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

2021-01-08 朝超柴燒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汽窯、電窯燒制時添加木屑或松木油使得陶坯表面形成類似柴燒的基本紋理算是真正柴燒嗎?

陳朝超柴燒

近些年隨著傳統手工文化的興起,古老而又傳統的柴燒工藝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和青睞,柴燒陶瓷品也漸漸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當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柴燒陶瓷製品,伴隨而來的也是有著不同的反響和問題出現。

陳朝超柴燒

前些時間有一位柴燒愛好者和我一起討論了一個關於柴燒工藝的問題:為什麼有人多陶藝人用汽窯或者電窯也能燒成類似你的柴燒作品?就著與這位壺友討論的問題,我們今天延伸討論一下關於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方面構成。

陳朝超柴燒

首先柴燒是中國最原始的燒制技藝,現代柴燒和古代柴窯從燒制技法和審美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古代柴窯一般會選擇純松木作為燒制燃料,套匣缽讓陶坯保持完好的整潔度,由於匣缽對坯體的保護,坯體在燒制時不容易變形。現代柴燒主要採用坯體裸燒的形式,燒制時陶坯與火、灰燼交叉融合,出品的陶製品質樸、厚重,給人呈現一種返璞歸真的侘寂感覺。由於裸燒燒制時間長,陶坯長時間受火和窯內氣流的影響,所以成品率較低。

陳朝超柴燒

再者就是柴燒陶器保留著陶器完整的陶性,之所以長時間慢火鍛燒是為了充分發揮陶坯的分子結構,提升柴燒器皿使用價值。特別是柴燒茶具能很好的提升茶水結合度,讓用戶泡茶有一個更好的品嘗體驗。用汽窯或者電窯燒制短時間燒制,窯內氛圍穩定能保證陶器的整體成品率。但是不能把陶器的陶性發揮到極致,對於使用價值來說相對會弱些。有些陶藝師在用汽窯或電窯燒制的過程中會投放一些其他物質,比如松木屑、松油、茶葉末以達到類似柴燒的效果,但是從使用角度上來講不能代表等於柴燒效果,屬於型似非神似。

陳朝超柴燒

不管是用汽窯、電窯、還是柴窯燒制的陶藝品,有著自己不同的風格和特點,選擇用不同的燒制手法也是每個陶藝家的思想反映。中國陶瓷博大精深,同時她的包容性也很強,百家齊放這也中國傳統手工欣欣向榮的一種景象。

