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
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科,是明朝開國後的首次會試。春試者一百八十九人,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此人貌不壓眾而被降為榜眼,另點吳伯宗為狀元(見《罪惟錄》志卷十八)。正統元年丙辰(1436年)科,大學士楊士奇拿著自己擬定的甲三人的考卷上殿宣讀,想把周旋定為狀元,就在殿前打聽周旋相貌如何。有位在場的浙江官員以為問的是「周璀」就回話說:「又白皙又高大。」於是周旋就被定為狀元。等到唱名時,周旋一亮相,很是醜陋,弄得滿朝悵然原來周旋與周道不僅讀音相近,又都是浙江人。前者溫州人,後者淳安人。浙江官員的一場誤會,倒保住周旋的桂寇(見《菽園雜記》第21頁)。
正統四年己未(1439年)科殿試,讀卷大臣初擬張和為狀元,英宗特派貼身太監到張和寓所去看看他的長相。太監回報說:張和有一隻眼睛有毛病。於是張和被降至二甲第一(即總第四名),而將施槃提為狀元成化十四年戊戌(1478年)科殿試畢,閱卷大臣們翻來覆去搞了一整天,沒有發現堪稱狀元的壓卷之作。最後,首席大學士,四川眉州人萬安翻出了江西泰和人曾彥的卷子,大為讚賞,並讓諸人傳閱。大家看後也都佩服,說文章可稱第一,但不知相貌如何。按當時的做法,確定名次的頭天晚上,要召集全體新進士到內閣辦公廳,一一點名看其儀表。
當喊到曾彥時,萬安特地注意觀察,覺得他生得俊秀偉岸,大有鶴立雞群之勢,就高興地對其他閱卷官說:「狀元可以定也!」遂確定曾彥為首選。但等到正式唱名的那天,曾彥再站出來,卻是滿臉髭鬚,其貌不揚,跟頭天晚上看的大不一樣。令萬安驚愕,退朝後取出曾的卷子來看,文章也變得平淡無奇。又讓閱卷諸公傳閱,大家也覺得文章變味了。難道有障眼法?他們驚嘆許久,最後只好解釋為神明暗中相助,曾彥點狀元是天意(見《庚巳編》第203頁)。其實,這現象在今天看來,很好解釋,萬安當年已六十多歲,老眼昏花。閱卷那日忙了一天,找到曾卷後,已十分疲勞了。在頭腦不甚清醒的情況下,容易作出錯誤的判斷。
晚上在燭光下看相貌時,未必看得真切,甚至可能錯看了人(該科進士共三百五十人)。至於其他閱卷官,大多數只是附和,少數有不同看法的也不便說出來。《明史·萬安傳》說他好結交內侍,拉幫結派排斥異己,而且「每遇試,必令其門生為考官」。看來,哪裡有什麼神明相助,只不過是一個昏聵的老頭子辦了一件糊塗事面已。還有,弘治十二年乙未(1499年)科殿試後,孝宗朱祐檢親自閱卷。閱至浙江寧波人豐熙名下,大為嘆賞,立即定為第一。後來一打聽相貌,有人說豐熙的腳不大方便。沒說的,降五第二,另拔廣東人倫文敘為第一。雖然這樣處理了,朱祐樘對豐熙的文章懷有好感,在賞賜豐熙袍帶時都跟狀元一樣(見《四庫全書》第409冊第394頁)。
科舉時代,無奇不有。明代不少狀元就沾了姓名的光天順四年庚辰(1460年)科。殿試卷閱完後,大臣們初似祁順為狀元。選好了頭十名卷子,正準備進呈英宗朱祁鎮審定,在宮中碰上了司禮太監。太監問第一名是誰,回答說:「祁順。」太監說「祁順定在第一,其考卷肯定高人一籌;但傳臚唱名時,這名字與皇上的名字讀音相近,恐怕不太好吧!」眾閣老一聽愕然,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他們便將第二名王一夔(後來改姓謝)的考卷放在第,而將祁順的考卷遠遠地插在二甲考卷之中。結果王一夔當了狀元,祁順排在二甲。祁順是廣東人,後來位至知府(正四品),王是江西人,官至工部尚書(正二品)。
兩人的名聲與地位之差,在很大程度上受了這件事的影響(見《閒中古今錄摘抄》第26頁)。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朱希周被點為狀元。也是由於弘治帝對他的名字感興趣(見《明史》17冊第5063頁)。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年)科,閣臣們原擬的狀元是吳情。世宗朱厚熜一聽就反感,「什麼?無情?無情之人怎麼能夠放在第吳情倒黴就在姓吳,「吳」與「無」字同音。那麼換成誰呢?大臣們不便作主,朱厚熄猶像之間猛一抬頭,發現高懸的殿幡結成了一個雷字圖案,而且頭天晚上做夢聽見過雷聲,於是照他老祖宗朱元璋的做法,非要在進土中找一個姓名帶「雷」字的不可。
這一科中還真有一個叫秦鳴雷的人,結果算他交了好運被點為狀元,而降吳情為探花(見《惟錄》志傳十八及《明代科舉考試述錄》第324頁)。還有一例,不是為點狀元,而是為定會元,但情形相類。永樂十三年乙未(1415)科,會試在北京舉行。翰林院修撰梁潛為主考官。拆封填榜時,發現第一名陳循是自己的同鄉,為了避嫌,將其改為第二,而將廣東山林交秸定為會元,過了一會又認為:「秸」字較罕見,把他也換下來,另提一個叫洪英的當會元(見《身山堂別集》第八十一)。永樂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科殿試畢,閱卷官們初擬的名次第一名孫曰恭,第二名粱裡,第三名邢寬……當然未拆封之前,只是試卷這麼排列著,並不知哪份卷子是誰的。
讀卷官們依次將三人的卷子讀過之後,水樂帝點了點頭,認為次序排得可以,便下令拆封填榜。於是大臣們便又依次填寫,寫好之後送呈水樂帝過目。狀元孫曰恭三字中「日」字離「恭」字較近,古代是直行書寫,粗看就象「暴」字,永樂帝一看,皺著眉頭說:「不行!不行!「孫暴怎麼能當狀元?這名字多難聽!」大學士楊士奇回奏說:「這不是『孫暴』是『孫曰恭。」「你怎麼知道中間那個字是「曰」字?我看是個『日字!」臣聽說大凡給孩子取名不用日「月「山「川』等字眼,所以我說是『日』字。」永樂帝還是覺得刺眼,說:「我看『孫暴』不如「邢寬」!大臣們無法,只好重新寫榜,把邢寬作為狀元,而以孫曰恭為探花。
永樂帝深忌「暴」字是有原因的,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名棣。按封建時代的長子繼承制,皇位哪有他的份?朱家的皇位本該由長子繼承,但長子早逝,則又該長孫繼承。本來朱元璋在長子死後,一度打算傳位給朱棣,但被劉三吾以遵循古制為由勸阻了這樣皇帝的位置始終只能在朱橡大哥那一支裡傳遞,而他這一支則水遠只有做落王的份。然而,在父親死後,他欺侄子年輕朝中沒有得力的輔臣,而自己手中卻握有精兵良將,便以「清君側」的名義,以暴力奪得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