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蒙古族呼麥復活記

2021-02-28 內蒙古日報


呼麥——高如登蒼穹之巔、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她那神秘的發聲是時間的記憶,是千年的召喚。

這一神奇的藝術如何誕生?

為何100多年前,「哨音」呼麥在內蒙古草原上瀕臨失傳?

又是怎樣復活的?

呼麥近幾年發展態勢如何?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傳承和發展呼麥?

只有男生才可以學呼麥?

學習呼麥需要注意什麼?

……

想知道這些答案,首先讓我們從5月28日晚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舉辦的呼麥培訓匯報演出談起。

哨音高亢,低音雄渾,時而夾雜的金屬聲質地感鮮明……5月28日晚,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劇場內,呼麥培訓匯報演出正在進行,展示的十多首曲目,大部分是首次在內蒙古演唱。

此次為期1個半月的培訓中,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特邀俄羅斯圖瓦共和國著名呼麥老師薩雷格拉爾·葉甫蓋尼·維克多羅維奇為20多名學員授課。在後臺一直靜靜觀看的民樂團團長葉爾達,帶著欣慰的表情感嘆:「以昂沁為代表的新一代呼麥組合已日漸成熟,這首新曲《Han da gai te 》演繹的非常好!」

自2009年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起,內蒙古幾乎每年都要舉辦一兩次這樣規模的呼麥培訓班,有力地推動著內蒙古呼麥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哨音呼麥 回歸內蒙古

有關呼麥的產生,蒙古人有兩種奇特說法:




呼麥又名「浩林潮爾」或「潮爾」,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多聲表演藝術,既可一人演唱,也可多人演唱,主要流傳於我國的內蒙古和新疆,蒙古國的西部和俄羅斯的圖瓦等蒙古族聚居區。

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團演員寶力道是內蒙古當代最早一批學習呼麥的歌手之一。與他同期的都日斯哈呼、斯琴畢力格、吉日木圖等都是1993年起師從蒙古國呼麥大師、國際呼麥學會副會長巴特爾·敖德蘇榮的。這聽起來令人有些迷惑,他們為什麼沒有跟隨本土先輩,而是捨近求遠,拜了外國的老師?

這是因為呼麥演唱種類之一「高音呼麥」,即俗稱「哨音」的呼麥,早在100多年前在內蒙古草原已經失傳,僅在新疆阿勒泰地區還能追尋到一些呼麥演唱者的足跡。近幾十年來,隨著內蒙古草原自然生態、生產生活方式發生的巨大變化,包括呼麥在內的一些傳統民歌失去了生存基礎和演唱環境。再加上傳承人少,如今能夠擔負起呼麥傳承人重任的歌手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文化價值取向發生了改變,追逐時尚流行文化的熱情和積極性遠遠高於呼麥等傳統文化。因此,一段時期內,作為「蒙古族民間音樂的活化石」的呼麥藝術曾經瀕臨失傳。直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與周邊國家的交流日益頻繁,才使得高音呼麥這一古老的演唱藝術有機會重新回歸內蒙古。


進入2000年,呼麥開始在內蒙古流傳開來。在都日斯哈呼等第一批呼麥愛好者的影響下,很多人,尤其是專業院團開始將目光投射到了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圖瓦。現任內蒙古呼麥協會會長的國家級呼麥傳承人呼格吉勒圖,震驚世界的女呼麥歌王蘇依拉賽汗,著名的安達組合呼麥主唱那日蘇、敖特根·巴雅爾等就在其列。

為了學藝,呼格吉勒圖組織了幾個人自掏腰包遠赴蒙古國請來敖德蘇榮老師,自費租房子、自己做飯,勤學苦練學呼麥。老師被他們的刻苦和執著的精神所打動,決定每年來內蒙古培訓6個月,呼格吉勒圖堅持學了3年,最終學得精髓。

◎蒙古族呼麥活躍在世界舞臺

值得慶幸的是,2006年,蒙古族呼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同年,央視青年歌手大獎賽破天荒新增了原生態組別。當時安達組合憑藉著神奇的呼麥演唱取得了全國第三的好成績。一時間,人們對呼麥這一神奇而古老的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各方的努力下,尤其是各媒體的展示推動下,一大批專業及業餘演唱者遠赴蒙古國和俄羅斯的圖瓦學習呼麥。除了請蒙古國的老師外,我區還多次邀請圖瓦著名呼麥藝術家阿勒得爾等老師來內蒙古開班教學。至此,內蒙古的呼麥學習掀起了一波熱浪,呼麥這一音樂化石開始「復活」,並日漸顯現出無窮的魅力。


