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語:創建1萬家智知集商業演講俱樂部,培養1萬名智師,是智鵬十年人生戰略的B點,我們一起去實現。
修行就是修我們的德行。用財富裝點外在,不如用智慧裝點心靈!很多人用財富用物質去堆積自己的外在,比如把錢用在美容上,用在美顏上,用在整形上,動輒幾萬幾十萬,這就是內在空虛的表現。內在空虛才需要用外在裝點。
修行就是獲得人生大智慧,來點亮內心,就是美心。真正的人格魅力就在於心,心靈美人才美。身體病了都要看醫生,現代人的心靈疾病又向誰求?有人問神,問鬼,有人問心理醫生。心哪裡病了只有問自己,因為心病只能心來治,一個人內心的執著,只有他自己才清楚。
所以修行才是治療心病的唯一法門。在中國一個人的修行永遠脫離不了儒釋道三家。儒家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儒家修行講究心性修養,以「存心養性」為工夫,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為盡心之本,養性為盡性之本。佛家修行以「明心見性」為工夫,道家修行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從明代以來中國儒釋道修行已成三教合一之勢,無論是知行合一,還是找到心中的聖人,都是想最終達成「天人合一」的功夫。
三教合一使儒釋道對天、命、心、性、理、道的說教歸為一體,「天地與我同體,萬物與我為一」。不但天、命、性、心、理可統稱為道,天下萬物均有其道。所以你說修養就是求道也不為過,道是什麼?就是方向、規律。人總得為自己找一個方向,找到自己的位置。
中國道家是以陰陽五行來陳述天地萬物的規律,用五行的相生相剋來平衡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以求和諧相處之道。金木水火土為道家的五行,人的五行就是心肝脾肺腎,儒家的五行就是溫良恭儉讓,釋家的五行就是貪嗔痴慢疑。所以未來一定有人會發現五行修行系統,整合儒釋道的五行來修人的五行。
儒家看陽面,釋家看陰面,儒家重在弘揚正氣,釋家重在抑制邪惡,所以揚善抑惡就是修行。《中庸》有一句:「修道之謂教。」是故修道為修心矣。儒釋道都發現心在修行中的巨大作用。
修行必須找到本源,本立而道生。什麼是本?就是心。所以修行仍以修心為上。以心為師,智慧如海,心主宰了人的一切。毛澤東年輕時寫作《心之力》一文說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心力如此強大,甚至可以主宰宇宙萬物。古人已經把我輩的修行,說得如此確切,無非就是如何達到宇宙即我心、天地萬物同體這一至高境界。所以古人早已有大智慧,我們只是去尋找答案而已,每個人都還得從心性上去下功夫,腳踏實地,向天地萬物學習,獲取能量,內化於心,就可得道。道就在身邊,一草一木都可以讓你獲得頓悟,人生所經歷的點點滴滴都有道。
所有宗教都會提倡善念、善言、善行,因我們生在中華故土,所以對西方宗教的修行只記住大道相通即可。人生為什麼修行?就在於求道,道是我們人生面臨的最大奧秘,也是宇宙萬物最大的奧秘,所有修行都在證悟生命的本來面目,就是求得宇宙之真相,求得自我的真相,人生為什麼執著,就在於不知道生命的真相。
如何知道生命的真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人的修行更多開始於內心的直覺,最初是擺脫了物質的糾葛,喚起內在的能量。一個人真正的靈性是來自於生命意識的覺醒,開始思考自我的生死問題,並在世俗所謂成功的追求中獲得成就感。
第二個階段,由於每個人選擇的道路都是不同的,但對他來說都是一條神聖的、不甘墮落,並真正能夠覺察內心的一條求得真我的道路,靈性的最高處就是一種真我的狀態,這時候我們會充滿自信,並能下定決心迎接所有的挑戰,我們做到了知行合一。
第三個階段,我們會等待真正的覺悟來臨,這是一種超越自我的內心的交流,就是我與我在一起的狀態,人的喜悅、快樂、幸福、智慧會達至極高的狀態,我們開始能夠真正放下,能夠放開,並能夠放飛我們的思想,獲得更高層次的體驗,思想到達通達無礙的境界,我們開始無限地接近真相,在靈性的最高處,我們做到了思行合一、心神合一、人神合一、天人合一,我們個體的幸福,超越了所有曾經的體驗。
修行之路必須堅持學習,但學習要精而不在於多。中國人的修行需要讀經典,因為我們讀經典就是在與古聖先賢對話。
比如道教的修行,就讀一本《道德經》即可,反覆參悟,反覆閱讀,重複重複,直到獲得精髓。求道之門少則得,多則惑。
佛教的修行,讀一本《金剛經》即可,當年六祖慧能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能瞬間頓悟,就是因為六祖沒有「知」的障礙。
在修行路上我們以為自己知道了,就被「知道」所阻礙。讀得太多,我們就以為自己「知道」了,知道太多你真正能悟的就會越少,心門反而封閉了。人生的智慧是來自於開放的心靈,當我們敞開自己的心扉,是獲得智慧最多的時候。古人說滿招損,謙受益,在修行之路上,心的開放程度,決定了你頓悟的快慢。
六祖慧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已經在山中砍柴八年,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從風雨雷電大自然的萬象中早已發現了「心」、「念」、「覺」,並悟到三者之間的關係:「覺是心性,念是心用;心是覺體,念使覺明;無心無念,覺亦長生。」這更說明了人的修行在於體察身邊的萬事萬物,人生所有的經過,都是修行必經之路。
所以修行就是在動靜之中,古人講修行入定入靜,但靜是相對而言,所以人的修行是在實踐中,最終是在動中完成。內化於心的靜,核心還在於一個「化」字,「化」仍然是動。所以知行合一才是修行之道。
人生的修行,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開始,到知道自己不知「道」,然後進入知道自己知「道」的境界,最後達至人生學習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知道自己知「道」。當你的心一直認為自己一無所知,就保持了一個開放的心態,越以為自己一無所知越能得到神的指引,你就會越有智慧,則近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