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財富雜誌
當高房價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當土地依賴愈演愈烈,長沙身體力行,讓我們看到了「安居樂業」的另一種可能。
來源:正解局(ID:zhengjieclub)
無數人認為,中國房價不會跌。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理由就是:房地產熄火了,對經濟的影響太大。
所以,房地產會得到「呵護」。
過去十多年,在一些城市也似乎是條「鐵律」,開發商漲價皆大歡喜,降價卻有可能被「約談」。
但是,湖南長沙卻是個例外。
在2010年,長沙GDP是4547.06億元,而2019年已經高達11574.22億元,增長了154.5%。
長沙在全國城市中的GDP排名也一下從20名開外,躍升到第12名。
長沙在告訴所有人:
不搞房地產,經濟也能搞得很好。
「讓炒房客有去無回的城市」現在幾乎成為了長沙的標籤。
在網上隨手一搜,就能搜出十幾萬條記錄。
雖然長沙之於我,只是一座千裡之外的城市。
但長沙真正讓我們看到城市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相輔相成的可能。
01
連深圳都來長沙取經
深圳,向來是改革前沿,經濟先鋒,更是全國各地爭相學習的榜樣。
就是這樣一座範本般的城市,卻在7月中旬被曝出住建部門一行人連夜到長沙取經,隨即最嚴限購令出臺。
不少人這才突然發現,現在動不動一個十八線小縣城的房價都敢萬元起步。
但作為新一線實力擔當,長沙房價竟才一萬出頭。
隨後,央視《焦點訪談》更是用了整整十幾分鐘報導長沙,誇讚「房住不炒」的調控實效,給足排面。
在全國剛需族飽受高房價摧殘的現實困境下,長沙的低房價,確實是股難得的清流。
易居研究院發布的《全國50個典型城市房價收入比排名》報告中,深圳排名第1,房價收入比已超過35,而長沙房價收入比只有6.4,排名最後。
這無疑是個光榮的倒數第1。
因為房價收入比,指的是住房價格和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這意味著,一個普通家庭,在深圳不吃不喝要35年才能買套房,而在長沙只要不到7年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數值越小,買房人負擔越輕。
一般認為,房價收入比的合理指標在5.46-7.29,50城中只有長沙做到了。
另外,根據2020年9月「百城價格指數」,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是15643元/㎡。
長沙市(包含市內六區+三市縣)新建住宅均價只有8821元/㎡。
若拋開極少數熱門學區,長沙整體房價也只有10059元/㎡。
即便放到中部省會,長沙還是最低的。
一時的低價或許不足為奇,厲害的是如何一直保持。
從2003年(2045元/㎡)到2020年(10059元/㎡),17年時間,長沙房價的增幅僅約5倍。
02
房價低到市民投訴
和房價走勢截然相反的是,長沙強勁的經濟增長能力。
要知道,2001年,長沙的經濟總量只有728億元,2018年已躍升至11003.41億元,增幅高達驚人的1411%。
到2019年,長沙GDP總量達11574.22億元,排名各大城市第12位,不僅緊追南京、天津,還把寧波、無錫、青島、佛山等公認的「發達城市」甩在身後,南昌和南寧兩市的GDP總和,都不及長沙多。
並且,長沙的工資水平也不低。
2019年長沙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961.12元,排名第20位,在中部六省省會中,超越武漢,排名第一。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這種兩極化「落差」,也讓長沙成了全國唯一一個因房價低而被有錢人投訴的城市。
今年7月,一封市民投訴信刷爆網絡,信中質問為何長沙房價漲不起來。
長沙政府的回應也頗有意思,歸納起來就是:房地產的本質,僅是提供住所;而經濟的本質,卻要落實到生產和生活,單純靠房地產來搞經濟,是歪門邪道,今後還要將投機炒房遏制到底。
正是得益於這份魄力和決心,讓並不具備先發優勢的長沙,走出了一條「後來居上」的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03
拒絕依賴土地財政,長沙逆襲為最成功黑馬
以房地產驅動經濟增長,是當下不少城市的真實寫照。
但長沙偏要反其道而行,並不是冥頑不靈,而恰恰是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冷靜判斷。
數據足以佐證。
2019年,長沙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為1668.40億元,對於「土地財政」的依賴度只有13%。
短期看,房地產確實能帶來表面利好,但也在無形中打壓了實體經濟、新興產業的生存空間,長遠看,無異於飲鴆止渴。
如今,低房價給長沙帶來的隱形競爭力正在凸顯。
