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考試得看顏值:有原擬為狀元者因醜被降為榜眼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明朝考試得看顏值:有原擬為狀元者因醜被降為榜眼
2015-08-26 10:51:06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2015年08月26日 10:51 來源:廣州日報 

參與互動

(

)

  狄仁傑(資料圖片)

  文/ 胡海義 王文文

  「來歲錦標先奪得,天街聽喝狀元聲。」高高站在科舉功名的金字塔尖,狀元身份尊貴、備受榮寵。中狀元稱為「大魁天下」,是考生的最高榮譽。從童試到殿試,狀元需要經過層層選拔,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獨佔鰲頭。狀元就是萬裡挑一,笑到最後的那一個,所以,中狀元難如登天。尤其是在明代,狀元除了淵博的學識外,還需要爆表的顏值。

  太祖朱元璋的長相平平,但他決心把狀元打造成帝國的形象代言人。要對得起王朝的面子,顏值自然是極其重要的。這早在洪武四年首次殿試就樹立了榜樣。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醜被降為榜眼,英俊的吳宗伯被拔為狀元。這著實讓歷史學家與考生們目瞪口呆。狀元因為才學而登頂,殿試畢竟不是選美走秀。唐宋以來,狀元長得不帥甚至有殘疾的大有人在,未有以貌取人的先例。如唐代宗大曆十二年的狀元黎逢「氣貌山野」,長得很土氣也能中狀元。宋代淳祐十年的狀元方夢魁,右腳跛,左眼瞎。元代正二年的狀元陳祖仁,身材矮小,一目失明,相貌醜陋。然而,太祖卻拿出了確立八股取士、廢除宰相制度一樣的魄力,決心要讓英俊的狀元們在簪花遊街時,對得起明朝的臉面與觀眾的眼睛。

  太祖的範例讓明代很多皇帝在欽點狀元時要先測顏值。很多帥哥因此逆襲而成為狀元。這裡試舉幾例:建文二年,胡廣以非凡的帥氣取代了初擬為狀元的王艮。正統元年,居然鬧出了以貌誤取狀元的笑話。主考官、大學士楊士奇想事先確認周旋的外貌來初擬狀元候選人。由於周旋與周瑄的讀音相近,他們的老鄉誤聽為是詢問周瑄,回答說他外貌白皙魁偉。楊士奇於是把周旋擬為第一,進呈皇帝欽點。傳臚那天,大家發現周旋的外貌十分醜陋,但木已成舟,於是「輿情悵然」。人們覺得沒選出帥哥,十分遺憾。正統四年,殿試初擬張和為狀元,但明英宗吸取三年前的教訓,不再相信主考官的判斷,而是特派貼身太監去張和的住所當面查看,果然發現他的眼睛長翳、昏花,便將他降為二甲一名,另將英武俊朗的施槃拔為狀元。弘治十二年,浙江才子豐熙的殿試策論極佳,被擬為狀元,但他跛腳,儀容不佳,孝宗知道後遺憾地把他降為榜眼,將原本位居第四,但長得「頭大貌偉、潔白凝重」的廣東人倫文敘點為狀元。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後來擔任首輔大臣的朱國楨說:「凡鼎甲,聖上多密訪而後定。」才學可以通過考試測量,自有考官們負責。皇上密訪的主要是相貌顏值,他關心的是形象代言人,一語道破天機。

  上行下效,明代狀元錄取注重外貌的風氣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通俗小說裡大量湧現帥哥狀元,甚至出現鮮明的女性化特徵,如《濃情快史》中的狄仁傑「丰姿俊秀」。就連《龍鳳配再生緣》中的武狀元皇甫少華也是「貌美」、「秀眼」。這些美貌狀元在殿試中極具殺傷力,立即獲得皇帝的青睞。而《唐鍾馗全傳》中的鐘馗、《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中的黃巢也因為貌醜而丟掉了即將到手的狀元。

