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舊曆十一月十九日晚,夜空低沉,不見星辰。寒風凜冽嗚咽,捲起如粉細雪。在贛榆縣西南部的大沙河畔卻一片火把通明,幾千兵丁正揮汗打壩。大壩合龍後,壩東的河道便顯出一片沙灘,有四個兵丁手舉火把,簇擁著一匹赤紅如火的戰馬緩緩向河灘上走來,馬背上橫臥著一個鮮血淋漓的男子,一雙怒睜的圓目,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一個令他死不瞑目的遺憾故事。他就是被清軍第一號劊子手李鴻章稱為「驍勇善戰,項羽之儔,人中怪傑,實今日第一等騎將好漢」的捻軍首領-魯王任化幫。
任化幫小名任柱,出身於安徽蒙城縣,幼年父母雙亡,十歲便給人放豬,十八歲隨叔父任乾參加捻軍。1857年,捻軍和太平天國聯合,任化幫被封為魯王。他率領的東捻軍,在蘇、魯、皖、鄂等地與清軍整整廝殺了十五個春秋,成為農民起義軍中的一支勁旅。他和他的戰友力挫曾國藩,擊斃驍將僧格林沁,索命清軍提督劉銘傳的副將張登瀛,令李鴻章屢屢受挫,一籌莫展。然一代豪傑,英名蓋世,最後竟禍起蕭牆,慘死於自己的部下手中。古郡贛榆,百年來一直流傳一個英雄壯志未酬、魯王血灑紫陽橋的悲壯故事。
十一月十二日,任化幫部在山東濰縣松樹山遭清軍偷襲,損傷慘重。捻軍白旗三軍卒長潘貴升暗中投降了清軍,密報清軍提督劉銘傳:任化幫部將休兵喘息於蘇北贛榆。劉銘傳便聯絡清軍大將善慶調動主力,星夜兼程,先行埋伏今贛榆縣贛馬鎮(原縣城駐地)。十八日深夜,任化幫、賴文光率捻軍疲憊遠至,便遭清軍全面伏擊,捻軍倉促應戰,拚命廝殺,然兵困馬乏,寡不敵眾。又損傷大半。十九日拂曉,任化幫率領捻軍精銳藍旗馬隊,發動了風捲殘雲式的反衝鋒。任化幫拍打坐騎火龍駒,提刀直取敵酋劉銘傳。劉銘傳驚慌失措,回馬敗走,逃回縣城。任化幫緊追不捨,立馬紫陽橋,兵臨城下。這時,斜刺裡衝出一彪捻軍的人馬,高喊「魯王」, 任化幫見是潘貴升,悲喜交加,喜迎上去:「潘貴升,這些日子你到哪裡去了?」話音未落,便見潘貴升掏出洋槍,向任化幫連開數槍,任化幫勃然大怒,如雄獅狂怒,帶傷抖韁,直撲潘貴升。潘貴升回馬便跑,魯王飛馬揮刀,雖劈死了潘貴升手下四個化裝成捻軍的騎兵,自己卻因中彈太多,猝然跌落馬下,火龍駒見主人受傷,一聲咴咴長嘶,踢開圍殺上來的清兵,用嘴銜起任化幫,拌鬃揚蹄,飄然而去。
捻軍陣線大亂,劉銘傳率兵殺出,善慶從後堵截。捻軍終於全線潰敗,向南急撤。散亂兵馬,由遵王賴文光統師收攏,暫駐沙河鎮南劉家道口。
任化幫回來了,那匹桀驁不馴、被人稱為關公赤兔馬,隨魯王徵戰十五載的火龍駒將任化幫的屍體輕輕地放到遵王賴文光跟前,兩隻圓瞪瞪的眼睛充滿了混濁的淚水,四腿顫顫地拌動。賴文光抱住馬頭,淚水合著火龍駒的淚水緩緩滴落。
「魯王!」全軍將士一片悲慟。
為了保全魯王屍首,賴文光組織士兵連夜打壩,將魯王屍體深埋在他多次徵戰飲馬的達沙河下。賴文光還派騎兵在河灘亂踏了方圓好幾裡,以免被敵人找出痕跡。
魯王被埋葬完畢,賴文光準備下令破壩放水,而魯王生前所騎的火龍駒任憑士兵連拉帶推仍是沉穩地屹立在魯王的墳前,目光茫然地看著深沉黑暗的遠方。賴文光走到火龍駒眼前,擦去它的雙淚,顫顫地說道:「火龍駒,我知道,你離不開你的主人。」火龍駒善解人意地抖抖鬃毛,便奮起後蹄,刨出一個深坑,毅然趴下,沉靜等待著。
「備柴火!」賴文光擦乾淚眼,在火龍駒周圍燃起了沖天大火。火龍駒茫然無知,在灼目的火光中,赤膽忠誠人的眷戀之情衝照雲天。
「開壩放水!」賴文光一聲令下,河水湍急而下,不一會便淹沒了魯王葬身的沙丘,火龍駒身子浸入水中,而頭卻高高昂起,深情地看著賴文光和全軍將士。河水終於淹沒了它的全身。
「魯王上馬!」「魯王上馬!」將士們放聲痛哭,撕心裂肺之聲響徹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