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作]地質詩人武斌:青藏高原的信徒(外一首)

2021-02-16 自然資源詩群

高原古城   章治萍|攝

最終沒能留住你

火鍋店的蒸汽掩蓋著我滾燙的心

你的歌聲依舊在車廂迴蕩

訴說我們在青藏高原的五日

拉薩的酸奶迷茫我的內心

你就是我的瑪吉阿米

我願意陪你穿越千溝萬壑

分別後再沒有你一點消息

 

美麗的姑娘我在青藏高原等你

你一定已經成為別人的新娘

只因為突然來襲的大雪

你是不是還生活在海風拂過的都市

把我忘得一乾二淨

鍥而不捨地來到青藏高原

痴痴地等待我美麗的姑娘

 

又一次來到日喀則扎什倫布寺

銀鈴聲又從耳邊飄過

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

再沒有人唱的歌能留在我的心底

阿嘎土的敲擊聲定格在我腦海中

倚著石牆眼淚婆娑

你不知我傻傻地等待

海風吹拂的城市沒有青藏高原的風沙

 

又一次來到珠穆拉瑪峰大本營

絨布寺的屋頂依然保留著雪花

郵電所邊的帳篷是不是還是原來的那頂

觀景臺上人來人往

我知道那一定沒有你

再也沒有姑娘讓我刻骨銘心

我知道在海風吹拂的城市不存在氧氣稀薄

你是否還記得一個傻傻的我陪伴你的那晚

 

又一次來到羊卓雍錯

藍寶石般顏色的湖水依舊

雀躍拍照的姑娘我依然能看到

我知道那一定不是你

我的心中再也沒有美麗姑娘讓我難以忘記

請人拍的合照你是否還依舊保存

我知道在海風吹拂的城市不存在這樣震撼的藍

你不會知道我在青藏高原傻傻地等待

一如倉央嘉措般痴情

借陽光一片紅

  作者簡介:武斌,1971年9月出生,山西臨猗人。1996年畢業於成都理工大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固體地球物理理學博士,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首席物探專家。2007年開始業餘寫作,2008年陸續在《地質勘查導報》《中國自然資源報》《大地文學》《中國礦業報》《詩家園》等報刊發表詩歌等,有詩等收入《中國短詩精選》《2019年中國微信詩歌年鑑》等合集,出版散文集多部。

********************************************

中國國土資源詩群簡介

  中國國土資源詩群是國內泛國土資源系統內詩人的一個非常寬泛型的漢語詩歌創作團體,由一直在地質隊工作的青海詩人章治萍倡導,江蘇地產詩人、詩評家言笑,陝西地礦詩人田建國,雲南自然詩人張琳,湖北地質詩人王國良等志願支持運作。它上無任何領導機構與負責人,下無任何具體的成員,旨在自認、自願是其成員之間的聯誼與作品的交流,成員無加入或退出之說。泛國土資源系統主要指自然資源、地質勘探(煤炭勘探、海洋勘探、石油勘探)、林草海洋等單位,適當兼容石油、煤礦等相關單位的個別詩人。本詩群的前輩詩人有石油詩人李季、地質詩人常江、煤礦詩人孫友田等。本公眾微信平臺除發布《中國國土資源詩群通訊》雙月刊外,還將逐步有序地系統推廣本詩群的詩人及其最新作品,也會及時發布相關重要的徵稿、出版等信息。本詩群鼓勵每位成員為詩群義務服務,加磚添瓦,積極關注與推廣,反對只想獲得而不肯奉獻。期待你的關注與來稿。

「中國國土資源詩群」公眾號編務人員

主編:章治萍 副主編:田建國 王國良 張琳 言笑(技術總監)

詩群群名題字:常江 群名篆刻:鄧小輝(白鶴)

