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歐洲出現了所謂的「開明君主制」——這個詞用得著實不當,不管是現在還是過去任何時候,人們都沒有辦法給它一個準確的內涵。這大體就是講,一些君主似乎有推行改革,以啟蒙思想和創新思維推動國家發展和國力提升的打算。由於其背後有著行政力量的支持,這些革新運動有時相當奏效,有時還帶著人文主義色彩,但從政治方面來看,卻從來都不是自由的。無論如何,如果只看其改革的那一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現代意味的,比如改革往往會打破舊有的社會與宗教權威,割裂社會等級制度和部分人的司法特權;立法權被集中到國家手中,從而在其臣民面前,國家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司法權威地位,每個人都成為了生活在國家法律制度下的公民,而不再是專屬於某個等級的附屬。
以上只是泛泛而談,要找出一個能將所有內容都囊括進來的例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很多地中海沿岸和南歐的國家,比如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託斯卡納、帕爾馬(Parma),甚至是教皇國,都有大臣乃至統治者提出要進行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而諸如西葡這樣的國家,則將改革視為重振大國雄風的一種方式。隨著新教改革向北推移,很多國家都開始將打擊目標放在了羅馬天主教會身上,這對天主教來講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帕爾馬是當時歐洲最小的國家之一,但他們與教皇的矛盾卻引發了海嘯般的軒然大波,到最後,所有同波旁王朝有關聯的歐洲皇室家族全部站了出來,對教皇的左膀右臂、反宗教改革最有力的幫手耶穌會群起而攻之。1773年,教皇被迫收回成命。
這次偉大的勝利不僅說明先進的反教權思想已經根植於歐洲統治階級腦中,在南歐天主教世界,它更具有不同尋常的象徵意義,從此各路勢力可以齊聚在反教會的大旗下。雖然反教權主義已經成為一些歐洲君主們的共識,但總的來說,稱他們為「開明君主」依然有言過其實之嫌。波蘭雖然領土廣闊,卻只是一個搖搖欲墜的中世紀王國,皇族勢力十分弱小,自然也無力進行任何意義上的現代化運動。而對另外三大東歐國家——普魯士、哈布斯堡王朝和俄國來講,他們雖有「緊跟時代潮流」之表,也確實通過移植現代思想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權力的不穩定性令其改革時刻都處於風雨飄搖的境地。
這些國家改革的根本動力,便是為戰爭籌集資金。1740年之後,歐洲又變回那片血雨腥風的大陸——戰爭,永遠都是政治家們最為昂貴的遊戲,即使是奢華如凡爾賽,其成本也完全無法同戰爭相提並論。1701年,布蘭登堡選帝侯無視教皇的反對,在哈布斯堡皇帝的支持下稱王,新王國名為普魯士,領土比較分散,從涅曼河(Niemen)一直到萊茵河西岸。霍亨索倫(Hohenzollern)家族自1415年起便擔任神聖羅馬帝國的選帝侯,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也因此越擴越大。普魯士則是在16世紀條頓騎士團被驅逐出去之後才併入家族領地的。
1613年,家族中的選帝侯改宗加爾文教,而其屬下臣民依然是路德宗的教徒,因而宗教寬容已成社會風氣。「大選侯」腓特烈威廉(FrederickWilliam),也就是創立普魯士常備軍的國王,是第一位抵擋住瑞典勢力入侵的日耳曼族統治者,他也為普魯士帶來了歐洲現代歷史上最為持久的軍事傳統,王朝領土從此不斷向外延伸;威廉還為其繼任者留下了一支超過3萬人的常備軍,王國人口也達50萬之眾。仰仗強大的軍隊和靈活的外交,他的後人不僅一直都是國王,還率領普魯士加入了反對路易十四的大聯盟。
不斷的徵戰加重了新生王國的負擔,好在歷任統治者都小心翼翼地駕駛著普魯士這架馬車,再加上普魯士一直都有著高效廉潔的政府體制,因此,當1740年腓特烈二世成為普魯士國王的時候,國家財政狀況已經有所好轉。腓特烈二世是18世紀歐洲歷史上又一位能稱得上是「大帝」的國王。腓特烈二世同其父一樣殘暴(他也恨透了自己的父親),但這位年輕的國王起碼披著一層道德的外衣;可以肯定的是,腓特烈二世既是一個兇殘、狠毒、睚眥必報而且辦事毫不遲疑的人,也是一位十分聰明和開化的君主,他能演奏長笛,還會自己寫曲子,也很享受和充滿智慧的大師高談闊論。
腓特烈二世將自己的一切都獻給了普魯士王國,他傾畢生的精力開拓國土,提升普魯士的國際聲譽;不過,腓特烈二世在儘可能地利用全部資源服務王國利益的同時,卻犧牲了鄰國哈布斯堡王朝和波蘭王國的利益,而其本國人民也要繳納高額的賦稅,還要時時刻刻提心弔膽,生活在隨時會有外敵入侵的環境中。
1740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駕崩,哈布斯堡家族再無直系男性繼承人,這對普魯士人來講是個難得的機會,他們可以就此奪下西裡西亞。查理在世之時,一直希望他的女兒瑪莉亞特雷西亞(Maria Theresa)能夠坐穩女王寶座,但現在看來前景十分不樂觀。直到1780年特雷西亞去世,她與腓特烈二世從來都是不共戴天的敵人。普魯士出兵進佔西裡西亞,引發了歐洲大陸各國普遍參戰的「奧地利王位戰爭」,從此西裡西亞被併入普魯士,成為它的一個州,在此後的歷次戰爭中都不曾脫離。
不過,1745年,特雷西亞的丈夫被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普魯士人扶持新皇帝的幻想破滅了。直到60多年之後,也就是神聖羅馬帝國解體的時候,哈布斯堡家族一直都佔據著皇帝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