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標籤被貼久了,就真的變成了如標籤那樣的人

2021-01-19 簡愛的窗戶

有些人總喜歡有意無意地給人貼標籤,而被貼標籤的那個人一定會覺得很不開心、很不爽,特別是被貼上的標籤,根本不符合自己本來的樣子的時候,就會感覺到非常無奈。

而且有些標籤一旦貼上就很難撕下,貼得太久,貼得太多,那個被被貼上標籤的人也會不知不覺變成了如標籤所說的那樣。

比如從小到大,你都被貼上了很害羞、性格內向等標籤,久而久之,你也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別人所說的那樣,然後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你就真的變成了那樣。

被貼標籤的人其實是很無奈的,特別是在小時候,根本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對這個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別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對自己產生懷疑。

就算是一個成年人,也很討厭別人隨意給自己貼標籤,所以希望我們在看待任何人的時候,都不要隨意下結論,或者不要隨意給別人貼上標籤,讓別人無所適從。因為你隨意貼上的標籤,可能對別人的一生造成很大的影響。

被隨意貼上的標籤,很難撕下

人一旦被貼上標籤,就很難撕下,甚至還會因為這種標籤而影響到自己平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算是標籤與本人不符,也很難去解釋,任憑怎麼努力都無法擺脫標籤的束縛。

當一個人只是有一件小小的偷盜行為,就會被貼上「很壞」的標籤,人們會覺得這個人可以犯下任何罪行,如果有什麼事情發生,第一個被懷疑的就是這個人,哪怕這個人什麼都沒有做。

當一個人只是不合群、不愛說話,或者不想說話的時候,人們就會覺得他性格很不好,膽小懦弱,而且什麼都不懂,什麼都不會,甚至還會被貼上很不禮貌的標籤,不懂人情世故的標籤,而事實上這個人什麼都懂,只是不想表現而已。

電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裡就有一個被貼上標籤的悲傷的故事,在西西里的一個小鎮上,瑪蓮娜就因為長得太美,被貼上了不守婦道、人盡可夫的標籤。

有人說她私會情夫,但其實,所謂「情夫」是她的父親;有人說她生活混亂,但其實,她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抱著丈夫的照片獨自在家中跳舞。那個小鎮上的女人,集體孤立瑪蓮娜,她們不給她提供工作,甚至不賣給她食物,她們還一起在廣場上對她拳打腳踢,扒她的衣服,剪她的頭髮,指責她勾引男人。

人們都只是憑藉她的長相和外表就形成了固有的偏見,給她貼上了各種標籤,而事實上她不是這樣的人,可是她又很難擺脫這樣的偏見,外人對自己的看法一旦形成,你再怎麼努力也很難改變。

伍爾夫在《到燈塔去》中寫過:「一個人對於別人的看法,有一半是荒唐的。這種看法完全出於一個人自己的個人動機。」

很多人對別人的看法都是由自己主觀意志產生的,根本沒有深究,沒有做全面的了解就去下結論,而且對自己的結論深信不疑,而對於被貼上標籤的人來說,儘管這種結論是荒唐的、錯誤的,也無法改變他人的看法,這很不公,也很無奈。

標籤貼久了,也會不知不覺地被影響

給人貼上的標籤,有的是褒義的,有的是貶義的,好的標籤會給人一些鼓勵,讓人做得比以前更好,而不好的標籤也會對人產生各種負面影響,會讓人不斷地對自己產生懷疑,也會影響到平時生活中的一舉一動、所思所想。

如果被貼上的標籤太久了,或者有越來越多的人都給自己貼上了這樣的標籤,那麼你就會在不斷的自我懷疑中逐漸相信別人說的話,甚至會逐漸變成像別人所說的那樣。

當別人因為一件事而斷定你性格內向的時候,你會逐漸變成性格內向的人;當別人認定你是一個不禮貌、不會說話的人,你也會因此被影響,真正變得不那麼禮貌、不會說話。

當別人認定你是個壞人,而你無論怎麼做怎麼解釋都沒有用的時候,你也會放棄解釋,然後真正變「壞」,就像《哪吒之魔童降世》裡的哪吒一樣,他本是一個善良的小孩,幫助過很多人,可是在村民的眼中,他就是妖魔鬼怪,讓人避之不及,他做了很多好事,大家也都看不見,村裡的小孩都不願意和他玩,而他也逐漸沒有了信心,然後放棄了幫助別人,甚至在極度憤怒的情況下會傷害無辜、毀壞房屋。

