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系列答疑文章,上一篇
索隊會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答疑。
索隊已經無數次否決髒增肌的問題。
這是屬於20年前傳統健美愛好者留下的最大禍根!
典型的理論:「增肌就是吃」、「吃漢堡披薩高熱量垃圾食品增肌」、「高體脂才能增肌」等等。
誠然,部分健美運動員在非賽季,會不控制飲食進行增肌,這是他們的習慣。
但除了藥物等手段外,這些運動員的訓練、肌肉量、乃至天賦都無法讓普通人模仿。
而大部分健身愛好者,僅能維持每周4-5天的基礎訓練量,也沒有常年累月的積累,更不會使用藥物,這種情況下髒增肌的危害顯而易見:
1、飆升脂肪,且大幅度增加減脂難度;
2、過度的游離脂肪酸,對心血管等健康不利;
3、體重的過快增加,讓關節的壓力增大;
4、並不會提高增肌的速度,僅增加了體重。
何況,現在大部分職業運動員,也早就摒棄了這樣的方法。
索隊帶過的韓國運動員,沒有一個不重視自己的體脂,也不允許他們使用髒增肌。
對於增肌知識依然一知半解的可以看這個文章:從青銅到王者:健身增肌者最全手冊
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經講過幾種運動安排的優劣勢,這裡再復盤一下。
1、力量訓練後做有氧(也即馬上做)
這種模式節省時間,而且理論上因為預先消耗了糖原,會更快消耗脂肪。
a、理論上訓練後有氧會更多消耗脂肪,但放長期來看,對於減脂周期沒有幫助;
b、會造成肌肉更多損失,也會影響力量訓練對增肌的有效增益;
c、會造成皮質醇的居高不下。
2、分開做有氧(錯開幾小時)
分開做有氧會強化單一的運動效果,但是時間耗費更多。
a、分開進行會讓力量訓練更充分,並且能及時補充訓練後的營養,保證肌肉合成,從而遏制減脂期的肌肉分解;
b、分開進行也可以讓有氧運動保持更好的體力,如果進行HIIT的話,也可以更徹底。並將抑制皮質醇的長時間升高;
c、但是更耗費時間,並且也很難處於糖原虧空下進行有氧;
d、最好是錯開6小時。
綜上所述:
有氧和力量訓練,最好是分開進行。
實在沒有充足時間的話,可以在力量訓練後適當補充胺基酸。
並在全部運動結束後馬上補充全譜胺基酸+快糖。
90%的健身人群,非常看不起「節食減肥」。
他們以為自己不節食,其實自己減脂時的做法,和節食減肥異曲同工,不過套上了「健身」的外殼罷了。
以圖示的為例:
78KG的體重,按照《運動營養學》推薦攝入,需要達到每天120-150克蛋白質攝入,碳水也需要達到200-300克,脂肪100克左右。
(按照不同體質、目的需有調整,此處不討論吃多少)
而開始減脂後,直接斷崖式的降低了一半多。
這會讓體重在短期內不合理的降低5-10kg,不少人暗自竊喜「我真JB牛逼」。
但很可惜的是:
嚴重控碳後,糖原會大幅度減少,因為每1克糖原會伴隨3克水分。
所以這樣的減脂,你減少的50%是水分,剩下肌肉、脂肪各佔一半。
一旦達到瓶頸後,無法再突破當前的減脂狀態,並且肌肉損失的比例不比脂肪少。
這就是典型的「變相節食」,也就是「健身老鐵的節食減肥法」。
索隊在此給各位縷縷減脂的流程:
1、在減脂期初期,因為身體不適應,我們只需要進行適當調整即可。
例如加入部分誘導乳酸訓練、1-2次單獨的有氧、飲食上也僅需降低10%-15%熱量缺口。
2、降低的部分,前期主要以碳水調節,並且把減少的部分分攤到每一周。
例如我們要降低10%熱量,大約合300千卡,那換算成碳水大約是80克左右。
那麼第一周減少40克碳水,大約每頓飯少吃10%主食,維持兩周;
第三周繼續減少40克碳水,維持兩周。
3、當我們卡瓶頸(不要以體重作為單一指標),則繼續減少10%-15%的熱量缺口。
中期則以脂肪作為調節手段。
例如我們要減少10%熱量,大約220千卡(中期),合脂肪約30克。
於是可以通過減少食用油、減少高脂肉類等手段。
4、中期開始,力量訓練必須放棄肌群分化訓練,使用誘導乳酸訓練+大重量訓練,突破減脂瓶頸期的同時,避免肌肉損失。
例如周一上肢大重量;
周二下肢大重量;
周三休息;
周四周五周六誘導乳酸訓練。
5、蛋白質的增加呢?
減脂期的蛋白質需求確實超過增肌期,但不代表蛋白質=不掉肌肉,也不能盲目增加蛋白質,這會帶來尿酸等問題的風險。
篇幅有限,細節就不展開說了,但整體大家應該明白了:動腦子、循序漸進、不要盲目突進、不要斷崖式增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