷權。」日本學者羽田正教授指出:「荷蘭東印度公司雖然取得政府的特許狀,但是終究是民營公司,不是荷蘭政府成立的國營企業。
  • 財富溯源之貨幣之荷蘭東印度公司
    歐洲17、18世紀殖民和掠奪的主要地方就是這些國家,因此歐洲各國負責「海外貿易」的公司便被稱為東印度公司。歐洲歷史上,17到19世紀間存在過七家東印度公司,其中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對世界經濟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 【知在行前】荷蘭東印度公司——跨國金融貿易帝國
    之所以在這裡要強調一下時間點,是因為英國的商人,在公元1600年取得了女王特許,也成立了面向東方貿易的「東印度公司」。單純從這個時間點看,英國人似乎是以商業模式,主導殖民擴張的先行者。然而考慮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實際是把之前十幾個小型東印度公司整合為一個大型聯合體,且整合後的規模十倍於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創者的稱號其實應該是歸屬於荷蘭人的。
  • 西方史:淺析東印度公司成立以後產生的影響
    引言在1602年3月20日,聯省議會終於頒布特許狀宣布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文縮寫為V.O.C.,開創時各方投入的資本為6.5百萬弗羅林。「17紳士」的主要工作,包括決定各分部派往東印度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向東印度訂購的商品種類與數量,拍賣來自東印度掠奪的或者是通過貿易獲得的商品與貨物以及決定出資者的股利。
  • 大航海時代 | 下南洋,荷蘭東印度公司,共和國,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於公元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承擔著荷蘭在南洋擴張的歷史使命。事實上,荷蘭人以純商業模式進行海外開發的起點,還要早於這個時間點。在公元1595年-1602年期間,荷蘭商人先後成立了十幾家進行東印度貿易的公司。精明的商人眼中並非只有競爭,更會看到因為減少競爭(形成壟斷)而產了的超額利潤。在政治家的建議下,各自為戰的荷蘭商人們,很快以股份制為基礎,建立了統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 英國東印度公司與茶葉貿易
    倫敦總部下屬職員有近350人,堪稱英國最大獨立私營企業。東印度公司擁有的僱傭軍規模堪比君王,而其所需的與軍事相關的就業崗位卻是君王所需的兩倍;與此同時,東印度公司的文職人員數量還在以50%的速度增長著。東印度公司將這種紳士般的資本主義推廣到英國其他沒有產業的有閒階級,這些人主要來自英國南部,受過公學教育。「英國一些最漂亮的、血淋淋的功績是在印度幹下的。」一位公司成員如此評論道。
  • 英國東印度公司,真的是個公司嗎?它到底牛在哪兒
    裡面最大反派是聲名狼藉的「英屬東印度公司」,因為就連充滿各種海鮮的「飛翔的荷蘭人號」都要聽命於東印度公司的首領去執行海盜清除計劃。圖:pinterest這個船長確實長得噁心又賊厲害圖:National Geographic難以想像的是,雖然東印度公司的存在長達近三百年,其中的250年也基本上完全控制住印度與遠東的所有事物,但其實一開始英國政府只給了它十五年的特權而已。
  • 這個聽了無數遍的東印度公司到底牛在哪?
    成立於公元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承擔著荷蘭在南洋擴張的歷史使命。事實上,荷蘭人以純商業模式進行海外開發的起點,還要早於這個時間點。在公元1595年-1602年期間,荷蘭商人先後成立了十幾家進行東印度貿易的公司。精明的商人眼中並非只有競爭,更會看到因為減少競爭(形成壟斷)而產了的超額利潤。在政治家的建議下,各自為戰的荷蘭商人們,很快以股份制為基礎,建立了統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 歐洲人在印度開設的東印度公司在發展的途中遇到了哪些問題?
