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形成

2020-12-16 菌武視界

公元843年,查理曼去世之後僅僅29年,龐大的查理曼帝國就被他的三個孫子洛泰爾一世、查理和路易所瓜分,而分裂的三個法蘭克王國隨後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其中的西法蘭克王國逐漸形成了後來的法蘭西王國,而東法蘭克王國形成了早期的德意志帝國疆界,後來發展為神聖羅馬帝國。而被夾雜中間的中法蘭克王國由於多種原因,未能形成一個確切的政治實體,並且在漫長的中世紀時期不斷被法蘭西王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所侵吞。

然而相比於內部穩定統一的法蘭西王國來說,外表貌似強大的神聖羅馬帝國其實隱患重重:公元14世紀開始,法蘭西王國和不列顛群島的英格蘭王國都形成了君主議會制的國家政治體系,但是此時的神聖羅馬帝國卻陷入了長期的分裂割據之中,伴隨著地方諸侯的權力膨脹,中世紀晚期神聖羅馬帝國邦國制的確立更是標誌著帝國的四分五裂,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國家的統一步伐;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邦國制的確立也為後來德意志國家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礎,也為德國近代聯邦制的政治體制提供了理論支持。

中世紀前期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系

和英法地區的國家政治體系有所不同的是,德意志帝國的政治體系更加偏向於日耳曼人的蠻族傳統,這和德意志的核心統治區域——日耳曼尼亞的被徵服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法蘭克王國形成時期,德意志地區的東西部地區發展差異很大:西部地區受到法蘭克文化的影響較深,已經形成了早期的歐洲莊園制與封建採邑制,在當時也是德意志地區的發達區域;但是德意志的東部地區直到查理曼大帝即位之後才被徵服,因此這裡的日耳曼民族保留了很多原始氏族群落,他們後來發展成為德意志東部地區的傳統貴族,也成為了潛在的分裂隱患。

查理曼大帝去世之後,查理曼帝國隨即一分為三,三個法蘭克王國之間為了爭奪土地,進行了漫長的內戰,削弱了所有國家的軍事實力;於此同時,來自北部的維京人、來自南部的阿拉伯人都企圖徵服歐洲大陸,他們的入侵嚴重威脅著歐洲大陸國家的基礎統治,而東法蘭克王國也不例外。

公元10世紀初,日耳曼尼亞的核心統治區正在遭受馬扎爾人(匈牙利人)的猛烈入侵。面對外族入侵,當時德意志地區五個最強大的公國共同聯合起來擊退了馬扎爾人的軍隊入侵,並且在公元911年共同推舉來自法蘭克尼亞公爵的康拉德為新一任德意志國王。從此之後,德意志帝國逐漸取代了東法蘭克王國的名稱,並且在中世紀中期逐漸崛起。

在德意志帝國早期,帝國主要由五大公國構成,它們分別是巴伐利亞公國、法蘭克尼亞(奧斯特拉西亞)公國、薩克森公國、阿勒曼尼亞公國以及後來重新回歸德意志帝國的洛林公國,它們在帝國內部享有相同的政治權力,因此早期的德意志皇帝不得不挖空心思來平衡五大公國的力量,以免帝國陷入分裂,比如說著名的奧託一世在位時,其餘四個公國的公爵們都在王室之中擔任重要職務,因此對於國家事務的決定,地區公爵們有著相當大的話語權。

故而德意志地區的封建採邑制度有著先天的不足:國王和地區領主之間並不是上下級的領導關係。由於「王選制」的影響,國王往往從地區公爵之中誕生,因此日耳曼人傳統的貴族權力並沒有隨著國王的出現而受到壓制,反而因為外族入侵的因素獲得了與國王權力平起平坐的地位。正是由於德意志國王權力的孱弱,所以在中世紀前期,地區公爵依靠武裝力量反抗國王的事件頻頻發生,嚴重威脅到了德意志皇帝的統治地位。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奧託一世決定藉助羅馬主教的力量,實施「君權神授」,並且使用自己強大的威懾力幹涉羅馬教皇的繼承人,從而扶持對自己有利的教會勢力。因此直到1155年腓特烈一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建立神聖羅馬帝國之時,德意志帝國與羅馬教會的關係變得十分微妙:一方面,德意志的皇帝們迫切需要羅馬教會的加冕儀式來宣揚自己帝位的神聖地位,而另一方面,德意志皇帝對羅馬教皇的土地和財富賞賜也使得羅馬教皇的權力一度擴大,甚至在義大利中部形成了「教皇國」。

隨著教皇世俗權力欲望的膨脹,德意志皇帝與羅馬教皇之間爆發了長達數個世紀的激烈衝突。為了獲得教皇的支持,德意志皇帝不得不斡旋於教皇與德意志大貴族之間,無形之中削弱了自己的統治力和影響力,為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埋下了禍根。

