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鄒城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墓,為何稱為明代親王第一陵?

2020-12-27 直鉤釣史

文圖 若愚

明魯荒王朱檀墓,俗稱「荒王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1370--1389年)及其妃子的陵墓。位於山東省鄒城市鄒縣和曲阜縣交界處東北12公裡處的九龍山南麓,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佔地面積約7萬多平方米,共出土各類明代文物1000餘件,是山東省出土文物最豐富的明代墓葬,堪稱明代親王第一陵。

陵區北依九龍山,南與朱山遙遙相望,東、西有臥虎山、玉皇山拱衛,陵前有「白馬」二泉,為白馬河源頭,完全按照中國傳統「風水學」的「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的泗神方位選址營建,整個陵區居高臨下,向陽瀕水,藏鳳聚氣,碧色參天,一派皇家氣派。

魯王即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生於洪武三年二月十七日(1370年3月15日),於同年四月初七日(5月2日)被冊封為魯王,洪武十八年十月二十一日(1385年11月23日)之國兗州府,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1390年1月12日)薨,時年二十歲。

原於洪武年間冊開國元勳信國公湯和之次女湯珍為魯王朱檀妃,但朱檀死時,湯妃沒有生育。魯荒王就位後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僅活到19歲,就中毒身亡,朱元璋得知後又疼又氣,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諡曰「荒王」,魯荒王陵由此而來。在墓地的重要區域,建有明樓,這在其它藩王墓中是沒有的,這估計是明朝初創,而魯王又早逝,沒有相關的制度來約束和規範相關的墓葬,所以建了只有帝才能有的明樓。

該墓墓壙開鑿於山石中,距地表深20餘米,壙內建磚筑前、後2墓室,全長20.5米。由於長年積水,隨葬品保存完好。地宮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長50餘米,墓室全長20.6米,分前後兩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積約1.3萬米,發掘前保存完整。

相傳這魯王,十五歲就藩兗州後,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服丹中毒身亡,僅活19歲。朱元璋得知後又疼又氣,認為他的行為荒唐,諡曰「荒王」,魯荒王陵由此而來。

出土文物有有九旒冕、皮弁、烏紗折上巾和各種絲棉衣物,其中一件長3米、寬1米的布單,用紫紅色棉線和白棉線織成花格,是現存早期棉布的重要標本。有各式各樣的漆木家具,以頂金漆箱的工藝水平較高。最難得的是還保存著1張古琴、3卷絹本畫和7種元刻本書籍。

古琴長121釐米,七弦二柱十三徽,琴身黑漆面裂似蛇腹,背面篆刻「天風海濤」琴名,琴腹有龍池、鳳沼2個共鳴槽,龍池內寫「聖宋隆興甲申□□大唐雷威親」款兩行,說明它是1164年的製品,流傳了 225年後被埋入朱檀墓中。絹本畫中的宋高宗題跋的金粉葵花蛺蝶扇面和元錢選自跋的白蓮畫卷,鈐有元仁宗姊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吉的「皇姊圖書」朱印;另一卷為金碧山水。

這3卷畫上皆鈐有寬邊朱文「司印」2字騎縫印,當是明初收入內府時由典禮紀察司所蓋之印。元刻本書籍有蝴蝶裝的《朱子訂定蔡氏書集傳》六卷三冊,《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傳》三十卷六冊,至正二十二年(1362)武林沈氏尚德堂刻的《四書集注》十九卷二冊,至治元年(1321)彭氏秀家塾刻的《少微家塾點校附音通鑑節要》六十卷二冊,至元二十四年(1287)武夷詹光祖月崖書堂刻的《黃氏補千家注紀年杜工部詩史》三十六卷二冊等。另外,朱檀墓中還隨葬有400餘件手持各種儀仗器具的木俑,雕刻精緻,敷彩鮮豔,衣冠服飾皆有品色,反映了明初的親王儀仗制度。

墓內展示的出土陶俑,明藩王墓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小型陶俑陪葬。在成都的蜀藩王中出土了大量陶俑,並且塑造得形象生動,展示了藩王們的奢侈生活。

