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不練把,等於胡亂打

2021-02-12 身心性

1,練拳不練把,等於胡亂打。

「把是拳中之王」,「練拳不練把」。這兩句中的「把」是指高級的散手動作,是克敵制勝的絕招妙術。「把」是無數拳家從交手比武中提煉升華出來,潛心揣摩,又應用於實戰中,經受了無數次的挑戰和考驗,經過歲月長河的淘洗流傳了下來。這正是技術形成和發展的歷程,在初步的實踐中獲得形式,又多次在實踐中得到發展。經過不斷認識、反覆綜合,逐漸上升到技擊理論。以這些理論為指導,更加變化、發展、豐富了武術的形成。把是拳術中的精華,也是調動人體潛能的一種方法。這些把法看上去很簡單,但其可以變化幾種、幾十種,在訓練中按照一定的方法依次練習,反覆錘鍊,要體會到其中奧妙,需花好多年,應有一桿子扎到底的精神。在應用時,可因敵而變;再加上功力,三招兩式就可解決戰鬥。若不得要領,相應的技能是練不出來的。

2,招沒絕,功夫有絕

「招」是指散手中的招術。絕招是某些武術家在某個招術上練得精;兼之有較深的硬功,運用起來得心應手,所向披糜,使人難以抵擋,屢用屢勝,代代相傳,成了所謂絕招。絕招是相對的,天下無敵的絕招是沒有的,但功夫是絕的。絕招仍是散手絕技的精華。如清末形意名家郭雲深就以「半步崩拳打天下」,這高深的造詣,是多年練功的結果。因此練武一定要練內功。《術秘訣》指出:「柔術(武術)之派別習尚甚繁,而要以氣功為始終之則,神功為造詣之精!」意思是拳種門派雖多,但共同的原則乃氣功鍛鍊,這是達精深造詣 「神功」的唯一正確途徑。又說:「嘗見鄉裡間之年少子弟,有專力技術而面黃肌瘦者,更有因而漸成癆瘵以者……」這是練功不得法違背人體生理,單純追求技擊。「外壯」反致殘身殞命。今天練功不得法者亦不在個別,如以手擊磚石、千層紙致手骨畸形,皮肉非正常增生變厚,皮下組織神經受損,雙手麻木振顫的;有以肩背撞樹,致胃腸下降數釐米,遭受針藥開刀之苦;有練功至花甲者,身架不正,窪胸弓背,筋絡不合;氣血不調,釀發諸病,苦不堪言等等。

3,師傅領進門,成藝在自身 

武術內容豐富,門類繁多,各門武術都有自己的技擊特點及訓練方式,成為一種獨立的完整體系。所以入武功之門最好有老師指點。而拜師學藝是容易做到的,也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但能否學有所成,還須看每人練功的自覺性、艱苦性。練武的要旨,在練不在學。學習雖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只是一種手段、一個過程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練,練會動作,練懂技法,練深功力,練強身體和意志。 武術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若只學會老師或書本上的招法、理論,疏於練習和實踐,那樣始終變不成自己的東西。對武術精髓的理解,正象陸遊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練功關鍵點在自身的決心、苦心、耐心、恆 心,只要勤學苦練,定能領悟拳旨、武、意。

4,力不打拳,拳不打功

這裡的「力」是指蠻力。拳術則應用避實擊虛的技擊方法,以避開或化去對方的蠻力,或借其力而打之,所以說「力不打拳」。「功」是指氣功、硬功之類的功夫,硬功勝於蠻力,氣功不畏打擊,因而拳家每為精於功夫著所擊敗,所以說「拳不打功」。力不打拳,拳不打功是對力、拳、功三者本質特點的簡明概括。也是對武術水平一般的人而言的。因此不能機械理解。因為拳術對力、拳、功三者是同等重視和鍛鍊的。另一層意思是拳術既然能夠避力,也應能夠避功。所以勝負之數,取決於技擊和功力是否熟練和精純。

