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事煉性,對人煉心丨紅塵中的修行之道

2021-03-01 傳統古風

傳統古風

「讓悠悠古風 吹遍古老的華夏大地」

經典傳承| 回歸傳統| 喚醒良知| 正念正行

你的工作環境也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都要把你的修行融入到你的工作中。要盡你的責任和義務,要盡心盡力地做好你所承擔的一切,要制心一處,用心去做每一項工作。
把你的服務對象看成為父母眾生,一切為他們的利益著想,以真誠心對待每一個眾生,關心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體諒他們,做眾生的公僕,全心全意地為他們服務。這就是你的修行,你會得到無比的快樂。你的事業、你的工作、你的一切都會順利。不要怕遇到違緣障礙,他可以歷煉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層次,增長你的智慧。
你的家庭就是淨土,就是你的寂靜處。要把你的淨土打掃的乾乾淨淨,布置的清淨莊嚴,要任勞任怨的盡你的責任和義務,擦掉灰塵就是擦掉你的業障,掃除垃圾就是掃除你的煩惱。你的家人都是你的親人,都是你的父母眾生、兒女眾生,都是你的金剛道友,要關心他們,照顧他們,尊重他們,不要傷害他們,怨恨他們。

晚  歸 

紅塵中修行,同時也要明白:各有各的因緣,各有各的福報,你執著什麼,什麼就會傷害你,你執著誰,誰就會讓你傷心,一切都要看成如夢如幻,放下所有的妄念,但放下不是放棄,該做的還要去做,還要做好。人生就如同一場戲,戲已經開場了,你就要演下去,但是你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知道,你是在演戲。哪裡有真的夫妻?哪裡有真的兒女?既要演好你的角色,又不要假戲當真,其實人間並不是我們的老家,眾生只不過是匆匆過客而已,有什麼可執著的,有什麼可計較的?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會隨心轉。當以寬闊的胸懷容納一切,包容一切的時候,你就不會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你如果能經常查找自己的缺點,能不斷地去掉我執,這就是修行,否則修什麼呢?修行和生活,工作並不矛盾,佛性是我們每個人都具有的,然而人們陷入了繁忙的事務,到處奔走尋求,忘記、失落了自我,不知道最重要的、最寶貴的東西應該從自心中尋找。生病的人,要找回健康;失業的人,要找份工作;傷心的人,要找到快樂;失望的人,要找到希望。我們一生幾乎都在為找事業、找朋友、找財富、找功名而忙碌,甚至一生一世都在找尋,仍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找來找去,找自己的心最重要,該怎樣找到自己的心?修煉自己的心?

生  機 

有句偈云: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尊本來佛、自性佛,卻在耳娛聲色裡追逐迷失,找遍外在一切,忽略自家珍寶,空在世上幾十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很是可惜。因此,我們要作一個有智能的人,向心內覓佛,成就內心的真佛。現代人強調淨化環保、淨化社會,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先從淨化自己、淨化心靈做起。因為我們的心,經常被愚痴、黑暗、無明、煩惱所遮蔽。我們每個人的自性裡,都有一盞心燈,點亮這盞智能的燈、般若的燈,就能趕走無明、煩惱。有謂美容、美顏、美姿,不如美心,點亮內心的燈光就是美心。身體生病了要看醫生,心理生病了該怎麼辦?有人求神問卜,有人看心理醫生,不過最究竟的,還是自己要做自己的醫生,因為自己內心的病,自己最了解。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佛陀說法,就是要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病。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用戒來治貪,用定來治瞋,用慧來治痴,身心才會解脫清涼。外在的財富,隨時可能因為水、火、盜賊、貪官及不肖子孫等而消失。然而我們心內的財富,是偷不去,也失不了的。如:信仰、般若、慈悲、道德、精進、喜舍、慚愧等等,都是心中的財富,這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你想擁有多少財富,就得看自我發掘多少了。生活在世間,有人專找門路,有人愛找碴兒,找來找去,只有自找苦吃,自找罪受。唯有找到自家寶藏,心裡才會開朗,才會踏實,無論什麼樣的生活,都得自在。

