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汽窯、電窯燒制時添加木屑或松木油使得陶坯表面形成類似柴燒的基本紋理算是真正柴燒嗎?
近些年隨著傳統手工文化的興起,古老而又傳統的柴燒工藝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和青睞,柴燒陶瓷品也漸漸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當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柴燒陶瓷製品,伴隨而來的也是有著不同的反響和問題出現。
前些時間有一位柴燒愛好者和我一起討論了一個關於柴燒工藝的問題:為什麼有人多陶藝人用汽窯或者電窯也能燒成類似你的柴燒作品?就著與這位壺友討論的問題,我們今天延伸討論一下關於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方面構成。
首先柴燒是中國最原始的燒制技藝,現代柴燒和古代柴窯從燒制技法和審美角度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古代柴窯一般會選擇純松木作為燒制燃料,套匣缽讓陶坯保持完好的整潔度,由於匣缽對坯體的保護,坯體在燒制時不容易變形。現代柴燒主要採用坯體裸燒的形式,燒制時陶坯與火、灰燼交叉融合,出品的陶製品質樸、厚重,給人呈現一種返璞歸真的侘寂感覺。由於裸燒燒制時間長,陶坯長時間受火和窯內氣流的影響,所以成品率較低。
再者就是柴燒陶器保留著陶器完整的陶性,之所以長時間慢火鍛燒是為了充分發揮陶坯的分子結構,提升柴燒器皿使用價值。特別是柴燒茶具能很好的提升茶水結合度,讓用戶泡茶有一個更好的品嘗體驗。用汽窯或者電窯燒制短時間燒制,窯內氛圍穩定能保證陶器的整體成品率。但是不能把陶器的陶性發揮到極致,對於使用價值來說相對會弱些。有些陶藝師在用汽窯或電窯燒制的過程中會投放一些其他物質,比如松木屑、松油、茶葉末以達到類似柴燒的效果,但是從使用角度上來講不能代表等於柴燒效果,屬於型似非神似。
不管是用汽窯、電窯、還是柴窯燒制的陶藝品,有著自己不同的風格和特點,選擇用不同的燒制手法也是每個陶藝家的思想反映。中國陶瓷博大精深,同時她的包容性也很強,百家齊放這也中國傳統手工欣欣向榮的一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