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麥——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她那神秘的發聲是時間的記憶,是千年的召喚。
這一神奇的藝術如何誕生?
為何100多年前,「哨音」呼麥在內蒙古草原上瀕臨失傳?
又是怎樣復活的?
呼麥近幾年發展態勢如何?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傳承和發展呼麥?
只有男生才可以學呼麥?
學習呼麥需要注意什麼?
……
想知道這些答案,首先讓我們從5月28日晚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舉辦的呼麥培訓匯報演出談起。
哨音高亢,低音雄渾,時而夾雜的金屬聲質地感鮮明……5月28日晚,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劇場內,呼麥培訓匯報演出正在進行,展示的十多首曲目,大部分是首次在內蒙古演唱。
此次為期1個半月的培訓中,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特邀俄羅斯圖瓦共和國著名呼麥老師薩雷格拉爾·葉甫蓋尼·維克多羅維奇為20多名學員授課。在後臺一直靜靜觀看的民樂團團長葉爾達,帶著欣慰的表情感嘆:「以昂沁為代表的新一代呼麥組合已日漸成熟,這首新曲《Han da gai te 》演繹的非常好!」
自2009年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內蒙古幾乎每年都要舉辦一兩次這樣規模的呼麥培訓班,有力地推動著內蒙古呼麥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哨音呼麥 回歸內蒙古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兩種奇特說法: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或「潮爾」,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傳於我國的內蒙古和新疆,蒙古國的西部和俄羅斯的圖瓦等蒙古族聚居區。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演員寶力道是內蒙古當代最早一批學習呼麥的歌手之一。與他同期的都日斯哈呼、斯琴畢力格、吉日木圖等都是1993年起師從蒙古國呼麥大師、國際呼麥學會副會長巴特爾·敖德蘇榮的。這聽起來令人有些迷惑,他們為什麼沒有跟隨本土先輩,而是捨近求遠,拜了外國的老師?
這是因為呼麥演唱種類之一「高音呼麥」,即俗稱「哨音」的呼麥,早在100多年前在內蒙古草原已經失傳,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還能追尋到一些呼麥演唱者的足跡。近幾十年來,隨著內蒙古草原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包括呼麥在內的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生存基礎和演唱環境。再加上傳承人少,如今能夠擔負起呼麥傳承人重任的歌手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文化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追逐時尚流行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遠遠高於呼麥等傳統文化。因此,一段時期內,作為「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的呼麥藝術曾經瀕臨失傳。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與周邊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才使得高音呼麥這一古老的演唱藝術有機會重新回歸內蒙古。
進入2000年,呼麥開始在內蒙古流傳開來。在都日斯哈呼等第一批呼麥愛好者的影響下,很多人,尤其是專業院團開始將目光投射到了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圖瓦。現任內蒙古呼麥協會會長的國家級呼麥傳承人呼格吉勒圖,震驚世界的女呼麥歌王蘇依拉賽汗,著名的安達組合呼麥主唱那日蘇、敖特根·巴雅爾等就在其列。
為了學藝,呼格吉勒圖組織了幾個人自掏腰包遠赴蒙古國請來敖德蘇榮老師,自費租房子、自己做飯,勤學苦練學呼麥。老師被他們的刻苦和執著的精神所打動,決定每年來內蒙古培訓6個月,呼格吉勒圖堅持學了3年,最終學得精髓。
◎蒙古族呼麥活躍在世界舞臺