一個人身上的標籤被貼久了,也會深深地被這種標籤所影響,有的人會逐漸相信別人說的話,有的人又會因為無法改變偏見而逐漸向標籤靠攏,結果都是不斷地在與被貼的標籤重合,真正變成了如標籤所說的一樣。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這種標籤就像深深地刻在你的骨子裡一樣,影響著你的思想,也會影響著你的行為,甚至成為你性格你的一部分,讓你無法擺脫,也不知不覺變成了自己最不喜歡的樣子。

然後你會在各種矛盾中掙扎,總是在懷疑自己,總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到底是什麼樣的性格,到底符合哪一種標籤,到底應該怎樣生活,明明自己不是那樣,卻又不知不覺變成那樣,可見標籤對人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標籤貼久了,活不成真實的自己

標籤貼得太久就很難撕下,也活不成真實的自己,在標籤的影響下,自己的真實樣子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連自己都搞不清楚。

自己真正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真正適合什麼不適合什麼,都被弱化了,然後都是被標籤牽著鼻子走,活得越來越不像自己,活得越來越壓抑。

知乎上有一位網友(@大呀嘛大大yong)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說她從小就被貼上了「懂事獨立乖孩子」的標籤,就因為這些標籤,她一直都努力地扮演著懂事又獨立的孩子,明明心裡很不願意做的事情,也都願意接受,願意去做,明明每次去學校的時候都很想家,很捨不得走,但還是忍住淚水堅強地離開,然後又獨自一個人默默地流淚,就是為了讓自己符合這些標籤,不讓大人們失望。

在她上學的時候也被貼上了「學霸」的標籤,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為了符合這樣的標籤,為了不讓父母家人失望,她都一直壓抑著自己,從來都不敢告訴任何人自己其實一點都不喜歡學習,並且一直都是努力地保持成績好的狀態,努力地學習,然後考上好的學校,頂著「學霸」的標籤,讓她不敢在學業上有任何差錯,成績稍微差了一點,就會覺得是一種罪過。

她從來都在壓抑真實的自己,真實的情緒,因為自己是一個懂事的乖孩子,所以不能有什麼壞情緒,因為自己是一個成績好的孩子,所以不能有差的成績,不能不愛學習,所以她過得很壓抑,沒有活出真實的自己。

其實有很多人都是這樣,從小到大都壓抑著自己,自己真實的想法、真實的意願都不敢表達,如果一些標籤一直貼在身上,就會一直被這種標籤所束縛,無論是好的標籤還是壞的標籤,都難以找到真實的自己。

雖然說有些好的標籤能夠給人帶來一些積極上進的力量,但人也是有情緒的、有需求的、有真實意願的,如果一直都壓抑著自己,那也活得很不快樂。

特別是被貼上負面標籤的人,會越來越沮喪,變得越來越負面,會覺得我就是這樣,既然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改變不了別人的看法,那麼就不要努力了,甚至還會產生厭世情緒,這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標籤被貼得太久,真實的自我會越來越遙遠,所以請不要隨意給一個人貼標籤。

評價一個人要全面,請不要隨意貼標籤

每個人都不喜歡別人給自己貼標籤,特別是一些很不好的標籤,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大家都不喜歡,那麼就不要隨意給別人貼標籤。

不要因為別人的一個舉動、一個行為、一句話或者一個小小的事件,就去評判別人,去否定別人,這對別人是很不公平的。

我們評判一個人,要做全面的了解,甚至要長時間地相處才知道,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如果實在不能全面地了解,那麼就不要去評判了。

最好不要給任何人貼上標籤,不要只憑表面現象就去斷定一個人,你不是別人,根本不知道別人真正的思想,你也沒有走過別人所走過的路,也根本不知道一些真實的情況,別人是什麼樣,都由別人自己說了算。

《殺死一隻知更鳥》裡有一句話說的好:「你永遠不可能真的了解一個人,除非你穿上他的鞋子走來走去,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在看待任何人和事物的時候,都要有一種清醒的思考事物的能力,不要輕易給別人下定義,就算是你的身邊人,你很熟悉的人,也不要以為自己很了解,總是以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評判,也許你的評價只是你對別人的一種固有的偏見,是一種誤解。

所以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要輕易給人貼標籤,或者不要去貼標籤,永遠保持一種客觀的不武斷的心態去對待別人,這樣你也不會給自己惹來一些麻煩,也會更好地處理一些人際關係。

