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魯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子,是前來兗州之國的第一代親王。由於種種原因,六百年來人們對魯王朱檀的評價眾說紛紜。引起人們認知上的混亂。作為魯王朱檀的後裔,既不能眼看著別有用心的人對明魯王朱檀肆意抹黑污衊而熟視無睹、人云亦云,聽之任之,也不能對魯王朱檀的研究停留在淺表。亟待去偽存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深的層次予以探討發現,探討發現出一個真實的魯王朱檀,揭示出一個驚天冤案。為了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現將明魯王朱檀這個人物作一粗淺的探討,發現不為人知的秘密。
一 魯王朱檀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親王
據說他出生能語,兩月封王,兩歲會詩,精騎射,武功高強,多才多藝。首先,魯王朱檀武功高強。這在史書上沒有記載,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四個受封的兒子都是自小文武兼修,既在大本堂學文,又到鳳陽練兵,個個武功高強。而魯王朱檀的條件更比其它弟兄優越。魯王朱檀的二舅郭興鞏昌候,是明初屈指可數的武將;四舅郭英武定侯,精於騎射,號稱「神箭小霸王」;生母郭寧妃既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又是女俠,朱元璋的保鏢。有這麼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魯王朱檀武功高強,善騎射 ,就不足為奇了!
其二、多才多藝。在魯王陵出土的文物中,有古典書籍七種二十一冊,宋高宗趙構提葵花蛺蝶扇面金字跋文詩,元錢選的白蓮詩。還有天風海濤琴。既然用來陪葬,定然都是魯王生前的最愛。以此可以看出魯王朱檀的多才多藝。
二 魯王朱檀應是大明皇子中最為寵愛的
據清康熙版《兗州府志》記載:「魯藩荒王檀,高皇帝十子也。洪武三年郭寧妃生,最為高帝鍾愛。是年四月冊封為魯王,十八年之國兗州,昇州為府。二十二年王餌方士金石藥暴薨。禮官請諡,高帝流涕曰:父子天恩,然諡法公議也。朕不以私廢公,王輕餌金石藥自斃,可諡曰:荒。」該魯王朱檀傳記通篇九十五字,在各種版本的朱檀傳記中最具有代表性。在清康熙版的《明史·諸王傳》中還有「好文禮士,善詩歌」的記載。
為什麼魯王朱檀最受明太祖鍾愛?為什麼朱檀出生不到兩月就被破格冊封為親王?為什麼朱檀十五歲就來兗州之國?十九歲的朱檀餌丹藥可信嗎?餌金石藥的誘餌又是什麼?餌丹藥能毒發傷目暴薨嗎?魯王朱檀是自殺還是他殺?明太祖為何對朱檀的死說是「自斃」?在沒有《壙志》的情況下對「荒」的諡號能下定論嗎?永樂時期修的《太祖實錄》對朱檀的抹黑,查繼佐的《罪惟錄》對朱檀的污衊可信嗎?
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之間都是相互聯繫的,向前發展的。我們利用聯繫發展的觀點,透過種種現象疑點,探討出事情的真相和本質,通過上述簡短的文字記載,探索發現魯王朱檀鮮為人知的秘密。
