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一個沙雕小故事教你記住科舉考試流程

2020-12-12 小李子看大世界

關於科舉考試,你是不是只知道狀元、榜眼、探花?童試、鄉試、會試、殿試;秀才、舉人、貢士、進士你是不是還傻傻分不清?下面一個清新脫俗、毫不做作的沙雕小故事帶你走進明清時期的科舉世界。

考試流程

我叫孫大壯,奶奶說賤名好養活。今年18歲,暴發戶,相貌堂堂,傳說中的高富帥。可能是天妒英才,老天覺得我這一路太順利了,他送了我一份大禮。在我18生日的這一天收到了北大的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因為太高興了,一不小心摔在地上,然後我就變成了一個十幾歲左右的明朝小子。沒錯,我穿越了,穿在一個即將參加童生試的男孩身上,很巧,他也叫王大壯。老天,我才剛剛經歷過高考呀,現在又要開始科舉考試生涯了。好在,我帶了腦子穿的,現在的智商現在依然保留,尤其是記憶力,幾乎是過目不忘!帶著這種金手指,考試不在怕的。

在這裡,我依舊家境不錯,以前是地主家的傻兒子,父母對於我的期望大概就是健健康康地繼承家裡幾百畝良田。至於送我去參加童生試完全是因為原本的靈魂要求的,因為他的玩伴都要參加童試,他一個人不去就會被排擠。王大壯有5個要好的朋友,分別叫趙童生、錢秀才、孫舉人、李二甲和周三甲。之前王大壯和趙童生最要好,可能因為都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吧。其餘四人雖然沒我家有錢,但是智商是遠遠在兩傻兒子之上的。但是現在我來了,那勢必要掀起一番風雲!

在家裡準備了幾天之後,童試正式拉開序幕。童試有三次考試,分別是縣試、府試和院試。縣試,就是由知縣主持的考試,府試便是知府。院試比較高級,不是本地官員主持,而是由朝廷委派官員主持。只有這三次考試全部過了才能繼續參加鄉試,被稱為秀才。如果只過了府試和院試,那只能被稱作童生,竹籃打水一場空。這童試的內容比較簡單,每場考試時間還沒過一半我就答完了。縱觀全場,有像我年紀般大的考生,也有過了而立之年的,更有幾個頭髮斑白的老人,正奮筆疾書,也有微微發抖的。

過了段時間考試結果出來了,小夥伴們只有錢童生沒有通過院士,特別是周進士,還取得院士第一名,人稱「案首」。不是我吹,要不是沒有多少時間準備,案首非我莫屬。通過了童試的考生就是生員了,俗稱秀才,可以進入官辦學堂正式學習。沒錯,是正式學習,之前我的準備相當於在上學前班,只有通過了童試才能成為小學生。在這個時代,小學生(秀才)的待遇還算是不錯的,不僅有了功名,進入士大夫階層,見到知縣還不用下跪。

在家裡待了幾天,在父母的依依不捨中揮手告別,和其他四個秀才小夥伴一起去省城學堂入學。在省城學習的這段時間過得飛快,而我也是博覽群書,將四書五經背得滾瓜爛熟,對八股文的寫作也得心應手。馬上就到了次年八月的鄉試,因在秋天考試,也稱秋闈。如我所料,正榜上就有我王大壯的大名,而且是第一名「解元」。遺憾的是,錢秀才止步於秀才,小學只拿了畢業證書,結業證書拿不到。其他三個夥伴都變身為舉人,人稱「老爺」。

閱卷現場

小學畢業了,繼續讀幾個月的書,相當於初中,第二年二月份中考,即會試,也稱春闈。如你所料,會試我還是第一,「會員」就是我王大壯!孫舉人落榜,李二甲和周三甲躋身為三百貢士之一。放榜第二天黎明,我們這三百貢士被安排到一個大殿內考策論,大概就是寫一篇如何處理河水堵塞議論文,這可難不倒我,大筆一揮,一篇狀元答卷完成。果然,狀元最後花落我家,李二甲在二甲之列,賜為進士出身,周三甲是同進士出身,我這個狀元肯定是一甲,進士及第。在面見皇帝時,黃帝見我這個狀元一表人才,當即宣布將他最美的公主嫁給我,即日完婚!。這可是天大的喜事,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這人生兩大喜事就在一瞬間發生!一瞬間,移步到新房內,馬上就要掀開蓋頭見到最漂亮的公主了!

