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從廣州飛往曼谷的航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印在座椅後面佛山某知名陶瓷品牌的廣告。這樣的開端,註定了此行的焦點,繞不開「製造」這個關鍵詞。
在泰國和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南海製造」的身影不僅存在於古老的會館內,還逐步融入海外家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裡,大到全屋定製家具、中央空調,小到一塊陶瓷、一件內衣,處處都可尋到來自嶺南的蹤跡。它們的背後,是一個以廣府華僑為中心、開放擁抱世界的跨海商貿網絡。
100多年前,越南歸僑陳啟沅在南海創辦繼昌隆繅絲廠,開創了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先河,南海也由此成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地方;如今,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廣佛極點內的南海,通過海外設廠、技術輸出等方式,也逐漸站上了助推「一帶一路」建設的潮頭,在東南亞建立起生產與商貿協同共振的跨海貿易圈。
從開眼到開物,「南海製造」走南洋的故事,正煥發出全新的生機與活力。
撰文: 沈夢怡 閻鋒 王雅鑠 王謙
攝影:戴嘉信
1 連接世界的商貿網
「暮鼓晨鐘同覺悟,歐風亞雨雨調和」,正門兩側的一副對聯,道盡了穗城會館的百年滄桑。始建於1760年的穗城會館,距今已有260年歷史,是越南眾多華人會館中規模最大、建築裝飾最為美輪美奐的一座。
在館內眾多古蹟、文物、壁畫之中,一條藍綠主色調、訴說著封神演義故事主題的瓦脊,經常會吸引來訪者的目光。去年10月,越南胡志明市的華人後裔、陶瓷研究者劉金鐘在佛山祖廟博物館找到了它的基因——兩條頗為相似的瓦脊,無聲地訴說著300年前「石灣陶」漂洋過海的曲折經歷。
同樣的發現也存在於泰國緬甸的廣肇會館內。在這裡,記者一眼便認出屋脊和房梁上的金漆木雕。那些刻畫著傳統神話故事和粵劇形象的雕花,至今仍栩栩如生。
「這裡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都來自中國。」行走於這座140多年歷史的古老會館中,廣肇會館總幹事周錦鑫十分動情,「所有的漆金木雕和花崗巖,都是從廣東繪好、刻好,再用船運來泰國。」
早在十六七世紀,大批南海人就開始到南洋謀生或經商。承載著對故鄉的滿滿思念,華僑們用來自故鄉的建築材料,親手搭建起了一間間會館,成為了「佛山製造」在海外最牢固的存在,也成為了佛山參與南洋商業網絡建構的代表性符號。
以會館為依託,部分南海僑民們又開始尋求起與故鄉的貿易往來合作。他們一方面向廣東出口南洋各地的原料、食品及加工品;另一方面,從廣東進口生活所需的各類必需品,滿足該地區為數眾多的華人的消費需求。
這樣獨特的「外部經濟」構成了南海與南洋貿易聯結網的初期架構。石灣陶、佛山鍾和緬甸玉的流通,就是三個鮮活案例。
在印尼,目前已發現生產於19世紀至20世紀上半葉的梵鍾,就多達73座。而且,這些梵鍾大多是「佛山造」。
在這些梵鐘的銘文上,甚至可以找到來自南海縣那些家族的名字。其中,「隆盛號」產鍾239年,是典型的百年老號。而另一家開辦稍晚的「信昌號」,直到上世紀30年代,仍在生產出品。
緬甸玉的流通則是東南亞商品原料與南海製造技藝的完美結合。
緬甸盛產翡翠原石,是翡翠原石最大產地。上世紀七十年代,平洲玉器產業在平東村起步。陳氏三兄弟陳廣、陳作榮、陳銳南開辦了平洲第一家玉器加工廠——墩頭玉器加工廠,點燃了平洲玉器加工之火。
首批玉器人在賺到「第一桶金」後,南海與緬甸之間的玉器產業來往更為頻密。正因代代傳承的開放、自律和冒險精神,平洲從一個小鄉村,經過40多年的發展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緬甸翡翠毛料集散地、我國四大玉器市場之一、三大緬甸翡翠加工生產批發基地之一,集聚了3000多家商鋪、近1000家加工廠和2萬多名從業人員。
緬甸石、平洲玉、天下器,至今仍是市場佳話。
2「南海造」的新天地
在物料、資源交易流動的基礎上,伴隨著製造業的興起,這10年間,南海製造開始越走越遠,為這張貿易網增添更多內涵和延伸的可能性。
在佛山標美服飾有限公司(下稱「標美服飾」)的緬甸工廠內,一箱箱從國內運過來的內衣原料,正等待加工成成品,發往世界各地。看著工廠內的一片繁忙景象,標美服飾董事長楊建伍很滿意:「我們來對了!」