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子,「最為高帝鍾愛」。朱檀是朱元璋的十子,對此爭論不大。所謂鍾愛,就是集中專一的愛,前面再加一個「最」字,可想而知,朱元璋對魯王朱檀愛到何種程度。具體表現在:一是朱檀出生兩月(從洪武三年二月十七生,到四月初七受封,實際上只有五十天)就破格冊封為親王;二是朱元璋親書的《祭告魯國山川文告》。該文告,字裡行間,洋溢著做父親的對幼兒朱檀刻骨銘心的愛,讀後催人淚下;三是將朱檀分封魯王,建府兗州,是讓魯王有一個優越的環境。魯國是南北交通要衝,國之心臟,戰略要地,又是孔孟之鄉。光緒版《滋陽縣誌》有「兗州為魯國受封之地,民淳俗厚,非他郡比」的記載。《明史·太祖本紀》有戰爭年代,山東百姓千裡送糧餉軍的記載。四是朱檀暴薨後,朱元璋痛哭流涕,以帝王規格厚葬。這一切表明,《兗州府志》的作者用「最為高帝鍾愛」六個字表達,可謂惜墨如金,言簡意賅,字字確切。
三 母親郭寧妃掌管大明後宮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女兒嫁得好一些,而這位父親郭山甫,出身相士舊時以談命相為職業的人。明史上說郭山甫善相人,朱元璋尚未發跡的時候,路過其家,郭山甫相之,驚道:「公相貴不可言。」並對兒子郭興和郭英說:「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於是郭山甫急忙跟隨朱元璋,並將女兒遣往侍奉朱元璋。他的小女兒是當地有名的美女,很多人都上門求娶,但是都被郭山甫拒絕。因郭山甫給他的這幾位兒女相過面,結果是他的幾個兒子將來都會身居高位。女兒將來更是貴不可言。當初郭山甫準備出門,但是走出家門的時候遇見一個乞丐。他往這個乞丐臉上看了一眼之後很是吃驚,因這個人的相貌貴不可言,絕對是大富大貴之人。於是料定,這個人就是他命中注定的女婿。於是郭山甫將乞丐請入家中歇息,經過詢問之後了解到這個人就是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當時已經貧困潦倒自己都難以養活,但是郭山甫猶豫了一會兒,堅定的說:「那就讓他做你的夫人吧。」後來朱元璋即位,封郭氏為寧妃。洪武十七年九月,馬皇后的喪期結束後,李氏被冊封為淑妃,因明太祖誓不再立後,由李淑妃代理後宮事。不久,李淑妃逝世,後宮交由郭寧妃掌管。朱檀的外祖父郭山甫,是與劉伯溫齊名的堪輿高手,為朱元璋祖上選墳地,為南京城魯王府搞規劃,為開國大典觀天象,挺身為劉伯溫「墳地冤案」昭雪。死後被封為營國公;朱檀的二舅郭興,身經百戰,屢立戰功。鄱陽湖大戰,明軍初戰不利,郭興提出「用火攻」,扭轉了戰局。積功封為鞏昌侯;朱檀的四舅郭英,是朱元璋的貼身護衛。武功高強,更是神箭手,有「神箭小霸王」之稱,鄱陽湖決戰,射死漢軍頭領陳友諒(見單田芳《朱元璋演義》)。陳友諒一死,樹倒猢猻散。朱元璋誇讚「神弓驚天地,一箭定乾坤」。攻打高冠山,敵將陳同僉趁朱元璋聚精會神觀戰之機,快馬掄槊闖到朱元璋面前,對朱元璋下毒手。危急關頭,郭英挺槍上前,刺死陳同僉,救了朱元璋。被朱元璋稱為當今「趙子龍」。郭家也滿門尊貴,郭山甫直封到營國公,郭興、郭英都以功封侯。
四 丹藥中毒,千古奇冤
通過官方資料可以探討出一個真正的魯王朱檀,一個驚心動魄的歷史冤案。
(一)朱檀髡髮,湯妃自儘是對魯王下手的開始。
既然朱元璋許諾朱檀來兗州鍍金,就沒有不透風的牆,別有用心的人必定找機會將其除掉。由於朱檀是個勤政愛民的賢明親王,剿匪除霸,治理洪災,修橋鋪路,發展貿易農桑。將魯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深受百姓喜愛,無處下手。洪武二十年,終於找到機會。魯王在尚寨建一別苑,朱檀和湯妃經常留宿於此。這本來不是什麼大事,但經添油加醋,以莫須有的罪名告到朝廷那裡。朝廷震怒,以違反制度為由,對魯王實施了髡刑,賜湯妃自盡。
(二)從魯王陵陪葬的兩首詩,看其遭受打擊後的心情。