5,拳不離手,手不離拳 

學者在有明師之後,欲得驚人藝,自己就要下苦功。此諺含有專一和有恆兩層意思。專一即對所習武藝應專心致志、朝夕揣摩、刻苦研練,就能闡幽索隱,發其秘旨。練武能用功、用心者,即使是極簡單的手法,也能變化萬端,得其實用,拳術的真義即在於此。有些名家長拳短打、內外家並通。無一不是在精研一門有成之後,觸類旁通,研習百家特點,而後又由博返約,以精專一門聞名的。練武最忌東學學、西看看、朝秦暮楚,見異思遷,或者茄子西瓜一把抓,成為三腳貓。更忌不動腦子思考拳理拳法,那只是勞苦身體、舞動肢體的運動而已。

6,太極無法,動即是法

「法」是從實踐中抽象和提煉出來的,它能指導實踐,但不能代替實踐。這句話強調隨機應變。技擊首先要有鎮靜的情緒,這樣頭腦清晰,才能隨機應變。每一個動作都要精神集中,力量貫注,並以極大的耐力、機警和準確,來實現技擊的目的或鍛鍊的要求。如果,知進不敢進,就會不得其利,反受其害;當斷不斷,必被其亂。歌曰:劍到身邊心不亂,拳到眼前亦等閒。一慌一亂神無主,渾身招法也枉然。再有接手時須不假思索,不求中而中。戚繼光說:「奇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這是動作的自動化。在與敵周旋中應自然而然,虛虛實實,真真假假,指上打下,晃左攻右;或有意賣個破綻,誘敵進招,隨後破招還招;或虛晃一槍,佯輸偽敗,掉頭就溜,突然殺個回馬槍……兵不厭詐是也。

7,精要充沛,氣冝沉

「精要充沛」為長拳八法之一。長拳的精神和氣勢要做到精足神滿,象江河怒潮、像雷霆萬鈞,顯示出武術的技擊內涵。這種鼓蕩的氣魄,並不只限於面部表情上,而是貫注在動作的動靜起伏的運動之中。拳勢雄健的氣魄,絕不是故作怒態,橫眉豎目,齜牙咧嘴的兇橫相,這樣不僅會自散其神,並且露形露意。這在武術運動中是不允許的。氣宜沉是八法對長拳的呼吸要求,即氣沉丹田。呼吸關係著運動的持久性和勁力的催動(以氣催力)。長拳結構複雜,運動量大,需氧氣量也就大。如果不能正確運用呼吸方法,就易使氣血上湧,造成氣促力短,頭暈噁心,使運動不能持久,動作的協調性、穩定性遭到破壞,影響動作的完成和技術的發揮。因此必須掌握氣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法。在長拳中有提、託、聚、沉四種呼吸法。跳躍動作用提法;靜止性動作用託法;發勁、短促動作用聚法;高姿轉入低姿動作用沉法。這些呼吸方法應隨動作的變化自然進行,不能故意做作。但所有呼吸均應遵循「氣宜沉」的基本要求。

8,進手容易固守難 

進手,又稱進招、發手,是技擊中向對手發起進攻的一種手段。固守是進手的相反的概念,是交手中的防衛能力,即指控制、閃化或躲避對方的進攻。在交手中若不能很好的防禦,就無法發動進攻。在處於劣勢時,進攻反擊並不太困難,但在防守對方的進擊時,是較吃力的,相對來說防禦較進攻難大度要大些。防守的形式有以下幾種:閃躲法;順力破直力法,即引進落空,以小力勝大力;橫力破直力法,即以巧勝拙之法,易於掌握;逆力防守發,當來不及閃化,逆其來力阻擋、格架,以硬碰硬,多攻打肘膝關節部位。

