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鵬丨修行修的什麼行——你知「道」嗎?

2021-01-19 智知集商學院院長智鵬

按語:創建1萬家智知集商業演講俱樂部,培養1萬名智師,是智鵬十年人生戰略的B點,我們一起去實現。

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德行。用財富裝點外在,不如用智慧裝點心靈!很多人用財富用物質去堆積自己的外在,比如把錢用在美容上,用在美顏上,用在整形上,動輒幾萬幾十萬,這就是內在空虛的表現。內在空虛才需要用外在裝點。

修行就是獲得人生大智慧,來點亮內心,就是美心。真正的人格魅力就在於心,心靈美人才美。身體病了都要看醫生,現代人的心靈疾病又向誰求?有人問神,問鬼,有人問心理醫生。心哪裡病了只有問自己,因為心病只能心來治,一個人內心的執著,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所以修行才是治療心病的唯一法門。在中國一個人的修行永遠脫離不了儒釋道三家。儒家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儒家修行講究心性修養,以「存心養性」為工夫,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為盡心之本,養性為盡性之本。佛家修行以「明心見性」為工夫,道家修行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從明代以來中國儒釋道修行已成三教合一之勢,無論是知行合一,還是找到心中的聖人,都是想最終達成「天人合一」的功夫。

三教合一使儒釋道對天、命、心、性、理、道的說教歸為一體,「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為一」。不但天、命、性、心、理可統稱為道,天下萬物均有其道。所以你說修養就是求道也不為過,道是什麼?就是方向、規律。人總得為自己找一個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國道家是以陰陽五行來陳述天地萬物的規律,用五行的相生相剋來平衡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求和諧相處之道。金木水火土為道家的五行,人的五行就是心肝脾肺腎,儒家的五行就是溫良恭儉讓,釋家的五行就是貪嗔痴慢疑。所以未來一定有人會發現五行修行系統,整合儒釋道的五行來修人的五行。

儒家看陽面,釋家看陰面,儒家重在弘揚正氣,釋家重在抑制邪惡,所以揚善抑惡就是修行。《中庸》有一句:「修道之謂教。」是故修道為修心矣。儒釋道都發現心在修行中的巨大作用。

修行必須找到本源,本立而道生。什麼是本?就是心。所以修行仍以修心為上。以心為師,智慧如海,心主宰了人的一切。毛澤東年輕時寫作《心之力》一文說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心力如此強大,甚至可以主宰宇宙萬物。古人已經把我輩的修行,說得如此確切,無非就是如何達到宇宙即我心、天地萬物同體這一至高境界。所以古人早已有大智慧,我們只是去尋找答案而已,每個人都還得從心性上去下功夫,腳踏實地,向天地萬物學習,獲取能量,內化於心,就可得道。道就在身邊,一草一木都可以讓你獲得頓悟,人生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都有道。

所有宗教都會提倡善念、善言、善行,因我們生在中華故土,所以對西方宗教的修行只記住大道相通即可。人生為什麼修行?就在於求道,道是我們人生面臨的最大奧秘,也是宇宙萬物最大的奧秘,所有修行都在證悟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求得宇宙之真相,求得自我的真相,人生為什麼執著,就在於不知道生命的真相。

如何知道生命的真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人的修行更多開始於內心的直覺,最初是擺脫了物質的糾葛,喚起內在的能量。一個人真正的靈性是來自於生命意識的覺醒,開始思考自我的生死問題,並在世俗所謂成功的追求中獲得成就感。

第二個階段,由於每個人選擇的道路都是不同的,但對他來說都是一條神聖的、不甘墮落,並真正能夠覺察內心的一條求得真我的道路,靈性的最高處就是一種真我的狀態,這時候我們會充滿自信,並能下定決心迎接所有的挑戰,我們做到了知行合一。

第三個階段,我們會等待真正的覺悟來臨,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內心的交流,就是我與我在一起的狀態,人的喜悅、快樂、幸福、智慧會達至極高的狀態,我們開始能夠真正放下,能夠放開,並能夠放飛我們的思想,獲得更高層次的體驗,思想到達通達無礙的境界,我們開始無限地接近真相,在靈性的最高處,我們做到了思行合一、心神合一、人神合一、天人合一,我們個體的幸福,超越了所有曾經的體驗。

修行之路必須堅持學習,但學習要精而不在於多。中國人的修行需要讀經典,因為我們讀經典就是在與古聖先賢對話。

比如道教的修行,就讀一本《道德經》即可,反覆參悟,反覆閱讀,重複重複,直到獲得精髓。求道之門少則得,多則惑。

佛教的修行,讀一本《金剛經》即可,當年六祖慧能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瞬間頓悟,就是因為六祖沒有「知」的障礙。

在修行路上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就被「知道」所阻礙。讀得太多,我們就以為自己「知道」了,知道太多你真正能悟的就會越少,心門反而封閉了。人生的智慧是來自於開放的心靈,當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是獲得智慧最多的時候。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在修行之路上,心的開放程度,決定了你頓悟的快慢。

