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亨索倫家族自1415年起便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

2020-12-15 格根的家常事

慢慢地,歐洲出現了所謂的「開明君主制」——這個詞用得著實不當,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任何時候,人們都沒有辦法給它一個準確的內涵。這大體就是講,一些君主似乎有推行改革,以啟蒙思想和創新思維推動國家發展和國力提升的打算。由於其背後有著行政力量的支持,這些革新運動有時相當奏效,有時還帶著人文主義色彩,但從政治方面來看,卻從來都不是自由的。無論如何,如果只看其改革的那一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現代意味的,比如改革往往會打破舊有的社會與宗教權威,割裂社會等級制度和部分人的司法特權;立法權被集中到國家手中,從而在其臣民面前,國家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司法權威地位,每個人都成為了生活在國家法律制度下的公民,而不再是專屬於某個等級的附屬。

以上只是泛泛而談,要找出一個能將所有內容都囊括進來的例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很多地中海沿岸和南歐的國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託斯卡納、帕爾馬(Parma),甚至是教皇國,都有大臣乃至統治者提出要進行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而諸如西葡這樣的國家,則將改革視為重振大國雄風的一種方式。隨著新教改革向北推移,很多國家都開始將打擊目標放在了羅馬天主教會身上,這對天主教來講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帕爾馬是當時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但他們與教皇的矛盾卻引發了海嘯般的軒然大波,到最後,所有同波旁王朝有關聯的歐洲皇室家族全部站了出來,對教皇的左膀右臂、反宗教改革最有力的幫手耶穌會群起而攻之。1773年,教皇被迫收回成命。

這次偉大的勝利不僅說明先進的反教權思想已經根植於歐洲統治階級腦中,在南歐天主教世界,它更具有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從此各路勢力可以齊聚在反教會的大旗下。雖然反教權主義已經成為一些歐洲君主們的共識,但總的來說,稱他們為「開明君主」依然有言過其實之嫌。波蘭雖然領土廣闊,卻只是一個搖搖欲墜的中世紀王國,皇族勢力十分弱小,自然也無力進行任何意義上的現代化運動。而對另外三大東歐國家——普魯士、哈布斯堡王朝和俄國來講,他們雖有「緊跟時代潮流」之表,也確實通過移植現代思想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權力的不穩定性令其改革時刻都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

這些國家改革的根本動力,便是為戰爭籌集資金。1740年之後,歐洲又變回那片血雨腥風的大陸——戰爭,永遠都是政治家們最為昂貴的遊戲,即使是奢華如凡爾賽,其成本也完全無法同戰爭相提並論。1701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無視教皇的反對,在哈布斯堡皇帝的支持下稱王,新王國名為普魯士,領土比較分散,從涅曼河(Niemen)一直到萊茵河西岸。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自1415年起便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也因此越擴越大。普魯士則是在16世紀條頓騎士團被驅逐出去之後才併入家族領地的。

1613年,家族中的選帝侯改宗加爾文教,而其屬下臣民依然是路德宗的教徒,因而宗教寬容已成社會風氣。「大選侯」腓特烈威廉(FrederickWilliam),也就是創立普魯士常備軍的國王,是第一位抵擋住瑞典勢力入侵的日耳曼族統治者,他也為普魯士帶來了歐洲現代歷史上最為持久的軍事傳統,王朝領土從此不斷向外延伸;威廉還為其繼任者留下了一支超過3萬人的常備軍,王國人口也達50萬之眾。仰仗強大的軍隊和靈活的外交,他的後人不僅一直都是國王,還率領普魯士加入了反對路易十四的大聯盟。

不斷的徵戰加重了新生王國的負擔,好在歷任統治者都小心翼翼地駕駛著普魯士這架馬車,再加上普魯士一直都有著高效廉潔的政府體制,因此,當1740年腓特烈二世成為普魯士國王的時候,國家財政狀況已經有所好轉。腓特烈二世是18世紀歐洲歷史上又一位能稱得上是「大帝」的國王。腓特烈二世同其父一樣殘暴(他也恨透了自己的父親),但這位年輕的國王起碼披著一層道德的外衣;可以肯定的是,腓特烈二世既是一個兇殘、狠毒、睚眥必報而且辦事毫不遲疑的人,也是一位十分聰明和開化的君主,他能演奏長笛,還會自己寫曲子,也很享受和充滿智慧的大師高談闊論。