9,練功容易守功難

「守功」有兩個含義。一指練功要「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練功。只要不間斷,每次練功都認真對待,即能將功守住,並可逐步提高功藝和體制水平。 二指「守身如玉」,即練功與養生應密切配合。《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著,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可見遵守與不遵守修養之道,兩種結局有著天壤之別。古人還說:「養生之士,先保其精,精滿則氣壯,氣壯則神旺,神旺則身健,身健則少病,內則五臟敷華,外側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老當益壯矣。」「內勞神明,外勞形質,俱是夭折,惟房勞較甚,為其行與神交用,精與氣均傷也。」又如清末有個武狀元陳國璧,年輕時體格魁梧非凡,精武藝,有舉鼎之力,但其步入中年後,花天酒地,荒廢練功,未到晚年就已經百骸俱廢,骨瘦行瘠了。這就是沒有「守功」的緣故。以上的論述和事例對今天的練功者,特別是中老年人更須引以為戒。

10,一寸長,一寸強 

這是一句流傳久遠的拳諺。明代程宗猷在《耕餘剩技》中曾多次提到。在交戰中,以先擊中對方為目的。若身材高大或使用器械較長,則比較有利。在兩人身體條件(臂長和腿長)及器械長度相等的情況下,如某方做到筋骨伸長,雖僅僅一分之微,就多一份勝利的可能。比如衝拳時擰腰、順肩、急旋臂,增加了進攻距離,就能夠著對方。使用兵器道理相同。例如,槍的長度一定,槍太長則笨重不靈便,此時握槍要握槍把盡頭。若在手掌後面留出一小段槍把,可使手腕緊張而影響動作的靈活性,並損失了一定的進攻距離。不論出拳、刺劍、劈刀都要順肩擰腰;側踹時上身側倒、踢出的腿髖關節要挺直,這都是為了「一寸長而一寸強」。

11,冬練三九,夏練三伏

三九三伏更應加緊鍛鍊,這是因為在冬夏兩季嚴寒酷暑之際,人體生理活動要發生適應性的變化,最顯著的是皮膚和末梢(淺表)血管的收縮和舒張,冬夏加緊練武,能使機體對環境的適應性大大提高,更臻強健,用行家的話說,苦練三九三伏最能長。中醫認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氣血隨季節不同有內外、上下的變化。春季氣暖,氣血由下向上移動,夏季氣熱,氣血向外表聚集;秋季氣涼,氣血由外向內轉移;冬季氣寒,氣血向內聚集。溫熱氣候,氣血易通全身,尤其是夏季,氣血易通「大周天」,冬季則只易通「小周天」。三九天是最冷、最陰、最靜、最閒、最藏的時日,此時練功有堅陰養精之效。所以應據氣血隨季節變化的規律,加強季節性練功,這樣較易取得大的進展和收穫。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公眾號立場無關

我們尊重原創,文章版權屬於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因種種原因未能與原作者聯繫上,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繫我們,立即處理。感恩原作者的辛勤創作與分享! 