六祖慧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已經在山中砍柴八年,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從風雨雷電大自然的萬象中早已發現了「心」、「念」、「覺」,並悟到三者之間的關係:「覺是心性,念是心用;心是覺體,念使覺明;無心無念,覺亦長生。」這更說明了人的修行在於體察身邊的萬事萬物,人生所有的經過,都是修行必經之路。

所以修行就是在動靜之中,古人講修行入定入靜,但靜是相對而言,所以人的修行是在實踐中,最終是在動中完成。內化於心的靜,核心還在於一個「化」字,「化」仍然是動。所以知行合一才是修行之道。

人生的修行,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後進入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最後達至人生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當你的心一直認為自己一無所知,就保持了一個開放的心態,越以為自己一無所知越能得到神的指引,你就會越有智慧,則近道矣!

相關焦點

  • 修行第六步,發世俗菩提心,修菩薩道,行菩薩行
    很多人會說,發菩提心應該是修行的第一步啊,修行應該是從發菩提心開始啊,怎麼修了五步了到現在才發菩提心啊!我前面講的五步是在修好人道,只有修好了人才能開始修菩薩道。我們先來說下什麼是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為成『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 修行:修與行是相輔相成,行是根本,修是方法!
    ,修行,始於修,成於行。修,就是修改、修正、完善之意。因此,修就要將那些固有的陋習一一摒棄,將以前習得的錯誤的觀念、看法、態度進行適時調整,並不斷學習、完善自己的理性思辨能力、認清方向。當修的功夫到位了,接下來就是行的問題。不過,說實在的,即使我們周圍有很多修行人,但大多數僅停留在嘴上,而真正身體力行地修行的人其實不多。其實,很多人在靠嘴巴修行。
  • 你修行的是什麼?
    在紅塵中修行。在深山老林中修行。怎麼修都可以,不要拿環境當成修行的必要條件。你是在修環境還是在修心境?不管你是修仙修佛還是練魔,是誰在修?想清楚了嗎?要修什麼?想明白了嗎?什麼是修行?修,是因為不正,與心不相符。什麼不相符?身心皆不符合。行,應對。你的一動一念都是行,你如何應對?泰山崩於眼前而巋然不動,那是生死參破。破,是破世人生死法。不動是無我。生死恰是世人不可控的。世人又為何痴迷生死?破除生死是脫離死的恐怖。「朝聞道夕死可矣」隨時可以上道。
  • 智鵬|《能量爆破營》第四課:你就是偉人胚子
    按語:創建1萬家智知集商業演講俱樂部,培養1萬名智師,是智鵬十年人生戰略的B點,我們一起去實現。一個人過去的體驗和他的想法決定了他會怎樣面對未來的生活,一個人是成為強者還是一個失敗者,都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我可以成為偉人嗎?當你問自己的時候,可能就很難。
  • 如果明白淨土宗修行中的難行道和易行道,你才會懂得如何修行
    一、什麼是難行道和易行道善導大師是淨宗一代祖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人。對淨土宗有一個楷定的標準。完全靠倒阿彌陀佛,靠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靠阿彌陀佛的一句名號修行淨土就是正定業。平生業成,靠他力不是靠自力修行就易行道。
  • 怎樣做才是行菩薩道呢?
    道源環境籌建者、維護者在行菩薩道,「沒有帶隊」的修行人是借著這個環境為你們行的「四攝法」,一個在行菩薩道,一個是受菩薩教,言外之意就是一個在努力做「大菩薩」,一個是在做「凡夫」,兩者的結果不一樣,不是認為自己在這裡面受到教育了、有收穫了,而不離不棄,就認為自己將來能成道,「聽法」
  • 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可你知道該怎麼修嗎?
    網圖修行是什麼呢?修行是基於對人生遭遇、世界奧秘的認知而對自己的身、心完善所採取的和諧行為,既能完善自己的人格,又能與自然規律達到一個和諧的共振共生狀態,使人與社會、自然都能達到至善至美之境。都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到底該怎麼去修呢?對於這個問題,從普通人的角度來看,最主要的還是要從自己的身心之上來找到答案,下面給大家提供幾個思路供大家參考。
  • 天台宗止觀修行妙法,多種方便,頓修、漸修兼備
    歸納起來可分為五重次第:先皈依、持戒;其次修學禪定;再向上進入無漏道,脫離三界生死;又修慈悲門,以行菩薩道,同時不忘更修觀法,破除空、假兩邊的執著,而證入實相無為道。不定止觀 這是根據智者大師在南京瓦官寺所弘揚的《六妙門》而修習。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壽長壽短皆是功德圓滿,只是滿壽不易修罷了