同時,區內許多專家學者開始致力於呼麥藝術的系統研究,很多歌唱演員找到在世的呼麥大師學習,並系統整理音樂理論,以便把這種口頭傳承的藝術形式用現代的方式記錄下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產生了興趣。昂沁組合、奈熱組合、扎木契組合、蒙古利亞女子組合等近幾年發展起來的這些植根於專業藝術團體中的呼麥組合,活躍在了世界呼麥舞臺上,並獲得許多大獎。不僅如此,錫林郭勒、呼倫貝爾等很多盟市、旗縣的烏蘭牧騎呼麥組合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各種藝術大賽和電視綜藝節目中嶄露頭角。

2014年在滿洲裡舉行的首屆中國呼麥大賽暨中國·國際呼麥大賽吸引了來自中、俄、蒙、美、日、西班牙、澳大利亞等9個國家的150餘名選手參賽,其中國內選手100多名。來自錫林浩特的牧民昂給日嘎、呼倫貝爾草原的額日和木巴圖等人取得了前三甲的好成績,顯示了基層呼麥發展的良好態勢。

◎女呼麥歌手講述呼麥的教與學


蒙古國將呼麥稱為「民族之魂」,圖瓦則把呼麥列為國寶級藝術。兼學過蒙古國呼麥和圖瓦呼麥的女呼麥歌王蘇依拉賽汗認為,蒙古國呼麥和圖瓦呼麥各有所長,又各不相同。蒙古國呼麥比較高亢嘹亮,圖瓦呼麥比較低沉渾厚。蒙古國呼麥更注重旋律,對技術技巧要求更高;而圖瓦呼麥多為對大自然聲音的模仿,更加原生態,旋律不太明顯。她還認為,二者沒有優劣之分,初學者要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個人條件選擇。

蒙古國著名呼麥大師道布慶松迪在1991年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也曾教過女弟子,但都學不會。不知是什麼原因,這是不是和喉結有關,因為婦女是沒有喉結的。」顯然,後來女呼麥歌手的出現推翻了松迪大師的論斷,但毋庸置疑的是,呼麥學唱對於女子來說難度的確高於男子。直到現在,內蒙古優秀的女呼麥歌手也只有蘇依拉賽汗、圖娜拉、烏雲塔娜。蘇依拉賽汗說,這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教學的都是男老師,無法體會和感知女聲的發聲特性;二是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觀點,多數只是依靠師徒之間面對面的口耳相傳,重示範、重經驗、輕理論講授,對於共鳴腔怎麼打開等這些最常見的問題難以準確指導;三是現有的呼麥學習者多從事器樂演奏專業,並沒有很高的聲樂理論基礎。所以很難準確把握聲音氣息。而她自己因為學習過聲樂理論,所以在兩個月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呼麥唱法。她認為,學習呼麥要有聲樂基礎,要有很高的悟性,還要堅持不斷地練習,具備這3個條件,男女都可以學好。

◎列入院校課程開發和傳承呼麥

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呼麥具有本民族獨特的文化性格和教育功能。未來如何傳承保護,不僅是蒙古民族應該重視的問題,也是全人類應該考慮的問題。

目前,呼麥長期依賴的主要傳承方式還局限於師徒間傳承,而這種方式缺乏理論基礎,不具科學性和規範性,難成系統。值得慶幸的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已經於2010年成立了呼麥專業,第一屆學生已經步入社會,為呼麥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專業院團輸送了人才。未來,還應該把呼麥向更多的蒙古族學校推廣,儘快完善傳承機制,重視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開發和傳承呼麥藝術。

蘇依拉賽汗認為,呼麥雖然是蒙古族特有的古老藝術,但不應該受到禁錮,應該通過舉辦、參加國際性賽事,開展多種文化交流活動,不斷開闊眼界,提高技術技巧,積累實戰經驗; 應當普及到蒙古族聚居區之外的全國範圍甚至世界範圍,讓其他民族和地區結合自己的民歌、民樂,或者融入管弦樂、交響樂、搖滾樂等,讓呼麥藝術普及化、國際化。


