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希特勒和手下,在6年內帶走5000多萬人,其中有計劃地將600萬猶太人送進煤氣室,殘忍度令人無可想像。
不禁發問:希特勒為何如此殘忍?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人效忠他?
不禁擔憂:核武器的時代,再出現一個這樣的狂人,怎麼辦?
因此,尋找真相十分重要。
心理學家艾麗斯·米勒成提出:
希特勒的父親在家庭中是暴君形象,好色,醉酒,打孩子,虐待妻子。在灰暗的家庭中,希特勒不快樂,甚至憎恨父親。而希特勒的父親是擁有一半猶太血統的私生子,長大後的希特勒便將百萬的猶太人當作替罪羔羊,重演他童年的悲劇。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提出:
在極端的家庭中,父母會取笑、體罰、責罵以及用更加負面的手段對待孩子,美其名曰:教育孩子,希特勒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而長大後希特勒,用煽動性的語言喚醒了千萬個這樣家庭的孩子,並將內心的憤怒釋放,或者說是長期壓抑後的反彈。
因此,德國千萬人的瘋狂其實是極端家庭的合理化結果,猶太人以「替罪羔羊」的角色成為這些人發洩憤怒的對象。雖然希特勒的「極端家庭」具有時代局限性,當代少見,但「不健康」家庭卻屢見不鮮,且「極端家庭」是「不健康家庭」的典型代表,因此需引起我們足夠重視。
接下來,文章將帶大家分析「不健康」家庭:
1. 家庭的強迫行為,「上癮」的父母;
2. 家庭關係,孩子是「替罪羔羊」;
3. 家庭責任,讓孩子健康成長。
家庭強迫行為,「上癮」的父母
父母自以為是的控制,對孩子任意懲罰,仿佛是孩子的上帝,只會迫使孩子變得自卑。
「神化」父母的孩子,只會單向接受父母的憤怒、抱怨和指責,並且父母也不會給孩子任何反饋。在單向、被迫中,孩子慢慢成長,將父母的「理所當然」當作生活規則。在這種「不健康」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是「被遺棄的」,是自卑的,最終將導致人類共有的悲劇「活著卻不知道自己是誰」。
導致孩子「不健康」成長的真兇之一,便是父母的上癮行為,也可以說是父母的強迫行為。
父母面對某種情景、人或事物時,不自覺地喜歡用情緒代替內心真實感受。父親喜歡用「憤怒」代替自己的「軟弱無能」;母親喜歡用「抱怨」來「推卸責任」;有酒癮的人真喜歡喝酒?可能是喜歡酒後的某種情緒。這些便是情緒上癮,左右心情,轉移注意力,逃避真實感受,。
不止這些,工作狂、飲食失調、酒癮、菸癮等都是有害孩子的「上癮」行為。
以工作狂為例:
爸爸是工作狂,完全不顧家庭生活,兒子被迫成為「爸爸」的代理人,年幼便承擔起家庭責任,長大後,兒子可能會通過反社會行為,來表達母親隱藏在內心對父親的憤怒。
因此,父母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上癮」行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捨棄:
1. 權威式控制;
2. 吹毛求疵;
3. 無辜指責;
4. 習慣性發脾氣;
5. 不以家庭為中心的「上癮行為」。
家庭關係,孩子是「替罪羔羊」
整體大於各部分總和,因為整體是各部分之間的互動,沒有互動就沒有整體,這也說明所有部分的相加不能稱之為整體。
所以,家庭關係不是單獨個體,而是母子關係、父子關係、夫妻關係。在家庭中,獨特個體間的互動顯得十分,這影響著整個家庭的正常運轉。
孩子的意識在家庭關係中被塑造出來,並伴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影響孩子的一生。尤其是血緣關係,更是大於友情等家庭以外的關係。
而在家庭關係中,父母不當的行為會導致孩子成為「替罪羔羊」。
舉個例子:
夫妻兩個都是大學教授,典型的工作狂,理性超過感性,有很強的成就感。同時,夫妻生活缺乏,夫妻關係淡漠,唯一維持關係的便是,經常下班後外出吃飯。兒子是夫妻的煩惱,功課差,肥胖,嚴肅得毫無孩子氣。
在上面的家庭關係中,孩子是典型的「替罪羔羊」。夫妻的關係淡漠,孩子便毫無生氣;夫妻事業成就感高,孩子就用糟糕的成績來平衡;夫妻喜歡在外吃,孩子便肥胖。
孩子是整個家庭的縮影,反應整個家庭的面貌。
因此,在家庭關係中:
1. 反對這些:家庭成員關係僵化、固定,家庭互動模式單一;
2. 讚許這些:家庭成員關係彈性、積極,家庭互動創意、有趣。
家庭責任,讓孩子健康成長
生活在批評的孩子,學會指責;生活在敵意中的孩子,學會戰爭;生活在羞辱中的孩子,學會自貶。------桃樂蒂·羅·諾特
孩子出生後,便面臨生存問題,為了活下去,孩子需要父母的時間和精力,需要父母的肯定和指引。因此,養育孩子是父母最需要承擔的家庭責任。
現在的父母也給孩子提供了很多學習機會,卻也帶給孩子許多壓力,造成孩子不好的成長體驗。這是因為父母忽略了對孩子最為本質的支持和幫助:
1. 尊重孩子的行為;
2. 包容孩子的感覺;
3. 接受孩子的獨特;
4. 傾聽孩子的內心。
同時,父母不要用「以前走過的路」教訓孩子,生命總有一前一後,不要設法讓兩者相似。
每個孩子都在用自己獨有的方式去思考、觀察、體驗,用成人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顯得十分愚蠢。
好的父母應該有一份「自我約束」的愛,不過分要求孩子,不將孩子視為自己的財產,不憑經驗教訓孩子。
好的父母會承擔這樣的責任:提供安全沃土,讓孩子勇敢冒險。
總結
「上癮」式的父母、「替罪羔羊」式的孩子揭示了原生家庭的一些痛楚,也給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父母不容易,做合格父母更不容易。但父母有責任讓孩子領略世界的美好,今天的父母需要持證上崗。
文章總結如下:
1. 父母應捨棄權威式控制、習慣性發脾氣以及無辜指責;
2. 家庭關係應該是開放式的、創意的、有反饋的,是平等、民主的;
3. 父母的職責應該是提供安全沃土,讓孩子在其中勇敢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