    集百家之長,融會貫通,深悟其道,解人生之迷茫,悟道人生的意義,即為智者。智者不陷其內,而及其所長,悟其通義,得己之果。聰明者,集他家之長,為我作用,實乃聰明者也。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人類已經追求了幾千年。宗教給了他宗教的定義,信我者得永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等等,甚至還有聖戰。相比較來說,華夏文化的修煉之說,倒是道出了天地萬物的生死之說。
  • 修丹道是為了做什麼?修行到底修的是什麼呢?
    丹就是道,道就是丹,丹道的概念,不僅僅是你認為的打坐或者是練氣,那只是一個方面。丹道和禪宗最終的見地是一模一樣的。作為開悟的人來說,修與不修都是兩邊的話,不存在修與不修,自性本來是光明的。但是你要注意,作為凡夫,你不修怎麼能恢復本體的光明呢。打坐持咒,修丹道也好,各種方法都是方法,而不是道。但是離開這些方法你又不可能去得道。
  • 德林老和尚:禪修該如何修?
    欲知山前路,須問過來人。初發心的人學禪宗這一法,沒學過,就要有人指路、帶路。「不因漁夫引,怎得見波濤」,就這麼個道理。世間法可以說自學成才,禪宗這一法比較特殊,不立語言文字,教外別傳,要有人指導。古人講,「修行無別修,貴在識路頭,路頭識得了,萬事一時休」。可見修行辦道,這個路頭很重要。這就像我們走路,想達到一個目的地,必須首先認識這個路頭,方向如果錯了,就沒法到達目的地。
  • 修行修的是什麼?修行最忌諱什麼?如何才能做主?
    一、正念的定義是什麼?看到別人了吃肉,但沒有著在別人的吃相上,注意到自己心裡還有痕跡麼,這就是正念!做的每一件事,都應該用心,有意識地去做。這裡所說的有意識,是帶著一種警覺的心、覺照的心。也就是說,你知道自己在說什麼、想什麼、做什麼,沒有忘記自己的身份和職責。
  • 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
    1.淨空法師:很多同修感到修行的功夫不得力,什麼原因?許多同修們常常感到我們修行的功夫不得力,為什麼原因不得力?實在講就是不懂得修行的方法。念佛以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行,讀經也認為這個經典從頭到尾一天念個一遍、二遍也就行,這決定不是修行,而是發生了很大的誤會。
  • 什麼是修行?在這個社會怎麼去修行,才能找到「佛性」?
    修行就是在修我們的忍耐性,修種種逆境,凡事要能忍才是修行。舒適順意的境界有什麼可修?就是要在橫逆的環境去磨、去修,事事忍辱,最後終會有好處。論人的是非曲直,心裡不平,起了煩惱,那就是自己的錯、自己的過失。忍辱是修行之本,戒律中也以忍辱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處,能行忍的人福報最大,不但增加定力,而且能消業障、開啟智慧。凡事都要忍辱,忍辱是智慧。
  • 修 道 百 問
    本來的意思是相同的,而是後來因為人的因素,而變成大不相同,道只是對天負責,主權在天,便是××道,如果主權在人,又將「××道」作為宗教團體的名稱,那就與天道大不相同,所以我從來不對人說:「我是××道的」,我都講「我是信仰××道的」。 2: 信仰天道要持齋吃素嗎?
  • 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丨紅塵中的修行之道
    ,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晚  歸 紅塵中修行,同時也要明白: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就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
  • 《申偉光談話錄》——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 ( 下 )
    學菩薩行 修菩薩道為什麼我天天給你們上課時,或者平常散步完了以後,或者其他的時間,只要有機緣,我都一直在談很多很多重複的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在不明白佛法或真理之前,不知道自己所有的念頭,所有的想法,基本上都是自私自利的。
  • 修行的基礎是什麼?你打好基礎了嗎?基礎三之兩套生命系統
    很多人會問,像有的人腦子不好使,即榆木腦袋,那是不是正合適修行呢?不是的,大家不要想像,你還沒修就能到達很牛逼的一個狀態,這是不可能的。那麼,你就要讓榆木腦袋變成一個八面玲瓏的腦袋。所以大家要明白,觀想眉間但不是觀想兩眉的中間,師父的法是讓我們把大腦的所有想法——不管是什麼想法,都要給我收起來。再從這個位置看出去,這就叫提起一念。大腦就只幹這一件事就行了。大腦不要分別是非、這是美女還是帥哥、是好看還是醜……不要幹分別這類事情,你就只給我幹一件事情就行了,就是從眉間這個位置看出去——一直地看出去,這就叫提起一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覺照」。
  • 智鵬丨談一下新沙龍會議流程最後的感召
    按語:創建1萬家智知集商業演講俱樂部,培養1萬名智師,是智鵬十年人生戰略的B點,我們一起去實現。智知集商業演講俱樂部沙龍按新的流程進行後,在下半場全部成為了主講老師的時間,目的就是讓主講老師有足夠的時間來感召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