貢院考房

「王大壯,別睡了!快起來搬磚。」

……夢中夢?!

相關焦點

  • 科舉考試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
    說起科舉考試,我們都知道是封建社會選拔人才的一種手段。通過考試來選拔合適的人才來做官,為國家服務。我們在電視上都經常能看到,前三名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比如小李飛刀李探花就是科舉時候的第三名。那麼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為什麼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呢?
  • 科舉考試前三名是狀元、榜眼和探花,清朝最後一科前三名過得如何
    也正是因為如此,能夠在科舉考試的時候贏得頭籌,獲得前幾名的好名次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情。清朝在1904年的甲辰科會試是清朝歷史上最後的一次科舉考試。在1906年開始,所有的鄉會試就停止了。那麼清朝最後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是誰呢?他們之後又混得如何呢?
  • 科舉趣話:狀元、榜眼、探花放現在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
    ,每個人多少都懂一點,比如說狀元、榜眼、探花,是科舉殿試的前三名,屬於優中選優,絕對是優秀人才中最優秀的人才。  科舉的影響力很大, 以至於現在人們喜歡把高考比作科舉,把大學生比作進士,把某一地方的高考成績第一名稱為狀元,有縣狀元、市狀元、省狀元、文科狀元、理科狀元。  很多人會問: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如果放現在,算什麼文憑?比得上大學生嗎?
  • 【趣讀】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殿試前三甲才能稱為狀元、榜眼、探花,運氣好的狀元還會被皇帝選為女婿——駙馬,一步登天。明清時期,還會從進士中選優點為翰林,進入國家最高學術機構。古時重文,人才選拔只看文章才學,沒有科技工程類的選拔,因此比照如今算是「國家社會科學院」,前三甲的狀元榜眼探花,進翰林院問題不大,算是「院士」吧。
  • 古代狀元、探花、榜眼在當今是什麼文憑?
    在古代歷史上,有一個十分歷史悠久的選拔人才的制度稱之為科舉制度,在悠久的歷史上,這項制度可以說帶給很多人幸運,同時也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尤其是在科舉考試中的狀元、榜眼、探花,就更是顯得不一樣了。正因為這三者的特殊性,所以很多人都十分好奇,狀元、榜眼、探花在今天相當於什麼學歷呢?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看完就知道了!
    狀元、榜眼、探花是我國古代考科舉考試中進士的前三名,並不是官職。你可以理解成現在的國考中的前三名,你也可以理解成全國高考成績的前三名。因此狀元只是進士考試的第一名,說明他取得了進士身份,可以當官了,至於當多大的官,視情況而定。
  • 古代考上狀元、榜眼、探花能當什麼官?
    科舉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最重要的制度,國家可以從科舉考試中選拔出大量可塑之才,全國的讀書人無論出身貴賤,也都有機會通過科舉考試「一舉成名天下知」。科舉分為好幾個階段。學子們首先要通過縣試、府試、院試,以取得秀才資格,此時才可以參加正式的考試。
  • 旅遊雜談,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你知道嗎
    若想搞明白「狀元、榜眼和探花」三者由來我們還是到桂林市靖王府旅遊一番,實地參觀當地人文歷史古蹟就會有答案。桂林是首批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有世界自然遺產的桂林山水,也是世界旅遊組織推薦最佳旅遊目的地之一,目前已經接待世界200多位政要。
  • 古代的狀元為什麼叫狀元?探花、榜眼是怎麼來的
    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
  • 狀元、榜眼、探花是咋來的,三者之間,為何考生們獨愛「探花」
    榜眼的由來相對於狀元的名稱稍微要晚一些,據相關歷史的記載,這一名稱的出現可能在北宋時期。它的意義也是令人非常容易接受的,考試過程中的第二名與第三名都會稱之為榜眼,而第二名和第三名就相當於人的兩隻眼睛,因此將第二名與第三名稱之為榜眼。然而探花是一直都出現的,最早是在唐朝時期出現的,但是在當時只是一種戲稱而已。那為何考生們一直鍾愛與它呢?
  • 中國古代王朝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的什麼?
    別以為童生試是科舉考試中的入門考試就很簡單,清朝道光年間,廣東一地便多次有百歲老人參加院試的記載。童生試過了,意味著你和那些販夫走卒、耕地百姓不再是同一個階層和身份了。童生試過了,就是鄉試,每三年一次(下面都是以明清兩代為典型代表科舉),八月開考,又稱秋闈,高中的人就是舉人身份了,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唐解元),第二名亞元,第三、四、五名經魁,第六名亞魁。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啥學歷?為何中探花比狀元還興奮
