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王圓籙與佛窟

2021-02-07 武當逸事

 


王圓籙,1907年,斯坦因 攝


王圓籙是一個普通的道士,但由於他發現了震驚中外的敦煌莫高窟藏經洞,並且被牽連進藏經洞經卷大量流散的事件中,他因此成為撰寫西北道教歷史時一個不能迴避的人物。


王圓籙(約1850~1931),祖籍湖北麻城縣。本人出生在陝西,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於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人們稱他為王道士。後雲遊敦煌,登三危山,發現莫高聖境,感慨萬千,急呼"西方極樂世界,乃在斯乎"。狂喜之下,他不顧自己的道士身份,決定長期居留於此,奉獻了他的後半生。



王圓籙墓,它佔地極廣,正中設一白塔,由正方形矮欄包圍,在月夜下發出冷冷的微光。王圓籙的法體就存放在白塔之內,他是一名道士,卻盡畢生之功守護著一片佛窟,他洞啟了敦煌文化最重要的一扇門,卻又無奈將中華瑰寶賤賣給外國掠盜者。後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應該把責任歸因於任何個人,那是歷史對整個中國的嘲諷。也難怪陳寅恪先生要在莫高窟前的一座石碑上奮筆疾書「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地也」了。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讓太上老君的弟子為釋迦牟尼效犬馬之勞,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秘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



一、發現莫高聖境


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愿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他四處奔波,苦口勸募,省吃儉用,集攢錢財,用於清理洞窟中的積沙,僅第16窟淤沙的清理就花費了近兩年的時間。


清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這一天,王圓籙揭開了藏經洞這個秘密。王道士的墓誌上是這樣寫的:「沙出壁裂一孔,仿佛有光,破壁,則有小洞,豁然開朗,內藏唐經萬卷,古物多名,見者多為奇觀,聞者傳為神物。」



王道士發現藏經洞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說必然性,是因為他走進洞窟,僱用人員清理洞窟中堆積多年的淤沙,踏踏實實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只有清除淤沙,藏經洞的洞門才能顯露出來。說偶然性,是因為王道士當初清除洞窟淤沙,不是為了要發現什麼,而是為了保護洞窟,發現藏經洞完全是偶然的。


可以說,無論什麼人發現藏經洞都是一種貢獻,都是一個了不起的重大發現。因為藏經洞的發現就預示著「敦煌學」的產生。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同樣有功,而不能視為過錯。至於有人說應該在某個時代發現合適,那純粹是一種主觀主義的一廂情願。試想,假若在「十年浩劫」中發現世藏經洞,其後果又怎樣呢?



二、引起人們對莫高窟的重視


事實證明,由於藏經洞的發現才引起人們對莫高窟的重視,因此在40年代就成立起專門的保護機構。否則,對莫高窟的保護不知要推遲多少年,造成的損失更是無法估量。


藏經洞發現之後,王道士盡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應該做的一切。首先,徒步行走50裡,趕往縣城去找敦煌縣令嚴澤,並奉送了取自於藏經洞的兩卷經文。王道士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引起這位官老爺的重視。可惜的是這位姓嚴的知縣不學無術,只不過把這兩卷經文視作兩張發黃的廢紙而已。


1902年,敦煌又來了一位新知縣汪宗翰。汪知縣是位進士,對金石學也很有研究。王道士向汪知縣報告了藏經洞的情況。汪知縣當即帶了一批人馬,親去莫高窟察看,並順手揀得幾卷經文帶走。留下一句話,讓王道士就地保存,看好藏經洞。


兩次找知縣沒有結果,王圓籙仍不甘心。於是,他又從藏經洞中挑揀了兩箱經卷,趕著毛驢奔赴肅州(酒泉)。他風餐露宿,單槍匹馬,冒著狼吃匪搶的危險,行程800多裡,才到達目的地,找到了時任安肅兵備道的道臺廷棟。這位廷棟大人瀏覽了一番,最後得出結論:經卷上的字不如他的書法好,就此了事。



三、西方竊賊


19世紀末,西方列強組織的探險隊、考察隊在中國西北地區獲得越來越多的文物文獻,引發了西域古物收集的熱潮,刺激了歐洲方興未艾的東方學研究。各國紛紛派出考察隊,進入中國西北,掠奪沙漠廢墟、古城遺址和佛寺洞窟中的古代文物。