中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與邦國制的確立

13世紀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與國內的德意志諸侯爆發了激烈的衝突,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腓特烈二世決心藉助羅馬教皇的力量重塑威嚴,但是在接受教皇慷慨的幫助之後,腓特烈二世卻對羅馬教皇提出的政治要求不予履行,導致了德意志國王與羅馬教皇之間的衝突再次升級。

在曠日持久的鬥爭之中,腓特烈二世不得不長期留在義大利半島,導致神聖羅馬帝國的實際統治權長期空懸。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公元1245年羅馬教皇英諾森四世公然宣布廢除腓特烈二世的皇位,這就導致了神聖羅馬帝國內部的教俗貴族們直接在次年重新選舉了新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導致出現了「二帝並立」的現象。

5年之後,始終沒有得到教皇原諒的腓特烈二世在義大利半島慘然離世,他的去世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分裂。在接下來的30年之中,神聖羅馬帝國一度出現兩位國王統治帝國的現象,而周圍的英格蘭、法蘭西等王國也覬覦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土地,暗中對國王候選人進行操縱,以達到本國的野心與目的,這一時期也被稱之為「大空位時期」。

不過「大空位時期」的混亂對神聖羅馬帝國來說也並非一無所獲,在此期間,德意志國內的7位選帝侯陸續崛起,他們分別是三位聖職選帝侯:科隆、美茵茨、特裡爾的地區大主教以及4位世俗選帝侯:薩克森公爵、布蘭登堡藩侯、普法爾茨與波希米亞國王,他們形成了德意志境內主要的邦國體系。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選帝侯們往往都不肯推選實力強勁的國王,只希望國王成為自己手中的傀儡,以此來維繫鬆散的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1273年,來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一世被選帝侯推舉為皇帝,從而開始了哈布斯堡家族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選帝侯們推選魯道夫一世的初衷是認為他是一個合格的傀儡皇帝,但是出乎選帝侯們意料的是,他是一位頗有雄心壯志的皇帝。即位之初,他就通過戰爭將整個奧地利納入了自己的統治範圍,從而使得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擁有了比當時的德意志諸侯們大得多的直轄土地。然而哈布斯堡家族對皇位的把持卻遭到了德意志地方諸侯的抵制,因為他們的出現影響了諸侯的既得利益,結果導致魯道夫一世去世後哈布斯堡家族失去了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權。

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公元135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所頒布的《金璽詔書》才徹底確立了皇帝與諸位選帝侯的關係,結束了並且明確了邦國的獨立地位。為了獲得選帝侯們對皇位的支持,查理四世不得不以法律條約的形式規定選帝侯的主要特權:在諸侯的邦國內,選帝侯與國王的地位相同,擁有邦國境內的最高司法權與統治權;選帝侯可以自由收取鹽業、礦山的稅收,並且無需向國王請示。

由此可見,《金璽詔書》的頒布嚴重削弱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權,進一步加深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並且承認了德意志邦國制的獨立地位,使得七位選帝侯在自己的領土之上獲得了絕對的自治權和政治的獨立性,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徹底分裂與德意志邦國制的形成。

中世紀的德意志邦國制對近代德意志聯邦國家的深刻影響

儘管德意志邦國制的形成嚴重阻礙了近現代德意志統一的步伐,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邦國制仍然是近代德意志國家邁向現代法制國家的重要進程。筆者認為,西歐傳統的採邑制十分強調個人依附,封主通過土地將受封者的自由和財產束縛在土地上,因此對於封主來說,土地往往承載著各種附加權力。

但是德意志的邦國制建立之後,原先附著在土地上的封主司法權被邦國的法律強行剝奪了,這就導致所有邦國內的人民,無論是封主還是封臣都要嚴格遵守邦國內的地方法律。因此,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不再是通過人身關係進行裁決,而是通過明文法律予以審判,從這種意義上來講,邦國制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客觀上宣告了德意志封建領主貴族對被依附者人身權利剝削的終結。

從另一方面來說,德意志的選帝侯在自己的邦國之中有著等同與國王一樣至高無上的權威,它可以說是德意志國家主權形成的最早表現,也是近現代國家組織的雛形。從定義上來說,現代國家擁有三個最主要的特徵:其一,土地是唯一合法的統治區域;其二,擁有固定居民或者團體在該土地上生活;其三,對內國家擁有統治居民的暴力壟斷權力,對外則具有相對的獨立地位。

而伴隨著《金璽詔書》的頒布,我們可以發現中世紀晚期的德意志邦國已經基本具備以上三個條件,不過唯一不同的是他們依然在名義上從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邦國的合法性依然需要帝國皇帝的法律保障。隨著中世紀晚期德意志邦國獨立特徵的確立,它們越來越像是一個個獨立於神聖羅馬帝國的主權國家,並且德意志邦國制的獨立地位一直延續到19世紀70年代。