年輕的魯王怎經得起如此打擊?從此一蹶不振。魯王陵出土了有關的三件傳世珍品,應該是魯王朱檀的最愛。一是宋葵花蛺蝶扇趙高宗的跋文,二是元錢選工筆白蓮畫題詩,三是大唐雷威親斫的天風海濤琴。其中,趙高宗的《跋文》和錢選的《題詩》從側面反映了魯王朱檀遭受打擊後孤獨鬱悶悽涼的心境,對國家興亡的擔憂。
在宋葵花蛺蝶扇的背面,宋高宗趙構題的跋文是:「白露才過催八月,紫房紅葉共悽涼。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夕陽。」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農曆七月的下旬,這裡點出時令。這句話的意思是白露剛才過去,就催促著八月的到來。一個「催」字透出寒意。白露過後,葵花那黃色的花朵,綠色肥大的葉片已變成「紫房紅葉」,顯得分外悽涼。第三句,黃花指葵花。因失去原來的光彩,冷冷清清,無人看顧。第四句,「獨自」進一步寫出葵花的孤獨。「傾心」就是一心嚮往,葵花向陽是其本性。「夕陽」點出時間,夕陽西下。宋高宗趙構,是宋朝第十位皇帝,也是南宋的第一位皇帝。他殺嶽飛背惡名,苟且偷安於臨安,可在文學藝術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20歲做朝,執政35年,太上皇25年。這首跋文詩可能是他做太上皇時的作品。詩人在這裡借詩言志,自比葵花,表現出一種日薄西山,冷落一旁,孤獨無助,無人問津的悽涼境像。
趙高宗是苟且偷安退居二線的八十老翁,魯王朱檀是花季年華的青年親王,按說無有相通之處。筆者認為,魯王朱檀之所以對宋高宗這首詩情有獨鍾,是他本人在建功立業,增增日上的時候,以莫須有的罪名受到打擊後,冷落一旁,無人問津,對趙高宗晚年的處境感同身受。同時對國家的前途未來充滿擔憂。
元錢選的白蓮畫詩為:「嫋嫋瑤池白玉花,往來青鳥靜無譁。幽人不飲閒攜杖,但憶清香伴月華。」首句「嫋嫋」是香菸繚繞的樣子,這裡指白玉花的姿態。「瑤池」是王母娘娘生活的地方。「白玉花」指白蓮花。「青鳥」是一種神鳥,傳說王母娘娘有三隻青鳥,用於向外傳遞信息。前兩句詩合起來就是:在飄渺的瑤池裡,白玉般的蓮花嫋嫋,飛來飛往的青鳥沒有任何喧譁,顯得非常幽靜。第三句「幽人」泛指隱者,歸隱的人。這句話的意思是:歸隱的人不再飲酒,閒來之時,攜著拐杖觀賞瑤池中的白蓮花。第四句為轉折句,但憶,以上相伴的荷塘月色年華,已成為美好的記憶;三、四句合起來是:詩中所詠之幽人,或曾在海上觀賞過瑤池的蓮花,但已成為記憶,蓮花芳魂已逝,惟留一縷清香供人憑弔,使人惋惜。錢選是宋朝遺老,元初隱者。這首詩也是借詠物言志,抒發自己的國家興亡之感。筆者認為,魯王朱檀在這裡除了與錢選這位老隱者有相通之處外,還對潔玉般的白蓮花,對錢選這位老隱者充滿敬意。
清康熙版《兗州府志》載:「二十二年王餌方士金石藥暴薨」。短短十三個字,將魯王朱檀服金石藥的時間,死因寫的讓讀者觸目驚心。這句話的精妙之處在於這個「餌」字。《現代漢語詞典》對「餌」的解釋是「釣魚的魚食」,「引誘人的事物,.誘餌」。通過這個「餌」字,起碼傳遞了五個信息:一是:餌丹藥事件發生在洪武二十二年。從字面上看,如果沒有這個「餌」字,朱檀之前可能已食丹藥,有了這個「餌」字,就將這個之前排除了;二是道士用誘餌引誘魯王朱檀服用金石藥;三是朱檀食金石藥是被動的,是中了道士的圈套;四是這個引誘朱檀食金石藥的道士可能受人指使,是要致朱檀於死地;五是朱檀果然中計,吃了丹藥後導致了「暴薨」。」
關於朱檀食丹藥的誘餌。一種說法是為了長壽。原兗州市博物館副館長樊英民先生早就懷疑,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服用金石藥之類是乎不是一個不到二十歲青年的事。朱檀的死以及圍繞著皇位繼承問題,一定有著很多外人難以知曉的宮闈秘聞.」第二種說法是為了練飛騰之功。這個勉強能說得過去。