----END----

作者簡介:土生土長的南方姑娘,用樸實的文字寫走心的文章,與你一起談情感談成長。

相關焦點

  • 想讓對方變成什麼樣子,就給他貼什麼樣的「標籤」!
    由此入手,給他貼上心中「偶像」級的標籤,那麼孩子自然會朝著標籤的方向靠近。方法不對,努力白費。你想讓他變成什麼樣子,就給他貼什麼樣的標籤。小琴瞪了他一眼,感覺像是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看看小剛真覺得是好氣又有些好笑,便沒再追究下去......有時當別人一次次告訴我們是怎樣的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在內心裡就真的覺得自己其實就是這樣一個人,不知不覺中,行為也會越發靠近。
  • 心理測試: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很極端,測你是否是那樣的人
    很明顯,餘老師這句話給這個孩子貼上了「偏科」的標籤。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標記效應」,又稱「暗示效應」。美國心理學家Beckol認為:「一旦人們被標記為某個人,他們就會被標記為該人。」知名心理學家RobertClaut教授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找到了一個小組,請他們做慈善捐助。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而且哪怕是了解對方,也不能輕易給別人貼標籤,在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當你給某個人貼上某個標籤的時候,其實你對他所有的態度和行為,都在潛移默化之下發生了改變,哪怕這一切不是你故意為之的。所以一個喜歡給別人「貼標籤」的人,是不可能受人歡迎的,因此,聰明的人,從不給人貼標籤。
  • 你的識人能力,是如何被貼標籤給毀掉的?
    02為啥不得不給人貼標籤?咱們大腦的運行機制很複雜,複雜到現在的科技水平還無法透徹地解釋它到底是怎麼運作的。但有些大腦認知事物的基本特徵還是被很好地識別了出來,而且也得到了無數次的驗證。其中有兩種基本特徵是:最小努力原則和認知的整體性。
  • 為什麼不要輕易給人貼標籤?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人不提「婦女節」這個名字,或許對「婦女」二字有忌諱,所以換了其他稱呼,比如「女王節」、「女神節」。其實如果女性真的被社會認為是女王、女神,恐怕也就不需要婦女節這個節日了。其次,被歧視的群體會固化在了他/她們的標籤上,失去發展潛能,世界因此也失去了被歧視群體本可以創造的更多價值。我們一旦根據國家、宗教、階級、貧富、膚色、性別、性取向、教育、職業和年齡,來選擇如何對待一個人。每個人都被所貼的標籤去定義,去生活,去工作,人類社會就變成了上發條的鐘表,從此一成不變,創新也就大打折扣。
  • 情商低的人,總愛給人貼標籤
    自己未必婊但是說別人婊的人,自己確實婊給別人貼標籤的人,真的很LOW「介哥說」有個很好的朋友告誡我,永遠不要隨便說人壞話。不是因為「背後莫談人是非」這麼淺顯的道理他說:「如果老說一個人壞話,相當於你給他貼了標籤了,以後就不能客觀的去看待此人。」01貼標籤:就是個粗暴的人臉識別啊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給別人「貼標籤」?因為他們懶啊!
  • 我給你貼了個標籤
    人比較容易做的一件事是給人貼標籤,這也給自己的雙眼蒙上了一層薄紗。第一次見到你我感覺你有些反應遲鈍,於是我給你貼了一個呆萌的標籤。跟他相處我感覺他為人直白爽快,於是我給他貼了一個直爽的標籤。後來我再同他們相處,這個標籤都被貼在了他們身上,我不用抬頭都看得見。這還算是正面的,有些標籤可是有些狠毒的。看他長相粗蠻,我就給他貼了一個不像好人的標籤。看他行為輕浮,我就給他貼了一個小人的標籤。可是我並不了解他們。
  • 給人貼的標籤,叫我們不能為人
    在我們與人的交往中,我們會給別人貼一些什麼樣的標籤,「自私」,「喜歡吹牛」,「熱情」,「務實」,「搞笑」,「愛抬扛」等等。當我們在遇到一個人,通過溝通和觀察,給別人貼上一個標籤之後,在以後的交往中,我們就會被這些標籤所左右,不僅會叫我們始終會和這個人操持距離,也會叫我們拒絕再去看這個人其他的優點。
  • 你最反感被人貼上什麼標籤
    雨太大了撐傘也沒用,我的意思是無所謂了…不應該對一個不屬於你的執著你最反感被人貼上什麼標籤?-3-富婆......真的,這個標籤就讓你感覺周圍的人都在覺得你高人一等.......很難受,我真的很不喜歡提$-4-我反感一切負面的標籤