相關焦點

  • 中世紀晚期德意志的邦國制
    內容摘要:在德意志,雖然羅馬法的研究對帝國的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多頭政治的傳統導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據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大空位時期」的無政府狀態。,但多頭政治的傳統導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據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大空位時期」的無政府狀態。
  • 【第一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    德國歷史上的第一帝國是指公元962-1806年的神聖羅馬帝國。962年神聖羅馬帝國人們習慣上以公元911年作為東法蘭克帝國向德意志帝國轉變的開始,在這一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他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
  • 近代早期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多層次治理
    近代早期(即16—19世紀)的德國也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這一時期歐洲最為重要的國家之一,由領地國家和帝國城市構成。到1800年,在其疆域縮水不少的情況下,仍然還有68.7萬平方公裡的領土,統轄了2900萬人口。
  • 那個「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非帝國」的神聖羅馬帝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說到羅馬帝國,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起義大利以及其首都羅馬。但神聖羅馬帝國卻與羅馬並無太多關係,反而與毀掉羅馬帝國的日耳曼民族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而在德國歷史上,其則被德意志第一帝國。
  • 為什麼神聖羅馬帝國能延續千年而沒有徹底分裂?
    需要注意的是,伏爾泰的名句非常著名的「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僅用於描述《金璽詔書》頒布時神聖羅馬帝國的情況,而非神聖羅馬帝國的所有歷史時期。用對一段時期的表述,涵蓋千年歷史,顯然是不合時宜的。1806年,拿破崙為了扶植萊茵邦聯,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政治影響。
  • 「無羅馬」的德意志封建聯合為什麼起名為「神聖羅馬帝國」?
    法國大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評價「神聖羅馬帝國」是「既不神聖,也無羅馬,更非帝國」。客觀地講,伏爾泰的評價確實過激,最多只能表現神聖羅馬帝國末年的狀態,而不能用來形容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不過伏爾泰對神聖羅馬帝國「無羅馬」的評價還是比較準確的,因為神聖羅馬帝國本質上就是個德意志封建領主聯合體。
  • ​世界史之中世紀3:神聖羅馬帝國與法蘭克帝國
    查理曼帝國至少在理論上奠定了後世神聖羅馬帝國的基礎,直到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取消為止。教宗利奧三世認為800年查理曼大帝的加冕標誌著神聖羅馬帝國的開端,然而大多數人還是認為那時的帝國應該叫做法蘭克帝國。3,法蘭克王國分裂840年,查理曼之子路易一世去世,他的帝國也隨之分崩離析。
  • 中世紀的德意志地區,為何長期處於分裂狀態?帝冕負擔、教權掣肘
    德意志是指中世紀日耳曼族群中的一些部落,在經過長期融合後形成的地緣概念。其國家形態出現於大約距今一千多年以前,曾是歐洲日耳曼族群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囊括在法蘭克帝國版圖之中。公元8世紀末,法蘭克王國在日耳曼文明和羅馬文明的相互融合之下壯大,並在查理曼加冕後成為帝國。
  • 羅馬帝國和神聖羅馬帝國是什麼關係?
    圖拉真在位時(公元98年-117年),羅馬帝國達到極盛,經濟空前繁榮,疆域也達到最大。當時的羅馬帝國,西起西班牙、高盧與不列顛,東到幼發拉底河上遊,南至非洲北部,北達萊茵河與多瑙河一帶,地中海成為帝國的內海。在全盛時期,羅馬帝國控制了大約500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是世界古代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君主制國家之一。
  • 神聖羅馬帝國
    但在他去世後,他的三個兒子爭奪政權,查理帝國分裂,分裂為東法蘭克王國、西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中法蘭克王國逐漸合併,最後成為政治,宗教意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羅馬帝國並非統一的組織,在帝國內有無數個小公國、伯國甚至更小的國家,他們互相吞併,徵伐戰亂不斷,而皇帝卻無能為力。
  • 為什麼伏爾泰要說神聖羅馬帝國是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原句如下:這個國家過去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現在還是這樣稱呼,但它既不是神聖的,也不是羅馬的,更不是什麼帝國。14世紀以前的神聖羅馬帝國歷史則顯然不適用於這一評價。伏爾泰雖然在這裡否定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屬性,但他在《風俗論》第70章之後的章節中仍然使用「德意志帝國」這一稱呼。如第120章標題為「15世紀和16世紀的德國和德意志帝國」。