關於魯王朱檀食金石藥第三種說法。魯王朱檀食丹藥是為了壯陽。見查慎繼佐的《罪惟錄》。
(四)查繼佐其人與罪惟錄的可信度
關於《罪惟錄》是否可信,歷來爭論很大:一種說法是《罪惟錄》寫了南明歷史,還是比較詳實的;第二種說法認為:(對魯王朱以海先人朱檀食丹藥的描寫)「罪惟錄不可信,完全是胡編亂造,信口雌黃。」
由於《罪惟錄》對魯王朱檀的形象有其嚴重的影響,有必要對其可信度作進一步的探討。
先看一下這查繼佐是何許人。查繼佐,初名查繼佑,是明崇禎六年舉人,善書畫,在寫作上小有名氣。滿人侵佔中原後,一時頭腦發熱,參加了魯監國朱以海的抗清隊伍,授兵部職方。他一度信誓旦旦,改名繼佐,待恢復中原再改回本名。但是,數年後他見復明無望,馬上投降了清廷。當他發現莊廷鑨私修的《明史》有自己的名字時,嚇壞了。為了撇清關係,表達對滿清的忠心,為投靠滿清送「投名狀」他馬上向清廷告密,導致私修明史的莊廷鑨七十餘口慘遭罹難,牽連千餘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明史慘案」。同時,在其《罪惟錄》中對明朝,特別對魯王朱以海的先人大勢污衊。由此看來,對查繼佐的人品實在不敢恭維,充其量只不過是個跳梁小丑。這樣的跳梁小丑,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胡編亂造,信口雌黃。」
再看《罪惟錄》寫作依據。《罪惟錄》原名《明書》,因其製造了莊廷鑨明史慘案,作者感覺自己告密有罪,借用孔子一句話,改書名《罪惟錄》,彌補自己的罪過,受著道德心靈上的譴責。
該書的寫作依據。一是親身經歷。這主要是南明抗清部分。二是調查訪問,主要是對崇禎之前部分。所謂「調查訪問」,大部分是道聽途說。三是剽竊了莊廷鑨的《明書》。四是在《明實錄》《奏疏》上借題發揮,信口胡編。由於這些所謂的「依據」,使該書的可信度大大降低。三看該書的質量。該書顛倒錯亂,前言不搭後語,有些地方把歷史寫成了小說。這拙劣的質量,怎能面世?只有藏在夾壁牆裡,終生不敢世人。
這麼一個「寶貝」,還是被民國時期拆牆時發現了。一些仇視明朝的滿清後裔,如獲至寶,趕快刊印。該書的流傳,產生了極壞的負面影響。難怪叫雲海狂卷的網友用八個字對其概括:「胡編亂造,信口雌黃」。
按照《罪惟錄》的說法,魯王朱檀定是一個「花花公子」。應有很多兒女。可實際上,只有一子肇煇,查繼佐的謊言不攻自破。
(五)魯王朱檀的死有他殺重大嫌疑
本人查閱了一下,歷史上有李世民等十位皇帝食過丹藥,中過毒,但沒有一個毒發傷目,更沒出現暴薨。
民國時期小說《童林傳》中有一段描寫。說的是童林任四貝勒弘曆的保鏢時,有一刺客用「閉目金睛沙」對四貝勒下手。據說這種毒藥在江湖上極為罕見。只要噴到臉上,中毒者毫無感覺,但會很快失明、暴死。魯王朱檀會不會中此毒而死呢?
關於魯王朱檀暴薨。「暴薨」就是死的突然,迅猛,急。在兗州與尚寨之間,有個叫陵城的村子。相傳明洪武二十二年,魯王朱檀在尙寨設行宮,常來往其間。一次(臘月的雪夜),餌金石藥中毒,急反魯王府,行至村南石橋而薨。故該石橋稱為「晏駕橋」。朱檀死後停靈於此,故村改名「靈城」。明朝滅亡後,又改「陵城」。我們認為,該傳說並非空穴來風,可信度較高,與《兗州府志》中的「暴薨」相符。
關於朱檀的死因。是食藥過量,藥中下毒,還是受了閉目金沙之毒?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有他殺的重大嫌疑。丹藥殺人疑案,與皇位繼承是否有關聯?還是另有其人?毒死朱檀,是想一石二鳥,還是有其他圖謀?應派得力人去調查呀!