其中最明顯的信號,在於人才的大量流入。
2010-2015年,6年時間,長沙常住人口總共增加39.11萬,年均增長6.5萬。
而2016-2018年,3年時間,長沙常住人口增長高達50.95萬,年均16.9萬。
按照規劃,2035年,長沙將成為1200萬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有了人才,長沙的發展,想慢都不行。
2000年,長沙的經濟總量排名尚在三十名之外,其他中部城市鄭州、西安等均在長沙之前。
轉變來得很快。
長沙自2017年首次邁入「萬億GDP俱樂部」後,排名一直穩步上升,成為名副其實的「潛力股」。而西安至今仍未邁進「萬億GDP」門檻,合肥還沒打進前20,鄭州雖有短暫趕超,但很快又被長沙扳回。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長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這兩個數字在全國首屈一指。
長沙是全球唯一同時擁有4家世界工程機械50強企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和山河智能)的城市。
機械製造,這種在不少城市備受冷落的產業,長沙卻已經打造出千億產業集群。
有數據說,長沙工程機械產業總產值佔據全國的27.5%,全球的7.2%,產品覆蓋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
長沙製造業還能梳理出一串串數字:
在長沙,10秒,一件鋁輪轂製成;80秒,一臺發動機「智造」;3分鐘,一床被芯誕生;5分鐘,一臺挖掘機下線。
事實上,這不過是長沙經濟全貌的冰山一角,背後還有諸多亮點。
比如101米臂架泵車、硬巖盾構機等「大國重器」;藍思科技在攝像頭、無線耳機等領域深入嵌入蘋果產業鏈……
因為低房價,讓人能輕裝上陣,去拼搏一把。所以,長沙的創業氛圍也極為濃厚。
2019年,長沙市場主體突破100萬戶,在中部省會城市中,每萬人擁有市場主體數量位居第一。
一面抑制房價「虛火」,一面壯大實體經濟、扶植製造業,使得長沙真正做到了閉環良性循環,實現了未來的可持續發展。
04
低房價的魅力,正在得到回饋
低房價也給長沙贏得了更多資本招商的機會。
「鐵娘子」董明珠就對長沙就情有獨鍾。
2014年,長沙格力一期項目,格力電器綜合生產基地正式動工建設;
2016年,長沙格力二期項目,格力電器大型中央空調項目開工;
2019年11月,長沙格力三期項目,格力電器冰箱洗衣機生產基地開工。
自動化率達到62%的長沙格力工廠,已成為目前全國電器生產行業智能化技術最新的工廠標杆。
到現在,格力在長沙的總投資超過60億元,帶來的將是500億元的營銷收入。
「房價窪地」的提速效應,還在持續爆發。
2020年4月,長沙比亞迪半導體8英寸晶圓生產線項目落地。
該項目中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是新能源汽車中最核心的技術之一,長期被日本、歐洲等國外廠商壟斷。
該項目建成後,受制於人的「卡脖子」問題將迎刃而解,並實現核心部件國產化。
今年7月,投資160億元的三安光電第三代半導體項目開工,長沙晶片產業正式進入快車道。
「中國芯,長沙造」。
國科微、景嘉微、進芯電子、融創電子等一批頭部企業雲集長沙。
華為、百度、京東、舍弗勒等20多家行業巨頭的相繼入駐,使長沙又得以構建起一條涵蓋人工智慧算法、大數據、自動化、無人駕駛車輛等智能網聯汽車上下遊完整的產業鏈條。
量變足以引起質變。
全國首條開放道路環境下的智慧公交線路上線,全國首個無人駕駛自動駕駛測試場地開放,全國首批智能網聯汽車試運營示範通知書發放……
長沙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異軍突起,和北京、深圳一起,躋身第一方陣。
長沙的新興產業也開始大放異彩。
北鬥產業、3D列印正成為長沙的「新名片」,產業增速均超過50%。
長沙作為全國北鬥衛星導航應用五大示範區域之一,將形成下一個千億產業集群。
一系列強強聯合帶來的創新生態,不斷激活產業發展的「聚合效應」,最終形成獨具長沙特色的新路徑。
「宜居宜業」的長沙,不僅連續10多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還在《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連續四年穩居十強。
敢於擺脫短期土地財政掣肘,這樣的長沙,理應擁有更好的未來。
就如蕭春雷在《中國掌紋·華夏邊城》裡說的那樣:「沒有一座城市的轉折像長沙這樣決然,仿佛脫臼。」
長沙的先天條件,遠談不上優越,既不沿邊也不靠海,也沒有獨特的政策資源優勢,卻在「數字遊戲」和「實業藍圖」間,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後者,並為之默默蓄力,一鳴驚人。
當高房價成為揮之不去的夢魘,當土地依賴愈演愈烈,長沙身體力行,讓我們看到了「安居樂業」的另一種可能。
真心希望,中國能有越來越多的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