有頭有尾 有始有終 有志者事竟成

煩惱由心產生。南懷瑾先生說,所有人都在「無故尋愁覓恨」——世間煩惱是庸人自找的。煩惱如同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疾病,淡定從容的生活態度是兔除煩惱的健康生活習慣。但這種良好的習慣並非每個人都有,即使得道的高僧偶爾也會心生妄念,自尋煩惱。白雲守端禪師在方會禪師門下參禪,幾年來都無法開悟,方會禪師憐念他遲遲找不到入手處。
一天,方會禪師借著機會,在禪寺前的廣場上和白雲守端禪師閒談。
白雲守端回答:「我的師父是因為有一天跌了一跤才開悟的,悟道以後,他說了一首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方會禪師聽完以後,大笑幾聲,徑直而去。留下白雲守端愣在當場,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為什麼禪師會嘲笑我呢?」
白雲守端始終放不下方會禪師的笑聲,幾日來,無心吃飯,睡夢中也經常會無端驚醒。他實在忍受不住,就前往請求老師明示。
方會禪師聽他訴說了幾日來的苦惱,意味深長地說:「你看過廟前那些表演猴把戲的小丑嗎?小丑使出渾身解數,只是為了博取觀眾一笑。我那天對你一笑,你不但不喜歡,反而茶飯不思,夢寐難安。

像你這樣對外境這麼認真的人,比一個表演猴把戲的小丑都不如,如何參透無心無相的禪

煩惱是無緣無故的風,無法保持平靜淡定,對任何事都深思不已糾纏不休的人,心湖就會被煩惱的風掀起波瀾。
有句佛語叫掬水月在手。蒼天的月亮太高,凡塵的力量難以企及,但是開啟智慧,掬一捧水,月亮美麗的臉就會笑在掌心。人生總會有各種紛繁複雜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果不能保持淡定從容,自然會煩惱不已。在現代都市竟爭的人性叢林中,從容淡定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大境界,庸人都在杞人憂天、慌不擇路,只有智者鎮定從容。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關鍵在於你怎樣看待——有繁雜事情的人生是最真實的,但是煩惱卻是沒有必要的。

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人之所以內心痛苦無比,是因為不堪忍受,最重要的是心太容易受到外界影響。如果內心空靈,被影晌的少了,煩惱也就漸漸消失,何來痛苦一說?佛家、道家都講,人心如止水,可脫俗超凡。然而這種境界需要勤修苦練,並不易得。心靜如水到底是何等境界,南懷瑾先生借莊子的一番言論,來將這般境界展現給大眾。根據上面這段話,南先生在《莊子講記》裡便說,物理上常用的「水平」一詞,便出自《莊子》的文中。「平者,水停之盛也。」水真正平了,停住了,就不流了,有一點傾斜就流了。所謂打坐修道,就是要做到心靜水平。古人所說的定的境界即止水澄波,像水一樣止住不流,清澈見底,但又非死水一潭。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夠做到晝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道德修養的境界所在。莊子在這裡很明確地告訴世人修行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止心如水,止水澄波,雜念、妄想、喜怒哀樂一切皆空。修行不必強調是在佛法上還是在道法上,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課,如能做到心如止水,即便寧靜被打破了,最後仍是歸於平靜,也就沒有什麼能夠傷害你的。「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內在心境永遠保持如止水一樣的平衡。雖說入世做事難免有喜怒哀樂,但只要內在修養心如止水,可無所畏懼。所以,「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道德達到這個境界,才真正地成就了和平。「修」不是修道的修,而是指這條長路、這個希望、這個前途之意。內在有了這種道德修養,入世出世,不受萬物的影響,都始終凝定在祥和的境界。當處於這種止定境界時,就可以「眾止」,即停止外界的一切動相。

且推窗看中庭月,影過中牆第幾磚

然而,心靜如止水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呢?南懷瑾先生借《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來解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孔子做了如下的回答:「聽止於耳。」聽覺停止了,和外界脫離了關係,所以叫他也聽不見了,入定去了。「心止於符」,心裏面什麼念頭也不動,自然和「道」符合了。此段話雖然出於《莊子》,但內文引用的確是孔子及其弟子顏回的對話來解釋。這裡還提出了「心齋」一詞。「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這個時候,呼吸之氣是空靈的。「待物者」即所謂跟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有待的。雖然身心內外一片虛靈,還是跟外面物理世界相待的內心空靈是第一步的修養。「唯道集虛」,把內心虛靈的境界練習久了,累積久了,那麼達到形而上的道也就快了。

