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經洞為莫高窟第17窟,唐代河西著名的僧人洪英曾在此修行參禪

2021-01-08 英雄王者榮

藏經洞為莫高窟第17窟,唐代河西著名的僧人洪英曾在此修行參禪,這裡又曾在幹百年的歲月中堆積了5萬餘件震驚中外學術界的經卷、遺書。當你來到這裡,定會滿腹孤疑,小小、一方鬥室,本隱於堵繪有菩薩畫的牆後,安然度過了漫長時光,又是如何重新被人發現的呢?讓我們將時光倒退至光緒二十四年(1898),有一一個名王圓籙的道土雲遊來到莫高窟。大概誰也不曾想到,京就是這個人,發現了蜚聲中外的藏經洞,也給莫高窟藝術帶來了滅頂之災。王道士祖籍湖北麻城,生於道光三十年(1850),卒於民國二十年(1931)。他是農家子弟,曾讀過幾年私塾,後來由於連年災黨,被迫外出逃荒,後來還在甘肅肅州巡防軍當了一年的兵。多年的顛沛流離使王道士感到「歷盡魔劫,灰心名利」,於是回到家鄉,出家為道士。

光緒二十四年(1898),他雲遊至敦煌。當時的莫高窟前有上、中、下三座寺廟,前前兩寺皆住紅教喇嘛,王道士便在下寺安頓下來。王道士能誦道經,又會測字算命,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竟也在當地網出點名氣,香火漸漸興盛起來,生活也過得比較富裕,他儼然成為寺廟當家之人。漸漸地,王道士開始用化緣得來的錢財大興土木,他將一些五彩的佛教壁畫刷白,將一些佛像敲碎,打算把莫高窟改造成為道教的靈官。

其中,藏經洞是他的主要目標之一,他僱了些人來清掃洞口雨道中常年堆積的沙土,不久藏經洞的沙土便被清掃乾淨了王道士還僱了一個識字的楊姓之人給他打打下手,寫寫經文。當時天氣炎熱,楊某見藏經洞內涼爽,就把桌子搬進洞窟抄寫經書。他嗜好旱菸,常在休息之餘春雲吐霧一番,還慣常用芨芨草點火,並把燃剩的草插在洞窟牆壁的裂縫中保存以備區使用。光緒二十六年陰曆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楊某照常在點著菸袋後往牆縫裡插草,突然發現牆縫深不可止,他感覺有點奇怪,便用菸袋頭敲了敲牆壁,從牆壁的回音可以判斷裡面竟然是空的,於是便趕緊告訴了王道士。王道士也覺得蹊蹺,於是相約夜半,兩人破壁而人,發現壁後有一個用混塊封著的小門,高不足一人。兩人又敲掉泥塊,一條漆黑的通道出現在了二人面前。

王道士與楊某手持照明工具,跨人通道之內,便看見盡頭現出一個洞窟,約一人高,一丈見方室內堆滿了數不清的白布包裹。打開包裹,裡面都是經卷,包裹之下又有繡畫、法器等,不記計其數。一個隱藏了將近幹年的神秘洞窟就這樣無意中重現人間不久,藏戴經洞內發現寶物的消息就散播開了。人們們對此有著種種說法,有人說是佛祖顯靈示寶,有人說王道士倒賣寶物發昧心財,為了掩人耳目,他編造了這樣一個故事:「至光緒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六日清晨,忽有天炮響震,忽然山裂縫,貧道同工人用鋤挖之,欣欣出閃佛洞所內藏古經萬卷。」這一段文字寫在王圓籙所著的《催募經款草冊》中,讀來真是讓人備覺可笑。

