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河南省作協副主席、河南省小小說學會會長楊曉敏
緣起
前些天,張三鐵先生囑咐我動員各群學習《楊曉敏:2020讀寫筆記》和《越濤詞》一事,並讓我為此寫幾句話。其實心裡也早有此想法,因為楊曉敏老師不僅是當代小小說文體的倡導者,而且也是影響甚廣的著名作家、詩人和評論家!正因如此,幾欲提筆復又擱筆,內心未免生起幾多忐忑。
投筆從戎報家國
雖與楊老師未曾謀面,但多年前還是有一點「相識」的淵源的。我接觸小小說稍晚,大概2007年左右吧。那時候訂閱或傳閱文學叢書,報刊十分風行!每期都讓人拭目以待,愛不釋手!在《小小說選刊》、《百花園》的扉頁上,總能看到赫然印著楊曉敏總編輯的字樣。直到去年進入《三鐵詩詞歌賦群》,才發覺楊老師也在同一群裡,並不斷拜讀到他的大量優美詩歌、小說和評論!感覺老師就在身邊一樣親切!
從《楊曉敏自述》裡得知,自起1974年從軍入伍到1988年轉業的14個春秋裡,便能領略到他「人生崢嶸歲月稠,一路踩出一路詩」的豐富人生經歷!從他的一首首(篇)豪邁詩章中,仿佛看見他當年壯懷激烈的軍旅生涯和戍邊情懷!每一首詩,一篇散文都寫得讓人為之動容,品賞中若嚼甘飴,留香唇齒;或置身其境,情為所動,且每次都能帶來不同的藝術與精神的收穫!如1974年12月參軍入伍寫下的《從軍行》:
棄筆從戎,仗劍遠遊,投身祖國邊陲西藏這個綠色軍營裡鍛造,不僅塑造的是個人強硬體魄,頑強意志,更是煉就出一顆報效祖國的赤膽忠心。邊防戰士日夜頭枕著邊關的冷月,身披著邊關的風霜,保國重任終系在每一個戰士身上。從短短幾句鏗鏘的詩行裡,我們不難看到一位雄姿英發,不懼艱險的出徵少年滿腔的壯志豪情,英勇氣概和人生自信!
作為一名戰士,身臥沙場,隨時就有出生入死,永訣親人的可能;作為一名軍旅作家、詩人,楊曉敏的筆墨文字鏘鏗硬朗,與附庸風雅、春花雪月無關,而是具有犧牲精神和英雄主義的讚歌。如1979年,在獲悉中越邊境戰事後寫的《夜無寐》,在夢裡也不忘戰士使命,流露出一種戰地請纓奔赴戰場的渴望:
戰士的使命是忠勇報國,那怕馬革裹屍也要血染疆土。他們血肉之軀和情感一旦與軍人結緣,與哨位、界碑相連,就不再屬於自己,也只有在夢裡能依稀聽到爺娘的親切呼喚。他們的生命始終與祖國領土相依並存。
誰說當兵的人只有鐵骨沒有柔腸?誰說軍營只是直線加方塊唯有陽剛?誰說他們總保持著一副冷峻的臉龐,其實那是他們將青春之火暫時冷藏。當即將告別軍營,與戰友別離時,又是一種怎樣的場面呢?且看楊曉敏於1988年8月寫的感人肺腑的詩章:《吟別諸戰友》: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曾經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戰友,今日一別,何時再相見?遙想來日相聚無多,相約期遠,情感之堤自是難抑,任淚雨無聲滑落,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吟得一聲梁父吟,兩行珠淚到胸前。默默無語兩眼淚,一樣分別兩樣情,惜別中互道珍重,依然不忘殷切鼓勵。離別傷愁或許都有吧!
軍訓的日子離不開爬冰臥雪,跌打滾爬,少不了勘察地形,巡邏邊防。它既是吃苦受累的,又是對每個高原子弟兵身子骨百鍊成鋼的錘鍊和嚴格考驗。作為一位詩人,他的情感是豐富的,他的胸懷是寬廣的。在當參加完每天必要的訓練之後,怎樣去打發單調甚至是枯燥的業餘生活呢?提高學養,增長知識,抒發胸懷,完善人格是楊曉敏恰恰利用空擋的不二選擇與興趣!他在自己的詩中這樣寫到:自古寒門唯讀書,天高地遠心無遮。眼前景物身邊事,興來詩成無平仄。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花一水,塔松白雲,以及對軍營,戰友們產生的情愫都能沉澱心底,成為他最好的原始寫作素材,也許此時文學是他精神伴侶,付諸筆端的精靈。瀾滄江邊留有他的足跡,也留下他《江邊偶成》詩歌:雨霽夕陽胭脂痕,千壑嫋嫋飛岫雲。時聞江風透涼意,滴露枝下嘗清新;《讀書有感》裡有他「掩卷三思天地寬,二十男兒添精神。旦夕學用闢蹊徑,雕琢敢廢一日功」詩韻和嚴謹治學的精神;軍營裡有他大筆抒寫的《軍馬傳奇》,《苦樂年華》,《遠逝的紅紗巾》及教導員,老兵的青春之歌;回家探親有他「一覺惟來丘山夢,幾聲雞鳴平原曲」一往情深;(探親紀行)告別軍營有他「入仕留得清廉在,為文磨禿一支筆」剛正倔強的人品;(轉業抒懷);即使身在病中也勿忘賦詩寫文,留下「初到院中人不適,惹得眼醉心亦醉」文學的追尋,表達了自己積極樂觀處世精神!