原來——由凡入聖,只在心的境界,與身處何地並無多大干係,這就是「心齋」。而這種境界,須在紅塵的種種對境之中才能得到檢驗,也因此才顯得真實而可貴。

妙人香,每一支香都是一份功德

文章內容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改正,謝謝。

隨 喜 打 賞

長按二維碼支持我們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高品質生活

相關焦點

  • 小詩丨真正的修行,是紅塵煉心
    殊不知,修行與生活本是一體的,修行的真正目的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真正的修行不在廟宇道觀,不在深山靜林,最好的修行道場,就在這俗世裡,就在這紅塵中!
  • 紅塵,是最好的修行道場
    ,總會讓人聯想到世外桃源、與世無爭的山林隱士,坐禪,吃齋,念經…… 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廟裡,紅塵,才是人生最好的修行道場。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不僅可以圓滿的解決問題,還可以培養人的氣度,使人變得沉穩老練。
  • 道家之入道淺論
    道家修行之道,如何入道?千方萬法,殊途同歸,最終目的都是在繁雜的世界中了悟真我,成仙成聖是虛妄之談,能做到明心見性,讓自我身心得到真逍遙、大自在。人之甘於凡者,身無道心,其神多思,其念多執,其情多變,念生念滅輪迴不止,喜怒哀樂動蕩不已,事外不事內,循人不循己,持無常道,其善惡從眾,貪榮華富貴,好美食聲色,圖小利而忘大義,拘小節而惜己身。法不分正邪,為人之所用,用之為正則正,用之為邪則邪,其人不正,得正法亦可為邪,貽害己身眾生,故道不輕傳,法不輕予。
  • 《道德經》:道不遠人,就在身邊,眾妙之門透漏了修行秘密
    我們先說生活之道,再談生命的更高級追求,以及精氣神的高度凝鍊之方式道路。所謂煉精化氣之一類流程,只有對生活有了深刻的哲學認知,並且能把認知應用在生活裡。才有向上修行的前提,修行講究資糧,沒有精神的糧食必然沒有高級的突破。修行並不是獲取一個功法就可以萬事大吉,功法是術,有道無術,術尚可求。
  • 閉關是修行的舞臺,紅塵是修行的道場!
    1、修行未出現境界時的外在知見,包括同修之間的不同知見,都是外境。 2、修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境界,亦即真修實煉所產生的沿途風光,就是內境。 3、走出了閉關的境界後還要面對紅塵,還會有更大的功課。這也是祖師大德們證得了根本智後,還要繼續走入紅塵以證得後得智。
  • 四本時空穿梭文:重生少年紅塵煉心,攜三尺法劍滅妖鬼,只為長生
    大家好,歡迎朋友們來到小小說六點半的小說世界,本期小小說六點半推薦給大家的是四本時空穿梭文,看看哪一本才是你的菜:重生少年紅塵煉心,攜三尺法劍滅妖鬼,只為長生!想要閱讀更多的精彩內容,朋友們可點擊下方小說進行閱讀。
  • 智鵬丨修行修的什麼行——你知「道」嗎?
    所以修行才是治療心病的唯一法門。在中國一個人的修行永遠脫離不了儒釋道三家。儒家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儒家修行講究心性修養,以「存心養性」為工夫,故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心為盡心之本,養性為盡性之本。佛家修行以「明心見性」為工夫,道家修行以「煉心煉性 」為工夫。
  • 修行、修行,到底什麼是修行?
    學佛者必然要經歷紅塵「煉心」,經過聞思修證來踐行佛法真諦,從而達到佛之境界,這個過程就是修行。要想修行好,必須要明白人生的道理。做人的使命是什麼?什麼是人生的使命?應該這樣理解:這個使命就是每天起床時能讓自己開心並充滿動力的事。怎樣才能發現自己真正的使命?怎樣認識自己的使命?每天讓人充滿動力的,未必是人生使命,主要看做什麼。
  • 修行不是為了找到 "好感覺"
    注意在修行之中,要時刻保持覺知,警惕被「受」魔著住。修行之途,持覺而行,過處處關,路處處景,注意在覺上而不要在那些景相上。 有很多人上能量課是非常喜歡、興奮,甚至法喜充滿,但為什麼他們回到家裡,回到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過不了多久就會變得空虛無聊,甚至百無聊賴之感?那是因為能量並沒有真正地解決他們的心靈問題,它只是將那問題給暫時性「覆蓋」了。 寧靜喜悅的能量對身體細胞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對於心靈,感覺美好的能量甚至是一種欺騙。
  • 萬行大和尚開示:修行要修什麼——懂得即能修成