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1943)英籍匈牙利人,他在英屬印度政府、英國博物館和英國印度事務部等機構的支持和贊助下,持遊歷護照入境,先後在中國西北地區進行了三次非法考察。第二次考察(1906—1908)中,在蔣孝琬的協助下,騙購藏經洞出土敦煌寫本24篇、絹畫和絲織品等5箱。第三次考察(1913—1915)又從王道士手中騙購570餘件敦煌寫本。


斯坦因


1907年,斯坦因到來,他通過宗教精神的交流將王道士俘虜了。斯坦因說:「道士之敬奉玄奘,在石窟寺對面新建涼廊上的繪畫有顯明的證據,所畫的都是一些很荒唐的傳說……我用我那很有限的中國話向王道士述說我自己之崇奉玄奘,以及我如何循著他的足跡,從印度橫越峻岭荒漠,以至於此的經過,他顯然是為我所感動了。」


當時王道士把經卷賣給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長達7年的時間裡,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視,而且是逐級上報,但無人過問,致使他灰了心。二是為了完成他的宏願,清掃洞窟,修建三層樓,架設木橋。三是唐玄奘溝通了他們的思想,斯坦因這個探險家追求事業的精神感動了他。

因此他雖則思想極為矛盾,極不願意外國人將這些文物帶走,但在無奈的情況下,也只好讓了步。實際上,斯坦因正是使用這種卑鄙的手段2次騙取了大量敦煌文物。


當斯坦因把敦煌文物宣傳於全世界之時,當朝命官這才懂得了其重要價值,但他們不是考慮如何地保護它,而是千萬百計竊為己有。因此,一時間偷竊成風,敦煌卷子流失嚴重,這是敦煌卷子自發現以後最大的劫難。


印刷於公元868年的《金剛經》被認為是世界上保存最早的有明確日期的雕版印刷品,藏於大英博物館


1910年清政府作出決定,把剩餘的敦煌卷子全部運往北京保存。在運送的路途中,幾乎每到一處都失竊一部分。


大量經卷的散失,曾經使王圓籙感到非常痛心,因為藏經洞是他發現的,多年來在他保管期間從未發生過無故大量散失的事,官方如此掠奪,又如此貪心,使他感到極大的憤慨。


所以,當1914年斯但因第二次到莫高窟後,王圓籙對他說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話,《斯坦因西域考古記》是這樣記述的:


「說到官府搬運他所鍾愛的中文卷子致受損傷,他表示後悔當時沒有勇氣和膽識,聽從蔣師爺的話,受了我那一筆大款子,將整個藏書全讓給我。受了這次官府的騷擾之後,他怕極了,於是,將他所視為特別有價值的中文寫本另外藏在一所安全的地方。」



四、至今仍然處於爭議的王道士


受餘秋雨《文化苦旅·道士塔》一文的影響,王圓籙成了莫高窟近代史中的「罪大惡極」之人。翻開敦煌莫高窟文化藝術史,中國的文人學者、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宗教大師、各級政府、普通百姓,包括當代青年,凡是多少知道一點、膚淺了解一些、在白紙上寫下有關莫高窟國寶散失經過的,大都是以激烈的言辭,朝那個曾經「便賣」了莫高窟藏經洞文物的道士,那個早已作古的孱弱的湖北佬狠狠地抨擊、嘲諷,甚至是挖苦、辱罵。因為人們惋惜、抱怨、憤恨;因為偏見常常蒙蔽了判斷;因為當代青年們的稚嫩意識從中學開始,就被對王道士一邊倒的指責、誹謗、辱罵聲所淹沒,所蒙迷。


惋惜、抱怨、憤恨是可想而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此膽大妄為地出賣老祖宗留下的眾多國寶,在當今,槍斃他十回都死有餘辜。


事情果真如此嗎?


斯坦因《西域考古圖記》中說:「他將全部的心智都投入到這個已經傾頹的廟宇的修復工程中,力圖使它恢復他心目中這個大殿的輝煌……他將全部募捐所得全都用在了修繕廟宇之上,個人從未花費過這裡面的一分一銀。」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西域考古圖記》等),當時西方人來到中國帶走文物的時候,是持有當地官方開據的許可證的,並且一路受到了官兵的保護,王圓籙本身並沒有能力拒絕他們。



其實王道士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盡了他所能及的最大努力,任何事情都要放在當時的處境和歷史環境中去看待。王圓籙的所作所為也有很多的外部原因和當時歷史、社會的大環境。


