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之法,器致美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論述: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捺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都是對書法之美的一種描述。書法反映在陶瓷上,別有一番意境之美。書法結構契合茶具器型,造就韻律之美。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不乏陶瓷書法的上乘之作,相對墨暈於紙,陶瓷書法更富有陽剛之氣,立體之美。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寫有七絕詩句(「百草千花雨氣新,今朝陽上盡如塵,黃州春色能與酒,醉東西園歌舞人」)的白釉罐。純粹以書法為形象元素進行裝飾,打破了書法作為裝飾圖案的從屬屬性,彰顯器型的美觀而忽略其功能需要,器型與書法都極富厚重、端莊的美感。
丨周敦頤
從陶器產生到瓷繪出現,書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質美及其文化內涵上天然契合,其奧秘即深藏在歷代傳承的模式之中,陶瓷從配料、拉坯、成形、裝飾到燒制的個體經驗,書法從書寫的時代變化,都在訴說著一種來自於真實的、自然的個性感悟。盛唐時期書寫體系日臻完善,恰適飲茶之風盛行,書法裝飾與茶器的結合也就順理成章。名人詩句或「酒」、「茶」文字,筆墨之風,大有張旭、懷素、顏、柳之韻,配以器型結構,或古樸、或簡約、或靈動。宋代書法反映在陶瓷器型中「大巧若愚」,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窯用書法裝飾的酒具、茶具,其書法亦頗有「蘇、黃、米、蔡」之韻。
京口北固亭懷古
陳眉公
元、明、清各時期的陶瓷書法也各具裝飾形式、藝術美感和時代精神氣質。當代陶瓷和書法的結合樣式更富有藝術性,表現手法多樣,書法逐漸成為陶瓷裝飾中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或以筆代刀,或以刀代筆,盡顯材質和工藝的美感,如淄博的色釉刻瓷,景德鎮的陶瓷書法等。陶瓷與書法同為造型藝術,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都講究線條美,通過線條、型體、空間等傳遞作者的情感。都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狀物與抒情相統一。其核心在於以表達創作者的審美趣味和對生活的理解,以情感化的線條、節奏等個性因素反映審美體驗。
柴房茶器的創作,將柴燒的自然變化,加以藝術升華,不僅彰顯了柴燒的工藝之美,將繪畫、瓷刻、書法等融入其中,亦突出了實用器的藝術之美。其中名家書法,既講究器型與文字內容、書法風格的高度融合,更是對書法之美極盡追求,講究字與字的方正結構,點畫飽滿圓潤,或線條婉轉曲折,突出曲線之美,或筆墨韻味空靈生動,神採沉密,使得茶器整體效果「溫厚淳樸,見而生敬」。
柴房茶器書法,以行書、小楷、篆書等為主要字體,筆墨摹古而有新意,富有情趣,清秀典雅,巧妙結合柴燒落灰的自然變化,風神瀟灑,韻味生動。創作者以形寫意,追求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有一種若不經意、平和自然而又細膩含蓄的美。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保留了最初書寫者的隨興、自在的自由節奏,連思維過程的「塗」「改」墨跡筆痕,也一併成為書寫節奏的跌宕變化,可以閱讀原創者當下不經修飾的一種即興之美。這個隨形寓意的書法藝術,正是柴房在茶器書法創作中追求的要旨。
歐陽修
蘇軾
如張旭的 《古詩四帖》中「揮毫落筆如雲煙」的狀態,虞世南書法的「含而不露,有謙謙君子之氣」。歐陽詢書法 「纖濃得體,剛勁不撓」。柴房茶器書法的創作者不僅用心領會大家的書法意蘊,力求字字峻拔英挺,跌宕生姿, 「展舒眉之姿,伸手掛足之俏」。寓正於斜,迅捷果斷。點橫勾畫間,重現書法大家創作時的或質樸凝重,寬博舒展。或心緒動蕩、氣勢起伏,從而獲得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柴房茶器書法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突破了筆墨在釉上的工藝制約,利用柴燒的多次燒成,使的墨、色更加渾然一體。大膽採用年輕的優秀書法藝術家,逐漸形成柴房茶器書法不拘成法而又縱橫恣肆的藝術特徵。
杜牧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圖文原創來自柴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