相關焦點

  • 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
    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科,是明朝開國後的首次會試。春試者一百八十九人,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此人貌不壓眾而被降為榜眼,另點吳伯宗為狀元(見《罪惟錄》志卷十八)。
  • 看吳伯宗如何憑顏值逆襲成明朝首位狀元!
    要說科舉考試中最風光的事是什麼?當然是高中狀元了!狀元,顧名思義就是全國第一名,單看這個名詞,就可想而知有多風光了!當然了,科舉考試高中狀元後,所得到的固然誘人,但所要付出的也是巨大的,畢竟進士考試三年才一次,並且錄取率極低,幾千人參加,最終被錄取的也可能才有三四百人,其難度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
  • 崇禎元年(1628年)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有誰?
    其中一甲僅有三人,即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賜同進士出身。因當年的狀元是劉若宰,所以此科榜單也可稱為「劉若宰榜」。「劉若宰榜」包含一甲進士及第三人,二甲進士出身六十七名,三甲同進士出身二百八十三名,總計三百五十三人。其中,一甲進士分別為劉若宰、何瑞徵、管紹寧。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會試過關了還不算完,要參加皇帝欽點的「殿試」,通過者都能稱作「天子門生」,很炫的感覺有沒有。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
  • 明朝科舉狀元數前五的省份與地區,來看看有沒有你的老家
    舉人會試被錄取後後被列為「甲榜」,這些人便是我們常說的「進士」,按照考試的成績分為一甲、二甲、三甲三個等級,每科錄取人數不同,但一甲人數只有三位:狀元、榜眼和探花。終明一朝總共有90位狀元,那麼這些狀元都是來自哪些省份和地區呢?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說起科舉考試,我們都知道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他們的一生都在等待著一個契機,但是寒門子弟那麼多,能夠脫穎而出中舉的卻是少數,範進中舉喜極而瘋足以見得。科舉制度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
  • 古代考試第二名比第一名更高興?榜眼和狀元相比,這一點非常重要
    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1300年。近代的西方學者認為中國的科舉制是世界最偉大的發明。
  • 古人顏值高有多香?當官不用考,狀元抱回家,碰到曹操卻一命嗚呼
    當時科舉考試,也不是僅僅只考察筆試部分。考察的第一項內容,就是個人形象,接下來才是才華。所以古代讀書人,最起碼都是五官端正,否則的話,即使讀書也沒有出路。明朝時有次科舉考試,前兩名的名次一直沒有確定下來。但是按照筆試的成績來看,郭翀的成績要遠遠超過吳宗伯,可就是因為吳宗伯長得帥,考官們定奪不了。朱元璋親自看了看兩人,一揮手就把狀元的頭銜給了吳宗伯。
  • 科舉考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清朝最後一科前三名過得如何
    學問勤中得,螢窗萬卷書。對於很多人來說,讀書學習考進好大學就是改變人生的唯一出路。不僅僅如今社會如此,古代的社會也是這般現實和殘酷。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贏得頭籌,獲得前幾名的好名次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會試是清朝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考試。在1906年開始,所有的鄉會試就停止了。
  • 古代中探花,為何比中狀元還要興奮,其實這裡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探花這個稱呼最早是出現在唐朝,但是在當時這個稱呼並不是殿試的第三名,而是一種戲稱,在狀元和榜眼誕生之後,朝廷就在會考試的人當中挑選「探花郎」,而探花郎必須是進士當中最英俊的人。
  • 「顏值即正義」,歷史上那些因為長相漂亮,得到命運垂青的人
    雖然正史沒有說龐統怎麼醜,但是才智與諸葛臣相併列,而並沒有受到劉備的重視,可以想見,劉備也是一個顏控。2、大明朝選狀元,也看顏值別看朱元璋經常被人黑,動不動被說成斜拔子臉,可是他選狀元還把顏值做為加分項的。
  • 要武功,要文謀,還要過顏值關!
    御箭亭考試中式武舉技勇,均參照會試原中弓刀石斤重號數,每十人為一排,交乾清門侍衛,依次帶領開弓,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開弓畢接試刀石,亦由侍衛跪奏武舉姓名。御箭亭考試武舉,禁止跪求增添弓力,如有冒昧奏請者,罰停殿試。考試中式武舉,有開弓違式、技藝平常者罰停殿試,將原圍監射、較射大臣議處,覆試王大臣察議。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高考趣話:明朝的科舉,吉安府學子連續兩屆包攬狀元、榜樣、探花
    歷史上的吉水流域,不僅僅特指吉水縣,還包括如今的永豐縣、吉安縣、青原區、吉州區。李貫雖然是吉安縣人,但是處在廣義上的吉水流域,所以就有「吉水中全榜」的說法。圖為永豐縣南宋狀元董德元雕像,拍攝於永豐縣狀元文化園。
  • 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一個沙雕小故事教你記住科舉考試流程
    關於科舉考試,你是不是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你是不是還傻傻分不清?下面一個清新脫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帶你走進明清時期的科舉世界。在我18生日的這一天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因為太高興了,一不小心摔在地上,然後我就變成了一個十幾歲左右的明朝小子。沒錯,我穿越了,穿在一個即將參加童生試的男孩身上,很巧,他也叫王大壯。老天,我才剛剛經歷過高考呀,現在又要開始科舉考試生涯了。好在,我帶了腦子穿的,現在的智商現在依然保留,尤其是記憶力,幾乎是過目不忘!帶著這種金手指,考試不在怕的。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旅遊雜談,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你知道嗎
    若想搞明白「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我們還是到桂林市靖王府旅遊一番,實地參觀當地人文歷史古蹟就會有答案。桂林是首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桂林山水,也是世界旅遊組織推薦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目前已經接待世界200多位政要。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