來源:內蒙古日報

記者:劉春

編輯:鄧玉霞

相關焦點

  • 【呼麥】屬於我們蒙古族的天籟之音...
    點擊題目下方蒙古圈,關注蒙古文化宣傳雜誌呼麥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歷史淵源據考證,呼麥的歷史可以遠溯至匈奴時期,至遲在蒙古族形成前後就已經產生。
  • 非遺| 呼麥:內蒙古人的自然心聲
    大自然的聲音是呼麥的前沿  呼麥是蒙古族獨有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  呼麥,這種古老而神秘的歌唱方式  靠口腔和舌頭的變化  一個人同時唱出兩個以上聲部的旋律  這聲音,高如登蒼穹之巔  低如下瀚海之底  哼唱中肥美的牛羊循著聲音的方向而來
  • 來呼倫貝爾帶你去聽呼麥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 用呼麥唱流行和搖滾,都楞扎那說其實呼麥並不「土」
    呼麥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喉音一響,就能把人的思緒帶到遼闊的草原。12月10日,「2020非音未來年度音樂盛典」上演,作為十強選手的呼麥演唱家都楞扎那吟唱一曲《遊牧》,把一度失傳的呼麥藝術帶上舞臺。把呼麥與民謠、搖滾等風格結合,都楞扎那希望更多人走近這門古老的藝術。
  • 蒙古族說唱藝術家拉西敖斯爾「不忘初心 傳承民族文化」
    在他60年的人生中,最為卓越非凡的貢獻就是對《格薩(斯)爾》進行搶救和保護,將蒙古族傳統民間文學作品《格斯爾傳》改編為蒙語說書故事,進行了長達80個小時的說唱錄音。《格薩(斯)爾》是藏、蒙兩個民族人民集體創作的一部偉大英雄史詩,是藏、蒙人民智慧的結晶。藏族稱為《格薩爾》,蒙古族稱為《格斯爾》,統稱《格薩(斯)爾》。2006年,《格薩(斯)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蒙古族帥小夥一開嗓將網友帶入草原,這項喉音絕技有何來頭?
    大白新聞注意到,得益於短視頻社交軟體的流行,越來越多像哈拉木吉一樣的蒙古族同胞將這項「非遺」文化與大眾分享,而這種少數民族歌唱藝術的獨特魅力,有望通過更多人的了解與喜愛,得以傳承發展。走紅網絡在最近一檔選秀節目裡,合著悠遠的馬頭琴聲,眉目清秀的蒙古族小夥開嗓了。
  • 俄羅斯圖瓦{蒙古族}共和國
    1864年,清政府和沙俄籤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讓了唐努烏梁海地區西部的阿穆哈河地區。1860年至1911年,沙俄以「探險」和「採礦」為名,繼續對唐努烏梁海地區進行殖民和經濟侵略。1912年,中國北疆出現了外蒙古「獨立」的危機,其影響也波及到唐努烏梁海地區。同年初,在沙俄商人的唆使下,唐努烏梁海地區發生了搶掠內地商號的事件,內地商人紛紛逃離該地。
  • 蒙古族音樂美學初探
    二、蒙古族音樂審美範疇瑣議  蒙古族文化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山林狩獵文化時期——草原遊牧文化時期——村落農耕文化時期。每個文化時期內,蒙古人均創造了獨特的音樂體裁形式,並且完好地保留到今天。蒙古人既善於創造,又善於保存,相得益彰,堪稱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範。
  • 博蒂組合廣州音樂會 | 二沙島上聽蒙古民歌、長調、呼麥與馬頭琴
    他們師從內蒙古廣播藝術團國家一級演員、著名歌唱家、中央民族大學特聘教授、蒙古族長調國家級傳承人阿拉坦其其格老師。#《追夢人》博蒂組合#博蒂組合是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文化中國.行走世界"公益基金特聘藝術家、公益文化使者,也是北京中影華騰"藝術家團"演員,2017年5月開始參演《Memory5D+》非遺創意秀全球巡演,第一站在美國洛杉磯帕薩迪納劇院演出。
  • 走進蒙古婚旅世界,探索寶藏文化
    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徵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著蒙古民族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和藝術的感悟,所以被稱為「草原音樂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布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 榮列榜中。