    正兒八經的科舉並不是年年都有,鄉試是3年一次,考中者叫做舉人,當年《儒林外史》裡描繪的範進中舉,考的正是這個考試。這個考試第一名叫解元,第二名叫亞元,第三、四、五名則叫經魁,第六名稱之為亞魁。值得一提當時,號稱江南四大才子的唐伯虎唐寅,當年也僅只是個解元。不過,從秀才晉升成舉人後,便意味著可以做官了,但也僅只能做做學官,知縣這種小官。
  • 狀元、榜眼、探花之名是怎麼來的,為何考生們最想當「探花」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源於隋朝,發展到明清兩代,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嚴密的體系。要想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成為狀元,那可得憑藉過硬的實力連闖幾關,一直要闖到皇帝的金鑾殿上。(影視中的狀元)狀元最初叫做「狀頭」,這源於唐朝的科舉考試。
  • 民間趣談——關於「狀元、榜眼、探花」這三種稱呼是怎麼來的!
    我想問大家個問題就是封建社會的科舉考試全國的前三名叫什麼?有的朋友可能張嘴就來,我知道啊:狀元、榜眼、探花。您說對了!可我想問問他為什麼叫狀元、榜樣、探花,你知道嗎?我告訴大家,狀元、榜眼、探花,雖然隨唐時有科考,但是前三名叫這三個名字是從南宋末年才開始,也被稱為三鼎甲這頭三名。怎麼來的呢?狀元:那首先得說這狀子,就是現在咱們都知道參加高考之前呢,你們得填那個表麻,自己的基本狀況啊,然後根據這個往上一申請,你可以參加高考給你發準考證。
  • 古代中探花為什麼比中狀元還開心?因為探花有幾樣狀元沒有的東西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通過考試選拔官吏和儲備人才的一種制度,從隋唐開始,到清代結束。前後延綿了1300多年,是世界上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科舉制度的實行,使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通過考試獲得施展抱負和才華的機會。「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時。」這句話反應了多少寒門子弟的心聲。
  • 古代的狀元、榜眼、探花相當於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文憑比得上嗎
    科舉制度成熟後分為六級:童生(第一級縣試)、秀才(第二級府試)、舉人(第三級院試)、貢士(第四級鄉試)、進士(第五級會試)、探花(第六級殿試第三名稱探花)、榜眼(第六級殿試第二名稱榜眼)、狀元(南宋以後,殿試第一名稱狀元)。那麼古代狀元、榜眼、探花是現在什麼文憑?大學生比得上狀元嗎?
  • 古代狀元、榜眼、探花在惠州留下「真跡」
    說到狀元、榜眼、探花大家都會分外關注那可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惠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接下來小編要說的就與狀元、榜眼密切相關了一起來看看↓↓↓古代的科舉制度,最高一級考試殿試考出的進士中,一甲三名為賜進士及第,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 為什麼在古代科舉考試前三甲中,有人中探花比中狀元還要高興?
    科舉制度作為封建時期一個相對比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促進了社會人才的流動,有利於打破相對的階級固化,讓有才能的寒門子弟也能進入官場施展自己的才華。在科舉制度初期,它展現了勃勃的生命力和進步性,儘管後期它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士人的思想和創造性,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但仍不可否認科舉制在我國歷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 高考趣話:明朝的科舉,吉安府學子連續兩屆包攬狀元、榜樣、探花
    金榜題名是人生三大喜事之一,筆者今天的貼文,就講一個江西吉安府學子,連續兩次科舉,包攬狀元、榜眼、探花的喜慶故事。江西的吉安市,位于吉泰盆地,古稱廬陵縣、桓亭縣,後來升級為廬陵郡,吉州、吉安府。廬陵被譽為「文章節義之鄉」,出了歐陽修、楊萬裡、文天祥、解縉等才子。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間主持了一次科舉。
  • 有關科舉考試的謊言,你還相信嗎?
    ;一些文化旅遊節目,介紹地方文廟、貢院時候也會提到科舉考試。普通民眾通過這些節目,似乎對科舉考試也都相當熟悉了。但是這些節目中不少有關科舉考試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對科舉考試的介紹難免誤導觀眾。下面我們就以明代科舉考試為例(明清科舉形式內容一脈相承,大同小異),簡單說明電視節目的錯誤。科舉考試只考八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