公共投稿信箱:sjycn@126.con

詩群QQ群:101020449(歡迎實名申請加入)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地質研討會今日召開
    央廣網拉薩12月11日消息(記者普布次仁)今日上午由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等單位協辦的2020年青藏高原地質研討會在拉薩召開。與會期間,眾多科學家將系統梳理「十三五」青藏高原基礎地質、資源能源、環境災害等方面地質成果,科學謀劃編制「十四五」規劃,推進地質工作精準服務西藏。據悉,此次研討會會期兩天,分大會報告及野外考察兩部分內容。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中國科學院院士侯增謙、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等200多名相關領域人士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參加會議。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作者:黎荔關於全球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現代詩,我讀過最令人神往的一首,是大詩人昌耀的《內陸高迥》(完成於1988年11月),這首長詩的第一節、第二節如下:內陸。一則垂立的身影。在河源。是時,除青藏地區及南亞次大陸還處在海洋狀態外,亞洲大陸已呈今之地貌。然後,距今8000萬年歐亞大陸發生的「燕山運動」和距今1000萬年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對中華先民的生存環境產生深巨影響綿延至今。是時,由於印度板塊從赤道以南俯衝過來與歐亞大陸相撞,引起青藏高原及喜馬拉雅山脈迅速隆起。原來的海水從南亞東西兩側逐漸退去。印度陸塊抬擠亞洲大陸,形成了今天中國西高東低、三級落差的地理形勢。
  • 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地質災害那些事兒
    (圖片來自公眾號星球研究所,2019)青藏高原地形圖青藏高原與地質災害相遇青藏高原是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碰撞擠壓地帶,接觸地方的變形往往是最大的,但地殼往往是有那麼一絲絲倔強,不怎麼願意發生變形,但再倔強的人也不能改變命運的安排,既然不願意扭曲,那就斷裂吧……圖片來自(松岡達英,2018)於是,青藏高原的地殼產生了眾多大斷層(或稱地塹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底是如何形成的?—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這是新生代全球最為重要的地質事件之一。它塑造了亞洲的地形地貌,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氣候都有著深遠影響。因此,青藏高原的形成過程長期以來備受地質學、環境科學和生物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由於青藏高原形成過程的複雜性,目前對於其形成歷史的認識還存在很大分歧。
  • 中國工程院院士多吉:投身地質勘探 踏遍青藏高原
    如今,退出行政工作崗位4年多的多吉,仍然從事著自己熱愛的地質科學專業領域的研究。「我現在的工作重心是帶學生、搞科研以及參與國家地質方面的諮詢工作,也就是當老師、參謀和顧問。」多吉說。當年多吉所在的勘探小隊是先遣隊,角色類似偵察兵,即在前期尋找地質線索。
  •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
    「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放眼世界在緯度25°~30°之間無論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也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除了浩瀚的海洋外青藏高原它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也是地球上最年輕的一個高原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運動
  • 高冷的青藏高原中部 4700萬年前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珠穆朗瑪峰以及與之相鄰的青藏高原的崛起並非一蹴而就。長期以來,青藏高原地表抬升歷史,是新生代以來眾多地質事件和氣候環境事件的邊界條件,也是青藏高原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在漫長的抬升過程中,有大量的謎題:在青藏高原隆起到現有高度之前,那裡到底是什麼樣的?在「高冷」的青藏高原,數千萬年前真的曾藏著一個溫熱的「香格裡拉」?
  •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是何時超過4600米的?
    日前,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在線發表了這一改寫青藏高原隆升和生態環境歷史的結論。  青藏高原的隆起過程及其對亞洲和全球氣候、生物演化的影響,一直是地學前沿科學問題。不同高度變化歷史意味著不同的隆升過程和驅動機制,導致的氣候環境和生態效應變化也完全不同。
  •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屋脊,這裡的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無數的雪山,冰川,激流峽谷,使得青藏高原成為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地區之一。如此環境,我國是如何修建青藏鐵路的?今天就跟大家解密一下。第一,回顧歷史歷史上,在雪山埡口間行進的犛牛隊,就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直到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這片12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甚至連一條公路都沒有。在西藏解放之初,所需的物資全部要用牲畜組成的龐大運輸隊完成,數千名戰士和駝工踏上了驚心動魄的遠徵。