陳朝超柴燒

相關焦點

  • 柴窯與柴燒
    早期燒窯使用的木柴,大多數時候,是用雜木,當然就跟燒柴火灶差不多,有什麼燒什麼,也有個專門的詞,叫槎柴,燒槎柴的窯都稱為槎窯。古時有張騫乘槎浮海的傳說,也是這個字。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杜甫有詩:乘槎消息近,無處問張騫。清代官窯陶瓷中也經常描繪這個故事。大體上屬於神仙故事一類。
  • 【日本意向】柴燒工藝
    何為柴燒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
  • 極簡柴燒的前世今生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土 SOILl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 日本柴燒——備前燒
    備前燒日本柴燒 備前燒燒產於日本六大古窯產地之一的岡田縣,是六大古窯中最古老的一個,距今已發展一千多年備前燒所採用的登窯是半地下式的穴窯,是一種效率較為低下的窯。沿山的斜面挖溝,用黏土搭建頂棚和側壁,在備前燒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高溫燒成,不斷加大地面的傾斜度、地面面積以及更寬廣的頂棚。在燃料充足的情況下,燒制過程中產生不同斑紋,這種斑紋的生成被稱為「窯變」,是備前燒的生命之所在,也成為現代柴燒主要的藝術表現。
  • 燒柴 、柴窯、柴燒,五分鐘看完一萬多年的陶瓷美學歷程
    什麼才是真柴燒?柴燒美在哪?從歷程說起!運用自然,改變自然,欣賞自然。人類三種生活能力推進的陶瓷美學歷程。從燒柴、到柴窯、再到柴燒。再欣賞自然,沒有人能像自然一樣奢侈的決定泥和火的色彩,是柴燒美感之成。 柴燒、只取自然的木柴和泥巴為直接原材。
  • 柴燒窯變的一萬種可能
    在柴燒窯變的基礎上進行作畫,是一種頗為新穎的嘗試。傳統柴燒止步於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審美意象,柴房所倡導的「新柴燒」摒棄了傳統柴燒的厚拙氣息,使得器物更趨向於宋瓷的審美形態,典雅精緻,極大地拓展了柴燒器的聯想和想像空間。
  • 柴燒,追求它的侘寂之美
    喜歡柴燒器物,就是因為這種古樸又安靜的器質,火與土的自然交融,變幻出獨一無二的靈性。柴燒器物推崇極致的簡單古樸,它的魅力在於質感,一種經歷了自然風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這種質感不是取決於人,它是一種火與土共同作用形成的美。每一件成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都千差萬別、耐人回味。柴燒源於中國,盛於日本,最後流傳到臺灣,現在倒成為時下潮流。
  • 何為柴燒建窯建盞?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柴燒歷史較為悠久,建盞的燒制一開始就是採用柴燒法,用最傳統的木材進行升溫,而柴燒又分為傳統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有不少盞友剛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不知道如何區分兩者,所以我們就來談一談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
  • 識別柴燒天然灰釉技巧
    柴燒作品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上釉的作品,是事先施釉後經過柴燒而形成,這類釉面具有一定的規整性、均齊性;而不上釉(自然釉
  • 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與雲南普洱茶
    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好的茶葉當然需要用好的茶缸來儲存,才能最大程度的保存、還原、激發茶性,讓茶葉得到更好的轉化,比如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同時建水紫陶柴燒罐具有一定的透氣性、且沒紫砂透透氣性強,也不像瓷罐那麼密不透風,對普洱茶而言,由於普洱茶自身儲存需要微量氧化轉化的過程。
  • 銅官窯的一隻茶壺 傳承了千年柴燒技藝
    從他爺爺的父親開始,家裡就一直在做泥人,但他偏要搞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直到大二,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柴燒這一燒窯技法,劉嘉豪被柴燒「窯變」的那種不確定的神秘感深深吸引住了,使他對專屬於柴窯的金屬色彩感到痴迷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一位普普通通的陶藝愛好者,始終保持著一顆上進的心,卻得到了世界瓷都眾人認可的柴燒陶界「泥巴西施」的稱號。生命的歷程往往難以預料,閱歷過無數次的衝動、激情、冷靜、煩躁、失望、欣慰等路程,也經常在煩躁時掙扎,失望時落寞,也有傑作出窯時的滿足,生活路上的種種坎坷塑造出今天輝煌的品格。
  • 柴燒是什麼,為什麼茶友圈那麼流行--彌善說茶器
    從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在工業社會的浪潮席捲而至之前,這一直是人們燒制陶器的主要方式。柴燒器為造化之作,燒成效果由土、火、柴、窯共同作用而成,其技出於古法,器與火焰相融,其痕得於偶然,每一器皆為孤品。燒制難度極大,一窯中可燒成的器物不過半成左右,窯寶更是數窯不可得一。
  • 60個色澤溫暖 層次豐富的柴燒作品
    柴燒的陶藝作品的特點在於灰燼和火焰直接竄入窯內,產生落灰經高溫融熔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它散發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家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柴燒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質,只要大原則掌握住,其他的呈現就視為隨機性的效果,柴燒陶的特質本來就不那樣精準,在預期效果外,出現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這也是柴燒迷人的部分。出窯時總是有出乎意外的收穫。-柴燒,不僅是燃燒薪柴,更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運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結合而成美麗作品。
  • 品柴燒之美,探索臺灣最古老的水裡蛇窯
    水裡蛇窯是由制陶師傅林江松於1927年建立的,坐落在臺灣南投縣水裡鄉頂崁村、鄰近日月潭,臺灣現有最古老、最傳統的柴燒窯,目前已傳承四代。除窯本身之外,現有陶藝工作室、陶藝文物室、921地震紀念室等設施,目前是臺灣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 柴窯和柴燒都以泥與窯火交融創造的器物,但各自的追求不同
    柴窯和柴燒同樣以木柴作為燃料,卻有著本質的差異,柴窯追求的是器型釉色的協調美,柴燒追求的是千器千面的個性美,這和不同時代的審美觀念密不可分。正如有位朋友對傳統柴窯器推崇備至,而我卻對現代柴燒器情有獨鍾。
  • 柴燒\書之法,器致美
    柴房茶器的創作,將柴燒的自然變化,加以藝術升華,不僅彰顯了柴燒的工藝之美,將繪畫、瓷刻、書法等融入其中,亦突出了實用器的藝術之美。 柴房茶器書法,以行書、小楷、篆書等為主要字體,筆墨摹古而有新意,富有情趣,清秀典雅,巧妙結合柴燒落灰的自然變化,風神瀟灑,韻味生動。
  • 杯中自有山水,壺中自有天地 | 柴燒-自然落灰釉
    先給大家淺談一下「柴燒」 「柴燒」-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柴燒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 「上釉的柴燒作品」,是在製作好的泥坯上施上調好的釉料,放入匣缽內,再入窯內燒制。木柴僅作為燃料,提供熱量的製造還原氣氛,匣缽在燃燒過程中阻隔木柴的落灰從而不影響器皿表面的乾淨和光澤。
  • 建水紫陶彥武柴燒,師從向炳成大師
    老師終於有空了,老師說帶我們看看自己柴燒窯當打開窯門時候我們全部都驚呆了。裡面都是放了許多精品寶貝。看了老師窯之後就和老師坐下來開始談一些柴燒紫陶的銷售事項時,卻看到了彥武老師的作為父親的祥和的一面。看到老師和自己孩子這麼溫暖在一起。
  • 臺灣青年放棄佳能工作,專注做柴燒陶 人物
    如果匠人總是精益求精渴望突破,那麼柴燒陶也許是最富於探索的領域。「柴燒」技藝是中國最古老的燒陶方法,它的成本極高,而且有志於這門技藝的青年寥寥無幾。但幸運的是,在臺灣還有一位臺灣西線的城市中,「三義」位於臺北和臺中之間,這裡聚集了很多做陶和做畫的藝術家。宗文就是其中土生土長、較為年輕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