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和趙二,一個一手策劃了玄武門之變,一個高度疑似導演了燭影斧聲的劇情。從一定程度上看,這兩位是有很多共同點的,都是皇位的第二任繼承人,都高度參與了謀權造反事業,皇位得來都充滿了陰謀算計,彼此都是心狠手辣之輩。
李世民
但是論起知名度,趙二差李二那不是一點點,李二名流千古,收割一大片粉絲,還成為了穿越爽文,逆天改命御用男主;趙二臭名昭彰,洗脫一層皮都洗不白,與之相關最具知名度的居然是千古荒唐之春宮著作—《熙陵幸小周后圖》。
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趙二這麼個人,他們的差距之所以有這麼大,其中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
李二玄武門之變事實明確,證據確鑿,不需要有任何疑問,最多就是歷史記載時因為某些大家都明白的原因有所偏頗。但是關於趙二是否真的殺害了趙大這個問題,就值得好好討論一下了。
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的皇權繼承問題直接造就了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懸案—「燭影斧聲」。《宋史·太祖本紀》只是隻言片語了幾句:「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 相對而言《宋史紀事本末》的記載就詳細多了,也充滿了可供腦補的空間。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午夜時,趙匡胤病重,招晉王趙光義進宮議事,期間沒有第三個人在場,也不知道在說些啥,有人就看見了燭影搖動的景象,聽見了斧子戳地的聲響。當天夜裡趙匡胤就駕崩了,死的莫名其妙。宋皇后趕緊讓宦官王繼恩去找自己的兒子秦王趙德芳過來,結果王繼恩直接把晉王喊來了。宋皇后震驚之餘迅速認命,懇求趙光義「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趙光義也哭著回答:「共保富貴,勿憂也!」然後趙光義順利即位,史稱太宗。
說是這麼說,實際上趙光義即位沒幾年,趙匡胤僅剩的兩個兒子就一個被逼死,一個病逝,宋皇后去世的時候,趙光義甚至拒絕為皇嫂服喪。因此,趙光義一直被懷疑得位不正,暗害了趙匡胤。
事實真相已經難以真正證實,但我個人卻更傾向於趙光義沒有真正殺害趙匡胤。
1、趙匡胤就是把趙光義當成繼承人在培養的,趙光義登基完全合法
趙匡胤是開國皇帝裡面年紀最小那一掛的,才33歲。當時老二趙光義21歲,老三趙光美13歲,最大的兒子趙德昭9歲。趙匡胤的根本問題就在於根基不穩,過於年輕。
趙匡胤
個人太過優秀,從而使得當時趙家唯一可供依賴的力量本質上就只有他一個人。他想要鞏固皇權,委以重任於弟弟趙光義和趙光美是最好的選擇。
再加上外部環境也不安穩,所以趙匡胤一直將趙光義當繼承人培養,讓他參與各種朝中事務,握有大權。在這之後的十幾年裡,趙家不斷的開枝散葉,趙光義的勢力也逐漸盤根錯節。
宰相趙普一直支持趙德昭,反對趙光義,然而開寶六年(公元973年)8月,趙普就被罷相了,同年9月,趙光義被封為晉王。
注意了,親王+京尹是五代以來皇儲的標準配置,趙光義這個時候就已經是晉王+開封尹了,而趙德昭(26歲)和趙德芳(18歲)卻沒有任何實權,也並未參與政務。至少在這個時候,趙光義還是趙匡胤認可的繼承人。
正史對趙光義繼任皇位的記載是奉太后「金匱遺詔」之命。所謂「金匱之盟」在趙光義繼位第六年被公開,內容就是宋太祖趙匡胤傳位於弟趙光義。北宋的官方文獻《實錄》和《國史》裡記載所承認的是「獨傳約」,但是北宋私史稗乘對金匱之盟記載的卻是「三傳約」,即「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
金匱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具有很大的爭議性,但按照當時的歷史環境去推敲其實是合理的。
2、所有的史料都只能證實趙光義行為可疑
趙光義當然也有動機,首先是誰都想當皇帝,其次是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時,趙匡胤已經有意開始提升趙德昭的地位。當時吳越國王錢俶入朝,原先一直由趙光義接待的工作,被安排給了趙德昭。