相關焦點

  • 魯荒王九旒冕:傳世唯一真品,你以為親王的帽子,只是頂帽子嗎?
    郭寧妃在馬皇后去世後曾經主管六宮事務,正因為如此,朱檀出生之後享受到了朱元璋的超出其他子嗣的寵愛。 14歲時,朱檀與開國功勳湯河的女兒結為夫妻,15歲魯王朱檀與魯王妃前往山東封地。年輕的魯王在山東先是擔任了兗州知府,後又將其封地不斷擴大,他喜歡讀書並廣交名士,這使得朱元璋對其十分欣賞。
  • 魯荒王朱檀:朱元璋親手賜以惡諡,後世子孫羞於提及的荒唐親王
    前言:1969年冬,在山東省濟寧市下轄鄒城市區東北25裡的九龍山之南麓,當地群眾正在開挖防空洞之時發現一座古墓。1970年春至1971年,山東省博物館和濟寧市考古工作者對該座古墓地宮進行發掘,確認該墓主人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魯王朱檀。魯王墓中共出土各類隨葬品1100餘件,經修繕後於1988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
  • 鄒城農民上山挖洞,卻發現明朝第一王陵,專家:這件寶物價值連城
    ▲山東鄒城九龍山這座陵墓位於如今的山東鄒城九龍山,墓主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朱檀之母郭寧妃很受朱元璋寵愛,還曾一度掌管六宮事務,因此朱檀幼時也深受父皇喜愛,出生還不滿兩個月就被封為魯王,封地位於山東兗州。
  • 探索發現之大明魯王朱檀
    大明魯王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十子,是前來兗州之國的第一代親王。由於種種原因,六百年來人們對魯王朱檀的評價眾說紛紜。
  • 山東國寶故事|九旒冕:欲戴此冠,必承其重
    九旒冕檔案年代:明代初期祖籍:山東鄒城與曲阜交界的九龍山南麓的魯荒王陵尺寸:高18cm,長49.4cm,寬30cm收藏單位:山東博物館國寶留言:我不是一頂簡單的帽子收藏在山東博物館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十子魯荒王朱檀的九旒冕,是目前我國唯一一件存世的明初冕冠實物,穿過600多年的時光,我們依舊能夠從這頂高貴的帽子中窺見當年的皇家威嚴。荒唐朱檀曾是朱元璋愛子唐代詩人王維曾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其中「冕旒」是帝王的代稱,可見「冕旒」已經超出了一般服飾的範疇,成為了權力的象徵。
  • 魯王朱檀犯了什麼錯,朱元璋要對他施以髡刑,讓他受辱?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頗具爭議性,後人對他褒貶不一。讚揚他的人,認為他為推翻元朝的殘酷統治,恢復漢人江山立下了不世之功。批評他的人,則說他為人殘酷,大殺功臣,不是一位好皇帝。而朱元璋除了對大臣心狠手辣外,對於自己的兒子也毫不手軟。他曾將自己的第十子魯王朱檀頭髮剃光,讓朱檀淪為笑柄。
  • 國寶魯王九旒冕:全國唯一一件,背後是20歲短命親王的荒唐一生
    魯王九旒冕(明) 這件魯王九旒冕,1971年出土於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魯王朱檀墓,目前館藏於山東博物館,它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朝初年親王冕冠實物
  • 歷代明魯王墓考證
    洪武年間由於子孫繁衍數眾,為加強對各藩王宗親的管理,朱元璋命宗人府給各親王世系擬二十字的行輩,並規定凡各藩王子孫出生,即由宗人府依世系之序擬定名字。魯王府世係為「肇泰陽當健,觀頤壽以弘,振舉希兼達,康壯遇本寧」共二十世(《明史·諸王表》)。        明太祖第十子朱檀被封為第一代魯王。朱檀,洪武三年(1370)郭寧妃生。
  • 明代魯王,魯王府.
    朱檀朱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子。他生於洪武三年(1370),出生兩個月即被封為魯王。朱元璋對這個小兒子十分喜歡,封王后他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同時也代襁褓中的朱檀行祭告魯國山川之禮。祭告碑文中說: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駐金陵,於今十六年。枝葉茂盛,子孫十有一人。已命長子為太子,其餘幼者,於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
  • 朱元璋將兒子朱檀處「髡刑」,兒媳處凌遲,他們到底做錯了什麼?
    雖然髡刑不像其他肉刑會讓人感覺到疼,也不會將人折磨到死,但精神受到的折磨不亞於讓他死,統治者一般也不會輕易用髡刑對待犯人,除非是非常生氣,歷史上朱元璋就對他的愛子朱檀施以髡刑,朱檀究竟是做錯了什麼讓朱元璋不念父子之情施加這麼重的刑罰?
  • 魯王九旒冕:19歲命喪黃泉的「荒唐親王」的「烏紗帽」
