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騙訪民的錢
新京報供圖
□據新京報報導
一份蓋著紅戳,署名為「《中國司法維權內參》編輯部」的「內參」,近日出現在北京南站附近的來京上訪人群中。訪民們稱,只要交幾百元到數千元不等,「編輯部」就會派記者對訪民的訴求展開調查,然後向地方甚至國家分管部委發「內參」,被反映問題的單位也會因此「哀求著要給你解決問題」。
對於有訪民稱拿到「內參」,問題就可被最高法院受理的說法,最高人民法院相關部門斷然否認,直言其為「騙局」。
據知情者稱,所謂「內參」,系有人虛構或冒用「維權機構」的名義和公章撰寫,以騙取上訪者的錢財。
記者調查:多份「內參」表述雷同
根據受害人榮曉玲提供的關鍵詞,記者在網上查到了她的上訪材料,被加以「×××的呼喚」的標題,於6月17日被貼在一個名為 「吉林省青年報」的博客上,成為該博客的第一篇博文。當天,該博客在十幾分鐘內共有9篇博文貼出,此後再未更新過。
吉林省新聞出版局報刊處證實,並無名為「吉林省青年報」或「吉林青年報」的媒體。
記者查閱了包括榮曉玲在內的多位訪民的「內參」,其抬頭為「中國司法維權內參調查意見函」。 「內參」的呈送單位依次為「中央政治局、國務院辦公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等。
「我這裡效果不錯,最高法院和北京市都已經收了我的案子。 」7月30日上午9時許,記者以訪民身份撥通了魏民的電話,自稱正在吉林當地法院辦事的他,再次對「內參」的「力度」給予肯定。對於「內參」為何有如此大的能量,魏民稱因為這個函是「記者看過,還調查屬實了的」。
當記者指出「編輯部」的「反饋電話」已停機時,魏民突然警覺起來,解釋稱該「編輯部」還有別的電話。此後,他匆匆掛斷了電話,之後再也無法聯繫。
後來,記者嘗試通過其他途徑尋找「編輯部」的聯繫方式,其中一個哈爾濱區號的固定電話號碼,在撥打該電話後,接線人員自稱是「中國政府反腐網」,「中國司法維權內參」是他們的「法律顧問單位」,兩者相互「交流」訪民的上訪材料。
上訪者:傾囊換來假「內參」
7月29日下午3時30分,榮曉玲墊著一張坐墊坐在地上,身邊一個紙袋膨脹成球形,裡面塞滿上訪材料。
對於這個40歲,已來京上訪3年的女訪民而言,眾多上訪材料中最具「分量」的,無疑是那幾張蓋著「中國司法維權內參編輯部」紅色公章,抬頭為「中國司法維權內參調查意見函」的16K列印紙。
為了得到這幾張紙,榮曉玲花了500元,對她而言幾乎是傾囊而出。
但越來越多的情況讓榮曉玲意識到,手裡的這幾張「內參」,不會給自己帶來任何的幫助。
榮曉玲為反映丈夫的問題,從黑龍江來京上訪。今年4、5月份,她知道了有人給訪民寫「內參」的事,告訴她這個消息的,是去年結識的吉林省訪民劉芳。 「她告訴我,這個人可有力度了。」榮曉玲說,劉芳推薦的人叫魏民,6月初,魏民告訴她,「編輯部」的維權手段就是給地方發函,說內參反映的問題是事實,讓他們解決。魏民向榮曉玲提出要1000元的「費用」,並承諾會被中央領導重視,問題得到解決,「到時責任單位會哀求著給你解決問題。」
榮曉玲只付給魏民500元。「因為我沒錢了。 」榮曉玲說,自己最難的時候以在北京站撿瓶子為生,一天只吃一塊錢的飯。在收錢後的第三天,魏民把榮曉玲帶到南二環的一家網吧。榮曉玲看到,自己反映的問題,出現在電腦屏幕上。 7月24日,魏民交給了榮曉玲20餘張「內參」,但榮曉玲當著魏民的面撥打「內參」上的「反饋電話」時,發現已經停機,魏民對此解釋是正常現象。而後,榮曉玲又發現,「內參」上所寫的內容,和自己的訴求並不一樣,向魏民提出修改但遭到拒絕。 7月26日,魏民離京,至今未歸。而時至今日,被反映問題的單位也沒有來找榮曉玲「哀求著解決問題」。
真相:「編輯部」無備案信息
記者諮詢全國「掃黃打非」辦公室了解到,正規出版單位,均可在新聞出版總署的「新聞機構查詢」中查詢到,即便「內參」不公開,也應該在各地新聞出版局備案。
隨後,記者登錄「新聞機構查詢」,未能查詢到與「中國司法維權內參」有關聯的新聞機構。而在北京、黑龍江的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也均未查到有「內參」編輯部備案的信息。此外,記者在網上搜索發現並無 「中國政府反腐網」。
「我們這裡都一年多沒有來過記者了。 」7月30日上午,榮曉玲所反映問題的哈爾濱市道外區某單位辦公室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說,從未有中國司法維權內參編輯部的記者向他們單位了解過情況,他們也從來沒接受過任何類似機構的調查。
記者從一些訪民處了解到,為榮曉玲介紹「內參」的劉芳,本身也為「內參」投入了幾千元。記者兩次與劉芳聯繫時,她並未對此予以否認,但卻不願多說,更多的是強調自己的問題仍未得到解決。
而劉芳反映問題的吉林扶餘縣某派出所,答覆與榮曉玲反映問題的單位一致:「從沒有『中國司法維權內參』的記者來我們派出所調查了解。 」
對於憑「內參」可在最高法院受理的說法,最高法院辦公廳有關人士的反應是吃驚。 「這怎麼可能,肯定是詐騙! 」該人士稱,最高法院從沒有委託任何機構進行過類似工作,而且也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一名知情訪民透露,所謂「內參」,只是有人冒用「維權機構」名義和公章撰寫,騙取上訪者的錢財。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新聞報刊司負責人表示,一些社會人員創辦了所謂的「內參網」、「反腐網」、「輿論監督網」等,是利用群眾上訪的迫切心情,以幫助群眾辦事為名,牟取不正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