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給你貼了個標籤

2020-12-23 南柯先森呢

人比較容易做的一件事是給人貼標籤,這也給自己的雙眼蒙上了一層薄紗。

第一次見到你我感覺你有些反應遲鈍,於是我給你貼了一個呆萌的標籤。跟他相處我感覺他為人直白爽快,於是我給他貼了一個直爽的標籤。後來我再同他們相處,這個標籤都被貼在了他們身上,我不用抬頭都看得見。

這還算是正面的,有些標籤可是有些狠毒的。看他長相粗蠻,我就給他貼了一個不像好人的標籤。看他行為輕浮,我就給他貼了一個小人的標籤。

可是我並不了解他們。

人為了簡便,也為了區分同類和異己,會不自覺地往所遇見的人身上貼標籤。

我不喜歡抽菸喝酒,可能會討厭抽菸喝酒的人。我不喜歡紋身,可能看到他的紋身就覺得不是啥好人。我不喜歡多說話,可能看到活潑一點的就覺得真是多嘴多舌。

這也是為什麼臭味相投、珠聯璧合。

這種標籤式的區分人好壞、排除異己的方法,為人類所通用。

我們不會把所有遇見的人都整個地好好了解一遍,時間和機會不允許,於是大腦做出了最一刀切的判斷方式:給他一個標籤。這樣就方便多了。

可惜的是這樣的方法雖然好用,但是有些腦殘。

人類的智慧雖然處大自然頂端,但要能判斷無誤卻很難。即使人類歷史上那些最聰慧的頭腦,也沒法給人定義什麼,何況常人呢。

這為了簡便而貼標籤所蒙上的薄紗,卻足以使人看不清真相。

為什麼始於顏值?因為先看表面。為什麼忠於人品?因為了解內心。為什麼陷於才華?因為它是融入骨肉裡的東西。

我們通過最表面直觀的呈現,給人一個自覺滿意的標籤,然後便開始了交往。大部分都是誤判了。於是吵鬧、爭執、分手,覺得自己看走了眼。

當然會看走眼的,除非你已經看了十個八個,閱人無數。這也是一種方式。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腦殘自殘的方式。非得先往自己身上捅幾刀才能長記性,這不是嗎?不過這可能也不是我們的初心,我們的初心是美好,同一切婚姻最開始的一樣。