《道士塔》發表後,被教育部選進高中教材,其立場、觀點影響了眾多的中國人。一些學者發表了不同意見。


如張振國在《是是非非王圓籙》一文中指出:「漠然的王圓籙把持最燦爛的中國古代文化,確實是王圓籙的驕傲。當時那些不漠然的人物到哪裡去了呢?文明古國裡的文明官員,他們都在做些什麼呢?要是沒有道士王圓籙『把持』,那麼再多的國寶也會被強盜搶個精光。再多的國寶也會在歷史風雨的剝蝕中變成一文不值的戈壁泥沙。」


高德祥的《敦煌百年回眸-千秋功罪王圓籙》一文,以「忍辱負重守佛窟」、「發現藏經洞有功無過」、「四處求援保藏經」、「出賣藏經的原因」四個段落分析了藏經洞發現和敦煌文物流失的歷史背景,認為王圓籙在多年求助無人理會的情況下,將一部分文物交給外國考古學者,是清朝政府認可的買賣行為,算不上「盜竊」。「王圓籙是一個文盲,但他並不是一個『無知者』,在當時感知藏經洞價值的唯有王圓籙,他四處求官,就是為了保護藏經洞,如果是為了賺錢,他絕對不會那樣去做。


近幾年,在網絡上也出現了大量駁斥《道士塔》並為王圓籙鳴不平的文章和帖子。華夏文化網還開闢專欄進行爭鳴,刊有《敦煌有個冤屈的靈魂》《王道士比竇娥還冤》等言論。博客網轉光明網刊載華山劍文章《餘秋雨的〈道士塔〉憑什麼選進教材》,對《道士塔》的寫作手法和觀點進行了批駁。文章說:「餘秋雨怎麼就不想想,把敦煌文物的破壞歸咎於一個普通的道士,公正客觀嗎?!而且,餘秋雨把王道士的情況寫的那麼生動,他作過什麼考證?!散文不是小說,散文主要是抒情寫實,抒情,是抒發的作者的感情,作者卻不能夠把道聽途說和自己的主觀想像強加到自己所要描寫的實在對象上去!對歷史事件,作者是應該注意『拿證據』說話的!」


這些見諸於網絡的言論,雖然不能代表部分學者的正式立場,但也反映出民間的不同見解。


王圓籙作為一名全真道士,一名宗教職業人員,在敦煌之作為,與其身份是相稱的,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宗教家;在敦煌藏經洞發現和保護的過程中,有功有過,功大於過,不應當予以苛責,更不宜視作歷史罪人。





