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英雄張逸民回憶錄38
【張逸民歷時11年,親筆撰寫了77萬字的回憶錄,為海軍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攝於2015年手稿完成時)】
1954年11月14日凌晨,中隊部傳達大隊的通報:
快艇
31
大隊
1
中隊
11
月
14
日凌晨在高島雷達引導下,一舉擊沉美制蔣艦「太平」號護衛艦。
勝利消息傳來,下灣門駐泊點一片歡騰。這一大捷,令我們這些同行興奮不已。我特別高聲大叫:「31大隊是英雄!」高東亞不僅高興,還把躉船的幾個大窗口全打開,大喊大叫,把31大隊的勝利消息告訴給全體戰友。
我穿好軍服,在躉船甲板上不停地來回走動。心緒有如潮水,洶湧澎湃,短時難以平靜。說心事很多,其實就是兩條:一是我們1大隊的這6條艇。該趕緊進待機點。二是儘快將31大隊擊沉「太平」號的詳情過程弄到手,這是吸取經驗教訓的最好辦法。
31大隊的詳細戰鬥報告足足等了三天,才由1大隊大隊部傳來。其實,這次戰鬥經過並不複雜,屬於一次很成功的夜襲戰例。給我最深的印象有三條:那天的潮水很大,而出擊時正值低潮。當時準備參戰的6艘快艇中,2分隊的二艘快艇及登陸艇一塊擱淺了,動彈不得。只有1、3分隊的四艘快艇的位置水位較深,行動自由,最後由這四艘快艇發起了攻擊。這是個重要的教訓,錨地必須有足夠水深方可使用。稍微一疏忽就把二條戰艇給擱住了。
第二條就是四艘攻擊的快艇距敵艦十多鏈時,敵艦駕駛臺有人洩露了燈光。雖只是進出開艙門的瞬間,卻給了攻擊者以早發現的良機。艦艇的燈光管制,不該只是一句口號。敵方就是因「小事」沒落實,為我方提供了可趁之機。
第三條就是四艇發動攻擊時,沒有展開。
既不明確誰主攻,也沒有明確牽制任務,只是一路縱隊攻上來發射點各不相同而已。此戰究竟是誰射的戰雷命中的始終難以確定。雖說是四個艇長射出的戰雷難分仲伯,但戰後我曾與那四位艇長認真交談過,我當然會有自己的分析判斷。若以魚雷爆炸的時間評估,一分隊的兩條艇命中可能性要大。尤其是2號艇艇長於化武的魚雷命中機率最大。既然中隊不多深究,命中的機會歸誰,外人自然也就不便多嘴了。誰能說,某些時候稀裡糊塗不是好事呢?
之後,我們1中隊6個艇長曾坐在一起有過一次專門的討論。目的是想從31大隊首戰中引取有益的經驗教訓。討論雖很熱烈,但我深深感到,我們1中隊並沒有從這次首戰中獲得有益的東西。其真正原因,就在我們1中隊對31大隊的實際水平認識得太膚淺。而我則不同,戰前我跟31大隊1中隊6名老艇長都有過接觸,深知這些人不僅出海訓練比我們多,實際水平也比我們1中隊強。我始終認為,別以為他們看起來很平常,其實不然。整個戰鬥過程裡沒有任何意外,沒有掉隊,沒有人為的麻煩。這是一種平時訓練水平的表現,看不到這些,就是心不明眼不亮。
魚雷艇首戰擊沉「太平」號以後,有一件事我特別關注,就是想看看各級領導和軍事學專家們對此役有什麼看法,或說是如何評價?既然當時沒有個正式說法,那就等,而且是耐心等待。這一等,我足足等了卅多年。終於等到1987年《當代中國海軍》一書出版了,我才算見到了一則總字數100多字的正式評價,大意是:
擊沉敵『太平』號,是人民海軍魚雷艇部隊組建以來首次作戰取得的勝利。它對蔣海軍是一個沉重的打擊。臺島當局高級官員在二十四小時內召開了兩次緊急會議商討對策。美國報界也為此驚呼:『太平』號被擊沉,證明中國現在擁有很大的海軍力量。
我覺得這份評論寫得不錯,對此無可厚非。但我讀罷的感懷,卻覺得略顯不足。
擊沉「太平」號後的四五十年後今天,回頭看,對此戰例我感到應有新的認識與評價。
在中國,許多單位或媒體,對大戰役的關注和青睞已成為一種習慣。動不動就是殲敵十萬乃至數十萬。數字小了,似乎看不上眼。或許這是大國風度吧。
是啊,一個淮海戰役就殲敵50萬之眾。一個遼瀋戰役又有47萬之多。而一個「太平」號不過是百八十人嘛,似乎這個小不點不值得一提。我真誠希望,不論是軍史學家也好、大作家也好,大記者也好,請你記住一條:陸、海、空軍是有巨大差別的,沒有區別就沒有政策。對這種巨大差別,絕不能採取不承認主義。
我就親耳聽到一位老領導說:「海軍什麼都要求特殊,連汽車到了海軍手裡也特殊。」
擊沉「太平」號的這一年恰好逢甲午海戰六十周年。一個甲子在歷史長河中只是個瞬間。六十年前大海戰時,中日雙方戰艦不超過25艘,若論人數雙方相加不過五千。就因北洋水師戰敗,日本聯合艦隊就那麼總共不到20艘的戰艦,幾乎完全控制了中國沿海的制海權。將一大片黃海、渤海、東海、南海鬧翻了天。即使當時中國有百萬雄師,陸軍能下海打仗嗎?能制止日本聯合艦隊的種種海上暴行嗎?