標籤在人類身上發揮功效,又被應用於機器。雖然有些死腦筋,但不得不說,這確實挺好用的。我們作為網民的背後,就是一個個或大或小的標籤。

不意識間,我們已經在同標籤做交往了。

這樣標籤式相連的背後,有多少誤判可能機器比人更能捕捉得到。機器會大數據分析,人可沒有大數據用來分析。

人的有趣無趣其實都不是自詡的也不是標籤給的啊,有些人明裡有趣實則無聊,有些人看似沉悶實則內心豐富。

她看了我一眼後,「我對你沒有興趣。」

啊,真是聰明果斷。

作者:南柯,白日夢想家,期待世界和平美好。不取悅,不附庸,在世俗世界裡安靜孤獨地寫作。

相關焦點

  • 對不起,你真的不懂我丨面對被貼標籤,該怎麼辦?
    我們很希望別人了解全部的自己,可別人眼中的我們,往往只是一個個標籤 —— 「高」、「矮」、「有錢」、「窮」、「情商高」 ……被貼標籤會給我們造成怎樣的影響?為什麼我們這麼容易被貼標籤?面對貼標籤我們又可以怎樣做呢? 01人會變成 「標籤」 的樣子?
  • 你最反感被人貼上什麼標籤
    雨太大了撐傘也沒用,我的意思是無所謂了…不應該對一個不屬於你的執著你最反感被人貼上什麼標籤?-3-富婆......真的,這個標籤就讓你感覺周圍的人都在覺得你高人一等.......很難受,我真的很不喜歡提$-4-我反感一切負面的標籤
  • 人生——都有誰給你貼了標籤
    童年時代、小學、初中、高中時代,玩伴們、同學們、朋友們會根據你的外形、名字之類的給你起個外號,這大概算是初入社會被貼上的第一個標籤。進了大學,你會有更多的自由交際時間,這時候因為你的性格、行為、生活方式等,會有人給你貼上第二個標籤。
  • 你的識人能力,是如何被貼標籤給毀掉的?
    而給人貼標籤就很好地符合了以最小代價獲得最大效益的做法,它大大壓縮了我們了解一個人的認知成本。比如,我通過你的出生月份給你打上「花心」的標籤,比我全面去了解你的感情狀況絕對要省力得多,而且多多少少也有碰對的時候。再比如,我請你描述你的一名同事,你是直接介紹他是「小諸葛」更容易,還是長篇大論講一通他的具體工作事例更容易?
  • 別人在背後給你貼的「標籤」,暴露了你的生活「質量」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你的「標籤」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見過的人,讀過的書。」人身處繁雜的社會中,被人貼「標籤」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兒。要知道,每個「標籤」的背後,都隱藏著別人對你的態度。在這種態度中,其實就是你生活「質量」的體現。這個社會有個詞,叫「有色眼鏡」。
  • 有些標籤被貼久了,就真的變成了如標籤那樣的人
    比如從小到大,你都被貼上了很害羞、性格內向等標籤,久而久之,你也會不自覺地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如別人所說的那樣,然後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你就真的變成了那樣。被貼標籤的人其實是很無奈的,特別是在小時候,根本沒有自我意識,沒有對這個世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別人的一句話就可以讓你對自己產生懷疑。
  • 給人貼的標籤,叫我們不能為人
    比如有的人喜歡展望未來,並且提前許諾,結果沒有做作到,在有的人眼裡,給這種人就會貼上「說大話」的標籤,也有的人會給他們貼上「騙子」的標籤,因為我們習慣給別人貼標籤的方式不同,我們對一些事情的容忍度也不同,所以每個人身上被貼的標籤都會不一樣。
  • 情商低的人,總愛給人貼標籤
    不是因為「背後莫談人是非」這麼淺顯的道理他說:「如果老說一個人壞話,相當於你給他貼了標籤了,以後就不能客觀的去看待此人。」01貼標籤:就是個粗暴的人臉識別啊為什麼這麼多人喜歡給別人「貼標籤」?因為他們懶啊!
  • 聰明的人,從不給人亂貼「標籤」
    長輩從小就教育:「不要總是用自己的眼光來給別人下定義」,與人相處的時候,應該少說「我覺得」,而要多提「你認為呢?」人總是以主觀思想為導向,從而輕易的,膚淺的給別人下某種定義,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道理是「別以貌取人」,可是真正做到的卻沒有多少個。
  • 為什麼不要輕易給人貼標籤?
    在兩性問題上,女性就被貼了更多的標籤,而遭受歧視。麥當娜推薦過一個創意短片,由演員辛西婭·尼克森和美國雜誌《Girls. Girls. Girls.》合作,片名叫《Be a Lady,They Said》,可以譯成「他們說,做個淑女吧」。
  • 職場系列(三)試著給你的大腦貼上標籤,融入到公司
