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
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科,是明朝開國後的首次會試。春試者一百八十九人,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此人貌不壓眾而被降為榜眼,另點吳伯宗為狀元(見《罪惟錄》志卷十八)。
-
看吳伯宗如何憑顏值逆襲成明朝首位狀元!
要說科舉考試中最風光的事是什麼?當然是高中狀元了!狀元,顧名思義就是全國第一名,單看這個名詞,就可想而知有多風光了!當然了,科舉考試高中狀元後,所得到的固然誘人,但所要付出的也是巨大的,畢竟進士考試三年才一次,並且錄取率極低,幾千人參加,最終被錄取的也可能才有三四百人,其難度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
-
崇禎元年(1628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有誰?
其中一甲僅有三人,即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因當年的狀元是劉若宰,所以此科榜單也可稱為「劉若宰榜」。「劉若宰榜」包含一甲進士及第三人,二甲進士出身六十七名,三甲同進士出身二百八十三名,總計三百五十三人。其中,一甲進士分別為劉若宰、何瑞徵、管紹寧。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會試過關了還不算完,要參加皇帝欽點的「殿試」,通過者都能稱作「天子門生」,很炫的感覺有沒有。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
-
明朝科舉狀元數前五的省份與地區,來看看有沒有你的老家
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後被列為「甲榜」,這些人便是我們常說的「進士」,按照考試的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每科錄取人數不同,但一甲人數只有三位:狀元、榜眼和探花。終明一朝總共有90位狀元,那麼這些狀元都是來自哪些省份和地區呢?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說起科舉考試,我們都知道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他們的一生都在等待著一個契機,但是寒門子弟那麼多,能夠脫穎而出中舉的卻是少數,範進中舉喜極而瘋足以見得。科舉制度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古代考試第二名比第一名更高興?榜眼和狀元相比,這一點非常重要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近代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科舉制是世界最偉大的發明。
-
古人顏值高有多香?當官不用考,狀元抱回家,碰到曹操卻一命嗚呼
當時科舉考試,也不是僅僅只考察筆試部分。考察的第一項內容,就是個人形象,接下來才是才華。所以古代讀書人,最起碼都是五官端正,否則的話,即使讀書也沒有出路。明朝時有次科舉考試,前兩名的名次一直沒有確定下來。但是按照筆試的成績來看,郭翀的成績要遠遠超過吳宗伯,可就是因為吳宗伯長得帥,考官們定奪不了。朱元璋親自看了看兩人,一揮手就把狀元的頭銜給了吳宗伯。
-
科舉考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清朝最後一科前三名過得如何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學習考進好大學就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不僅僅如今社會如此,古代的社會也是這般現實和殘酷。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贏得頭籌,獲得前幾名的好名次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會試是清朝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考試。在1906年開始,所有的鄉會試就停止了。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這個稱呼最早是出現在唐朝,但是在當時這個稱呼並不是殿試的第三名,而是一種戲稱,在狀元和榜眼誕生之後,朝廷就在會考試的人當中挑選「探花郎」,而探花郎必須是進士當中最英俊的人。
-
「顏值即正義」,歷史上那些因為長相漂亮,得到命運垂青的人
雖然正史沒有說龐統怎麼醜,但是才智與諸葛臣相併列,而並沒有受到劉備的重視,可以想見,劉備也是一個顏控。2、大明朝選狀元,也看顏值別看朱元璋經常被人黑,動不動被說成斜拔子臉,可是他選狀元還把顏值做為加分項的。
-
要武功,要文謀,還要過顏值關!
御箭亭考試中式武舉技勇,均參照會試原中弓刀石斤重號數,每十人為一排,交乾清門侍衛,依次帶領開弓,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開弓畢接試刀石,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御箭亭考試武舉,禁止跪求增添弓力,如有冒昧奏請者,罰停殿試。考試中式武舉,有開弓違式、技藝平常者罰停殿試,將原圍監射、較射大臣議處,覆試王大臣察議。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高考趣話:明朝的科舉,吉安府學子連續兩屆包攬狀元、榜樣、探花
歷史上的吉水流域,不僅僅特指吉水縣,還包括如今的永豐縣、吉安縣、青原區、吉州區。李貫雖然是吉安縣人,但是處在廣義上的吉水流域,所以就有「吉水中全榜」的說法。圖為永豐縣南宋狀元董德元雕像,拍攝於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
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一個沙雕小故事教你記住科舉考試流程
關於科舉考試,你是不是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你是不是還傻傻分不清?下面一個清新脫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帶你走進明清時期的科舉世界。在我18生日的這一天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因為太高興了,一不小心摔在地上,然後我就變成了一個十幾歲左右的明朝小子。沒錯,我穿越了,穿在一個即將參加童生試的男孩身上,很巧,他也叫王大壯。老天,我才剛剛經歷過高考呀,現在又要開始科舉考試生涯了。好在,我帶了腦子穿的,現在的智商現在依然保留,尤其是記憶力,幾乎是過目不忘!帶著這種金手指,考試不在怕的。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旅遊雜談,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你知道嗎
若想搞明白「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我們還是到桂林市靖王府旅遊一番,實地參觀當地人文歷史古蹟就會有答案。桂林是首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桂林山水,也是世界旅遊組織推薦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目前已經接待世界200多位政要。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