在看得見的未來裡,趙德昭必然會成為趙光義的對手。任誰被培養了十幾年,眼看侄子越來越大,本來板上釘釘的皇位也感覺越來越懸,心裡肯定會有想法。
且關於趙匡胤駕崩的真相,在官方史料裡,記載了當時有關的幾個人。
《宋史·程德玄傳》記載:太祖大漸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關疾呼趣赴宮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櫛,詣府,府門尚關。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盤桓久之。俄頃,見內侍王繼恩馳至,稱遺詔迎太宗即位。德玄因從以入,拜翰林使。
《宋史·馬韶傳》記載: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詰其所以來,韶曰:「明日乃晉王利見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驚駭,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仁防守之,將聞於太祖。及詰旦,太宗入謁,果受遺踐阼。
《宋史·王繼恩傳》: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繼恩中夜馳詣府邸,請太宗入。
馬韶是個神棍,他在十月十九日就「算到」趙匡胤要掛,趙光義要否極泰來,然後告訴了當時趙光義的心腹-程德玄,程德玄把馬韶給關了起來,然後「三更半夜」就在趙光義府門前等消息,然後就把被皇后派出來找秦王的王繼恩給等來了。
趙光義最可疑的地方就在這裡,難道馬韶突然間醍醐灌頂,夢回三更仙人指路告訴他趙匡胤要嗝屁了,還精確到具體時間?難道程德玄也突然間運氣爆棚,就那麼相信一個神棍的「大逆不道之言」,然後半夜出門果然撿到了天上掉的餡餅?
所以更多的人認為這本來就是趙光義的陰謀,而他手底下的親信等的就是這個「必然的消息」。但是想法和行動完全是兩碼事,趙光義有嫌疑,卻沒有任何史實能夠證明趙光義對趙匡胤真的下了手,而沒有證據,就永遠只能是猜測。
3、司馬光作為嚴謹的歷史學家,曾為趙光義極力辯解
根據司馬光《涑水紀聞》的記載,趙匡胤駕崩的時候是在半夜,宋代宮廷制度是男子不得夜宿宮廷,所以當時只有宋皇后在場,趙光義是不在場的,不可能「弒兄」。
宋皇后的所作所為也有嫌疑,一是她讓王繼恩去找趙德芳,趙德芳是個生母不詳的庶子,年僅18,無大臣支持,無權勢地位,甚至沒有參與過任何朝政。為什麼不去找名正言順的嫡長子趙德昭?二是趙光義只是進宮還沒有真正繼位時她就開始哀求討好。趙匡胤屍骨未寒,她為何毫無皇后氣度和尊嚴的求饒?難道是做賊心虛?
宋皇后劇照
倒不至於懷疑宋皇后謀害趙匡胤,而且懷疑她想為己謀權,畢竟趙德昭比她還大幾歲,沒有什麼感情基礎。趙光義繼位對她而言更沒有任何好處,只有趙德芳,雖是庶子,卻在她手下撫養8年之久。
包括《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續資治通鑑》、《四庫全書》等正史都沒有懷疑過趙光義繼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認為是趙光義弒兄。
謀殺論其實是出現在趙匡胤去世200多年後的,而把「斧聲燭影」認為是謀殺案則是出現在趙匡胤去世600多年後。所以有理由認為,所謂篡位只是後人腦補的陰謀,實際上並沒有發生。
一般情況下,開國皇帝都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和欣賞,比如劉邦和朱元璋,哪怕後面的劉徹和朱棣出類拔萃,聲望和地位也沒有越過他們。但是李世民就不一樣了,他不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裡壓的李淵毫無存在感,還以一己之力扭轉了謀權篡位,殘害父兄的輿論,直到今天,提到李世民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仍然是他本人的豐功偉績和大唐的盛世風流。