再看朱元璋對這個事是怎麼辦的。「禮官請諡,髙皇流涕曰:父子天恩,然諡法公議也。朕不以私廢公,王輕餌金石藥自斃,可諡曰:荒。」首先,這裡的痛哭流涕,是一個老人失去愛子(特別是嫡子)的悲痛欲絕,失去繼承人的絕望,對朱檀提前來兗州之國的後悔愧疚。認為面對道士的引誘,輕易受騙上當,誤食金石藥「自斃」感到荒唐。暗含著憤恨,這裡的憤恨,是恨鐵不成鋼。
所謂自斃,就是自殺。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朱檀丹藥中毒案下的結論。這個結論看似草率,細分析來看並非簡單。假如兇手或幕後指使人追查到朱標頭上又當如何?難道再殺了朱標?這不中了「一石二鳥」之計嗎?乾脆還是來個「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反正人死不能復生,死人不會說話。勝者王侯敗者寇,來個「自斃」結案吧!然後以公事公辦的姿態,給了個「荒」的諡好。這裡的「荒」是荒唐、惋惜之意,而絕非荒政。至於調查案件的真相,對有關人的追究處罰都沒有提及。這對朱檀,對郭寧妃顯然是不公平的。
(六)關於這個「荒」的諡號
關於「荒」的諡號,官方史料幾乎都有記載,其源頭是永樂時期修的《明太祖實錄》。但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證據應是《魯王朱檀壙志》。但是,不知何種原因,魯王朱檀墓穴中卻沒有找到壙志。從親王、郡王到將軍都有壙志,唯獨魯王朱檀沒有,這又是為什麼?又是一個疑案。不管是《明史》還是《實錄》,不管是《府志》還是《縣誌》,都有可能被篡改。唯獨壙志不能。正像魯王朱以海的死因一樣,壙志發現之前,明史有記載,史學界幾乎異口同音,都說是被鄭成功所殺,一旦朱以海的壙志被發現,馬上啞口無言。因此,對魯王「荒」的諡號,不能輕易的下結論。
一場轟轟烈烈的丹藥中毒案就這樣結束了,這是明太祖拋嫡立庶釀成的苦果。太子朱標一時得逞了,但是,可能是受到良心的譴責,也可能夢中有冤魂前來索命,痛苦的熬過了三個春秋含恨死去,帝位終於與他無緣。朱元璋還不肯罷休,執拗地拋開兒子們,讓其幼孫朱允炆繼承帝位。在魯王朱檀離開的十年後,燕王朱棣就發動靖難之役,不久奪取帝位。一個個決策失敗,一件件事與願違。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固執己見造成的惡果,也是客觀規律對他的懲罰。
(七)按帝王規格下葬顯然是朱元璋對朱檀的肯定,愧疚和補償。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解說道:「朱元璋共有二十多個兒子,對朱檀格外喜愛。從墓葬的規格就可以看出。一般來說,明代帝王陵墓道為27米,親王陵墓道為6米,而荒王陵墓道卻有26米,可以說,如果朱檀不早逝的話,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朱檀是親王,為何要按帝王的規格下葬?我們得出的結論只能是明太祖朱元璋對郭寧妃的安慰,對朱檀的愧疚補償,對其業績的肯定,對自己諾言的兌現。同時也看出在朱元璋的內心深處,確實把朱檀作為皇位繼承人。
五 朱檀在兗州的功績
魯王前來兗州之國,兗州地區政治經濟各方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是兗州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這是有目共矚的。但是,由於歷史原因,有關魯王朱檀功績的官方文字資料保留下來的不多,但關於魯王朱檀的傳說很多。綜合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統領魯國之兵剿匪除霸,創造一個太平盛世。統魯國之兵,「藩屏王室」是魯先王朱檀的主要職責。