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馗因為貌醜丟掉狀元;乾隆時期卻還有更奇葩丟掉狀元的人存在

2020-12-17 新不二說

古往今來,十年苦讀都是為了能夠出人頭地。而在古代能夠中個狀元的更是鳳毛麟角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獲得狀元而又丟掉狀元的也不是沒有,據傳,唐時鐘馗中了狀元後,皇帝李淵就嫌棄鍾馗貌醜,拿掉了他的狀元頭銜。我們今天的主人翁卻是因為特殊原因撿到一個狀元。

劇照:鍾馗

是什麼原因讓那個中了狀元的倒黴蛋丟到狀元呢?說起來還真是讓人非常的無語,而狀元郎更是無語了。

話說乾隆43年(1778年)的殿試結束之後,狀元的人選雖產生了一些分歧,但最後還是由主考官拿定了主意,取北京大興考生邵自昌為狀元,江西大餘考生戴衢亨為榜眼。

殿試場景

乾隆皇帝在檢閱前十名考生的卷子之後,同意了主考官的推薦。按照程序到了拆封試卷時候了,這時候該禮部尚書程景伊上場了。

如果此時能夠順利進行下去,也就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但是到了關鍵時候卻出現了一個小問題。之所以說是小問題,那是因為程景伊拆封狀元的試卷是拆了好幾下也沒有拆開。

戴衢亨手筆

也許是程尚書年紀大了,手腳哆嗦;或是因為緊張;或是古代膠水製作的太優良了,導致狀元的試卷多次未被拆開。但不論什麼原因,你無法拆開,有人就不樂意了,於是乾隆皇帝命人拆榜眼的卷子,但是榜眼的拆完,狀元的還是沒有拆開;那就再拆探花的吧……直到第四名的卷子拆開後,狀元的卷子終於被拆開了。也許是覺得這樣不是什麼好兆頭,乾隆發話了「狀元就不要給他了,把他放到第四名吧」

科舉考試場景

就這樣,狀元莫名其妙地調到了第四名,榜眼升至狀元,第二名的戴衢亨意外撿到了一個狀元。

但是這個狀元卻是個為官清廉之人,在他擔任戶部侍郎的時候,有部下為了巴結他,給他出了一個主意「將鹽價提起來,這樣多獲取的利潤,政府和鹽商五五分成,可謂皆大歡喜。」屬下的這個提議看似戴侍郎無甚好處,其實不然。只因為戴大人有個身為鹽商的親戚,如果這個馬屁拍好了,那自然是「皆大歡喜」。但戴衢亨卻是頭也不回地丟給屬下一句話「老百姓可是在這皆大歡喜之列?」

聞及此話,屬下知道,這馬屁拍錯了對象,趕緊回去終止了這個提議的實施。

皇榜

自古清正廉明之人都不可避免的要得罪一些人,戴狀元也不例外。於是就有人合夥收集戴衢亨的所謂「罪證」,總結出「五大罪狀」提交皇帝定罪。

此時早就改朝換代,皇帝已經是乾隆的兒子嘉慶帝了。嘉慶帝在看到小嘍囉花傑提交的「五大罪狀」之後氣急而樂「這也算罪狀?這些要都是罪,只怕世間已沒有好人了。你們乾脆連我這個皇帝也抓起來得了。」

狀元府邸

有了這些人的鬧騰,不僅沒有將戴衢亨打壓下去,反而讓嘉慶更加的信任他了,讓他做了太子少師、體人閣大學士,位居一品大員之列。還專門寫詩嘉獎戴衢亨:

知遇先皇早,欣看晚器成。予申三錫命,汝矢一心誠。鳳闕隨雙彥,鰲頭冠眾英。荷天作霖雨,江右燦臺衡。

獲此殊榮的戴大人受寵若驚,將皇帝親賜之詩謄刻於石碑之上立於自家門口,還在上面修上了亭子,早出晚歸都要拜祭石碑一番。看來,古板的戴狀元也是會拍馬屁的,時間、火候掌握的精確至極。

戴狀元去世後,嘉慶親自參加追悼會,並且給予了戴狀元很高的讚譽,以極高的論調為戴衢亨蓋棺定論。稱讚他是一個高尚且有道德的人,一生所做之事都是有益於人民、有益於朝廷社稷的事。