  • 對不起,你真的不懂我丨面對被貼標籤,該怎麼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好像很容易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成績好很容易被貼上學霸的標籤,一提起往往就是那個學霸 XX 呀,而業餘愛好,性格往往就被忽略掉了。不會說話很容易被貼上 「情商低」 的標籤,而除了說話之外,可能我們細心體貼,很會照顧人。
  • 別人在背後給你貼的「標籤」,暴露了你的生活「質量」
    帶有「褒貶」意味的標籤,體現「好」與「壞」的生活說到標籤,其實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它能評價人的「好」與「壞」。這種「好」的意思,不固定,未必是真的好,而「壞」的意思也未必是「壞」,不過是人的看法而已。很多人總會在背後給他們貼上「守財奴」這樣的帶有味道的標籤。可是,這種標籤真的是不好嗎?與成為別人的「魚肉」相比,能保證自己的錢財不受損失,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況且,對人大方是看人的,對人自私也是看人的。盲目的善心換不來平靜安穩的日子,而適度的自私未必不能換來「舒適」的生活。所以,標籤有些時候的體現,往往是與現實生活狀況相反的。
  • 為什麼就因為他們是湖北人,就要給他們貼上「標籤」?
    可是卻有一群人,我只想用「不要臉」來形容,他們說著各種湖北怎麼樣怎麼樣,就在前兩天我聽到有個女人說:「全國企業都不要招收湖北人,這樣他們就沒辦法出來害人了」。當時我一個同事就聽不下去了,他是湖北的,因為過年沒有回家,還給武漢慈善總會捐了1500塊錢。
  • 明明買的是三星512G固態盤,裝機後變成128G,店家:標籤貼錯了!
    網購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新型購物方式了,如今電腦用戶都喜歡網購電腦硬體給自己的電腦升級配置,很多人都認為電腦實體店坑人,不願意在電腦實體店購買電腦硬體,這裡我代表電腦實體店跟大家道個歉,對不起,由於某些電腦行業的「蛀蟲」
  • 考試第一成績被質疑,女孩自殺,孩子最怕的是被人貼上標籤
    很多老師在接手一個班的時候,往往用不了一個月的時間,就給班上的同學貼了標籤,某某是優等生,某某是調皮搗蛋鬼。即便面上不表現出來,心裡也不自覺的加以區別對待。對於好孩子,老師不吝讚美,對於被認為是不好的孩子,老師自然會強忍內心的嫌棄,只在面上稍微冷淡一點。
  • 人生——都有誰給你貼了標籤
    童年時代、小學、初中、高中時代,玩伴們、同學們、朋友們會根據你的外形、名字之類的給你起個外號,這大概算是初入社會被貼上的第一個標籤。進了大學,你會有更多的自由交際時間,這時候因為你的性格、行為、生活方式等,會有人給你貼上第二個標籤。
  • 撕掉標籤吧,做自己
    似乎每個人的一生都會被貼上標籤,像男生適合學習理科,女生只適合學習文科一樣。有些人總喜歡給別人貼標籤,他們或許以為被貼標籤是一種榮譽吧!但他們一定不知道的是被貼標籤的人很痛苦。無論是好標籤還是壞標籤,都使人厭煩。
  • 與其被「年齡標籤」駕馭,不如「駕馭年齡標籤」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17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2.4%的受訪者在意和年齡相關的標籤,90後比其他年齡段更在意年齡標籤。年齡標籤會在哪些方面對人產生影響?社交(47.9%)被受訪者排在第一位,然後是職場發展(37.4%)。
  • 職場系列(三)試著給你的大腦貼上標籤,融入到公司
    IBM:給大腦貼上藍色標籤「無論你進IBM時是什麼顏色,經過培訓,最後都會變成藍色。」這是IBM新員工培訓時流行的一句話。人們戲稱IBM新員工培訓是「魔鬼訓練營」,這不是說IBM將員工訓練成「魔鬼」,而是指這個培訓過程充滿艱辛和考驗。
  • 別再給對方貼標籤了,夫妻間話不投機半句多,就是這麼來的
    因為大多數人在戀愛期間,不會亂給對方貼標籤,就算貼也是貼一些好的標籤。當步入婚姻之後,這個給對方貼標籤的習慣沒有改,但貼的標籤卻不一定是好的。這種重新給對方的一切下定義,直接影響到夫妻關係的發展。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日子久了,對方的一言一行在自己看來完全不能理解,甚至這些行為變成了缺點,當缺點固化之後,就變成了標籤,而標籤印象存在於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但在婚姻這做圍城之中,毀掉就是尊重,當尊重體系崩塌後,是很難恢復的。
  • 川普被推特貼上特殊標籤,這種排面真的少見
    川普鍾愛「推特治國」美國是一個言論非常自由的國家,而川普作為總統也經常在推特上發文,甚至還把這個社交媒體作為和民眾之間的溝通渠道,並且在這個社交網站上他可謂是想什麼說什麼,所以很多人甚至覺得他簡直就是在用這個社交平臺「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