成立於2000年的標美服飾,坐落於「中國內衣名鎮」南海大瀝鹽步,是目前南海內衣行業出口額最大的企業之一,2018年標美服飾的出口額約1.13億元人民幣。
2018年12月底,標美服飾決定進軍緬甸,投資設立了亞聯服飾有限公司(下稱「亞聯服飾」)。去年6月,亞聯服飾正式投產,目前正逐漸擴大產能,員工人數達600人。
「在緬甸工廠支持下,去年我們實現了35%的營收增長,今年產值預計會翻一番。」楊建伍告訴記者,如今標美服飾迎來了很多新客戶,「有些客戶強烈要求跟我們合作,但我們實在沒產能去應付他們的訂單。」
在標美服飾的緬甸工廠步入正軌之時,在緬甸仰光北部的達度敢工業區,廣東奧麗儂內衣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奧麗儂集團」)也正在興建一座全新的生產基地。建成後員工人數將達到600人,規模接近國內工廠。
「在緬甸,工人的工資加上社保、福利等,每月僅需約1500元人民幣,是國內人力成本的1/3。」奧麗儂集團董事長特別助理尹桃文向記者算了一筆帳。「過完春節,我們計劃把衣車運過去,並繼續做開場的各項準備。如果順利的話,項目會在今年的5月初投產。」尹桃文說。
標美服飾和奧麗儂集團的緬甸布局,書寫著「南海製造」走向東南亞的新篇章。通過市場開拓、境外投資設廠、併購重組等方式,南海企業在緬甸、泰國、越南等地陸續開展國際化布局和產能合作,成為佛山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知名電視機製造商通和電子,就是其中的先行者。早在3年前,其已搶先一步赴泰國設廠。
「泰國工廠的投資額並不大,廠房是租賃的,以輕資產為主,主要的配件還是在國內生產,然後運到當地進行組裝。」通和電子總經理助理周紹基告訴記者,目前通和電子的泰國工廠約有150名員工,每年產量達100萬臺,接近國內工廠的一半。
2018年,通和電子出口額約為10億元,其生產的液晶電視已銷往全球各個地區,包括亞洲、歐洲、大洋洲、拉丁美洲和北美。
更多南海企業也在陸續加入這一網絡,以東南亞為陣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中,南海企業的身影也日漸增多。
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11月,南海區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額為445億元,佔同期南海區進出口值的32.8%;南海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境外投資的企業有8家,累計投資總額1004.35萬美元。
3「海上絲路」看開放力量
在南海與南洋的商貿網絡背後,創新資源的流動方向與速度也在發生變化。
南海最初是以承接者的身份出現在這個過程。其中,貢獻最大、名氣最高的無疑就是陳啟沅。
1854,廣東南海縣人陳啟沅與兄長同在越南西貢堤岸(今胡志明市)經商,兄弟倆在當地先開設怡昌蔭號,經營雜貨紗綢,後又向當地政府承辦堤岸怡豐餉當,10餘年後,陳氏兄弟已成為堤岸華僑中的富商。
經商致富後,陳啟沅並未忘記自己的「農桑夢」。在目睹國外用機器繅絲的效果後,他逐漸萌發出了在家鄉創辦機器繅絲廠的念頭。此後,陳啟沅陸續遊歷越南、泰國等地,耗時六七年反覆考究「繅絲之器」和「繅絲之法」,最終完全掌握了這套新技術。
1872年,陳啟沅徵得兄長同意,攜資回國,著手實現他的建廠計劃。次年,在他的家鄉,廣東南海西樵鄉的簡村百豫坊陳氏本宅,第一家民族資本近代繅絲廠——繼昌隆機器繅絲廠就此誕生。
機器繅絲廠,徹底改變了村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譜寫了中國紡織產業的新篇章。南海縣最早的一批近代產業工人也隨之誕生,由此簡村機杼聲聲汽笛長鳴,男男女女卸下了身上的蓑衣雨帽,披上工衣,開始了長達30年的繅絲歲月。
同時,它也是近代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企業。著名經濟史學家汪靖虞說,中國繅絲業沒有經歷工場手工業的階段,陳啟沅直接引入資本主義的工廠化管理,推動廣東民營企業管理方式的第一次變革。而中國金融支付手段的變革,也正基於陳氏子孫與順德商幫的金融活動。
150年前源自越南的那場紡織業變革,被載入史冊;150年後,由南海企業發起的一場技術新變革,也正在改寫泰國家具行業的格局。
在泰國,提起Index幾乎無人不知。這家泰國家具市場的龍頭老大,在2017年推出了全新的定製家具品牌——Younique,成為當地第一個「吃螃蟹」的企業。
但鮮有人知道,Younique的背後,離不開南海企業維尚家具的全流程賦能。
