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書之法,器致美

2020-12-23 騰訊網

書之法,器致美

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論述:橫「如千裡陣雲,隱隱然其實有形」;點「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撇如「陸斷犀象」;捺如「百鈞弩發」;豎如「萬歲枯藤」,都是對書法之美的一種描述。書法反映在陶瓷上,別有一番意境之美。書法結構契合茶具器型,造就韻律之美。

中國陶瓷發展史上,不乏陶瓷書法的上乘之作,相對墨暈於紙,陶瓷書法更富有陽剛之氣,立體之美。元大都遺址出土的寫有七絕詩句(「百草千花雨氣新,今朝陽上盡如塵,黃州春色能與酒,醉東西園歌舞人」)的白釉罐。純粹以書法為形象元素進行裝飾,打破了書法作為裝飾圖案的從屬屬性,彰顯器型的美觀而忽略其功能需要,器型與書法都極富厚重、端莊的美感。

丨周敦頤

從陶器產生到瓷繪出現,書法的形式美和陶瓷材質美及其文化內涵上天然契合,其奧秘即深藏在歷代傳承的模式之中,陶瓷從配料、拉坯、成形、裝飾到燒制的個體經驗,書法從書寫的時代變化,都在訴說著一種來自於真實的、自然的個性感悟。盛唐時期書寫體系日臻完善,恰適飲茶之風盛行,書法裝飾與茶器的結合也就順理成章。名人詩句或「酒」、「茶」文字,筆墨之風,大有張旭、懷素、顏、柳之韻,配以器型結構,或古樸、或簡約、或靈動。宋代書法反映在陶瓷器型中「大巧若愚」,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耀州窯用書法裝飾的酒具、茶具,其書法亦頗有「蘇、黃、米、蔡」之韻。

京口北固亭懷古

陳眉公

元、明、清各時期的陶瓷書法也各具裝飾形式、藝術美感和時代精神氣質。當代陶瓷和書法的結合樣式更富有藝術性,表現手法多樣,書法逐漸成為陶瓷裝飾中獨立的藝術表現形式,或以筆代刀,或以刀代筆,盡顯材質和工藝的美感,如淄博的色釉刻瓷,景德鎮的陶瓷書法等。陶瓷與書法同為造型藝術,有著相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趣味,都講究線條美,通過線條、型體、空間等傳遞作者的情感。都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狀物與抒情相統一。其核心在於以表達創作者的審美趣味和對生活的理解,以情感化的線條、節奏等個性因素反映審美體驗。

柴房茶器的創作,將柴燒的自然變化,加以藝術升華,不僅彰顯了柴燒的工藝之美,將繪畫、瓷刻、書法等融入其中,亦突出了實用器的藝術之美。其中名家書法,既講究器型與文字內容、書法風格的高度融合,更是對書法之美極盡追求,講究字與字的方正結構,點畫飽滿圓潤,或線條婉轉曲折,突出曲線之美,或筆墨韻味空靈生動,神採沉密,使得茶器整體效果「溫厚淳樸,見而生敬」。

柴房茶器書法,以行書、小楷、篆書等為主要字體,筆墨摹古而有新意,富有情趣,清秀典雅,巧妙結合柴燒落灰的自然變化,風神瀟灑,韻味生動。創作者以形寫意,追求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有一種若不經意、平和自然而又細膩含蓄的美。王羲之的《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保留了最初書寫者的隨興、自在的自由節奏,連思維過程的「塗」「改」墨跡筆痕,也一併成為書寫節奏的跌宕變化,可以閱讀原創者當下不經修飾的一種即興之美。這個隨形寓意的書法藝術,正是柴房在茶器書法創作中追求的要旨。

歐陽修

蘇軾

如張旭的 《古詩四帖》中「揮毫落筆如雲煙」的狀態,虞世南書法的「含而不露,有謙謙君子之氣」。歐陽詢書法 「纖濃得體,剛勁不撓」。柴房茶器書法的創作者不僅用心領會大家的書法意蘊,力求字字峻拔英挺,跌宕生姿, 「展舒眉之姿,伸手掛足之俏」。寓正於斜,迅捷果斷。點橫勾畫間,重現書法大家創作時的或質樸凝重,寬博舒展。或心緒動蕩、氣勢起伏,從而獲得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

柴房茶器書法經歷了一場艱難的蛻變,突破了筆墨在釉上的工藝制約,利用柴燒的多次燒成,使的墨、色更加渾然一體。大膽採用年輕的優秀書法藝術家,逐漸形成柴房茶器書法不拘成法而又縱橫恣肆的藝術特徵。