值得慶幸的是,2006年,蒙古族呼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破天荒新增了原生態組別。當時安達組合憑藉著神奇的呼麥演唱取得了全國第三的好成績。一時間,人們對呼麥這一神奇而古老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媒體的展示推動下,一大批專業及業餘演唱者遠赴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圖瓦學習呼麥。除了請蒙古國的老師外,我區還多次邀請圖瓦著名呼麥藝術家阿勒得爾等老師來內蒙古開班教學。至此,內蒙古的呼麥學習掀起了一波熱浪,呼麥這一音樂化石開始「復活」,並日漸顯現出無窮的魅力。
同時,區內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致力於呼麥藝術的系統研究,很多歌唱演員找到在世的呼麥大師學習,並系統整理音樂理論,以便把這種口頭傳承的藝術形式用現代的方式記錄下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產生了興趣。昂沁組合、奈熱組合、扎木契組合、蒙古利亞女子組合等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這些植根於專業藝術團體中的呼麥組合,活躍在了世界呼麥舞臺上,並獲得許多大獎。不僅如此,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很多盟市、旗縣的烏蘭牧騎呼麥組合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種藝術大賽和電視綜藝節目中嶄露頭角。
2014年在滿洲裡舉行的首屆中國呼麥大賽暨中國·國際呼麥大賽吸引了來自中、俄、蒙、美、日、西班牙、澳大利亞等9個國家的150餘名選手參賽,其中國內選手100多名。來自錫林浩特的牧民昂給日嘎、呼倫貝爾草原的額日和木巴圖等人取得了前三甲的好成績,顯示了基層呼麥發展的良好態勢。
◎女呼麥歌手講述呼麥的教與學
蒙古國將呼麥稱為「民族之魂」,圖瓦則把呼麥列為國寶級藝術。兼學過蒙古國呼麥和圖瓦呼麥的女呼麥歌王蘇依拉賽汗認為,蒙古國呼麥和圖瓦呼麥各有所長,又各不相同。蒙古國呼麥比較高亢嘹亮,圖瓦呼麥比較低沉渾厚。蒙古國呼麥更注重旋律,對技術技巧要求更高;而圖瓦呼麥多為對大自然聲音的模仿,更加原生態,旋律不太明顯。她還認為,二者沒有優劣之分,初學者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個人條件選擇。
蒙古國著名呼麥大師道布慶松迪在1991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也曾教過女弟子,但都學不會。不知是什麼原因,這是不是和喉結有關,因為婦女是沒有喉結的。」顯然,後來女呼麥歌手的出現推翻了松迪大師的論斷,但毋庸置疑的是,呼麥學唱對於女子來說難度的確高於男子。直到現在,內蒙古優秀的女呼麥歌手也只有蘇依拉賽汗、圖娜拉、烏雲塔娜。蘇依拉賽汗說,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學的都是男老師,無法體會和感知女聲的發聲特性;二是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觀點,多數只是依靠師徒之間面對面的口耳相傳,重示範、重經驗、輕理論講授,對於共鳴腔怎麼打開等這些最常見的問題難以準確指導;三是現有的呼麥學習者多從事器樂演奏專業,並沒有很高的聲樂理論基礎。所以很難準確把握聲音氣息。而她自己因為學習過聲樂理論,所以在兩個月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呼麥唱法。她認為,學習呼麥要有聲樂基礎,要有很高的悟性,還要堅持不斷地練習,具備這3個條件,男女都可以學好。
◎列入院校課程開發和傳承呼麥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呼麥具有本民族獨特的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未來如何傳承保護,不僅是蒙古民族應該重視的問題,也是全人類應該考慮的問題。
目前,呼麥長期依賴的主要傳承方式還局限於師徒間傳承,而這種方式缺乏理論基礎,不具科學性和規範性,難成系統。值得慶幸的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已經於2010年成立了呼麥專業,第一屆學生已經步入社會,為呼麥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專業院團輸送了人才。未來,還應該把呼麥向更多的蒙古族學校推廣,儘快完善傳承機制,重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開發和傳承呼麥藝術。
蘇依拉賽汗認為,呼麥雖然是蒙古族特有的古老藝術,但不應該受到禁錮,應該通過舉辦、參加國際性賽事,開展多種文化交流活動,不斷開闊眼界,提高技術技巧,積累實戰經驗; 應當普及到蒙古族聚居區之外的全國範圍甚至世界範圍,讓其他民族和地區結合自己的民歌、民樂,或者融入管弦樂、交響樂、搖滾樂等,讓呼麥藝術普及化、國際化。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劉春
編輯:鄧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