相關焦點

  • 莫高精神——甘肅敦煌莫高窟之一:石窟景區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第16、17窟,就是著名的莫高窟藏經洞。第三種說法是,為防備伊斯蘭教徒進攻時摧毀佛教文物,封閉了藏經洞。後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人逃的逃,還俗的還俗,死的死,直到1900年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出來藏經洞,這裡的人絡繹不絕。我們跟著導遊擠過人群,來到了第328窟。
  • 三個人的莫高窟
    因為運送玉石的商隊在行程中需要吃住和補給,為這些商隊服務的配套產業也就應運而生了,有人在大漠的綠洲上開店設鋪,為來往了商旅服務。漸漸地,一些條件較好的綠洲市集越做越大,從玉石之路上的補給點擴張成了綠洲城市,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敦煌誕生了。幾千年間,敦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和貿易樞紐。因此敦煌的文化和經濟都有很好的發展。在敦煌以東大約20公裡的地方,就是著名的莫高窟。
  • 一場橫亙千年的敦煌大夢,邂逅莫高窟佛教藝術的前世今生
    中信出版集團與敦煌研究院聯合推出的《中國歷史地理繪本·敦煌》就以戈壁灘上的一顆石頭為敘事主體,從河西走廊的形成開始,石頭一路見證戰亂和平交替下敦煌的變遷,從樂僔修行打坐的山洞到萬人拜謁的千佛洞,從繁華的絲綢之路到凋敝的塞外邊陲,為孩子展開一幅綿延數千年的敦煌歷史畫卷。
  • 敦煌莫高窟佛像欣賞:莊嚴無比,見者增福
    第45窟 西壁佛龕 盛唐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第17窟 藏經洞 洪鞏像 晚唐敦煌石窟又名莫高窟,千佛洞,位於敦煌東南25公裡處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是舉世聞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代表了我國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藝術價值最高的石窟藝術,有「絲路明珠」之稱。
  • 什麼是莫高窟?
    這位領導者更無法想像的是,東西融合的種子犍陀羅藝術將跨過大漠,繼續前行,並在那裡開出一朵絢爛無比的花——莫高窟。敦煌莫高窟的出現,有些奇幻。公元 366 年的一天傍晚,行遊僧人樂尊偶見一面山崖上光芒四射,如現萬佛,受到感召,他便在崖下的巖壁中鑿出一個洞窟,修行於此。最初的這個洞窟極其狹小,只能勉強容納一人。絲綢之路,為莫高窟的繁榮提供了契機。
  • 近距離欣賞一下精美的莫高窟壁畫吧!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009窟
  • 楊富學 | 敦煌莫高窟464窟的斷代及其與回鶻之關係
    謝氏確認464窟為西夏窟之第三個證據為後室南壁所繪上師所戴帽子為寧瑪派的蓮花帽(圖4),此為其立論的最根本依據。除該窟外,這種帽子在莫高窟465窟、榆林窟第29窟均有出現,幾乎完全一致。榆林窟第19窟甬道北壁有漢文刻劃題記:「乾祐十四年□□□□日甘州住戶高崇德小名那徵到此畫秘密堂記。」 [26] 乾祐二十四年,即1193年,而「秘密堂」則為人們對以藏密佛窟或佛寺的一種稱謂。
  • 在三大石窟聯展中,莫高窟第285窟複製窟體現敦煌石窟精華
    在洛陽博物館二樓,三大石窟聯展的第一個展廳為敦煌展廳。在展廳內,敦煌研究院為此次聯展帶來的第三個複製洞窟——莫高窟第285窟複製窟給人的最大感受,莫過於無論頭頂還是四周,滿眼皆是五彩斑斕的壁畫,宛若置身於亦真亦幻的佛國。
  • 1943年,敦煌莫高窟(千佛洞)
    © 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 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 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
    清末莫高窟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發現的藏經洞,為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的寫本和美術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資料的研究成果,已經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古時代東西方文明的理解。敦煌藏經洞的封閉年代和原因,關係著我們對藏經洞出土資料的正確理解和分析,是敦煌學研究者長期關心的問題。
  • 莫高窟裡的驚人秘密,看了讓人膽顫!
    很多人說莫高窟就是中國的羅浮宮,其實它距今已有1600餘年遠比羅浮宮歷史悠久。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公元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它就是編號為96號的洞窟,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窟內有一尊彌勒大佛又稱「北大像」,建造於武則天登基那年。這尊佛像和普通的彌勒佛造型完全不同,兩腿下垂呈倚坐之勢,雙目俯視,一手上揚,一手平伸,體形飽滿圓潤,氣度莊重神聖。仔細端詳更覺得有一種母儀天下的感覺,完全就是武則天的化身。
  • 榮新江: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
    清末莫高窟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發現的藏經洞,為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的寫本和美術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資料的研究成果,已經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古時代東西方文明的理解。敦煌藏經洞的封閉年代和原因,關係著我們對藏經洞出土資料的正確理解和分析,是敦煌學研究者長期關心的問題。
  • 在莫高窟,看最美敦煌
    莫高窟第158窟西壁佛壇唐代釋迦涅槃像局部 | 吳健攝 敦煌研究院供圖斯坦因感興趣的是,佛教的教義早期如何從印度向中亞、中國及遠東傳播。根據現有的漢文記載,佛教不是直接從它的誕生地傳到中原的,而是向北通過中亞傳入。
  • 榮新江 | 敦煌藏經洞的性質及其封閉原因
    清末莫高窟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甬道北壁發現的藏經洞,為學術界提供了大量的寫本和美術品。近一個世紀以來,對於這些資料的研究成果,已經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中古時代東西方文明的理解。1965年在莫高窟第125-126窟前地袱和第130窟底層壁畫下巖洞等處發現的北魏唐代殘刺繡、絹繪佛像和雕板捺印佛像等【78】,是屬於這種廢棄方式的廢棄物。而敦煌藏經洞的封閉,應當另有原因。上引俄藏F.32號1002年的施入記是目前所知最晚的一件藏經洞出土文書,此前的紀年寫本大體上持續不斷,而此後有年代的寫本迄今尚未發現。
  • 故宮院刊︱陳菊霞:敦煌莫高窟第217窟營建家族新探
    這件文書寫於至德三載(758)至永泰二年(766)[17]。這說明,在盛唐時期,敦煌劉氏有以「嗣」字排輩的可能性。鑑於第217窟西壁下方和前室西壁門上有盛唐時期「劉懷念」和「劉承化」的供養人像,以及寫於盛唐時期的S.11287K(11)號文書中有「劉嗣璡」之名的人,如果再加上五代時期以都僧政洪認為首的劉氏家族對第217窟進行重修等考慮,將第217窟定為劉家窟應更為妥當。
  • 敦煌裡的中國 敦煌裡的世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新書訪談
    【新書訪談錄】訪談一·敦煌學:流光百年 歷久彌新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 郝春文敦煌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領軍出行圖 圖片選自《敦煌學十八講》光明悅讀:1930年,陳寅恪先生在
  • 敦煌 莫高窟【精品特窟9】盛唐45窟
    平臺上樂隊分列,演奏法樂;舞伎揮臂擊鼓,踏腳而舞,巾帶旋轉,節奏激揚,迦陵頻迦(美音鳥)亦撥彈琵琶,載歌載舞。聖眾們沉浸在蘊含哲理的法音法樂的美感享受之中。淨土圖的兩側繪有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觀。右側的未生怨故事是《觀經》的主旨,敘述頻婆娑羅王當初求子心切,結下了未生怨。阿闍世太子長成後,將父王頻婆娑羅囚禁深宮,斷其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