1、 李世民的貞觀之治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的時候才29歲,在位也僅23年,對於整個唐朝300多年的歷史而言,真的非常短暫。但就是這短暫的23年,李世民不但迅速治癒了隋末時戰亂給人民留下的創傷,鞏固了新生的政權,還還創造出了政治清明、經濟良好,文化繁榮,整個國力異常強盛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李世民在政治上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經濟上強調以民為本,重視生產,更兼「去奢省費,輕徭薄賦」;軍事上命李靖攻滅東突厥,被西域諸國稱之為「天可汗」;外交上與亞洲各國都友好往來,對少數民族愛之如一,尊重其文化和傳統;文化上大力獎勵學術,鼓勵文化傳揚,設國子監、館興學、弘文館和國史館等等;社會秩序好到難以置信,犯罪概率極低。
可以說在李世民的勵精圖治下,國家方方面面都發展的非常好,他的種種政治舉措,影響非常深遠,更奠定了唐朝幾百年的基業。
李世民在位時唐朝的國土面積
如果說李世民只有百分之九十的完美,那麼他那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私德上的汙點了。但李世民作為封建王朝的君主,無疑是非常合格的。
2、 趙光義的功勳都建立在趙匡胤的基礎上,而他本人是真的菜
相對李世民來說,趙光義的文治武功就十分普通了。《宋史》評論宋太宗趙光義:「帝沉謀英斷,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毛澤東批道:「但無能。
趙光義收吳越滅北漢的「豐功偉績」看起來好像也不是那麼不堪,但實際上他僅有的功績也是建立在趙匡胤的基礎上的,而他後面的所作所為更是刻下了令人十分惋惜的印記,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爛攤子。
趙光義登基後為了鞏固政權,第一個瞄準的就是在河東苟延殘喘的漢政權,宋軍於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出發,三月就到了白馬嶺,四月就到了太原城。太原城是先秦以來的重鎮,歷來就十分難打,所以宋軍毫無疑問的久攻不下。
得益於趙匡胤時代留下的軍威,哪怕傷亡巨大,宋軍也日夜不休的連攻,毫不氣餒,最後在五月初六滅亡了漢政權。趙光義既不整頓休息,也不研究情報,五月二十日就浩浩蕩蕩的帶領軍隊東進,意圖收復幽雲。
幽州城本身就和太原城一樣不好打,趙光義連緩一緩的時間都不給軍隊,連日進軍,一到就打,盲目自信到自以為真的天下無敵。結果就是被契丹援軍和幽州守軍打的落花流水,丟盔棄甲。
後來遼景宗駕崩,遼聖宗繼位,蕭太后輔政。趙光義還沒有從上次的失敗中醒悟,又以為機會來了,發兵二十餘萬分兵三路再次進軍幽州。主力軍東路由曹彬帶領,很快就佔領了涿州,然後很快就陷入了被敵人不斷襲擾,即將斷糧的危機。
曹彬居然決定退回雄州,不僅耽誤了三軍合圍的計劃,還使得另外兩路軍隊變得更加孤立。然後吃飽飯後他又狂奔回了涿州,這時候耶律休哥和蕭太后的兩路大軍已經壓過來了。曹彬他,居然選擇了撤退,還是那種丟盔棄甲,土崩瓦解的撤退。
這麼搞一輪,結果自然是再次失敗。不僅沒有佔到便宜,還讓宋遼的關係變得非常緊張,惹來了契丹人肆無忌憚的報復。
為了攻伐契丹人,趙光義還史無前例的發明了飛驢車,還把自己的屁股給咯傷了,這一點在後世也是被瘋狂的吐槽。
打仗失敗還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趙光義遭受挫折後就一蹶不振了,進而一系列舉措使宋朝形成了虛外守中,以文御武,強幹弱枝的政治體系,也使中原政權進入了長期受壓抑的局面。
趙光義在位時北宋的國土面積
李世民和趙光義最大的區別就是兩個人能力上的差距。李世民發動了政變,但是他也做到了太多皇帝根本無法做到的事情,而且從始至終,打江山也好,守江山也好,李世民一直都是靠自己。趙光義卻始終被趙匡胤高大的政治陰影所覆蓋,這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因為能力上的不足,趙光義只是繼承了皇位,卻沒有繼承趙匡胤的遺志,還把他留下的幾十萬精兵造了個乾乾淨淨。
唐詩三百年:用詩篇講述唐朝289年興衰榮辱揮墨歷史199元購買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