    在山東博物館,藏有迄今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親王冕冠。它用9道旒、162顆寶珠象徵親王的尊貴地位,同時表示與皇帝的尊卑之分。它的形制,寄寓著明代帝王對國家長治、政治賢明的期望。這件鎮館之寶屬於朱元璋的第10個兒子——魯荒王朱檀。
  • 朱元璋的「鞋拔子臉」,不是醜化,是「龍形」
    魯荒王朱檀墓出土了兩頂烏紗折上巾,形制基本相同,都由「前屋」、「後山」和折角三個部分構成,所用材質稍有區別,一頂以竹篾絲編成六邊形網格狀胎,邊沿襯鐵絲,內外髹黑漆,內襯與外裹之物皆已朽盡,冠後折角用鐵絲彎成輪廓,所附織物亦已不存。另一頂內外都用烏紗製成,髹黑漆,邊沿亦襯鐵絲,折角內襯多層麻布片,外裹織物已朽。
  • 炸山採石炸出明代魯王墓,出土碑文已經證實,清朝改了明史
    炸山炸出明代魯王墓,根據出土碑文,清朝更改了明史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國家。許多歷史書籍都記錄了這一深刻而悠久的歷史。但並非所有的歷史記錄都是完全正確的。隨著考古工作的發展,許多舊的歷史記載被推翻。眾所周知,明朝被認為是歷史上最硬氣的王朝。
  • 明代出土玉圭的類型
    建國以來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圭,就是大明王朝恢復漢制的一個實物例證。作為禮儀用玉的玉圭,早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商周時進一步系統化,以後歷代傳承,到明代盛極一時。現就各地明墓出土的玉圭,從形狀、紋飾上作些比較、分類。圭的源流及其發展圭是一種扁平長條形玉器,據形狀與裝飾可分為平首圭、尖首圭、谷紋圭等,有學者將圭稱為符節器。
  • 親王墓出土的珠寶堪比皇陵,墓主身份曝光,原來是一對千古絕戀
    一般來說,有盜墓賊「光顧」過的古墓,為了將文物損失降到最低,考古專家隊伍會組織搶救性發掘,2001年,湖北就有一個明朝親王墓差點被盜墓賊破壞,據說這是一個明代的一個親王的合葬墓,那麼墓中這兩人的身份究竟是誰呢?
  • 慶靖王朱栴:寧夏文化的奠基人,明代唯一可以外出避暑的親王
    當然在明代一般都稱為寧夏,直到清代雍正朝以後,銀川一詞才逐漸被用來取代寧夏府城。解放街,位於銀川市的經緯線中軸點上,1981年以鐘鼓樓為界,分為解放東街和西街。在解放東街和羊肉街口北側,是明代真寧郡王府和賞芳園的舊址。過羊肉街口向西,街南側為慶王府後花園:康園。至於慶王府主體建築,則位於寧夏鎮城南薰門內(今銀川市中山南街西)。
  • 朱元璋十九歲兒子煉丹求長生,藥引子太殘忍,朱元璋懲罰方式絕了
    更是不崇信什麼神丹妙藥,不過有一點有趣的是朱元璋雖然反對道教神鬼論,但自己依然靠道家思想修身,這不得不說是朱元璋身上的過人之處。而御史所說的魯王,正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朱檀,他的封地就在今天山東一帶。在當時兗州是富庶之地,朱元璋對待這個十子也是格外喜愛,便讓他前往魯地。也許是富貴的生活,讓朱檀沉迷,他想著如何能延年益壽,久享富貴。
  •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專題講座18日下午省博開講啦!
    「衣冠大成——明代服飾文化展」要開講啦!10月18日下午14:00-15:30,由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先生帶來的「承前啟明:朱檀墓出土龍袍在中國服裝史上的地位」專題講座,即日起面向廣大觀眾開啟預約。自9月29日展覽開展以來,很多小夥伴已經來到山東博物館打卡了這個網紅爆款展覽。通過這個展覽,觀眾不僅可以觀看那些珍貴的明代服飾,更能通過面料展示、3D數字投影等展區親身體驗服飾的質感和紋飾的華美。在看過展、帶著精美的文創回家之後,展覽還給大家帶來了更加豐富的講座活動,讓您可以深入了解明代服飾的技術發展和文化內涵。
  • 秦檜家族墓出土,專家看到墓頂上的盜洞,為何說是明代盜墓賊幹的
    當古墓封土被挖開後,考古專家看到墓頂石板的盜洞,當即脫口而出道:「這是明代時的盜洞」。考古專家為何一口咬定該盜洞是明代時期的盜洞?他們究竟有何依據?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明代魯王世系:首代荒王嗑藥而死,末代魯王卻為大明戰到最後
    一、初代魯王:嗑藥而死的荒唐王爺 1370年也就是朱檀被封為魯王的同一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曲阜孔廟進行祭拜,同時也是在祭拜的文章中朱元璋說:「為第十子檀建國於魯國,內山川之祀,王實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詞以奉神,其詞非必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歉,今朕以詞實告,遣使齎香帛,陳牲醴,申祭告,惟神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