腓特烈二世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普魯士王國,他傾畢生的精力開拓國土,提升普魯士的國際聲譽;不過,腓特烈二世在儘可能地利用全部資源服務王國利益的同時,卻犧牲了鄰國哈布斯堡王朝和波蘭王國的利益,而其本國人民也要繳納高額的賦稅,還要時時刻刻提心弔膽,生活在隨時會有外敵入侵的環境中。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駕崩,哈布斯堡家族再無直系男性繼承人,這對普魯士人來講是個難得的機會,他們可以就此奪下西裡西亞。查理在世之時,一直希望他的女兒瑪莉亞特雷西亞(Maria Theresa)能夠坐穩女王寶座,但現在看來前景十分不樂觀。直到1780年特雷西亞去世,她與腓特烈二世從來都是不共戴天的敵人。普魯士出兵進佔西裡西亞,引發了歐洲大陸各國普遍參戰的「奧地利王位戰爭」,從此西裡西亞被併入普魯士,成為它的一個州,在此後的歷次戰爭中都不曾脫離。

不過,1745年,特雷西亞的丈夫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普魯士人扶持新皇帝的幻想破滅了。直到60多年之後,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的時候,哈布斯堡家族一直都佔據著皇帝寶座。

相關焦點

  • 盧森堡家族有多牛?出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是他們家下人
    直到1641年,摩納哥領主奧諾雷二世,帶領摩納哥從西班牙轉投法國,得到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冊封,得到了瓦倫諦諾公爵的爵位。此時格裡馬爾迪家族才正式成為了法國的貴族,此時的摩納哥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國,這便是摩納哥公國的來源。至於所謂的摩納哥親王稱號,其實更多的只是一種稱呼而已,並不能算實際的爵位。
  • 歐洲五個最強朝代:波旁、哈布斯堡、羅曼諾夫、霍亨索倫、漢諾瓦
    西班牙波旁王朝當今君主腓力六世哈布斯堡王朝:哈布斯堡王朝是奧地利歷史最強大的朝代,始於公元1740年,但是哈布斯堡王朝第一個統治的國家不是奧地利,而是神聖羅馬帝國,簡稱神聖羅馬,始於公元1273年魯道一世通過選帝侯當選神聖羅馬皇帝
  • 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選舉君主與美國選舉人團選舉總統有何異同
    481年法蘭克人的部族首領克洛維一世即位,他東徵西討,佔據法蘭西與德意志的大片地區,建立起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克洛維一世加強王權,以世襲製取代選舉制,使得選舉制走向式微。1346年一部分德意志諸侯為了對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路易四世,在教宗克萊孟六世的支持下,推舉波西米亞國王查理四世為羅馬人民的國王。1347年路易四世病逝,查理四世成為無可爭議的神聖羅馬帝國君主。
  • 藝術:霍亨索倫橋:既是鐵路橋又是公路橋
    【藝術:霍亨索倫橋:既是鐵路橋又是公路橋】該霍亨索倫橋是一個橋梁過江萊茵河在德國城市科隆。它以688.5公裡的價格穿過萊茵河。最初,這座橋既是鐵路橋又是公路橋。然而,在1945年的破壞及其隨後的重建之後,它只能通過鐵路和行人交通。
  • 德國的霍亨索倫王族,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
    眾所周知,霍亨索倫王族(Hohenzollerns)是歐洲的三大王朝之一,為布蘭登堡-普魯士(1415年~1918年)及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的主要統治家族,距今已經有600年歷史。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幾位獲得過普魯士最高勳章黑鷹勳章的霍亨索倫王族。腓特烈威廉(Frederick William),布蘭登堡-施韋德公國的藩侯(Margrave of Brandenburg-Schwedt),普魯士王子(1700–1770),腓特烈一世的侄子。
  • 施誠:1519年競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外交風雲
    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頭銜本身,可以追溯到962年奧託一世被教皇加冕為皇帝。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為了讓諸侯們承認其子繼承皇位,在紐倫堡頒布「黃金詔書」,承認7大選帝侯選舉皇帝的權力。不過,7大選帝侯選舉出來的人,還只能稱「羅馬人的國王」,只有經羅馬教皇加冕後,才能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 德國最繁忙、最浪漫的鐵路橋--霍亨索倫鐵橋
    霍亨索倫鐵橋,德國科隆市內跨萊茵河的大橋。它距萊茵河上遊源頭688.5公裡。該橋原為公鐵兩用橋,但於1945年被毀。隨後重建的大橋僅能通行火車及行人。這座大橋是連接科隆Hauptbahnhof和科隆-道依茨的德國最繁忙的鐵路橋。