楊曉敏在服役期間寫下了大量優秀的以戍邊、紀實為體裁的詩、小說、報告文學等,集中反映了一位軍人,詩人愛國主義情懷和對邊陲藏區的無限摯愛!顯示其駕馭文字非凡功力和藝術美感!限於篇幅這裡謹選其冰山一角,簡作賞析,窺一斑而知全貌。
解甲辦刊驚文壇
如果說楊曉敏老師將寶貴的青春年華融進軍營,鑄就了軍人本色,並用詩筆給自己留下壯麗而無悔的人生答卷,那麼他從中年後的全部心力都傾注在他的《小小說選刊》《百花園》文學刊物上!成為當代小小說文體的名副其實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在中國,大抵讀過小小說的人,當知楊曉敏這位小小說事業的大名。古有文如其人,見字如面之說。若想走近一個人,莫如先走進他的文學作品。無論是他的詩歌,還是文章就是其人精神面貌和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或展現。
當今社會已形成精英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多元格局,並各自有著自身的特點與作用。楊曉敏認為,這三種文化形態就好像三原色,共同構成文學天空的斑斕色彩。當代文壇之所以出現單調和窘迫困境,不具有接地氣力量,很大程度是缺乏大眾熱心參與,以及產生三種文化形態斷層現象,僅靠少數精英的吶喊是遠遠不夠的,仍不能突破走向共榮的瓶頸。雖然小小說開創先河只有30年光景,但它是智慧的結晶,藝術的精靈,是大眾的文體,它所攜帶的諸多文化元素,在現代社會生活和多元媒體中佔盡天然優勢,它在未來文化市場競爭中更具有廣闊的前景和強大生命力,無論對於作者,編者還是讀者都是謎一樣的誘惑!因為它最大限度還原了平民藝術,這就決定其屬性和範疇,代表了不同文化層次的閱讀需要與精神渴望。業界作家有人說,寫小小說就是在螺獅殼裡做道場。道出了小小說成作的含金量和不可替代的文學價值。所以小小說的社會學意義和它的教育學意義施教並重,與時俱進,它將產生無可估量的影響,催生小小說事業的蓬勃發展與空前繁榮。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小小說的現象,就是楊曉敏現象!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得十良馬,莫如得一伯樂,得十良劍,莫如得一歐冶。30多年來,楊曉敏老師無疑是小小說領域裡立身潮頭,長風破浪裡的引領者,領軍人,總舵主!辦刊物,搞研討,設立獎項,編纂經典讀本,致力於引導一種新興文體從萌芽、發軔直至興盛繁榮。他提出「小小說是平民藝術」的論點,堅持發現、培養、扶持、組織和造就小小說創作隊伍,注重培育和壯大小小說讀者群。2010年小小說列入魯迅評獎序列,從此小小說納入文壇主流,功莫大焉。把小小說當初這顆幼苗栽植成今日的一方廣闊而濃鬱的綠蔭,有至少由三代人構成的代表性作家陣營,有數以百篇計的被社會各界耳聞能詳的經典性作品,現有近百人因其小小說創作成就而被中國作家協會吸收為會員,數千人進入所在省作協,有的作品被選用大中專院校教材。可謂是當代文化建設的重要成果之一。楊曉敏曾對小小說形象地說過:「小小說特別像麻雀,別看小,可生命力強,在五大洲任何一個地方,都一年四季飛得漫天遍野」。
作為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兼職「三刊」總編,可想工作量是何其之大!任務有多麼繁重!他把後半生心血,汗水和智慧都傾注於此,同時他也因此獲得諸多榮譽稱號和各種文學獎項,是他提升了小小說影響力,知名度,並把它推向「眾人尋他千百度」高遠境界,不僅完善自身,完成定向互補,而且敢於向長中短篇小說相媲美,從而分得讀者一份羹!而小小說事業也反之成就了他的光輝靚麗的人生!可以毫無誇張地說,小小說發展至今天它的每一點滴成果都與楊曉敏的付出密不可分!難怪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這樣評價楊曉敏說:「楊曉敏的文化理想,是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沃土上一種責任,也是一位有良知文化人在現代文化語境中一種自省」。河南作協副主席,省文學院院長,著名評論家兼魯獎茅獎評委何弘說:「放眼世界各國,在文學發展史上,從來沒有一種文體發展能與一個人聯繫如此緊密,鮮有人會被某一文體寫作者毫無爭議尊為教父,而楊曉敏幾乎是唯一例外」。
