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玄而又玄的文章,不過樓主不信佛不信道,是個地地道道的唯物主義者。
古人云:「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 《莊子·大宗師》
「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韓非子·問田》:
「又有 臧逢世 , 臧嚴 之子也,篤學修行,不墜門風。」《顏氏家訓·風操》
宗教中為超凡脫俗、擺脫生死輪迴而努力的各種方法。
《蘇菲派經注》(釋):「蘇非派的修行方式不一,可分為肉體修行和精神修行兩種。」
俗語中將修行當作做好事,如認為舊時官廳中權力大容易做好事救人,故有「公門裡面好修行」之說。明·葉憲祖《金鎖記》:「禁長哥呀!自古道公門裡面好修行。」《野叟曝言》中獄官見文素臣查出隋氏被女禁虐待,跪地求告道:「公門中好修行,望老爺高抬貴手。」
道教是以陰陽五行來闡述天地萬物的規律,以五行生剋來平衡修天地宇宙萬物與人類自然的和諧。修行等於調治,萬法不離陰陽五行。
那麼我們回歸正題,為什麼樓主說學習也是一種修行,人生而懵懂,學而知之,從遠古的茹毛飲血,到現在的錦衣華服,人無時無刻不在學習蛻變中。
修行修行,講究的就是修而行之,修心修身都是為了行某種想要達成的目的,那我們學習是為了什麼,為了考大學,為了找工作,那學習如何不能算作一種修行。
那怎樣才能進入心無旁騖的狀態呢 ?那我就先提一下達到這種狀態的表現吧。
全神貫注感到欣喜與充實弱化對時空及環境的感知平靜感
學習其實是一件枯燥的事,這個樓主不否定,但是重要的是你能否進入學習狀態,一旦你達到了這種狀態,你就不會感覺到無趣,反而會全身心投入,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煩惱,學習效率也會成倍遞增。
那麼該怎樣達到這種狀態?
首先要設立目標,在你學習之前,你應該想明白,你為什麼要學習?
這裡我要強調,為什麼學習是一個很複雜的哲學問題,一般人是不可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答案的。那麼這個時候就要採取「適當忽略」的政策了。
你可以不必理會那些宏觀上的意義,你只要知道:這個時候如果好好學習,就可以早點玩耍、提高成績、贏得獎勵……
其次是在平時的學習和訓練過程中,要注意把控難度。
研究表明,做難度與自己水平相當或略高於水平的事情時,最容易進入狀態。
就作業而言,最好是挑著做,拿數學舉例子,如果你水平一般,那麼你可以先做一些簡單的,再做中等的,最後做一些難題,做不出來也不必氣餒。
如果你水平不錯,那麼平時一小時的訓練裡,你的分配可以是5分鐘中等題,35分鐘難題,20分鐘超難題。
不必想著突飛猛進,因為只有說夢痴人才會這麼想。學習不是一朝一夕,進步才是點點滴滴。
最好的狀態就是:常常能達到心若旁騖,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這樣的話,學習效率會相當高,效果也會非常好。
然後,在反饋這方面,能做的事情,就是建立起一套良性循環的鼓勵機制。
當然得基於前兩者。
你可以定個目標,比如你現在只能考100,兩周後要達到110。然後按照上述去做。
兩周後你可能考到108了,那麼這個時候,你回過頭去看看你自己的付出和努力,這會給你帶來一種正向反饋。
其實呢,成就感是會上癮的。當一個人嘗試到成功的滋味後,就會愛上這種感覺,而這種感覺會促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從此形成良性循環,而懶惰亦然。這也是為什麼成功的人會越來越厲害,墮落的人會越來越失敗。
最後就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的看法,真的沒必要也沒有意義。
做自己他不香嗎?
希望能對正在學習路上的小夥伴有所幫助(關注我,不迷路,點點讚,要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