  • 研究人員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環境團隊研究員方小敏等聯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院士王成善、蘭州大學等國內外科研機構及高校的科研人員,精確測定和建立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倫坡拉盆地約4100至2150萬年期間的新生代地層年代序列,修正了該區域古高度年代為4000萬年前小於2300米,2600至2100萬年前以後才可能達到3500-4500
  • 國家青藏高原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在京籤約—新聞—科學網
    為服務青藏高原科學研究和青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由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海省科學技術廳、青海師範大學共建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青海分中心。 中科院青藏所國家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主任李新介紹,三方將重點圍繞青藏高原科學數據匯集與共享、數據利用及開發、生態評估和預測、決策諮詢與支撐、科研合作與交流、科學普及與宣傳等領域開展合作。
  •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在這裡,你可以進入中科院科學觀測站,親身體驗科學家的科學觀測日常工作和生活;你可以有機會進入色季拉山國家森林公園、波密米堆冰川、然烏仁隆巴冰川等實地進行科學考察;還可以見到野外科考歸來的師兄師姐,更有機會聆聽青藏高原所科研人員的專業講解和學術報告。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簡稱「青藏高原所」) 於2003年成立,是順應地球系統科學發展潮流、支撐青藏高原研究而設立的研究機構。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同時,周圍的很多鄰國也都共同擁有著青藏高原的一部分,這意味著,青藏高原在亞洲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亞洲內陸的第一高原。通過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最終,研究者將這些遠古植物化石的存在時間,定在了4700萬年之前,從時間上來看,這個時期正是哺乳動物飛速演化的新時期,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質演化階段之一。
  • 青藏高原,為何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存在?!
    >無論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也不管是東半球,還是西半球除了浩瀚的海洋外大多是荒漠分布的地方>它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地質運動>4000米的海拔,讓青藏高原傲視同緯度周邊地區「世界屋脊」當之無愧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青藏高原為什麼被稱為「世界屋脊」 近年來它還好嗎?
    中國的世界之最,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美稱。「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千年的祈盼」歌詞,指的就是我們引以為豪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長約2800千米,最寬約1500千米,總面積約250萬平方千米。
  • 文化果洛丨青藏高原犛牛記
    在青藏高原棲息著熊豹鷹鷂等種種猛獸巨禽,但是能夠代表和體現這塊高大陸氣質的生靈,惟有犛牛。當代藏族詩人伊丹才讓,於此心有相通。他寫下了一首頗具史詩風格的百行長詩《彎曲的氂牛角》,回溯這個來自神界的巨靈,在人類文明的變遷中的命運遭際。在詩中,伊丹才讓的情感基點類似波德萊爾對於隕落凡間的信天翁的嘆息,但是伊丹才讓毫無波德萊爾的失敗語氣,而是在詩中大書特書氂牛永遠抗爭,直至悲壯犧牲的精神,和氂牛所來自的那個神話世界、古代世界無可替代的輝煌。
  • 青藏文化特徵——不懂民風民俗的青藏高原遊只是風光遊
    1.習遊牧尚自然性堅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8000米以上高峰6座,7000米以上高峰50座。這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高原文化,因而在西藏的廣大地區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牧區文化,或稱作遊牧文化。
  • 曾用雙腳丈量青藏高原 趙以漢的地質夢是在嶗山尋「寶」開啟的
    原標題:嶗山尋「寶」開啟他的地質夢84歲的青島籍地質專家趙以漢曾用雙腳丈量青藏高原 寫下《行走高原》記錄尋礦「歷險記」( 來源:青島早報)今年84歲的青島籍地質專家趙以漢,長期在西藏、青海和甘肅工作,4年前曾著書 《行走高原》,記錄下他在青藏高原尋礦的難忘回憶,講述了新中國成立後老一代地質人的那段激情歲月
  • 西寧——中國夏都,青藏高原第一城
    西寧,青海省會,中國夏都,青藏高原第一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藏高原的東方門戶,古代「 絲綢之路 」南路的必經之地。這裡包含了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地區、青藏高寒區三種氣候,塑造了中國數一數二的複雜地質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