杜牧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圖文原創來自柴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品柴燒之美,探索臺灣最古老的水裡蛇窯
    蛇 窯採用柴燒式,因為窯身很長,除了從窯首的燃燒室投薪,燃燒3天3夜以後,再從兩側投新孔投入木柴,使窯內溫度達到攝氏1200度。每 次燒窯約耗費一萬公斤木柴。早期燒窯產品為一般日常生活用的碗,盤,罐甕缸等陶器。目前為保護傳統,保持3個月燒窯一次,平均每年燒窯4-6次。1、什麼是柴燒?
  • 柴燒是什麼,為什麼茶友圈那麼流行--彌善說茶器
    從字面上看,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在工業社會的浪潮席捲而至之前,這一直是人們燒制陶器的主要方式。柴燒器為造化之作,燒成效果由土、火、柴、窯共同作用而成,其技出於古法,器與火焰相融,其痕得於偶然,每一器皆為孤品。燒制難度極大,一窯中可燒成的器物不過半成左右,窯寶更是數窯不可得一。
  • 柴燒,追求它的侘寂之美
    侘寂,從老舊的物體外表下,顯露出的一種充滿歲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駁,或是褪色暗淡,都無法阻擋的一種震撼的美。喜歡柴燒器物,就是因為這種古樸又安靜的器質,火與土的自然交融,變幻出獨一無二的靈性。如同汝窯的開片美,都是意外的美的產物。柴燒器物推崇極致的簡單古樸,它的魅力在於質感,一種經歷了自然風化的,非常柔和的光感和手感。這種質感不是取決於人,它是一種火與土共同作用形成的美。每一件成品的顏色、形狀和肌理都千差萬別、耐人回味。柴燒源於中國,盛於日本,最後流傳到臺灣,現在倒成為時下潮流。
  • 柴燒窯變的一萬種可能
    在柴燒窯變的基礎上進行作畫,是一種頗為新穎的嘗試。傳統柴燒止步於落灰和火焰的自然審美意象,柴房所倡導的「新柴燒」摒棄了傳統柴燒的厚拙氣息,使得器物更趨向於宋瓷的審美形態,典雅精緻,極大地拓展了柴燒器的聯想和想像空間。
  • 燒柴 、柴窯、柴燒,五分鐘看完一萬多年的陶瓷美學歷程
    什麼才是真柴燒?柴燒美在哪?從歷程說起!運用自然,改變自然,欣賞自然。人類三種生活能力推進的陶瓷美學歷程。從燒柴、到柴窯、再到柴燒。再欣賞自然,沒有人能像自然一樣奢侈的決定泥和火的色彩,是柴燒美感之成。 柴燒、只取自然的木柴和泥巴為直接原材。
  • 【日本意向】柴燒工藝
    柴燒曾不被欣賞柴燒是一種古老的燒制方法,木材是燒窯最主要的燃料,燒制陶器時罩住瓷胎,將木灰與火隔離開,避免與之直接接觸,使產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體上走了火的痕跡,這在中國古代社會正統的制瓷標準中在技術允許的情況下都是不被欣賞的,認之為「瑕」。在中國的傳統觀念裡,陶瓷都是以潔淨整齊為佳的。
  • 柴窯和柴燒都以泥與窯火交融創造的器物,但各自的追求不同
    在氣、電窯出現以前,柴一直以來都是瓷器燒制的主要燃料,上千年的傳承使柴窯有了一套相對嚴謹的製作流程和執行標準。宋代五大名窯(汝、定、鈞、哥、官)的產品各具特色,共同之處在於對瓷色和釉質的追求,燒制工藝根據不同控溫要求而有所差異。柴燒則強調個性化、多樣性、偶然性,所以在燒制上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從而產生了後來的蘇打燒和鹽燒等豐富作品藝術效果的方法。
  • 極簡柴燒的前世今生
    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土 SOILl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 【埏埴·市集】餘燼——湖北美術學院師生柴燒陶藝作品市集(完整版)
    正值辭舊迎新,一紀之初,湖北美術學院陶藝專業組織了「跨年燒」和「新年首燒」兩次活動,共有四十多位師生參與,前後持續了兩個星期,出窯了一批優秀的柴燒作品,活動過程和結果令人愉悅和滿意。此次,由陳君教授策劃,美蓮社藝術空間杜朝暉先生支持,藉此推出「新」「舊」兩窯的作品,展現柴燒餘燼之美,舉行藝術介入日常的一次迎春市集。
  • 日本柴燒——備前燒
    備前燒日本柴燒 備前燒燒產於日本六大古窯產地之一的岡田縣,是六大古窯中最古老的一個,距今已發展一千多年備前燒所採用的登窯是半地下式的穴窯,是一種效率較為低下的窯。沿山的斜面挖溝,用黏土搭建頂棚和側壁,在備前燒的發展過程中,為了更有效地實現高溫燒成,不斷加大地面的傾斜度、地面面積以及更寬廣的頂棚。在燃料充足的情況下,燒制過程中產生不同斑紋,這種斑紋的生成被稱為「窯變」,是備前燒的生命之所在,也成為現代柴燒主要的藝術表現。
  • 柴窯與柴燒