「我們是採用『維尚模式+泰國製造』的合作方式,維尚為Index提供全流程的技術支持,從企業製造車間、生產系統的改造,到材料、供應鏈的整合,再到設計和銷售模式的更新,幫助他們搭建定製家具的產品體系。」佛山維尚家具製造有限公司海外事業部經理黃凱介紹。
在黃凱看來,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證雙方發揮自身的優勢。維尚家具能牢牢將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Index也能最大限度發揮品牌、本地生產和銷售渠道優勢,節約技術探索成本。
「我們非常滿意目前的合作方式,希望能和維尚保持長久合作。」在泰國本地最大的一間Index Living Mall中,Younique品牌運營總監Mr.Bom向記者透露,目前定製業務已佔據其集團銷售額的30%。得益於此,過去一年,集團整體業績增長超過40%。
「南海製造」勇闖南洋的背後,一張互惠互利、共促創新的開放圖景已經展開。
■現場直擊
「心連心」收穫
跨國的信任
憑藉開放的投資環境、寬鬆的投資政策及人力成本優勢,東南亞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但同時,也有不少赴東南亞投資的中方企業遇到不順。
企業進入東南亞市場需要注意哪些風險?標美服飾董事長楊建伍對記者道出了他總結的最重要的一條經驗:「來亞聯服飾,心相連。我常常提醒管理人員,要發自內心地熱愛緬甸員工,與當地工人心連心。」
標美服飾在緬甸的投資,也改變了很多當地人的生活。談及企業,一位緬甸本土的女工甚至感動地掉下眼淚。她委託翻譯告訴記者,因為語言不通,他們很少有機會和老闆直接溝通,但是內心深處她深深感激老闆和企業。
在楊建伍看來,想在緬甸取得成功,成本優勢等是重要因素,企業自身的努力,以及科學的管理,同樣不可或缺。
楊建伍認為,在做好人性化管理的同時,公司也依託大數據,研發了一套內部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實時查看亞聯工廠的生產經營狀況,實現管理到人、管理到崗;亞聯工廠還建立了獨特的考勤系統,以及計件與計時相互搭配的薪酬制度,員工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工資,也可以看到額外工作所帶來的額外薪酬,確保公正合理地分配。
「未來,我們會逐漸轉變當地工人『平均主義』的傳統觀念,培育『多勞多得』的思想。」他舉例稱,一位年輕員工此前從事保安工作,每月工資只有14萬緬元(約相當於650元人民幣)。但由於工作表現優秀,他進入車間工作,逐漸成為包裝組組長,薪酬比當保安時翻了一倍多。
「他現在工作勁頭非常足,有時候效率甚至超過了中國員工。」楊建伍笑著說。
■手記
依託廣府華僑
在海外講好
「廣東故事」
站在擁有百年歷史的廣肇會館內,筆者腦中浮現的第一形象,是百年前的一艘大帆船:帆船滿載著各種木材、木雕、牌匾,從佛山起航,依靠風力,一路漂洋過海,最終抵達望眼欲穿的廣府僑民手中。
僑民對於故鄉情感的牽絆,是筆者此前所未曾想像到的深度。會館則是他們共同的情感寄託。
憑藉這一載體和連接器,東南亞地區的廣府華僑們發展出了多重跨國聯繫與多領域的合作、交流與融通,這種來自民間的多重聯繫與多維交流合作,也成為近代南中國海地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場景。
在商業交往方面,數量眾多的華人企業,從血緣關係出發,輔以鄉土與文化認同,構建起屬於自己的商業及社會網絡,對近代中國特別是沿海地區的社會變遷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他們不僅積極融入本地商業社會,也積極協助來自故鄉的企業、企業家在異國他鄉順利紮根,為「南海製造」走南洋鋪順道路。
特別是隨著中國海外移民人數的增加,貿易網絡已經逐步演變為一個集貿易、移民、金融、企業經營、商人組織等多種功能於一體的複合網絡,功能更加強大,影響更加深遠。
相關數據顯示,海外有6000多萬華僑華人,其中有4000多萬分布在東南亞。經過多年甚至數代人的艱苦打拼,他們中不少已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廣泛的人脈聯繫,還有豐富的生產營銷經驗,以及融通中外的文化優勢。
這裡恰好是海上絲綢之路主航道輻射的地區,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時,廣府華人華僑就是連接廣東乃至中國和世界的重要紐帶,他們懂得應該怎樣用雙方都能聽懂、聽得進的語言和話語體系,在海外講好「廣東故事」,傳播「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