你若喜歡,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打太極好多年了,你知道練拳的正確順序嗎?
    需要說明的是,這些老師傅說的都是他們過去練拳的體會,也就是老的練法、傳統的的練法,從健身養生的角度講,這些東西僅供大家參考!,沉左臀翻右臀,沉右臀翻左臀,如果你的中盤也就是腰臀胯打不開的話,翻臀就翻不過去。
  • 農村老人練拳30多年,說練拳是為了健身,不是為了打架
    有一次,我到農村調研,路過一片野地的時候,看見一個老人在練拳。說實話,對於武術,我是門外漢。我對武術的了解,只是通過影視劇。我走到距離老人大約10多米的地方停住了腳步,等到老人練完拳後,我走到了他的面前,然後對他說,我能和您聊聊嗎?他說,你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是搞三農研究的,也是一名作家。他說,你想和我聊什麼?我說,您能告訴我,您剛才練的是什麼拳嗎?
  • 練拳是一種修行
    所謂拳品,就是說一個人學拳、練拳時所表現出來的舉止行為,包含精神面貌。因此,要認識一個人,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和他一起學拳、一起練拳,從他為什麼練拳、如何練拳,再到什麼時候練拳,以及練拳時的狀態和態度,大概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至於練什麼拳,是緣分的問題。
  • 快樂練拳,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打太極拳成了時髦事,但故事並未發生在體育界,而是商界。2、學的套路宜精不宜雜許多拳友在公園晨練時,24式、40式、42式、48式、56式、83式、85式等套路各打一遍。按各種套路來說,24式、40式、42式、48式等套路屬現代拳的國標套路,83式是陳氏傳統套路,85式是楊氏傳統套路,它們的風格有較大的區別。
  • 練拳隨想錄
    還有練拳時候的眼神問題很多人一開始練拳沒有去想眼神的問題。其實眼神很重要。拳打的好不好,其實從眼神就能看出來。初練拳的人,眼神是散的,沒有焦點。為什麼,精力都在想動作上。即使練了很久的人,他打拳也是沒有眼神的。為什麼?因為他的精力還是在體會身體某部位的松。
  • 練拳莫主動,功至無息法自修
    練太極拳叫打太極拳,也稱為盤拳。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由於對拳的特性學習認識不足,理解不夠,太注重「練」、「打」、「盤」,就是練拳多年和資深的太極拳師也沒有完全脫離練、打、盤。太極拳的特性不能主動,也就是練拳時有動意,完全不理解拳的特性而過於主動
  • 沒有場地和時間,行動坐臥皆練拳
    作為一名武術愛好者來說,練拳已經是我們每天必修的內容了!可是,練拳是需要有場地的。那麼問題來了,沒有場地,怎麼去練拳?難道就放棄嗎?以我多年練習梅花拳的經歷來說,我的練拳場地可謂是忽大忽小,忽東忽西,每天練拳的地方都不固定。這並沒有難倒我。有句話叫拳打臥牛之地,行動坐臥皆是拳。我是這麼理解的。以我練梅花拳為例,我們練的拳路是由樁步五勢和行步三法組合起來的。
  • 內勁練拳的一點感受
    練拳一定要慢。仔細體會動作的運行路線,內勁的發勁源泉。快了,內勁就容易斷。大部分動作,是勁起於腳,卻又不是靠腳蹬地。而是靠身體的松沉,隨著動作,重心在兩腳間自動轉換,而不是人為地倒重心。比如:左右挑打(類似於太極野馬分鬃)抱球勢,右腳松沉左偏轉,內勁從右腳底生成,螺旋上升。重心自動逐步轉移到左腳。內勁到時達腰部後分成三股,一股向上走向左臂,推動左手向左前方展開。
  • 夏季正確的練拳方式
    隨著進入全年最熱的時段,練拳過程中有很多不同往日的感受,或者曾經看過的理論知識,經過實踐發現並不一樣。所以在這段特殊時期,有些問題還是需要注意的。今年格外炎熱,並且疫情沒有完全結束,先在這兒給各位拳友一些建議:氣溫高本身就容易影響空氣品質,再加上長時間戴口罩對呼吸系統不太好,所以儘量選擇室外且空氣好的地方練拳。剩下有關練拳時間、出汗、防護等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這次再回顧一遍。