    早期燒窯使用的木柴,大多數時候,是用雜木,當然就跟燒柴火灶差不多,有什麼燒什麼,也有個專門的詞,叫槎柴,燒槎柴的窯都稱為槎窯。古時有張騫乘槎浮海的傳說,也是這個字。這個故事流傳很廣,杜甫有詩:乘槎消息近,無處問張騫。清代官窯陶瓷中也經常描繪這個故事。大體上屬於神仙故事一類。
  • 陶藝家︱Asuka Mew:器物中自有嗜好之美
    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尤其是無常。起初,日本戰國時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創造了侘び茶,將內斂精神與茶道之美融合在一起,即所謂的麁(cū)相,意為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儀に(外表粗糙,內在完美)。
  • 泥巴人打造柴燒陶藝的泥巴西施
    一位普普通通的陶藝愛好者,始終保持著一顆上進的心,卻得到了世界瓷都眾人認可的柴燒陶界「泥巴西施」的稱號。生命的歷程往往難以預料,閱歷過無數次的衝動、激情、冷靜、煩躁、失望、欣慰等路程,也經常在煩躁時掙扎,失望時落寞,也有傑作出窯時的滿足,生活路上的種種坎坷塑造出今天輝煌的品格。
  • 何為柴燒建窯建盞?龍窯與倒焰窯柴燒又有何不同?怎麼區分兩者?
    柴燒歷史較為悠久,建盞的燒制一開始就是採用柴燒法,用最傳統的木材進行升溫,而柴燒又分為傳統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有不少盞友剛看到看到這個兩個詞,不知道如何區分兩者,所以我們就來談一談龍窯柴燒與倒焰窯柴燒。
  •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汽窯、電窯燒制時添加木屑或松木油使得陶坯表面形成類似柴燒的基本紋理算是真正柴燒嗎?陳朝超柴燒近些年隨著傳統手工文化的興起,古老而又傳統的柴燒工藝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和青睞,柴燒陶瓷品也漸漸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當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柴燒陶瓷製品,伴隨而來的也是有著不同的反響和問題出現。
  • 杯中自有山水,壺中自有天地 | 柴燒-自然落灰釉
    先給大家淺談一下「柴燒」 「柴燒」-凡是利用薪柴為燃料燒成的陶瓷製品,都可稱之為柴燒,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柴燒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 「上釉的柴燒作品」,是在製作好的泥坯上施上調好的釉料,放入匣缽內,再入窯內燒制。木柴僅作為燃料,提供熱量的製造還原氣氛,匣缽在燃燒過程中阻隔木柴的落灰從而不影響器皿表面的乾淨和光澤。
  • 銅官窯的一隻茶壺 傳承了千年柴燒技藝
    從他爺爺的父親開始,家裡就一直在做泥人,但他偏要搞一些不一樣的東西,直到大二,偶然的機會讓他接觸到了柴燒這一燒窯技法,劉嘉豪被柴燒「窯變」的那種不確定的神秘感深深吸引住了,使他對專屬於柴窯的金屬色彩感到痴迷
  • 烤著地瓜,柴燒窯的火焰照亮石鼓村的手作陶坊
    午後,站在山坳之中,閉上雙眼,感受這來自四面的田野、樹林所饋贈的自然之音。良久,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之中,情緒漸漸平復,慢慢忘卻瑣碎的煩惱,只有大自然才有這樣的治癒力。    步入到村內的118號屋子前,這棟屋子是村民曾安興的祖屋,建於1982年,兩層夯土牆體木質結構,傳統灰瓦坡屋頂,9間房間。
  • 識別柴燒天然灰釉技巧
    柴燒作品作品可分上釉(底釉)與不上釉(自然釉)兩大類,上釉的作品,是事先施釉後經過柴燒而形成,這類釉面具有一定的規整性、均齊性;而不上釉(自然釉
  • 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與雲南普洱茶
    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好的茶葉當然需要用好的茶缸來儲存,才能最大程度的保存、還原、激發茶性,讓茶葉得到更好的轉化,比如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建水紫陶柴燒茶葉罐同時建水紫陶柴燒罐具有一定的透氣性、且沒紫砂透透氣性強,也不像瓷罐那麼密不透風,對普洱茶而言,由於普洱茶自身儲存需要微量氧化轉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