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呼麥唱流行和搖滾,都楞扎那說其實呼麥並不「土」

2020-12-23 瀟湘晨報

呼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喉音一響,就能把人的思緒帶到遼闊的草原。12月10日,「2020非音未來年度音樂盛典」上演,作為十強選手的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吟唱一曲《遊牧》,把一度失傳的呼麥藝術帶上舞臺。把呼麥與民謠、搖滾等風格結合,都楞扎那希望更多人走近這門古老的藝術。

班上堅持學呼麥的「差生」「你可以叫我大象,我的名字在蒙語裡是大象的意思。」這位出生於1989年的蒙古族漢子直爽而純樸。都楞扎那的父母都是牧民,父親是「烏蘭牧騎」的文藝工作者,他自己也從小愛唱歌,但第一次聽到呼麥,卻是他上高中的時候。

「呼麥在我小時候是沒有的,在內蒙古已經失傳,後來無意間在電視上聽到。」當時的他也不知道這是蒙古族的傳統技藝,就是特別喜歡這種聲音,「很磁性,很男人,而且能同時發出多個聲部的音,很神奇。」

2008年前後,都楞扎那開始跟老師學呼麥。他的老師們剛剛從外蒙古的世界呼麥大師那裡把它傳播回內蒙古,都楞扎那也是草原上第二批學習呼麥的人。「一開始很難,呼麥的發聲方法和唱歌是相反的,唱歌要放鬆,但呼麥要把喉結這部分緊張起來。」都楞扎那學過美聲,很難找到呼麥的發音方法。他開玩笑說,在藝校學呼麥的班上一共有12個學生,一開始他是最差的一個。

經過一番辛苦的練習,都楞扎那找到了竅門。等三年學習時光過去,班上堅持唱呼麥的學生,也只剩他一人了。「那時候學呼麥的專業人士少,很難分辨出來誰唱得好、誰唱得壞,學這個也賺不到錢。」都楞扎那卻沒想過這些,「我是個比較執著的人,可能當時我也說不上學得特別好,但從學校出來到社會上,我覺得還是要堅持。」

不畏質疑用呼麥唱流行歌機會留給了能堅持的人,2013年,都楞扎那被特招為內蒙古軍區的演員,他開始有了更多機會登臺並與其他音樂人交流。2016年,他登上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在張藝謀導演的舞臺作品《對話·寓言2047》中,他還擔任《長調 呼麥·雲紗》的音樂作品改編。

從他進入文工團開始,都楞扎那對呼麥的感覺就有了變化,「我想我要好好把它做起來。」他心裡有一個目標:「不只是蒙古族喜歡呼麥,我希望全國觀眾都能欣賞這個音樂。」傳統的呼麥十分原生態,基本是唱兩個音,旋律上也沒有太大的波動。都楞扎那覺得呼麥那麼好聽,也可以表達感情。於是,他開始嘗試用呼麥的方法唱歌。

《拉薩酒吧》是都楞扎那最先改編的一批歌曲之一,這是一首藏族風味的歌曲。「這個歌旋律感特別好,本身有民族風格,我把呼麥融入進去,歌詞又是普通話,就很容易被接受。」都楞扎那還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改編過很多經典歌曲,用呼麥的方式演唱的《在那遙遠的地方》廣為傳播。

他的嘗試也曾被人質疑,質疑多來自於內蒙古地區唱呼麥的人。「當時他們接受不了,覺得我把呼麥和流行音樂結合,破壞了傳統的、原始的呼麥文化。」都楞扎那說,他一直沒想把關注點放在內蒙古,而是希望全國觀眾都能來關注,「現在四五年過去了,他們中也有人開始走我的路線了。」

呼麥絕不只是蒙古人能唱「不去破壞呼麥,而是在風格上改編,讓更多的人接受,這個東西才能傳承下去。」都楞扎那的想法很簡單,包括這次參加「非音未來」的活動,也希望告訴年輕人,呼麥不是那麼「土」,「想學,你也可以。」

他不喜歡別人把呼麥說得特別「玄」、特別難。「總有人說,唱呼麥嗓子會出血,會把嗓子唱廢了,或者說這個聲音只有蒙古族能發出來。」都楞扎那覺得這很誤導人,也影響這項非遺藝術的傳承,「可能有人本身很喜歡,一聽這個話就不學了。」