    進到一個企業,你首先要想到和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你的大腦被貼上什麼標籤?這意味著,你將感受到一個企業獨特的氛圍,並將通過培訓的摸索逐漸認同這種氛圍,直至最後完全融入到這種氛圍。IBM:給大腦貼上藍色標籤「無論你進IBM時是什麼顏色,經過培訓,最後都會變成藍色。」這是IBM新員工培訓時流行的一句話。人們戲稱IBM新員工培訓是「魔鬼訓練營」,這不是說IBM將員工訓練成「魔鬼」,而是指這個培訓過程充滿艱辛和考驗。
  • 心理測試:人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很極端,測你是否是那樣的人
    她說婷婷是個「偏執狂」,這種說法就像預言者的預言,在整個四年級都被證實。很明顯,餘老師這句話給這個孩子貼上了「偏科」的標籤。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標記效應」,又稱「暗示效應」。美國心理學家Beckol認為:「一旦人們被標記為某個人,他們就會被標記為該人。」
  • 想讓對方變成什麼樣子,就給他貼什麼樣的「標籤」!
    「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嗎?我喜歡你很久了」「不可以」「為什麼?」「我已經有喜歡的人了」「我給你做了介末多,難道你就木有一絲的感動嗎?」「我知道你是個好人,但是感情的事勉強不來的」......由此入手,給他貼上心中「偶像」級的標籤,那麼孩子自然會朝著標籤的方向靠近。方法不對,努力白費。你想讓他變成什麼樣子,就給他貼什麼樣的標籤。
  • 劉品言被貼女強人標籤,罕吐心聲:我也需要另一半
    劉品言在《未來媽媽》中飾演女強人,和馬志翔發展婚外情,她時常接演女強人角色,當初無法明白為什麼自己會被貼上女強人標籤,事後想想自己確實很獨立,如果有另一半,也會希望對方在生活上保護、安慰她。(圖/三立提供)馬志翔認為不應該將有能力的女人貼上「女強人」的標籤,這樣女人的壓力更大,若身邊的女強人遇到挫折,馬志翔會聽對方訴苦,「傾聽是最好的安慰,既然是女強人,相信她自我修復的能力一定也不差,會在你面前展現挫折與低落的情緒就代表她很信任你,那就靜靜的陪伴她。」
  • 品牌標籤:三招幫你打造個性標籤,讓你在人群中脫穎而出!
    (前言:那是個「人渣」,這是個「夜店女王」,這是我的「偶象」...)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你說的那個人啊,是個「敗金女」,他就是「富二代」....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一起來學習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課:打造好你的標籤效應。
  • 為什麼就因為他們是湖北人,就要給他們貼上「標籤」?
    可是卻有一群人,我只想用「不要臉」來形容,他們說著各種湖北怎麼樣怎麼樣,就在前兩天我聽到有個女人說:「全國企業都不要招收湖北人,這樣他們就沒辦法出來害人了」。當時我一個同事就聽不下去了,他是湖北的,因為過年沒有回家,還給武漢慈善總會捐了1500塊錢。
  • 運氣測試:選一款便利貼,測你同學會給你貼上什麼標籤?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小可愛、小公主、親親、傻妞 你是個既老實又本分的女生,是賢妻良母型的,這樣的你也很容易被甜言蜜語套牢。圖片均來自於網絡,若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
    拼盡全力撕掉別人給自己貼的標籤,突破自己,戰勝自己!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研究認為人們只要被貼上某種標籤,那麼就會成為標籤內容所標定的人,這種心理現象被稱為標籤效應。標籤,其實就是指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和認識,更通俗的說就是對一個人的看法。當人們習慣性的形成看法以後,就等於給這個人貼上了標籤,例如,這個人懶惰,這個人愛酗酒,這個人是個悶葫蘆不愛說話,這個人幹這個肯定不行等等等等……那麼標籤效應又是什麼意思呢?
  • 陳夢奪冠:我是別樣煙火,別給我貼「黃曉明表妹」的標籤
    這些年,媒體和球迷一直給陳夢貼上「黃曉明表妹」的標籤。而今,陳夢終於用一枚沉甸甸的金牌證明了自己。逄敏有個表姐名叫張素霞,她雖然是普通人,但兒子黃曉明是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這對表姐妹經常來往,感情很好。
  • 「發現孩子偷錢,我該怎麼辦?」家長千萬別給孩子貼變壞的標籤
    超市的老闆一邊拿東西一邊跟表姐說,你怎麼自己來了,怎麼不讓你兒子幫你跑腿兒了?表姐非常納悶,這些日子她沒讓兒子買過東西呀。通過詢問超市的老闆,表姐得知兒子這些日子經常來超市買東西,都是些零食之類的。表姐聯想起自己經常丟錢的事情,斷定自己錢包裡的錢肯定是讓兒子偷拿了。表姐既生氣又擔心來向我吐槽,說:「這咋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