相關焦點

  • 王圓籙的道士塔
    到了敦煌,哈密稍稍往東一點的絲綢之路重要城市,佛教的痕跡保留得更多一些,佛教為主體的莫高窟整體保留了下來,但是還是害怕,所以藏起了很多佛教的經卷在多個可能的處所,包括今天的莫高窟第17窟裡面,也就是王圓籙道士偶然間發現的藏寶洞,也就幾平米見方,洞窟稍微高了一點,所以,能當一個小型圖書館使用。
  • 百年前的道士形象 | 王圓籙並非餘秋雨筆下那麼猥瑣
    談起中國道士形象,大家馬上會想到影視中的太上老君、丘處機,也會想到近代的著名莫高窟王圓籙道士。但中國道士真實照片,大家見得並不多,非常感謝過去的有心人留下了一些珍貴的老照片!讓我們可以飽覽接近魯迅時期的中國道士各種形象!
  • 敦煌莫高窟——至今看不懂的道士王圓籙
    眾所周知,王圓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道士,而莫高窟又是佛教聖地,歷來都是佛教徒活動的地方。然而,世事就是這樣捉弄人,偏偏把一個道士安排在佛窟裡,這陰差陽錯的安排委實古怪離奇。更令人不解的是,不知是王圓籙道士的行為感動了道祖佛祖,還是無意的安排,佛窟裡的秘密卻讓一個道士來發現守護,奇人遇奇事。王道士走進莫高窟的時間大約在1892年左右。當時他已近不惑之年,看到神聖寶窟無人管護,一片殘破,受到嚴重的自然和人為的破壞,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使他自覺自愿擔當起了"守護神"的重任。
  • 還原王圓籙本來面目
    原標題:還王圓籙以本來面目——陳華長篇小說《敦煌道士》讀後一個人,被專家和學者詮釋多了
  • 人文 | 王圓籙:「寶寶心裡苦,但寶寶不說」
    他是王圓籙,餘秋雨筆下的卑微、渺小、愚昧的平民,清末民初的道士,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陝西,因家鄉連年災荒,生活所迫出外謀生,流落於酒泉。在此期間入道修行,人稱「王道士」。王圓籙發現莫高窟約莫40歲不惑之年雲遊至關外大漠中的敦煌,終在莫高窟找到了安身之地的王圓籙,他看到偌大的石窟無人管護,一片荒涼,索性自覺自愿地擔當起了守護莫高窟的重任,算做自己從善持德的功績。他個頭矮小,卻頗有心計,對宗教十分虔誠,住在窟內,一邊清理積沙,一邊四處化緣,手中有了些錢幣就僱了一個姓楊的人專門為他抄寫經書。
  • 敦煌裡的塵埃--道士王圓籙
    你顯顯靈,告訴我吧」這是大型室內情景劇《又見敦煌》演出的現場,年輕的敦煌學者與王圓籙進行了跨越時空的對話,王道士迫於無奈與無知將中華瑰寶運出敦煌的心路歷程在劇中一一畢現。穿過歷史長廊,瀏覽敦煌紀年,時光穿梭至1907年的敦煌,有這樣一位弱小的道士(王圓籙),不經意間窺視了千年塵封的歷史,從此揭開了千年莫高的神秘面紗,在歷史的痛與恨中,交織演繹出這樣一段無奈與沉痛的難捨之情。
  • 我眼中的王圓籙
    一個個悅耳的聲音從房頂、地下、左牆、右牆「穿越」而來,我們情不自禁地循著聲音走去……其中最令我難忘的就是王圓籙。王圓籙是誰?他是一名道士,一百年前看管莫高窟的道士。他在1900年2月26日意外發現了莫高窟的藏經洞,這個驚天的秘密讓他背上了「賣國賊」的罪名。那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樣獨自打掃著破舊的莫高窟。
  • 周伯衍:重返敦煌丨當年那個賣經卷給外國人的王圓籙又回來了
    斯坦因拍攝的唯一存世的王圓籙照片。這位身材矮小、逃難至此的湖北人,意外地發現了藏經洞,從此開啟了敦煌學研究的大門,他本人也因此名揚天下。人們至今所能見到的王圓籙的形象來自於僅存的一張照片,是英國人斯坦因當年為他拍攝的。照片中矮小的身材,猥瑣的神情,綁腿長袍道士帽,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頭。
  • 【河北作家】左志國 | 王圓籙與張老盤
    今天人們常常想:假設王圓籙當年沒有發現藏經洞,假設清政府阻止了「這筆買賣」,那該多好!看到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清涼寺壁畫的照片,國人特別是行唐縣人,也會像祥林嫂那樣:「假如我們的清涼寺還在」。歷史沒有假設,即使允許假設,是不是會如人們想像那般美好,恐怕也是問號甚至是驚嘆號。莫高窟,自唐以下,逐漸式微,至清代已經沒有像樣的洞窟了。
  • 為什麼後人那麼恨王圓籙?
    也許大家會對王園籙,這個名字有些陌生,但是敦煌莫高窟大家一定都聽說過,話說這一天,敦煌住持王圓籙道士像往常一樣
  • 藏經洞為莫高窟第17窟,唐代河西著名的僧人洪英曾在此修行參禪
    藏經洞為莫高窟第17窟,唐代河西著名的僧人洪英曾在此修行參禪,這裡又曾在幹百年的歲月中堆積了5萬餘件震驚中外學術界的經卷、遺書。當你來到這裡,定會滿腹孤疑,小小、一方鬥室,本隱於堵繪有菩薩畫的牆後,安然度過了漫長時光,又是如何重新被人發現的呢?讓我們將時光倒退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有一一個名王圓籙的道土雲遊來到莫高窟。
  • 八十八佛之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功德利益!
    栴檀窟者,即此香樹之聚集處也。栴檀窟莊嚴勝佛,即表此尊佛,是與樂、戒香之殊勝莊嚴為度化者。故行人皈依(歸投依靠)栴檀窟莊嚴勝佛,當具五法身香,普薰諸方。又南無栴檀窟莊嚴勝佛,能解除「阻滯運限不通之厄」,應常與樂,善緣必具;又持身謹嚴,當獲敬重。
  • 榆林窟第25窟的夢幻體驗(上)
    敦煌的主角當然是莫高窟,然而榆林窟以及第25窟的參觀深深震撼了我。當我在朋友圈感慨第25窟帶給我的著迷感覺後,一個好友回覆說同感,她說進入25窟感受到磁場與別處不同。我們都非佛教徒,但都相信確因某種機緣讓我們與1200多年前的唐人相遇。之所以稱之為夢幻體驗,是跟隨講解員邁進洞窟的剎那,身後的鐵門哐的一聲自己關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