他希望全國觀眾都能從他的歌聲中了解呼麥,了解內蒙古。這次他演唱的《遊牧》,唱的就是老家的遊牧生活。「那就是我小時候的經歷,夏天早上四點多,就跟著母親起床趕牛。母親會擠牛奶,五點多就拿著兩個桶回來熬奶茶。」都楞扎那把這些美好的生活寫到歌裡,開口一唱,就仿佛回到了草原。

作為年輕人,都楞扎那也愛聽流行歌,他喜歡民謠,就把呼麥和安靜的民謠結合,未來打算創作更多用普通話演唱的呼麥歌曲。他所在的大象樂隊,則偏重創作金屬搖滾風格的歌曲,「呼麥很有磁性,加上搖滾就更有力量。」在他看來,這樣的音樂充滿力量,一直在往前走。

【連結】「非音未來」選出非遺10強音樂人12月10日,「非音未來·音樂扶持計劃暨2020年第二屆優秀作品徵集活動」舉辦2020年度音樂盛典,阿朵、方錦龍、全勝、曾誠擔任導師,經過層層選拔,10強音樂人脫穎而出,盛典現場還評選出「年度最佳聲樂作品」和「年度最佳器樂作品」等12個獎項。

2020非音未來活動主題為「用音樂發現未來」,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及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有限責任公司指導,北京市演出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主辦。活動旨在通過徵集優秀音樂作品,扶持有才華的原創及改編音樂人才,推動非遺音樂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2020非音未來活動包括非遺音樂、民族音樂、世界音樂、古典音樂四種音樂類型,10強音樂人特色鮮明。既有國家京劇院青衣鄭菲、青海藏族唱經調傳承人陀樂樂團、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古琴琴歌音樂家何怡等音樂人,也有天童樂隊、龔鑼樂隊等樂隊。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韓軒 方非