據說,魯王朱檀之國前,魯國地面上貪官汙吏猖獗,殘匪流寇橫行,倭寇入侵,民不聊生。魯王朱檀之國後,統領魯國之兵剿匪除霸,綏靖治安,創造了一個太平祥和的世界。明萬曆版《兗州府志》記載:「其士風和厚,雍容不事奔競,民亦畏法無狙纊習。」也就是說當官的風氣和藹敦厚,文雅大方而不事於競爭。民眾畏懼法律無有狡猾粗野的習氣。這是其他郡邑所達不到的。這種局面的取得,魯王朱檀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二是以身示範,發展農桑、貿易。明萬曆版《兗州府志》記載:「刺繡、女工自王宮貴室皆競為之,他邑不及也。」《兗州縣地名志》記載,在府城西北五十裡有御用桑園做示範。種桑,刺繡,女工這些活,魯王府的王宮貴室們帶頭比著幹,民間「家家繅絲,夜夜織綢,夜紡車之聲比室相聞」。推動了魯國絲綢業的大發展。絲綢不僅銷往國內,還出口到朝鮮日本、東南亞各國。這也是其他郡邑所達不到的。
三是修橋建廟,整治河道。許震江先生在《兗州明代魯王府·明魯王在小廠村的三大建築》中講了魯王朱檀在小廠村修橋建廟的故事。春夏之交的一天,魯王朱檀帶隨從到軍馬廠。發現村中間的汗馬河洪水泛濫,衝垮了橋梁。他順河沿行走,來到九曲十八彎的「九龍潰」。只見水流湍急,奔騰咆哮。村人告訴他,這裡是「九龍潰」,是龍王的九個兒子在此興風作浪,衝垮橋梁堤岸,阻礙交通,淹沒農田房屋,百姓苦不堪言。魯王朱檀決定治理河道(怎樣治理的文章沒提到),重修汗馬河大橋。為鎮住孽龍,修了兩座廟。為了紀念魯王朱檀的功德,人們把汗馬河大橋親切地稱為「魯王橋」,並有碑文記載。
棗莊市市中區稅郭鎮有個魯王橋村(明朝時期屬嶧縣)。據該村簡介牌介紹,明初,魯王去抱犢崮進香途經該村,見河水泛濫行走不便,便在河上架起大橋,該村因此得名。從情理上說,魯王去抱犢崮進香不應繞道經過此村,如果是去抱犢崮剿匪就順理成章了。據說剿滅盤踞在抱犢崮的土匪後,魯王朱檀登上抱犢崮頂,感慨萬千,將抱犢崮改名「君山」。
《兗州縣地名志》載:「明初郭廷睿隨魯王自安徽遷此居住,在洸水、溪水上建了兩座大橋,村改名高梧橋,後訛為高吳橋.」這個叫郭廷睿的,只是跟隨魯王朱檀前來兗州的一名官員。他建洸水、溪水大橋只是奉魯王朱檀的令旨,前來負責,魯王朱檀才是真正的建橋人。最近,薛城區陶莊鎮魯橋村又發現精美的魯橋石構件,該魯橋相傳為明魯王朱檀所建。魯王朱檀來兗州之國短短四年,目前為止,僅魯國境內發現的,就建了「五橋」「兩廟」,魯王勤政愛民可見一斑。相信隨著魯王文化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發現。
總之,明魯王朱檀是個功績顯著的親王。在他之國的四年中,剿匪除霸,綏靖安民,堅持公平正義。發展農商貿易,修橋建廟整治河道,創造一個官民祥和的太平盛世。其功績應載入史冊。即使發生丹藥中毒案,也瑕不掩玉,正像不能因為李世民食用丹藥,就斷定是荒政的皇帝那樣,朱檀因丹藥案就斷定是荒政。讓人痛心的是:一個「荒」字諡號又冤了朱檀六百餘年。何況這個「荒」字是永樂修史最早出現的,朱棣為了自己帝位的合法性,篡改歷史是人所共知的。《明史》又是清朝編修的,篡改是正常的,查繼佐更是個胡編亂造,信口雌黃的跳梁小丑,抹黑魯王朱以海先人更是其拿手好戲,所撰《罪惟錄》更不可信。最有力的證據應是壙志,而魯王陵卻沒有,這又是一個千古迷案。沒有壙志就不能輕易下「荒」的結論。
天地之間有桿秤,秤砣秤星都是咱老百姓。不管是世代口口相傳、碑刻譜載、還是魯王朱檀留下的桑園、橋梁廟宇等遺蹟(隨著魯王文化研究的不斷廣泛深入,還會有更多的發現。)是任何人篡改不了的。這些都充分證明,明魯王朱檀來兗州之國四年,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這是任何人也抹殺不掉的。
作者 : 朱修堂
排版 : 朱玉建
審核 : 朱氏文化論壇理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