  • 人練拳,拳練人,人拳合一
    形意拳宗師車毅齋之拳論,道出」人練拳,拳練人,人拳合一」三種境界之奧妙,太極拳亦然! 續讀《孫祿堂武學集注之形意述真》,形意拳宗師車毅齋之拳論,讓吾對內家拳「人練拳,拳練人,人拳合一」之三種境界,有了更深體悟。 師傅說,學成太極拳者,須經三種境界。
  • 一位習武多年前輩的練拳體悟,乾貨
    練拳貴在專一,專一則精熟,精熟而意味日出,心得無窮。練功夫疏不得,能得一刻便練一刻。練拳須用定力,定則靜,靜則生,不但靜中能靜,且在動中亦能靜。練拳必求心靜,心靜則神清,神清則氣合。運動先求松靜;松則靈,靈可氣血暢通;靜則凝,凝才發勁完整。故松靜是練拳之要訣,習武之道無他,求其專心而已。學拳性要頑鈍,不可取巧,取巧則粗心浮氣,只見俏皮,難得精髓矣。時時揣摩審察,此處神到則氣到,氣到則力堅。
  • 「心得」~梅花拳練拳感悟
    2年了,功夫堅持下來總會有收穫,師兄們常說練拳是自己的,自身騙不了自己,不下苦功夫,難得驚人藝。練拳對我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身體了,身體現在基本能保持放鬆狀態,很柔順靈活。因為梅花拳練時是大開大合,所以心態也變得很開朗,隨著練拳得深入,氣能自然下沉,走起路來身體也穩健了很多。練拳很磨練性子,比如說拉架子時,一拉就是半個小時左右,這需要沉下心來,把大腦放空放靜,身體放鬆才能自然的站下來,心態就這樣慢慢的一趟架子一趟架子的磨練出來了。
  • 你知道練拳過程中如何保護膝蓋嗎
    大家在練拳的時候,為了達到身體「擰轉」甚至「抖彈」的效果,藉助膝蓋增大擰轉的幅度,在單腿支撐的情況下,去完成這一動作,是相當危險的,等於是雪上加霜,快速磨損膝蓋!所以我們在練拳過程中,要求大家固定膝蓋,不參與「擰擺」,
  • 練拳就是「自我按摩」,讀讀這篇文章
    從開發筋骨做起,兼修內功,再通過練拳,運出一種動力鏈。感覺很鬆,實則力道沉實。可以很慢,實則蘊含速變。快慢之間,那個東西叫松。松就是歸復,不光是武學,儒釋道都是,在練一個東西,靜中寓動,動中寓靜。牧童吹笛,老漢搖扇。個人以為,拳風還是古樸的好,鄉間武風也很盛。南拳北拳,都會有鄉土氣息。一見面就問,今天熬了幾盞燈,意思是練了多長時間。
  • 練拳入門篇
    練拳六要, 明理,守靜,養正,象形,破困,有恆。 禪拳之法,在於身心俱修,踐行心意。練習拳法之時,明理最為關鍵,欲知禪拳生於廟堂服務於人類,非街頭雜耍,竄蹦跳躍之雜技也。所以習拳之人不能有在人前賣弄以彰顯自己之心。武功招式樸實無華,簡單實用,習練招式的同時乃應細細品味其中涵義而如何融入於自身。,反觀自我,蓋持靜則內無妄想,外無妄動,身心肅正,表裡一致。
  • 寫給練拳的中年人:不說打了,來杯耗子尾汁,健健身吧
    恰恰相反,形意拳有個觀點叫做你越想打人越打不了人。既然是練拳,了解一下拳的本質,沒有什麼錯。事實上很多人練拳擊也不是為了打人,而是為了鍛鍊身體。道理是相通的,我們練形意拳也是為了鍛鍊身體。練習形意拳是壯內,是強壯內腑,而打人的能力也是由此生發的。如果你的行拳練到能夠打人,那你的身體一定是強壯的。
  • 練拳不要想著厲害
    練拳不要想著厲害,把動作做對,心態平和,你心一動就不厲害,你想著厲害永遠都不厲害,那種厲害都是假的,碰到一個比有功夫的人就不行了練拳要展拓,要拔而不起。有縮也有頂。打人的時候這裡(胯)縮著、這裡頂著。重心和關節牽拉著!
  • 太極拳申遺成功,南通「拳友」軍山練拳慶祝
    拳友們練拳自發慶祝 練拳以來,每天都充滿活力!」施衝笑著說,最小的徒弟張懿睿,8歲開始練習太極拳,現在上小學六年級。 林泳文與拳友們一起打楊式太極拳24式。(資料圖片)
  • 打還是不打
    但也不要小看它,擂臺賽不贏不等於它就是只「病貓」,要是擱冷兵器時代,不是你死就是我話,還真不好說誰是真功夫。可為什麼現在對壘就倒了呢?就是它現在是養身了,咋就變成這樣了呢?因為是心養拳了。為什麼說心養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