擊沉「太平」號後,有位領導公開說:「打沉一艘軍艦有什麼值得大呼小叫的,不就是打掉一艘軍艦,消滅一、二百人嘛。」
依我所見,持有類似觀點的領導,並非個別,而是大有人在。可是抗美援朝前期,志願軍是沒有制空權的。美軍就憑藉有制空權的優勢,派上幾百架次的飛機,硬是將一個軍炸癱瘓。就那兒邪乎,陸軍雖急得團團轉,愣是讓你沒轍!
如今美國是當今世界的最大超級大國。美國海軍那個牛勁,不就是憑著這20艘左右的航空母艦才敢在大洋上稱王稱霸嗎?你能去簡單地比人頭嗎?
總體來說,快艇31大隊這首次擊沉「太平」號的勝利,是代表著當時海軍發展方向的。此役的勝利,就是這個發展方向的勝利。我對這次擊沉「太平」號勝利的評價是:
擊沉「太平」號的勝利,是中國自1875年組建現代海軍以來,首次主動進攻並用魚雷武器擊沉的第一艘軍艦。其勝利意義之大,遠遠超出擊沉「太平」號本身。在蔣海軍大頭目桂永清的眼裡,我們是永遠建不成海軍的。我們下決心建設海軍,在他看來是「痴人說夢」。浙東前線一聲驚天動地的魚雷爆炸,桂永清之流該清醒了。我們不僅建成了海軍,而且已經炸到老蔣的頭上了。東海這顆魚雷的爆炸,外國海軍界、傳媒界都在驚呼「太平」號被擊沉,說明新中國現在擁有很大的海軍力量。擁有很大的海軍力量指的是什麼?我認為其實就是魚雷。
魚雷這東西,既然能擊沉「太平」號,同樣也能擊沉更大的巨型軍艦。當然也包括任何來挑釁的巨型戰艦,超級航母也不例外。送上去十條八條魚雷,照樣要炸出個窟窿連著窟窿,照沉不誤。「太平」號的沉沒,就等於中國向全世界宣示:任何人敢挑釁中國,絕不會有好下場!
其次,支部建在連上的威力在海戰中顯現出來。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歷經千難萬險,從勝利走向勝利。依我切身的體會,支部的戰鬥堡壘的作用,則是我軍克敵制勝的法寶之一。而今的快艇部隊,中隊就建有黨支部,艇有黨小組。黨支部率領黨員下海衝鋒陷陣,豈有不取勝之理。我認為,支部與中隊一起衝鋒陷陣,就完全證明了在海洋上同陸軍一樣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今後仍將證明「支部建在連上」,那是人民軍隊不可戰勝的巨大力量源泉。別人信不信我無法幹預,但我信,並且堅信到至死不移!這比魚雷的威力大得多,並且是有生命力的一種特殊力量。
最後一條,就是毛主席為海軍建設所制定的建軍路線無比英明,無比正確。快艇31大隊是海軍最初建立的四個快艇大隊之一,全部是從解放軍陸軍調過來的優秀士兵和優秀基層指揮員組成。他們不僅知道為誰當兵,更清楚為誰而戰。這批具有革命優良傳統與戰鬥作風的指戰員們,不僅學快艇是勤奮苦練,還敢與大風浪作鬥爭,戰勝洶湧澎湃的大海,成為大海的主人。這大概是桂永清之流永遠沒法理解的事實。不僅如此,這些解放軍戰士,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真是個個視死如歸啊!
經過此役後,快艇31大隊1中隊可謂是一鳴驚人。對於這支部隊該授予什麼獎勵?從此展開了無休止的並且是長期的爭論。而爭論的焦點,就是應該不應該給1中隊以英雄稱號?有兩種不同的觀點:給不給榮譽稱號,那是上級的事,下級不要去多想。另一種是應該授予英雄中隊稱號。此爭議在頭兩年最甚,直到快艇部隊番號全部撤建,爭論才算不得不停止,但始終沒有句號。
說實話,我始終不理解,上級不給31大隊1中隊授予英雄中隊稱號,有說得出的理由嗎?我看不見得有。授予榮譽稱號是褒獎建軍大方向的。因為不論從戰略高度,還是從快艇部隊建設的角度出發,對鞏固國防有利,對部隊建設有利,沒有理由不授予榮譽稱號。如果說認為這次作戰太平常,沒有太多曲折,只是一次成功的偷襲,所以就不給予榮譽稱號,我則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偷襲很順利,說明這支部隊訓練有素,而不能成為不授予榮譽的理由。我認為,此役上級不給予榮譽的稱號,或許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那我還能說什麼呢。總之,快艇31大隊是支優秀的戰鬥部隊,我為他們到臨撤銷建制、番號,連個榮譽稱號都沒有,實在感到惋惜。
此評論只是我個人的觀點,難免有失偏頗。同時,歷史問題還有個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的認識問題。但對歷史問題能各抒己見,也絕不是壞事。起碼可以有拋磚引玉的作用。我想,只要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任何複雜的大問題,終究能有個水落石出的好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