編輯:關一文

流程編輯:郭丹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都楞扎那將非遺藝術與流行歌、搖滾樂相結合
    2008年前後,都楞扎那開始跟老師學呼麥。他的老師們剛剛從國外的呼麥大師那裡把它傳播回內蒙古,都楞扎那也是草原上第二批學習呼麥的人。「一開始很難,呼麥的發聲方法和唱歌是相反的,唱歌要放鬆,而呼麥要讓喉結這部分緊張起來。」都楞扎那學過美聲,很難找到呼麥的發音方法。他開玩笑說,在藝校學呼麥的班上一共有12個學生,一開始他是最差的一個。
  • 文化|蒙古族呼麥復活記
    呼麥——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她那神秘的發聲是時間的記憶,是千年的召喚。這一神奇的藝術如何誕生?為何100多年前,「哨音」呼麥在內蒙古草原上瀕臨失傳?又是怎樣復活的?呼麥近幾年發展態勢如何?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傳承和發展呼麥?只有男生才可以學呼麥?
  • 科學的了解神秘的「呼麥」
    從樂理角度來看,泛音是一個基礎音之上,以基礎音音頻的整數倍率,與基礎音同時出現的各種不同音高的聲音,如Levin 和 Edgerton《圖瓦的喉歌者》一文中的繪圖所示,基礎音C2(第一泛音)之上同時有第二、第三、第四等泛音構成的泛音列。
  • 非遺| 呼麥:內蒙古人的自然心聲
    大自然的聲音是呼麥的前沿  呼麥是蒙古族獨有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  呼麥,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  靠口腔和舌頭的變化  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以上聲部的旋律  這聲音,高如登蒼穹之巔  低如下瀚海之底  哼唱中肥美的牛羊循著聲音的方向而來
  • 【呼麥】屬於我們蒙古族的天籟之音...
    點擊題目下方蒙古圈,關注蒙古文化宣傳雜誌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 來呼倫貝爾帶你去聽呼麥
    02呼麥(民間音樂)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呼麥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新疆自治區阿爾泰山一帶的蒙古族居住地以及蒙古、俄羅斯圖瓦地區也能聽到這種歌唱方式。
  • 「明日之子樂隊季」開播了,哈拉木吉「呼麥」驚豔全場
    哈拉木吉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是學校「呼麥」專業的唯一一個學生,學校為他專門請了一位老師,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史上唯一一個呼麥專業學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廖俊濤聽他提到「呼麥專業」,大吃一驚,說:還以為呼麥是從上到下傳下來的。
  • 圖瓦一代傳奇呼麥大師,卻在監獄中度過了33年
    「Oidupaa技法」是以一個人的名字命名的,這個人是圖瓦傳奇人物,他曾經蹲過很久的監獄,圖瓦也一度禁止演唱他代表風格的呼麥唱法,Oidupaa用巴揚手風琴伴奏發明了一種特殊的呼麥技法,它屬於圖瓦呼麥的卡基拉低音技法範疇內,特點在於爆炸的撕裂感。
  •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個人資料 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
    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被扒,據悉,哈拉木吉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被扒,據悉,哈拉木吉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 2018年,哈拉木吉考入中央民族學院音樂學院,哈拉木吉來自中央民族大學,是學校「呼麥」專業的 一個學生,學校為他專門請了一位老師,是中央民族大學建校史上 一個呼麥專業學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當廖俊濤聽到他提到"呼麥專業課"時,他驚訝地說:"我以為呼麥是傳下來的。可以說,大多數音樂系的學生都沒有聽說過這樣的專業,可以看出它的獨特性。
  •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是誰 揭個人資料系民大呼麥專業第一人
    今年的《明日之子4》是一樂隊的形式,和以往的明日系列節目不一樣。《明日之子4》中,拉馬頭琴的學員哈拉木吉,令人驚豔不已。哈拉木吉,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畢竟是新人,下面,揭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原來系民大呼麥專業第一人。
  • ...手法演繹傳統詩詞文化 唱出來比讀出來更好聽的《天淨沙·秋思》!
    現代編曲手法演繹傳統詩詞文化 唱出來比讀出來更好聽的《天淨沙·秋思》!與當下很多嚴肅、專業卻晦澀難懂的古詩詞音樂作品不同,李罡院長的國風專輯作品,旨在依託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的專業優勢,用現代編曲的手法,用好聽的、流行的方式去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引領音樂創作回歸傳統文化。
  • 博蒂組合廣州音樂會 | 二沙島上聽蒙古民歌、長調、呼麥與馬頭琴
    在訓練和演唱中,博蒂組合傳承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深沉蒼勁、寬廣遼遠,十足體現了蒙古音樂的張力。無論是大型的舞臺演出,還是近距離的即興演唱,都非常能體現本身音色的特質。選的十八首歌都是耳熟能詳的歌曲。還有我們根據他們的需求,在中間安排了一首呼麥和一首馬頭琴曲。這次選擇都是我們內蒙古的經典的草原歌曲,有的歌曲都幾十年了,還有一個就是這裡面還有個純長調,是我們的民歌。我們就是本著想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知道我們的蒙古民歌這樣的目的去做,希望能多多宣傳,對我們草原文化的推廣也是非常好的機會。
  • 嗩吶、呼麥、馬頭琴都來了,《明日4》的選人邏輯是什麼?
    考慮到純素人在首次經歷大規模面試場合,易因緊張、沒經驗等元素隱藏了真實水準,如果十個主創人員中有九個人不看好,只有一個人認為他有閃光點堅持說「我要」,那麼大家就會重新討論。比如在首期節目中和面試時都唱了《生如夏花》的馬哲,他面試的時候就非常緊張,演奏和唱表現的都不好,但有導演認為他能行。第三次表演時,馬哲唱的熱淚盈眶,也終於呈現出了大家想要的感覺。
  • 蒙古歌《吉祥三寶》中的「三寶」,和現實中的三寶不太一樣……
    ,因為這首歌曲的旋律很動聽,而且溫馨的場面一下子就打動很多觀眾,以至於很多人都誤以為他們是一家三口這首歌一開始是用蒙古語唱的,很多人都聽不懂,蒙古語它也不好學,雖說旋律好聽,但一開始傳唱度並不高。後來作者把歌詞稍做了改動,添上了漢語,這首歌才讓大家更加喜歡,唱起來也朗朗上口,我們知道《吉祥三寶》裡邊有唱到太陽,月亮,星星,太陽指的是爸爸,月亮指的是媽媽,星星指的我,合起來就是吉祥三寶…我們都知道在當代各個地方都是有三寶的,比方說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天津三寶鼓樓,炮臺
  • 古典大識堂|來自日本的民族搖滾——和樂器樂團
    和樂器樂團融合了詩吟,和樂器以及搖滾樂團,給與「嶄新的搖滾樂新感覺」。  之後,由於宋朝的社會動蕩和元朝少數民族統治中原造成的文化斷層,使得尺八在中國漸漸失傳,在日本卻廣為流傳,而且形成了「琴古流」、「都山流」、「明暗對山流」等幾大流派。  蜷川べに(三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