    為什麼古時候的高僧大德幾乎都有一段時間與世隔絕,但最終還是回到紅塵中呢?佛教有句話叫「歷世煉心」。「心」怎麼「煉」?在山洞裡固然可以煉,但坐在山洞裡無人打擾,沒有對境。最終你會發現在洞中修的一點點定力,出去碰到事情根本不堪一擊。但一般人在洞裡坐久了,幾乎都不願意出去做事。為什麼你定力不足,修行就是在修財色名利古人有句話,「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同樣可以用在我們修行上,如果你坐禪一萬個小時,也要出去參學一萬個人。
  • 【蓮悟人生】紅塵中修行——如何處理學佛與世間法
    我很慶幸自己這幾年有緣在佛教慈善團體慈濟會修行,對正法正道有一些辨別,很多時候,修行中遇到困惑,拿證嚴上人的書一讀,再和資深的慈濟師兄師姊們的行為標準一對照,判斷就基本八九不離十了。2、她修行之後事業有沒有更加順利了,家庭有沒有更加和美了?還是事業越來越不好,家庭也越來越不幸福。3、她修行之後有沒有朋友更多了,人際關係更好了?還是身邊人都慢慢遠離了她,她也越來越獨來獨往。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的習氣,越修越圓融。佛法是一面鏡子,但是用來照自己,而不是用來照別人的。
  • 佛教:修行是否必須要出家?紅塵是練心的最好道場!
    紅塵是道場,萬相即開示,當相即道。所以,一定要學會在生活中、工作中悟道、修道和證道。悟道,就是領悟萬事萬物帶給自己的啟示,不僅是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更需要從社會的大事。這些大事因緣當中,都有自己的一份因緣在裡面,就是說都與自己有關,是真真切切地與自己有關。
  • 修道之捷徑陷阱——如我所見師父修行筆記
    大道正而遠也,雖困難重重,但修身養性,紅塵煉心,眾人卻不願往矣。捷徑快而近也,雖處處方便,但陷阱重重,誘惑多多,眾人皆愛貪往之。故事放生在2008年12月28日中午11:28分星期日(農曆十二月初二日)因觀中有事情,於是只能趕緊結束義診趕往。在經過村路口之時聽見有吵架聲,於是我停下腳步湊進人群,只見一位年紀在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坐在地上,腳上被夾子夾住正流著血呢!
  • 凡人修行路丨正趣果上果 陳粒作品賞析
    表現出了我等凡人在修行路上渴望圓滿覺悟,卻又擺脫不了紅塵俗世煩惱,左右搖擺的心境與念想。原始佛教裡指斷見和常見——認為人沒有輪迴(斷見),認為人有衡常的靈魂參與輪迴(常見),都是邪見,要遠離,所以要用中道不苦不樂的修行來化解這些偏斜見解。回到正題。解釋這首歌,「趣」通「趨」。本意是:用八正道的方法,趨向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至高無上的徹底的圓滿覺悟的果位)。在這首歌裡,就是堪破理想,看透愛情,想擺脫,卻不甘心的意思。
  • 朗誦丨紅塵有你,便是幸福
    作者丨往事隨風   朗誦丨北方   攝影丨俊錫映畫來源丨安般蘭若(ID:anbanlr)紅塵深處,你與我低吟淺唱,我為你婉筆描眉,紅袖添香。剪一抹相思的暖,掬一抹思念的香,與你,在寂寞流年裡,相依相暖。相遇時,鐫刻美好,回眸處,相思,已然入骨。此生,你若為蓮,我便為葉,疼惜柔情的美麗。你若為夏花,我便為春泥,守護花之凋零。你若不離,我便不棄。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紅塵擺渡,你便是我渡的那個人。
  • 仙翁洩天機:真正活出華嚴境界的人,才是大修行,能得大自在
    因為彌勒佛是一個美好而又獨特的象徵,彌勒佛是個歡喜佛,彌勒佛的道路是喜樂之道,是華嚴之道,是靈性支配物質之道,是無上的中道。彌勒佛說,大家終究都是要成佛的,大家都是未來佛,所以有什麼難過和悲傷的?一切都是圓滿的,悲傷什麼呢?盡情的喜樂吧,只要帶著覺知、帶著無我、帶著觀照,盡情享受物質的豐盛。
  • 《佛說四十二章經》:出家人的簡捷修行之道
    出家之人該如何去修行,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要求,不是我們這些塵世中的人們所能夠一窺究竟的,而且,隨著每個人的機緣智慧有所差異,自然每個人對佛法修行的進階也就不盡相同,所以最終也就無法以相同的一個絕對性的標準來要求人們。
  • 身在紅塵裡 心在紅塵外 有所為有所不為
    平時我們評價一個人,說這個人是一個乾淨的人,這只是說它的廉政以及他不貪嗔痴。並不是指他穿的衣服乾淨,或者洗澡洗的乾淨。為政,不貪汙公家的錢財,經商也不貪身外之物。更深層的說,一個人乾淨實際上是講他靈魂的乾淨,那麼靈魂乾淨如何來表述呢?
  • 詩詞中的佛學詞彙引證(紅塵、宿命、釋悟、輪迴、苦海、六道)
    詩詞中的佛學語彙引證(紅塵、念、宿命、釋悟、蓮臺、輪迴、苦海、六道、禪、淨土、齋)◎南郭居士五律·謁官堆淨土寺經年後感◎南郭居士紅塵幾念侵,宿命廢時陰。本詩中佛學詞彙引證紅塵——佛教、道教等稱人世為「紅塵」。所謂看破紅塵,就是指要你有一顆包容萬物的心用你的那顆心去原諒眾生,寬恕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