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鏡頭裡的昆蟲記

2020-12-26 中國青年報

最近三聯書店推出了盧躍剛別開生面的套裝新書《下裡巴蟲》,一本「圖卷」,一本「文卷」;因為「圖卷」是用蘋果手機拍攝的,相較法布爾,被他的朋友稱為「iPhone時代的昆蟲記」。他通過攝影鏡頭虹霓般化入《下裡巴蟲》,便形成其對昆蟲世界精緻入微的視點、斑斕絢麗的色彩、朝暮私語的時空、曲盡其妙的細節……以及從中生發出的氣象萬千之生物和人文妙趣。

躍剛在「圖卷」的「跋」中,涉筆成趣地提到一個中國成語,陽春白雪與下裡巴人,這個書名的意念來源,似是作者通過博物學訓練後,想提醒我們警惕認識的「形上學」,希望「回到事物本身」?但我先要說的是「下裡」乃躍剛在雅安的故土,所以他的《下裡巴蟲》其實就是故鄉之蟲、四川之蟲。謂予不信,請看「文卷」之160頁:「下裡山坡上玉米抽穗、結子了,野麥子花開。半山腰,嗡嗡聲瀰漫,是蜜蜂在忙碌。你看它們的腿,兩邊懸掛著蜜蠟,重量肯定超過了體重,像是兩顆黃色炸彈,卻不妨礙它們飛來飛去採蜜。」——當然,人眼應該是看不到蜜蜂兩腿蜜蠟的,躍剛能看到,是因為他戴了博物學眼鏡。

昆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億年前,而人類的進化史也就500到700萬年;昆蟲在生物界是一個宏大存在,能佔到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數目的七八成——這無疑是一個博大紛紜的生命世界,然而要從中發現哪怕一點點趣味和精彩,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正如哲學家所說:「嚴格說來,看見東西的並不是眼睛;看見東西的是大腦和心靈。」證之躍剛的昆蟲世界,哲學家確實說出了哲學道理。

對於躍剛這樣在農村當過知青,又在山野裡做過地質隊員的人,追蹤昆蟲回到故鄉後,尚且感到「昆蟲之多,多有不識」,他進入故鄉的昆蟲世界還是靠了一群農村孩子的幫助,「他們風一樣出門,回來時,玻璃瓶子裡裝著螢火蟲,老遠捧著,黑夜裡像是一個個燈籠在跑;幾十隻筍殼蟲被竹枝一扇穿著,頃刻間放在大桌子上,互相牽扯四處爬,爬呀爬呀爬不動」,喜獲豐收的躍剛則以大個西瓜犒勞這些滿頭大汗的孩子;對於拍攝工具,躍剛探索過佳能的專業單眼相機,還拍出了「網球肘」,後來用蘋果智慧型手機,從2017年以來,抓拍了80000多張昆蟲照片,「漸漸地,發現我有個本事:如何把一個平庸的午後變得意氣非凡,如何把單反夠不著或不屑一顧的『桑丘』『晴雯』『阿西莫多』等等小人物(如蜜蜂、虎頭蜂、螽斯、螞蚱、偽金花蟲、叩頭蟲、蠼螋、食蚜蠅、各種蝽和它們的小崽子)寫進史詩;在一個散淡、無聊的夏日,甚至任何一個節氣或任何一種拍攝光線,告訴你們,那裡將會發生一場場美麗邂逅」,連圖像研究史家李公明都認為躍剛這樣的手機攝影代表了一種全新的「影像敘事學」和「圖像生產的趨勢」——正因為如羅素所說地「用腦」和「用心」,躍剛才能拍攝出如此妙趣橫生的《下裡巴蟲》。

當然,躍剛之所以能拍攝出《下裡巴蟲》,更重要的內功還在他大半輩子對博物學如痴如醉的修為。鄰居阿姨送給還是中學生的他一本達爾文傳記《一個自然科學家在貝格爾艦上的環球旅行記》,從此如童話種子一樣,生長出博物學愛好者一生的傳奇。法布爾的《昆蟲記》,像我這樣的讀書人多是讀一本薄薄的選集,而躍剛讀的卻是花成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200餘萬字的中文全譯本,而且躍剛還有三套花城出版社的《昆蟲記》:初版、再版和臺灣遠流的花城引進版,「三個版本放在三處,十多年來,每有閒暇,便取出一兩篇品讀」。——讀到動情之處,躍剛還會擲書喟然長嘆:「要是我年輕20歲,當什麼鳥作家,去做博物學家。不是植物學家、昆蟲學家,而是博物學家。」