相關焦點

  • 明朝考試得看顏值:有原擬為狀元者因醜被降為榜眼
    明朝考試得看顏值:有原擬為狀元者因醜被降為榜眼 2015-08-26 10:51:06來源:廣州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原擬為狀元的郭翀因為貌醜被降為榜眼,英俊的吳宗伯被拔為狀元。這著實讓歷史學家與考生們目瞪口呆。狀元因為才學而登頂,殿試畢竟不是選美走秀。唐宋以來,狀元長得不帥甚至有殘疾的大有人在,未有以貌取人的先例。如唐代宗大曆十二年的狀元黎逢「氣貌山野」,長得很土氣也能中狀元。宋代淳祐十年的狀元方夢魁,右腳跛,左眼瞎。元代正二年的狀元陳祖仁,身材矮小,一目失明,相貌醜陋。
  • 鍾馗十年苦讀,為何狀元被免?撞柱自盡後為何專職斬妖除魔?
    鍾馗,在中國歷史上確有其人,是盛唐時期的人。那個時候,李隆基的科舉制已經非常完善,科舉有個好處,就說無論你出身是寒門,你還是貴族,通過科舉一個平等的考試方式都讓你有機會上位。鍾馗說,妹妹,你不明白,讀書考功名固然重要,可是大哥的目標不是為了享福,我要證明給人家看,大哥的容貌雖然醜,但是同樣能夠做大事為國為民。三年一次的會試就快到了,過幾天大哥就要上京赴考。
  • 他本是欽定的狀元,卻因為試卷打不開被乾隆劃到第四名!
    在清朝的時候,雖然科舉制已經是走進了一個較為僵化的階段,但是科舉制度依然成為了最適合選拔人才的存在。那既然有了科舉考試,就一定有了成績高低的區別。有人能拿下狀元這個頭銜,就也有人會落榜。當然了,也不是說拿不到狀元的是因為沒有真才實幹,很多人大多是因為沒有運氣。
  • 王安石因「孺子其朋」,丟掉了狀元稱號,這個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可是在出仕途的時候,在科舉考試中,卻因為「孺子其朋」四個字丟掉了狀元的稱號,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呢!1024年,21歲的王安石,代表江西臨川,來到汴京參加皇帝主持的考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殿試。當時的王安石才華橫溢,對取得狀元的稱號,信心十足。
  • 皇帝見「狀元」長得醜,出一上聯刁難,他對出下聯後,乾隆:探花
    俗話說「人不可貌相」,在我們的人際交往中,外貌往往決定了我們的第一印象,相貌俊秀會引起人們好感,而醜陋之相則很容易引起反感。但是相貌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內在,皮囊是天生的,才華並不會刻畫在人的外表之上。
  • 《奇葩說》高考狀元談內卷,老凡爾賽雷點蹦迪,槓精刷存在?
    觀眾雷點蹦迪奇葩說她的表現片段,基本上就預料到她肯定會招來一片惡評,因為她基本上踩中了觀眾最討厭的幾個點:無聊、對抗、自大。本來看到她上場之前的片段,覺得狂懟各種人,還是有點小期待。一個十七八歲的,未經歷練的少年,因為考試得了高分被冠上高考狀元的頭銜,鮮花,掌聲一蹴而上,說實話,對心態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非常容易讓迷失自己。
  • 誰說狀元一定是人之楷模?盤點古代最「奇葩」的十大狀元
    在這千軍萬馬,有一些佼佼者成功拔得頭籌,成為舉世矚目的狀元,據統計,古代狀元總計有592名。狀元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知書達理、滿腹經綸、光彩熠熠,簡直就是人生開模,可是實際上,偏偏有一些狀元因為這或者那的奇葩特點,在史書上留下了不同的印跡。今天就來盤點下,古代最「奇葩」的十大狀元。
  • 狀元第一名,探花第三名,為何古人中了探花比中狀元還高興?
    殿試及第的前三甲,第1名是狀元,第2名是榜眼,第3名是探花,按理說考中第1名才是最好的,但是有一些人考中了探花,比考中狀元還高興,這是為什麼呢?考中殿試的前三甲,主要是由皇帝來評定的,其實這前三名的人物才能上是差不多的,排名先後,全是看皇帝的喜好,受到了很大的主觀因素。雖然狀元和探花相比,一個是第1名,一個是第3名,但是實際上兩者的懸殊並不是很大。
  • 一醜人高中狀元,乾隆出一對聯刁難,他答出下聯後被乾隆封了探花
    在古代,並沒有現在發達的信息量,所能看到的都是身邊的人與事,直白了說,就是沒有那麼高的「眼界」,長相的美與醜直接決定你的命運走向。在同樣看臉的古代,長相不僅僅是對女子的直觀審視,對男子的仕途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在清朝,如果長相醜陋,即使才高八鬥也少有機會晉職。
  • 奇葩初綻狀元家——牡丹珍品狀元紅(河洛廣記)
    其色甚美,超越眾花之上,又因其出自狀元呂蒙正家,故洛人以狀元紅呼之。呂蒙正,字聖功,洛陽人。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狀元,曾三度拜相,諡文穆。呂文穆園是《洛陽名園記》記載的著名園林之一。  1、破窯門前一奇花  呂蒙正,字聖功,生於後晉出帝開運三年(公元946年)。少年時,呂蒙正與母親生活非常困苦,但是他發憤讀書,欲博取功名。
  • 狀元就一定吃香嗎?如果是在五代時期,狀元和普通進士沒有區別