    英國和其他歐洲東印度公司「學徒生涯」的基礎,是學習如何把棉布應用在更廣的紡織品原材料範圍內,怎樣為它在歐洲的麻料、毛料和絲綢之外找到一席之地。但各東印度公司並不是消極的接受者,他們試圖在國內市場把產品賣到極致。他們的策略是採用消費者已經熟悉的麻料買賣中使用的術語,來讓歐洲的消費者了解新產品。
  • 見微知著: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處境變化,看日不落帝國的興衰
    殖民地獨立激進派的塞繆爾·亞當斯率領約60名殖民地''自由之子''化裝成原住民印第安人,襲擊了停泊在岸邊的東印度公司的三艘商船,將342箱、總金額超過18000英鎊的茶葉倒入大海。這就是所謂的''波士頓傾茶事件''。波斯頓傾茶事件暴露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一系列問題,而自此以後,英國東印度公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亞洲內部商業的興起
    這個人口稠密、經濟生機勃勃的地區,包括中國南部沿海和日本,由於水和周圍陸地之間的溫差所造成的季節性海風,幾百年來一直通過海上商業聯繫在一起。在17和18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也被稱為VOC(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或聯合東印度公司),在建立覆蓋幾乎整個區域的網絡過程中,在維持這些聯繫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 料羅灣海戰:明鄭集團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路徑依賴鎖定
    依靠明朝當局支持的鄭芝龍海盜集團,以體量優勢襲擊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也順便打擊了本土競爭對手。但無論注水的戰績如何吹捧,雙方的技術差距都難以在短期內被磨平。甚至衝突本身都沒有影響各自的戰略發展路徑,並為後來的結局而埋下堅實伏筆。
  • 分析17世紀80年代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貿易活動情況
    引言據伊斯列爾統計,在 1688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亞洲的要塞以及商站中的僱員達到12000名,除此以外還有 6000名僱員服務於往返於歐洲與亞洲之間的艦隊上,另外還有4000人在大約80艘的各類航 行於亞洲海域的小船上服務。
  • 荷屬東印度公司,擁有萬人以上僱傭兵統治臺灣38年,還發行貨幣
    其實荷蘭的商人早在16世紀末期就到了這片土地,已經開始在印度開設貿易公司。 公元1602年,為了避免本國的商人之間的惡性競爭,14家荷蘭人的公司合併成了聯合東印度公司,一批手握實權的人物組成了該公司高層的董事會。不過權力最大的,都集中在董事會其中17個人的手中,被稱為「十七紳士」,開始了海上轉運。
  • 西方史:荷屬西印度公司與美洲殖民地的經營
    引言為了打破西班牙人在大西洋海域、西印度群島以及中美洲的貿易和軍事壟斷地位,荷蘭人決定以建立東印度公司的方式建立西印度公司。「西印度」一詞的出現,最初可能是因為1492年哥倫布抵達今天的加勒比海一帶的時候,錯將那裡當作印度而造成的;直至達伽馬到了今天南亞次大陸的印度以後,人們才確認了哥倫布的誤解。
  • 開普敦荷蘭東印度公司後花園,曾經東印度公司菜地,如今鳥語花香
    開普敦的荷屬東印度公司花園是遊玩觀光的好去處。在這裡,遊客大可流連休閒,探尋自然魅力,感受建築魔力,一連數小時都興致盎然,絲毫不倦。 花園就在母親城的心臟地帶,交通方便,遊玩樂趣極多,冒險攬勝極多!來「母親城」開普敦旅遊一趟,就絕不能不到市中心」公司花園「逛逛! 有時也簡稱」開普敦花園「,歷史建築林立,博物館遍布,還有很多宗教場所,甚至還有一座美術館。
  • 歐洲人在印度開了哪些公司?對棉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在17世紀上半葉葡萄牙海外勢力衰落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和英國東印度公司成為在亞洲,以及亞洲和歐洲之間最重要的兩家歐洲貿易商。這兩家公司是競爭對手,然而它們的興趣與成功卻全然不同。英國東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7世紀早期開始進行紡織品貿易之時,儘管貿易數量很小,但兩家公司在布料的品種上都已經有所專營。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的是廉價的幾內亞布,通常是條紋布,很可能是再出口到非洲,而英國東印度公司帶回歐洲的則是巴夫塔和絲綿。
  • 英國武裝入侵印度之前的莫臥兒帝國
    此局面與中國東漢末年的情形頗為相似,穆罕默德·沙就是「漢獻帝」,地方上有一大堆「袁紹」「曹操」,彼此之間攻伐不休,莫臥兒帝國全面陷入亂局,這為西方殖民者的入侵創造了條件。 率先來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正式掛牌營業。1605年,荷蘭人開始在印度東南部海岸建立貿易據點。1609年,荷蘭人攻陷葡萄牙建立的要塞普利卡特(Pulicat),據為己有。1616年,荷蘭人在印度西海岸的蘇拉特(Surat)建立貿易據點。總體上,荷蘭人將殖民和商貿重點放在東印度群島,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尼西亞,靠著壟斷東方的香料貿易大發橫財。
  • 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印尼的區別是什麼?
    這種情況很多,比如美國的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法國的全稱是法蘭西共和國;英國的全稱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直接用英國的一個聯合邦英格蘭代替了。事實上在歐洲殖民者沒有進入東南亞之前,是沒有印度尼西亞這一稱呼的。「印度尼西亞」一名來自於希臘文,意為「水中島國」;16世紀末,荷蘭殖民者入侵東南亞群島之後,稱這裡的島嶼為「荷屬東印度」,也就是歷史上的荷蘭東印度殖民地。
  • 荷蘭成立一家公司,它侵略過澳門、臺灣,它是如何擴張的?
    今天我要講的是荷蘭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名的事件。時間大約是在16世紀末到17世紀末這段時間。荷蘭就憑藉這個事件的順利進行和發展,使荷蘭在17世紀成為荷蘭崛起的世紀。那這個事件是什麼呢。這個歷史事件就是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我們知道英國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而且呢,比荷蘭的還早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