躍剛明確反對和捨棄那種唯美的孤立的標本式昆蟲拍攝,他要拍攝的是一種博物學視角下的現在進行時的昆蟲,用他的話來表述就是處於一種「結構」和「關係」中的昆蟲:昆蟲與所處環境(山石、流水、樹木、綠葉、果實、光線……及其由它們所構成的空間和時間)的「結構」和「關係」、昆蟲與昆蟲之間的「結構」和「關係」、昆蟲與人(包括拍攝者)的「結構」和「關係」……正是這種「結構」和「關係」中的昆蟲,組成了氣象萬千的昆蟲世界。

《下裡巴蟲》「圖卷」應該是iPhone時代對宏大的昆蟲學和博物學一個「小小的貢獻」;《下裡巴蟲》的「文卷」則可以看成「圖卷」的導讀和思考工具,但它也包含著對我們這個時代的寫作針對性和不絕如縷的啟示與反思。

《下裡巴蟲》的「文卷」,在搖曳生姿的書信體敘述中,隱現著兩部生動精緻而又緊密交織的「小歷史」:一部是作為博物學愛好者的盧躍剛的博物學愛好史,包括他與「仙女阿姨」和達爾文《一個自然科學家在貝格爾艦上的環球旅行記》的命運奇遇,也包括他與昆蟲們的那一場場美麗邂逅;另一部「小歷史」,則是從亞里斯多德、普林尼、林奈、達爾文、赫胥黎、洪堡、布封、法布爾到威爾遜,一部經過躍剛詩意化概括和詠嘆的歐洲2300多年的昆蟲學和博物學發展史——像第九封信「天不生博物學家,萬古長如夜」,簡直就是這部發展史的華彩樂章。

躍剛對文字的追求,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用功上說,都超過了對昆蟲學和博物學的追求。《下裡巴蟲》,以整個大自然的美學基礎為寫作背景,書信體的自由結構,使他運用起文字來更為自由灑脫、得心應手,不時有出神入化的語言。躍剛的文字深處一貫裹挾有熔化著理性和自信的激情,如今也澎湃激蕩於《下裡巴蟲》。

他的敘述和議論文字具有一種與大自然相應的秩序和靈性,就像他故鄉那條從深山裡流出來的隴西河,按照一種蘇東坡步伐,常行於所當行,也止於不可不止,如行雲流水,波光雲影婀娜多姿,卻也浪花跳蕩激情澎湃,總之,一路才華橫溢地隨著山陰之路流淌。

「蜉蝣皆為美人兒,不食人間煙火,生命短暫不以為意,只一個『矜持』了得;一驚一詫,皆是自我陶醉的悽美。亞里斯多德和蘇東坡注意到,那種悽美瞬間即逝的悲劇氣質,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像這段文字,如有神力,活靈活現地鏤刻出蜉蝣這種絕世昆蟲。