  • 血腥浪漫的雙重變奏:德意志如何由帝國變成現代國家?|德國|神聖...
    (一)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產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產繼承人,德國的政治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筆政治遺產。對於西歐基督教世界而言,神聖羅馬帝國是中世紀封建秩序的象徵和代表。作為中世紀世俗政權的最高代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負有維持西歐大陸政治秩序,保衛基督教的神聖職責。這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處於與東方的阿拉伯-伊斯蘭文明、東正教文明鬥爭的最前沿。
  • 王亞平 | 中世紀晚期德意志帝國改革與民族國家構建
    《金璽詔書》被德國歷史學家看做是中世紀德意志帝國的第一部基本法,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規定了選帝侯選舉國王的程序,同時也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選帝侯們已經享有的各項權利。[28]《金璽詔書》從法律的角度保障了選帝侯們的各項權利,這就使邦國在政治、經濟、司法和軍事上都保持完全獨立,保證選帝侯邦國領地不因任何因素被分割,增進了邦國的領土化,但它卻是阻礙德意志實現政治統一的巨大絆腳石。選帝侯制度不僅沒有防止王位的雙重選舉,反而更加劇了帝國的政治分裂,帝國內形成了具有各自政治中心的區域。
  • 德意志的黑暗期,神聖羅馬帝國為什麼那麼弱
    西法蘭克後來成了法國,中法蘭克後來成了義大利,而東法蘭克則是德國的前身,神聖羅馬帝國。所以為啥說德法是世仇,這是從法蘭克王國分家時就埋下的禍根,而歸根到底就是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法蘭克正統...為啥繼承了日耳曼尼亞地區以及羅馬正統的神聖羅馬帝國那麼差?別看地盤大,但在整個中世紀到第一次工業革命,它都屬於特別沒存在感的虛胖類型。這我就覺得神羅是被「帝國」這兩個字套死的,為啥只有它被叫做「神聖羅馬帝國」,而英國、法國、義大利之類的地方當時只能被稱之為王國?
  • 查理曼帝國的興盛與分裂:形成法、德、意三個國家
    第四,「神聖羅馬帝國」究竟是個什麼機構?為什麼我們把公元800 年查理曼的加冕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第五,查理曼帝國包括哪些地區?它後來分裂為哪三個部分?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要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還必須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談起。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和奴隸起義的浪潮中覆亡了。
  • 羅馬帝國遷都,加速了帝國的分裂,卻成就了工商業文明的誕生
    當時對羅馬帝國威脅比較大的主要是北方的一些日耳曼部落,以及地處北歐的維京人部落,所以自從羅馬帝國完成統一後,凱撒大帝便開始主動徵討日耳曼部落的領地,也就是後來的德意志。但到了羅馬帝國晚期卻因為遷都導致了西部防線空虛,同時羅馬帝國也要花費更多兵力來部署防禦斯拉夫人的入侵,最終羅馬帝國陷入兩線作戰,最終也導致了羅馬帝國的分裂。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
    這個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從1871年德意志這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出現後才開始的,包括俾斯麥時期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希特勒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以及今天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他屬於國家政治理念。神聖羅馬帝國也被稱為德意志第一帝國,同俾斯麥時代的德國和希特勒時代的德國並稱為德意志歷史上的三大帝國。腓特烈一世時期,對外,六次出兵義大利;對內,腓特烈一世試圖駕馭那些桀驁不馴的公國等地方勢力,通過把大的公國領地分割成多塊,削弱地方力量,強化王權。比如,1156年,腓特烈一世將奧地利從巴伐利亞公國分裂出來,形成了一個新的公國。
  • 三十年戰爭前夜,神聖羅馬帝國從稱霸歐陸的霸主跌落到軍閥割據,名存實亡
    籤訂《墨爾森條約》後的義大利王國國土主要包括義大利半島北部的倫巴底,成了現代義大利的雛形,東法蘭克王國和西法蘭克王國則分別奠定了現代德國和法國的國家基礎。所以今天我們看到的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在內的西歐各國實際上曾經都是一家人。他們都有共同的祖先,日耳曼人。《凡爾登條約》和《墨爾森條約》的籤訂,預示著近代西歐國家開始形成。
  • 神聖羅馬帝國是怎麼回事?
    法國近代思想啟蒙家伏爾泰曾說過一句話:神聖羅馬帝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
  • 羅馬帝國後義大利因長期的分裂和中世紀的滄桑而風光不再
    但是很多人都認為從羅馬帝國以後義大利就一蹶不振了。那麼,究竟是什麼給人一種義大利在羅馬帝國後便一蹶不振呢?這與義大利半島在中世紀以來長期飽受的滄桑與6世紀以來的四分五裂有關。 自從君士坦丁大帝將都城移到新建的城市君士坦丁堡以後,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從義大利半島向居士坦丁堡過渡。進入395年羅馬帝國又徹底分為東西兩部分,而西羅馬帝國的核心區域依舊在義大利半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