甘為他人做嫁衣
楊老師編著甚豐,不僅編審出版過過千餘期《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小小說出版》等刊物,發行近億冊,還創作出大量膾炙人口詩歌、小說、評論等,著有《小小說是平民藝術》、《當代小小說百家論》、《雪韻》、《我的喜馬拉雅》等多部,主編了《中國當代小小說大系》、《中國年度小小說系列》等圖書四百餘卷。他退休後仍未停下工作的腳步,從不懈怠對藝術的追求,對人才的培養。從他創辦的金麻雀網刊平臺上可以看出,已達三萬餘人的關注。他每天都辛勤忙碌,推介作品,撰寫評論以及舉辦相關活動,服務於社會大眾。對每天來自全國各地發來的文學作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審讀,背後不知付出多少不為人知的心血和辛苦勞動,就像一位入山尋玉人一樣慧眼識珠,惜才愛才,及時發掘文學新人。
這裡不妨再回顧一下楊曉敏的作品與學而不倦治學精神!以親行效法。他在行文時往往在嚴謹敘事中,善於抓住人物語言,行動,表情,心理,場景等方面悉心描述,試圖找出人物事物的內在共性,將事體或內心世界巧妙呈露出來,給讀者留下極其深刻印象。如《清水塘祭》的其中一個精彩片段:「後來覺得腿肚子痒痒的,伸手在水裡摸了一把,感覺滑膩膩的,內心一陣恐懼。顧不上蹬上的藕節,匆忙到塘邊一瞧,禁不住哇的哭了,傷口處緊貼一隻雄赳赳大螞蝗,我一把沒捏下來,眼見要鑽到肉中一半了。大人講,大螞蝗順著血管,鑽到人體裡生存,慢慢把人血吸乾,唯一辦法就是掄起鞋底狠命打它,讓它自行退去。我嚶嚶地哭泣著,抓起鞋子掄了上去。」
文中那個天真,幼稚的少年所遭遇的驚恐一幕,不正是我們小時候嬉水時都經歷過的事情嗎?那個少年不正是當年那個「我」嗎?
楊曉敏在網刊上推出作品時,常常會寫幾句畫龍點睛式的評論,作為導讀或花絮!這也是他慣常採取的一種出彩的寫作方式。與作品聯袂呈現,像是為讀者作一路引,大有珠聯璧合,劈山開路之妙用!有人把評比詩,文章難寫。我想也不無道理,這不僅要諳熟作品故事情節,明了所要表達的主旨,還要求評論用語簡潔,明快,得體,精當,對作品高度概括,從而達到文與評,賓與主,形與神有機結合,相得益彰。其實一篇或幾句得體評語與該作品同等重要,自是一篇好作品。當您讀過他的精彩按語或鑑賞文字以後,想必一定也會和我一樣感到同樣的誘惑(詳見楊曉敏年度收官2020:讀寫筆記1——20)。
風是你的歌,雲是你腳步,無論白天與黑夜,都為人類造福,好大一棵樹,綠色的祝福,你的胸懷在藍天,深情在沃土………
為了小小說的繁榮與良性發展,楊曉敏老師就是這樣一位辛勤耕耘、孜孜不倦、無怨無悔的文化人!可欽可贊的楊曉敏老師,誨人不倦的師者!我向您致敬!
王作哲於鄭州
筆者結語:
由於末學才疏識淺,寫作此文素材也僅靠楊主席推送《三鐵詩詞歌賦群》裡的部分詩歌、文章作一參考,進行適中擴展,組合,淺嘗輒止便能得趣一二。楊曉敏對中國小小說事業的藝術貢獻功莫大焉,遠不止於此。
此文在編發前,得到百忙之中的楊老師的過稿審讀,並對文中個別地方不妥處進行了修正和糾錯,在此向楊老師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深深地感謝。未盡之處,謹向楊老師深表歉意!同時也懇請讀者莫以寥寥數語去臆斷、誤讀主人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