躍剛強調過他要做的不是植物學家和昆蟲學家,而是博物學家,我們可以明確地判斷出他的核心趣味,是在博物學根基的自然哲學上。

從他提到的亞里斯多德算起,兩千多年來,哲學家紛紛沿「形上學」的路徑,在自然之上建立起五花八門的空中樓閣和烏託邦思想,比如柏拉圖的「理想國」,康德的「道德律令」,摩爾的「烏託邦」……以至到了胡塞爾的時候,哲學家要呼籲我們「回到事物本身」,從常識出發——誠然,意識形態中多有主義的歧途與迷宮,但iPhone時代的網際網路就沒有各種程序和算法的歧途與迷宮?如果我們忘記威爾遜「生物多樣性」的常識提醒,也很難說就不被網際網路指令編進0和1的機械序列中。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盧躍剛:柏樹溪畔昆蟲記
    ——編者躍剛拍蟲真的不記得他有昆蟲學方面的知識儲備,所以,當躍剛說要把他拍的昆蟲「給我看看」時,我也就是「看看」,誰不拿手機拍著玩呢?不過當他從微信裡烏泱烏泱給我發來上百張昆蟲照片時,就不得不認真對待了。
  • 昆蟲王國裡的生與死、愛與恨、哀與樂
    之前,據我所知,有用手機偶爾清晰拍到昆蟲的,但大多數拍不好拍不實。好照片都是用非常專業的單眼相機和鏡頭拍攝的。一些專業昆蟲圖鑑徵集昆蟲稿件都明確說不用手機拍攝的照片,因為放大後虛,不能印刷出版。但是為什麼是蘋果而不是別的手機?我試過華為。華為的鏡頭很講究,聲稱是所有手機裡最好的,但是似乎有一個缺陷:偏色,拍出來的照片豔綠,俗話說「怯」。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看法。
  • 小昆蟲也有大世界,孩子必讀的《昆蟲記》就選這本!
    當初,我以為《昆蟲記》只是一部科學著作,現在再看其實並不盡然。 《昆蟲記》原名為《昆蟲學回憶錄》,在書中,作者法布爾不僅詳細記載了昆蟲的種類、特徵和習性,還插入了很多自傳型的回憶,闡述了他對社會、自然、人生的種種感想和心得。
  • 昆蟲記 你喜歡「昆蟲宴」和昆蟲館嗎?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寫了《昆蟲記》,詳盡地介紹了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等等。電影《昆蟲總動員》,則是一部有趣的瓢蟲為主角的昆蟲電影,這個電影讓我們認識了另一種視角下的昆蟲,電影裡的昆蟲可愛極了。而取材自漫威漫畫的《蟻人》又以另一種科幻電影的視角,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螞蟻。人類能夠操縱這些螞蟻,與偉大的「蟻人」一起戰勝邪惡的力量。
  • 寫給孩子、譽滿全球的昆蟲百科經典———《法布爾昆蟲記》
    書  名:《法布爾昆蟲記》       《法布爾昆蟲記》是一部百年經典,這套注音版繪本是一部昆蟲童話
  • 昆蟲記:當昆蟲遇上寶石
    在他們的文化裡啊, 認為聖甲蟲擁有堅持、無畏、勇敢和勤勞的精神, 為世界帶來了光明和希望 蜘蛛呢,看上去是蠻嚇人的, 不過在西方它代表著神秘與幸運, 在我們的文化裡,
  • 這樣的昆蟲教育也許讓孩子記一輩子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昆蟲包圍的世界裡。昆蟲的種類繁多,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大約有那麼多。當昆蟲撞到大人的鼻子上或者在食物周圍飛來飛去時,多數人多多少少會有些厭惡。但在孩子的眼裡,「昆蟲王國」特別有趣!
  • 好書精讀 ▏《昆蟲記》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
    《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
  • 隧蜂:《昆蟲記》中曾記載
    (3)柄扁桃 (Amygdalus pedunculata) 是薔薇科 (Rosaceae) 扁桃屬 (Amygdalus) 落葉灌木, 為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山地和沙地生態防風固沙的優良生態樹種, 其也是一種珍稀瀕危物種,紅足隧蜂就是其主要傳粉昆蟲之一。
  • 《昆蟲總動員》X《蟲蟲》
    (《蟲蟲》一書是第九屆中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獲獎作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百社千校·書香童年」系列活動指定用書)關於《昆蟲總動員》■劇情簡介在一片寧靜的叢林裡,在人類的行跡之下,掩藏著一個生機勃勃、熱鬧非凡的昆蟲世界。