    狀元這個頭銜在很多人看來是無比光鮮的,在科舉時代,中狀元被認為是祖上積德,光耀門楣的盛事。可是在宋代中期以前,狀元的含金量並不高,也沒有後來那樣受人們重視,尤其是五代時期,狀元和普通進士幾乎沒有差別。五代中原五朝、南唐、南漢、前蜀、後蜀、吳等加在一起共有進士考試121次,應有狀元121人,而實際上能留下姓名的狀元僅有32人,可見,五代的狀元大部分都被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這也說明,當時人們對狀元並不看重,並不津津樂道其事跡。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既然是考試就必定會出現名次之分,每年高考分數線出來的那幾天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省也會陸續公布本年度的高考狀元,自然,古代科舉製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選拔人才也是層層遞進的,雖然隋唐時期就已經設立了科舉制,但是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改革,明清時期才開始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因此以清朝科舉制的模式為例子。
  • 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
    以貌定魁: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貌不行降為榜眼,然後換了別人洪武四年辛亥(1371年)科,是明朝開國後的首次會試。春試者一百八十九人,原擬的狀元是郭翀。由於此人貌不壓眾而被降為榜眼,另點吳伯宗為狀元(見《罪惟錄》志卷十八)。
  • 只需改一個名字,就能獲得狀元稱號,此人為何拒絕乾隆
    然而,有的人辛辛苦苦考上狀元,最終卻沒能得到善終。就好比明朝的黃觀,他已經足夠厲害了,有多厲害呢?他是我國古代史上,唯一連中六元的人。平時我們所說的「三元」,是指解元、會元和狀元。要是連續考中,就稱之為「連中三元」。而「六元」指的就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皆取得第一的人。
  • 【小歷史】乾隆讓原本是探花的陝西人當狀元,啥原因?估計你猜不到
    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下詔曰:「秦始皇、魏公子無忌、齊愍王、趙悼襄王、楚隱王(陳勝)這些人的陵墓都荒蕪頹敗,應該派人修茸。「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五月,皇上下詔曰:「漢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的陵墓崩頹,兒童天天踐蹋其上,這太不成體統。今後漢高祖、光武帝陵墓四面各百步,不得民耕牧樵。」唐太宗貞觀四年(公元631年)九月,李世民下詔曰:「漢代及以後皇帝諸陵,寂寥千載,邈而無祀。
  • 科舉考試中的奇聞,有人因為姓名當了狀元,還有人就沒這麼幸運了
    康乾盛世持續了上百年,乾隆末年,白蓮教起義,揭開了清朝衰敗的序幕。嘉慶年間,官員顢頇,懶政現象比比皆是,竟然發生了天理教徒攻進紫禁城這樣的大事。到了道光年間,清廷的統治已經像一個體弱多病的老叟,隨便一點打擊,就會傷及根本。
  • 因為疫情退役?他可是NBA狀元,這下全網炸鍋了
    不過接下來說到的這位球員,因為疫情影響正在考慮退役,要知道,此人可是NBA狀元出身,對於這位狀元退役的消息傳開後,全網瞬間「炸鍋」了,這裡所謂的炸鍋並非是驚訝,而是拍手叫好。博古特,想必大家對此人非常了解,沒什麼技術,但靠著「打球髒」而出名,值得一提,博古特是2005年的狀元,當年被雄鹿隊選中,職業生涯共效力過多支球隊,有意思的是,大家把博古特評為NBA狀元秀的及格線,但凡比博古特差都是水貨。
  • 中元節 | 鬼月說鍾馗
    清乾隆《普寧縣誌》言:「俗謂祖考魂歸,鹹具神衣、酒饌以薦,雖貧無敢缺。」 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民間會設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亮回家之路。清趙翼認為,「終葵」本為逐鬼之物,後世以其有闢邪,遂取為人名,並附會為真有其人。鍾馗與儺儀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儺儀是古代一種驅鬼逐疫的儀式,以假面跳神,現在還有地方保留著這項活動。儺儀最早見於《論語·鄉黨》篇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祚階。」朱熹註:「儺所以逐疫」。鍾馗的造型,可能是儺儀中方相轉化而來,方相即是儺儀的主角。
  • 乾隆嫌狀元長得醜,便出一上聯刁難他,他對出下聯後,乾隆:探花
    對聯作為中國一種十分常見的文字形式,脫胎於詩歌尤其是律詩,講究對偶工整結構嚴謹平仄協調,早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發展到現在已經分化成為了悼亡的輓聯、婚禮的慶聯和春節的春聯等等形式。因為對聯對平仄音律和意象對偶的要求十分嚴格,即時對聯便成為了一種可以檢驗對對聯者文化底蘊的考核方式。
  • 中國古代無釐頭狀元如何煉成:靠摔跤當狀元
    從隋朝創製到清末廢止,中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1300多年,共產生狀元600多名。古代的一名讀書人要經過大小十幾場考試,經歷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奮鬥,戰勝一批又一批對手,過五關斬六將後才能脫穎而出,最終成為「大魁天下摘桂冠」的狀元,可以說每一名狀元的產生都是一個充滿艱辛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