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術節目都包含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在舊中國,藝人們大多沒有文化,學、演魔術靠的是口傳身授。今天,我們有了文化,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技術知識,如何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改革和創新魔術節目,增強術的藝術效果,這是現代魔術演員的重要職責之一。一切喜愛並希望學習表演魔術的青少年朋友對此也應該有所了解。
如何把科學技術知識應用到魔術中去呢?大體可分為三個方面:
(一)魔術道具的「門子」(即秘密機關),可以直接用自然科學原理來進行設計。例如《立櫃變人》,門子的設計便利用了光學原理,將兩塊反光鏡片放在柜子裡,互成直角,並使鏡片分別與側壁形成45°夾角,這樣側壁的形狀通過鏡片再反映出來,正好代替後壁的形狀;助手藏在鏡片的後面,在觀眾看來,柜子是空的,看不見鏡片後面的助手。
再如《刀上懸人》,是利用力學原理的典型例子。先把助手橫放在三把尖刀上,當演員把腳部和腰部的刀撤走後,助手就橫懸在頸部的刀尖上。那麼,助手為什麼沒掉下來呢?這是因為助手的重心位置仍處在底座平面的範圍之內。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助手身上的鐵甲和底座的尺寸必須計算準確、設計合理。
還有《鋼針刺氣球》,它的變幻原理完全是利用了氣球本身的物理特性。當氣球吹滿氣以後,其球壁變得很薄,用針刺就會爆炸,但它的頂部和根部卻沒有多大變化,仍有足夠的厚度,回彈能力很強,所以當演員用鋼針將氣球的頂部和根部刺透時,氣球是不會爆炸的。一般觀眾不了解這些特性,便會覺得很奇妙。
(二)充分利用科技成果所提供的便利條件,製作道具,這是現代魔術的重要特徵之一。例如《手杖自適》,是利用特殊鋼材經過熱處理以後,所具有的彈性和機械性能,而製作成功的道具,能夠隨意彈開或縮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保證是製作不出來的。
再如《人身傳電》,利利用了高頻電流和無線電波及其它有關設備,完全依賴於無線電技術。否則,這個節目是創不出來的。
(三)在表演方法方面利用科學原理。如《茶水變色》,將硫酸亞鐵放進茶水裡,茶水就變成了黑色,再把檸檬酸放入黑水中,又可以變成茶水,完全利用了化學原理,再如《聽牌》、《猜牌》等撲克牌魔術,則利用了數學原理。而在有關的表演方法上,還廣泛地利用了觀眾的習慣心理。
世界上最早的術書籍當推流傳於埃及的一個手抄下,名為《西車之書》。據考證,這本書寫成於距今三千六百年前,敘述的卻是六千年前古埃及庫夫王朝時的術奇蹟,大都是變化動物的魔術。
17世紀以來,外國魔術書籍很是普遍。對中國魔壇產生較大影響的書是胡迪尼的《魔術)、哥爾斯頓的《魔木全集》和大伯爾的《魔術講義》等。現代的馬克·威爾遜的《魔術教程》今天也已由湖南人民出版社選譯出版。
中國最早的魔術書籍是刊刻於明代的《神仙戲術),這本書在我國已經失傳。1699年,日日本分上、下兩篇出版了《神仙戲術),制釋了古代許多術秘法。其中如揉紙變成雞蛋的秘密,須剩取雞蛋亮內壁的軟衣的方法,至今還在應用。
清代光緒15年(1889)刊印的《解幻彙編》,是一本總結中國戲法最有價值的文獻。作者是蘇州人唐再豐。書中記錄了清代流行的戲法節目三百二十多個中國現代魔術的最早著作是1914年錢香如所著的《科學遊戲》。四十年代以後,許多專業魔術工作者,深感魔術普及的必須,紛紛拿起筆來著書立說。如科天影的《世界神怪魔術》、吳恩琪的《幻術月刊》、馬守義的《幻術講義》等等。
五十年代,傅天奇寫了《兒貪魔術》、《小魔術》、《文娛幻術》等數十種魔術普及讀物。他與其兄傅天正合著的《仙人栽豆和九連環》一書,系統地整理了這兩個優秀的傳統節目,是世界上最完備的版本之一。此外,如張慧衝的《魔術》、傅天正的《國際幻術》等,均對魔術作了較為透徹的闡述。
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的魔術普及讀物如繁花盛開。影響較大的有曾國珍、楊曉歌合著的《中國魔術》、傅和鳴、陳真合著的《魔術入門》、萬子信口口述的《中國魔術變法》、傅騰龍、陳容光所著的《術世界》、愽和鳴等編著的《魔術探秘》等等。大量魔術普及讀物的出版,使魔術的秘密大都公之於眾,然面越是如此,觀眾對魔術的興趣也就越濃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