  • 昆蟲物語
    但是,森林裡的小精靈們早就從第一片發芽的小葉子上找到了春天的蹤跡,聞到了春天的氣息。今天,我們跟隨著許夢夢老師一起走進《昆蟲記》,感受這個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上課伊始,許老師播放了BBC紀錄片《昆蟲解剖》的片段。在片段中,布蘭登·鄧飛和詹姆斯·羅根兩位昆蟲學家認為只有運用解剖進入昆蟲的內部,才能破解昆蟲的秘密。是這樣嗎?
  • 李公明|一周書記:致盧躍剛:昆蟲王國的……N種讀法
    能夠先睹盧躍剛的新著《下裡巴蟲》(圖卷、文卷,三聯書店,2021年1月),真是一場與昆蟲圖文的美麗邂逅。盧躍剛自2017年以來在他故鄉雅安下裡周圍二至四公裡半徑的隴西河畔用手機抓拍了八萬張以上昆蟲照片,經過挑選、剪裁後可供發表或展示的有四千張左右,收入本書「圖卷」的只有五百多張。
  • 智慧型手機和Wi-Fi正在殺死重要的昆蟲
    手機網絡,並有一個計劃來培訓和僱用像Blase這樣的資深人士。 圖片來源:AP Photo / Jeff Roberson 對80多項研究的分析表明,行動電話和Wi-Fi輻射與昆蟲數量下降之間存在直接聯繫。 輻射會在細胞層面影響昆蟲,並對它們的行為和健康造成嚴重問題。
  • 日本昆蟲物語
    日本人很喜歡昆蟲。在亞洲,日本是最早建立昆蟲學會的國家(1917年),也是第一個舉辦國際昆蟲學大會的國家(1980年)。以《昆蟲記》聞名的法布爾深受日本國民的喜愛。日本有過一個調查:選出日本人最喜歡的一百位世界歷史偉人。結果西方科學家中,只有四人入選:牛頓、居裡夫人以及萊特兄弟,還有一位就是法布爾。由此可見,法布爾人氣之高。
  • 【蟲書推介】嘎嘎老師的昆蟲觀察記
    作者序:當你拿到這本書時,你最想知道的是書裡到底會寫些什麼呢?是有關昆蟲的行為?還是作者觀察昆蟲的記趣?我一直是個攝影迷,但真正「踩」進昆蟲攝影才15 年,時間並不長,卻對我的人生有很大改變。我開始注意大自然中微小的生命,然後反觀自身,覺得要更謙卑地對待萬物。
  • 全球首款屏幕下鏡頭手機!中興通訊Axon 20 5G下月登場
    ▲中興通訊Axon 20 5G號稱「完美消除」前置鏡頭。(圖/翻攝自微博)記者王曉敏/綜合報導「滿屏」近年來一直是各大手機廠追求的目標,進而衍伸出劉海螢幕、挖孔屏幕及彈出式前鏡頭等各種替代方案,不過令人沒想到的是,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搶先其他大廠揭露了全球首款「屏幕下攝影鏡頭」手機,預計將在9月1日正式發表。
  • 【名著閱讀】《昆蟲記》《春水》《駱駝祥子》《水滸傳》等17部...
    一、《昆蟲記》:譜寫昆蟲生命的詩篇1.昆蟲學家法布爾畢其一生觀察研究昆蟲,專為昆蟲寫出十卷大部頭的書,其中的《昆蟲記》(又叫做《昆蟲物語》或《昆蟲學札記》),被譽為「昆蟲的史詩」 。
  • 邀請函|北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邀你一起共赴昆蟲奇遇記
    讀萬卷書 行萬裡路一場昆蟲奇遇記裡每一個孩子都有可能成為法布爾本周星期天(12月27日)北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邀請你參與>「鴻雁來賓 蟄蟲鹹伏——小小昆蟲學家」活動在小小的昆蟲身上找尋一個大大的世界主辦單位共青團北碚區委員會北碚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高校青年分中心承辦單位北碚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獲獎情況「未來科學家雛鷹計劃」研學實踐課程在重慶市青少年校外教育研學實踐課程展評活動中
  • 「蟲蟲越冬記」研學活動丨如何幫助蟲蟲越冬?走進大自然,走進昆蟲的世界(文末福利)
    然而生活在城市裡我們平時很少去接觸蟲子,冬天到了,蟲子們在幹什麼呢?它們又是怎麼準備過冬的呢?沿著這個出發點,我們找到了【趣學益】的負責人,對接了這場「蟲蟲越冬記」的研學活動,一起走進蟲蟲的世界,通過項目式學習的方式,以「如何幫助蟲蟲越冬」為主題,開啟本期的探索之旅!
  • 蜘蛛為什麼不是昆蟲,難道是法布爾研究錯了?
    學習強國裡有一道選擇題,蜘蛛是不是昆蟲?答案是否定的。為什麼蜘蛛不是昆蟲呢? 昆蟲學家認為具有這些特徵才能確定為昆蟲。 昆蟲的種類太多了。僅僅是小小的螞蟻,在地球上就有11700種,我們中國有600多種。 蜘蛛為什麼不是昆蟲呢? 我們來看看蜘蛛的構造:蜘蛛身體只分兩部分,即頭和胸合為一部,另一部是腹部。蜘蛛沒有觸角和翅膀。蜘蛛有四對足,比昆蟲多出來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