  • 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之中,腓特烈二世不得不長期留在義大利半島,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實際統治權長期空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245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公然宣布廢除腓特烈二世的皇位,這就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俗貴族們直接在次年重新選舉了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導致出現了「二帝並立」的現象。
  • 德國親王詐騙坐牢,出獄後跳樓自殺,其傳奇家族曾締造德帝國!
    親王28歲時,曾和人合夥在漢堡開了個霍亨索倫通訊公司,主要業務是在德國推廣奢侈品品牌,而他自己對於這一「事業」給出的理由是:「能夠不考慮收入地盡情享受奢侈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瑣碎煩惱便從此遠離。」最後……由於賺錢的速度沒跟上用錢的速度……公司倒閉了……卡洛斯·霍亨索倫親王也悲劇了……
  • 地球的美之柏林大教堂,它曾是霍亨索倫皇族的宮廷教堂!
    柏林大教堂(Berliner Dom)建造於1894年~1905年,位於德國柏林市博物館島東端,菩提樹大街上,是威廉二世皇帝時期建造的文藝復興時期風格的新教教堂,也是霍亨索倫王朝的紀念碑。它以前曾是霍亨索倫皇族的宮廷教堂,其家族成員都埋葬在這裡的地下室中。
  • 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結構如何?以貴族、市民、農民和下層民眾為例
    神聖羅馬帝國的社會,一如當時大多數歐洲國家,也是以農村和農業為主。1800年前後,仍有約8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與鄉村-農民階層和城市下層以及中間階層相對的,是人口佔少數的社會上層,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從農民的耕作中得到好處的人。屬於這一以農民勞動成果為生的上流社會的有貴族、教士和一部分社會地位較高的資產者。
  • 世界帝國傳奇系列——神聖羅馬帝國1
    神聖羅馬帝國1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
  • 羅馬帝國的精神續作 神聖羅馬帝國與紅鬍子腓特烈
    德意志貴族推舉洛林公爵康拉德(就是那個被馬扎爾人一箭射死的)的曾孫,奧託一世的玄外孫,出身法蘭尼克尼亞家族的康拉德二世(1024-1039在位)繼位為神聖羅馬皇帝,即法蘭克尼亞王朝(1024-1125)。1125年,法蘭克尼亞王朝的亨利五世去世,無子,貴族擁立出身蘇普林堡家族的薩克森公爵洛泰爾二世為帝。1138年,洛泰爾二世去世,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女婿:出身韋爾夫家族的亨利(驕傲的)。
  • 霍亨索倫橋是科隆最古老的橋,五彩斑斕的銅鎖,形成獨特的風景線
    教堂始建於13世紀中期,歷經600餘年,於1880年才宣告完工,至今教堂依舊在完善修葺。教堂被認為完美地結合了所有中世紀哥德式建築和裝飾元素,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中。霍亨索倫橋是科隆最古老的橋,由三座鐵路橋和人行道組成。連接著大教堂,橫跨萊茵河的霍亨索倫橋無疑擁有著最美麗的風景。
  • 神聖羅馬帝國通史——一個千年帝國的興衰史
    1250年,為了爭奪對亞平寧半島的控制權,教皇英諾森四世開除了腓特烈二世的教籍,任命一個新的皇帝取而代之,還發動了一次宗教戰爭,意在將腓特烈二世驅逐出境,神聖羅馬帝國於是陷入動蕩。同年,腓特烈二世去世,其兒子康拉德四世即位。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神聖羅馬帝國進入皇位空缺時期(1254—1274年)。
  • 神聖羅馬帝國
    東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逐漸合併,最後成為政治,宗教意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最開始是政教合一的組織,由七大選帝侯(三僧四俗)來產生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奧地利哈布斯堡帝國領土範圍相當於神聖羅馬帝國所涵蓋的大部分範圍。並且,與此之前,與西班牙的萊昂、卡斯蒂利亞、阿拉貢聯合組成的西班牙王國聯姻,使西班牙也屬於哈布斯堡的勢力範圍之下。一時間,哈布斯堡帝國成了歐洲最強盛的帝國。但短短百餘年後,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大軍兵臨哈布斯堡首都維也納城下,法國瓦盧瓦王朝也在逐漸興起,北方的瑞典也逐漸侵佔神聖羅馬帝國的領土。哈布斯堡家族的地位遭到了很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