  •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個人資料 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個人資料 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時間:2020-07-21 12:23   來源:愛八卦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個人資料 為什麼被稱為呼麥第一個人 今年的《明日之子4》是以樂隊的形式展現,這與之前的《明日之子4》不同。
  • 明日之子4哈拉木吉是誰 揭個人資料系民大呼麥專業第一人
    哈拉木吉,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畢竟是新人,下面,揭哈拉木吉的個人資料,原來系民大呼麥專業第一人。哈拉木吉,看到這個名字,想必大家就已經猜到哈拉木吉是哪裡人了吧,沒錯,哈拉木吉是來自內蒙古呼和浩特,出生於1999年4月16日,今年才21是,目前還是一名學生,在2018年,哈拉木吉考進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專業是呼麥,令人好笑的是
  • 在蒙古族歷史文化空間中遨遊 ——評武自然詩集《啊哈嗬咿》
    他深受蒙古族文化的薰陶,對內蒙古的山川、土地、大草原懷有刻骨銘心的愛,對蒙古族兄弟懷著深深的感恩。正是這種愛與感恩的情懷深深地激蕩著他,使他不由自主地拿起筆來,用詩歌表達出對大草原的熱愛,對蒙古族文化的傾心。蒙古族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
  • 蒙古族冠帽文化研究
    蒙古族冠帽文化是蒙古族服飾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相關歷史文獻、考古、壁畫藝術證明,蒙古族冠帽的不同種類在元代、明代的中原地區,甚至鄰裡民族民眾中被廣泛使用。清代滿族統治者創造性的接受並使用了蒙古族冠帽文化。一、蒙古族冠帽文化史,可以折射出蒙古文化發展的變遷史。就蒙古族冠帽的起源、發展歷史淵源,從人類和自然和諧相處的角度分析,蒙古族冠帽是整剝獵物中的幼小動物和身小動物皮,然後曬乾縫合而成。
  • 天蒼茫,雁歸來 蒙古族作家千夫長攜《草原記》《紅馬》回到草原
    著名蒙古族作家千夫長帶著花城出版社出版的《草原記》和海天出版社出版的《紅馬》回到了內蒙古,回到了草原。「草原記憶,緣於花城璀璨;紅馬來了,因為海天遼闊。」第26屆全國書博會期間,千夫長將攜這兩部作品在包頭和呼和浩特舉行兩場精心策劃的賞讀會。
  • 蒙古族民謠金屬音樂的締造者 九寶樂隊《Sonsii》
    傳承草原音樂文化,感受民族音樂魅力。蒙古音樂網哈木格排行榜新榜單為您揭曉。在呼和浩特FM99.8文藝廣播推出的全區《草原音樂聯播》節目中,每周六日各地電臺主持人和你一起揭曉榜單。
  • 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本文採用文獻資料法對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概況進行介紹;同時進一步分析了蒙古族體育文化現狀,得出蒙古族體育文化現狀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它的現狀問題總結出制約因素;即要適應現代經濟社會發展、要與學校體育相結合、自身認識不夠三方面,最後根據其發展問題制定一系列的保護與傳承的途徑與措施,以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蒙古族民俗體育文化。
  • 科學的了解神秘的「呼麥」
    呼麥之所以能同時發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聲音,技巧在於借丹田之力唱出一個基礎音(fundamental),經由壓縮喉嚨,析出基礎音之上的各個泛音,再藉由口腔、鼻腔、頭腔或胸腔的共鳴來放大所選取的各個泛音
  • 蒙古族鞍馬文化( 一)
    蒙古族在馬背上長大、馬背上崛起、馬背上創業,馬背上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勞勇敢。從而被世人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馬文化是蒙古族遊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蒙古族很早就發明使用鞍具。最初的鞍子是用柳條編織的,後來有了把牛皮整形而成的鞍子,還有坐墊形的鞍子。
  • 蒙古族音樂源於草原,歷經千年不衰,在於兼容並蓄
    當時的音樂體裁主要有:薩滿教歌舞、呼麥、狩獵歌曲、英雄史詩等。在蒙古帝國建立之前,蒙古部落已經形成了祭祀歌舞、慶典歌舞、宴會歌舞、戰陣歌舞祭祀歌舞。蒙古人最初信奉薩滿教,在舉行祭祀儀式時,都會有歌舞相伴。蒙古人在每次出師徵戰之前,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眾多將士在最高統帥的率領之下,圍繞高大的薩滿樹跳起集體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