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何晟 通訊員 周曉露 潘晨晨/文 CFP/供圖
冬天適度泡腳是一種養生方式,但長時間泡腳可能事與願違。近日,一位老人就將自己「泡」暈了。
張大伯,富陽人,今年70歲。平日裡,他比較注重養生保健,只要對身體有益的養生方式,他都願意試一試。這讓他比同齡人看起來更年輕、更精神。
每年進入寒冬,張大伯都喜歡晚上泡泡腳,待全身有些熱乎乎,他再擦乾腳,上床睡覺。孫子知道他有這一愛好,前段時間便給他買了一個泡腳桶。收到禮物的張大伯笑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誇孫子有孝心,為了不辜負小輩的這份心意,張大伯每晚睡前都要泡半小時的腳。
「這個泡腳桶不僅可以保溫,還有按摩功能,選定一種模式就不用管它了,可以安心看電視。」他覺得泡腳比以前舒服許多,不知不覺泡腳時間從原先的十幾分鐘延長到三四十分鐘。
起先,他感覺身體暖暖的,晚上睡眠質量也提高了,但到了第三個晚上,泡腳時卻出現了眩暈感。這時,他發覺不對勁,立刻停止泡腳,靜靜地坐在沙發上休息了幾分鐘,整個人才慢慢緩了過來。
雖然事後張大伯身體沒有任何異樣,但家人還是不放心,次日便陪著他到區中醫院心內科就診。
該科主任中醫師許金泉是他的接診醫生,許金泉仔細查體並詢問病史後找到了張大伯出現眩暈的原因。原來張大伯平時血壓偏低,泡腳時間過長導致血液流向下肢,心臟負擔加重,大腦供血不足,這才有了頭暈的症狀。
許金泉說,足部是足三陽經和足三陰經交會之處,穴位多達60多個。在睡前用熱水泡腳,確實能起到疏通氣血、溫經散寒、調節臟腑功能等作用,尤其適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者,體質虛寒、手腳冰涼者,精神緊張、失眠多夢者。
但泡腳的時間一般應控制在15分鐘至20分鐘為宜。如果時間太長,對於一些體質較為虛弱或血壓偏低的人來說,就有可能因血液湧向下肢導致腦部供血不足,隨即出現頭暈,甚至昏厥等症狀。張大伯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病例。
「泡腳期間,如果出現頭暈等不適症狀,應馬上停止泡腳,臥床休息。」許金泉解釋,隨著血液循環逐漸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會逐漸消失。而對於一些症狀較為嚴重的,例如暈厥的患者,家人應及時將其送往醫院救治,以免耽誤最佳治療時機。
冬天泡腳有益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泡腳。許金泉說,有四類人群不適合泡腳。
腳部有皮膚病、外傷、感染者不宜泡腳,否則容易引起或加重感染;身體局部紅腫熱痛者泡腳可能會加重病情。
有嚴重出血疾病或平時身體有出血傾向者,也不適合泡腳,容易誘發和加重出血。
心功能不全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寒涼天氣最好不要頻繁泡腳,熱水會擴張血管,加快血液流動,從而增加血管、心臟負擔,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下肢靜脈曲張、血栓患者不宜泡腳,泡腳會擴張下肢血管,使靜脈容量增加,加重血液回流負擔,從而加重症狀。
那麼,冬天泡腳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除了泡腳時間勿過長外,醫生提醒大家還需注意:勿過飽過飢,飢餓的時候泡腳會加快人體熱量消耗,過飢者可出現低血糖症狀,而飯後半小時內泡腳會使血液流向下肢,影響胃部血液供給,長期如此會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
勿過燙過涼,泡腳水溫度以40℃左右為宜,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其末梢敏感性下降,不易發現溫度過燙,容易燙傷而引發嚴重後果;
勿受風受涼,泡腳後容易出汗,受風受涼容易感冒,泡腳後還應擦乾腳上的水,適當揉搓足部,穿上襪子保暖;
勿盲目用藥,應遵醫囑選用適合自己體質的中藥,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