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向黨,一心為民;英雄無言,歷史有痕。
戰爭年代,他轉戰大半個中國,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和平時期,軍人本色不改,建設家鄉,勇挑重擔,深藏功名,無私奉獻。
赫赫戰功和平凡質樸,在他身上形成巨大反差,又自然融為一體。65年,變化的是崗位,不變的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本色。他就是「張富清式」的傳奇人物——遼寧省海城市95歲的老兵張貴斌。
本期視點,讓我們走近這位深藏功名的英雄老兵,追尋他的奮鬥足跡,感悟他豐富而深刻的內心世界,從老英雄身上感受崇高、汲取力量。
深藏功名65載的背後
——探尋塔山阻擊戰英雄老兵
張貴斌的精神世界
■中國國防報記者 孟凡利 趙 雷
遼寧省海城市供電公司舉行張貴斌先進事跡報告會。楊青 攝
如果不是一次退役軍人信息採集,他的故事可能依舊無人知曉,會繼續和那些默默無聞的無名英雄一樣,鮮有人知道,少有人關注。
英雄是點燃夢想的火種,是照亮人生之路的光芒。走近英雄,就是走向崇高。在遼寧省海城市,見到95歲的英雄老兵張貴斌,記者很難將眼前這位平凡普通的老人與慘烈的戰鬥聯繫在一起。然而,當他露出身上一處處的傷疤和箱底一枚枚軍功章時,那段已經模糊的歷史才漸漸清晰地呈現……
淡泊名利、甘於寂寞的精神品質深深植根老英雄的心靈深處
往事並不如煙。採訪,從張貴斌向記者展示的一枚枚軍功章開始——
「這個是塔山阻擊戰的、這個是解放東北的、這個是解放全國的……」雖然臉上鐫刻著深深的皺紋,但老人精神矍鑠、身板直挺、聲音洪亮。
細數這些珍貴的軍功章,講述厚重的人生經歷,一個個珍藏在腦海中的細節撲面而來——
1948年,鞍山解放後,家住海城西柳鎮小碼頭村的張貴斌,懷著解放窮苦人民、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的願望,告別新婚的妻子,毅然選擇參軍,第一仗就趕上塔山阻擊戰。
「7天6夜的戰鬥,打得太慘烈了,全連120多人最終只活下我們3人……」張貴斌回憶塔山阻擊戰時的情景,聲音哽咽了。
由於在作戰中表現英勇,張貴斌立大功一次。1949年,作為戰鬥英雄代表,他和戰友在北京接受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也是在那一年,張貴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之後,張貴斌隨部隊轉戰南北,又多次立功。因常年作戰,加上腿部舊傷復發,老人多次住院治療後,不得不離開部隊。雖然當時組織上準備安排張貴斌到廣州海關或漢口公安局工作,但他選擇回家鄉支援建設。
1954年,張貴斌回到家鄉,將軍功章壓到箱底,就連妻子兒女、街坊四鄰也只知道他是個退役老兵。
2017年,張貴斌所在的單位國網鞍山供電公司在做退役軍人的專題節目時,老英雄在節目中對戰功也隻字未提。
直到2019年,國家在採集退役軍人信息時,張貴斌才拿出已經殘破不全的立功證書和軍功章。看到這些證書和軍功章時,鞍山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驚呆了,經過反覆核實老兵的立功信息和檔案,一段塵封半個多世紀的英雄傳奇從此揭開。
張貴斌曾獲大功4次、小功4次——看到他的軍功章和證書時,在場的人都驚訝不已。尤其是塔山阻擊戰那張「報功書」,泛黃的紙張邊角已經破損,但上面「最近在塔山阻擊戰中英勇果敢,經評定立一大功,特此報喜」一段文字,仍清晰記錄著這位戰鬥英雄愛黨報國、奮戰沙場的事跡。
一位功勳卓著的戰鬥英雄,深藏功名65年,連身邊的家人和同事都不知道他的事跡。「真沒想到,天天和我聊天的老爺子竟然是戰鬥英雄,他可從來都沒提過,我也是看電視才知道老爺子事跡的。」和張貴斌做了14年鄰居的於浩說,現在看見老爺子從門前經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張貴斌說:「以前不說,因為我不覺得自己是功臣,許多戰友都留在了陣地上,那些犧牲的戰友才是英雄、是功臣啊!現在黨讓說,不能不說,說了也是對黨的忠誠呀!」與功勳榮譽一起被張貴斌深藏心底的,還有他對犧牲戰友的深深思念。
2019年10月,張貴斌來到錦州遼瀋戰役烈士陵園,站在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老英雄獻上一束鮮花,行軍禮的右手久久不願放下。面對犧牲的戰友,他淚流滿面,低聲呢喃:「戰友啊,我來看你們了,祖國強大了,不用打仗了,你們可以含笑九泉了……」
張貴斌參加「遼寧好人」頒獎典禮後,觀看「遼寧好人牆」。苑雙 攝
愛黨報國、無悔付出的高尚情懷熔鑄老英雄的每個工作崗位
「我是一名黨員,到啥時候都不能忘記黨的培養,都得回報黨的恩情。」面對記者的採訪,這是老英雄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從部隊復員,張貴斌主動放棄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鄉參加農業建設,先後任村黨支部書記、信用社負責人、供電所所長、縣農電局物資庫負責人。無論崗位如何變動,他始終都有一個信念:我是黨的一塊磚,東南西北任黨搬。
張貴斌自己不怕苦,可見不得百姓受苦。
1954年,回鄉第一年,張貴斌被推選為小碼頭鄉生產社委員。生產社剛成立,缺東少西不說,人心還不齊,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100元復員費拿出來,買了3匹馬和一輛大車,帶領社員發展集體經濟,增加收入。可自己全家6口人住在3間草房裡。
「街坊鄰居都打心裡敬佩、信服他,因為,啥事他都替大伙兒著想。」50多年過去了,老鄰居王素清談起這件事時,還是滿口稱讚。
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使命擔當,貫穿於張貴斌工作過的每個崗位。
1964年,張貴斌來到海城農電局西柳供電所當會計,他堅持原則、嚴格要求,每筆帳目都清清楚楚。西柳供電所距農電局15公裡,張貴斌經常騎自行車去局裡辦事,因為腿上有槍傷,騎車相當吃力,每次都是咬牙挺著,一個來回就要3個多小時。寒來暑往,一幹就是6年。為了保證資金安全,他自製了一個錢褡子,把現金捆在身上,總能一分不差地將往來款送到、領回。
在供電所任所長時,正趕上海城農電局對農村電網進行改造,西柳供電所的電網建設和改造任務十分繁重。作為電力行業的新兵,張貴斌刻苦鑽研,努力學習電工技術,很快就掌握了所需的技能。張貴斌帶領全所職工參加會戰,吃住在施工現場,每天在工地上抬電桿、架線路,一個多月沒有回家。
「那時候,沒黑沒白地幹活,大傢伙兒熱情都很高,累是累點,可看到鄉親們家裡燈泡亮了,咱心裡也亮堂了。」如今,說起這些,張貴斌仍然抑制不住興奮和激動。
那些年,他抱定了「為人民服務不算苦,再苦再累都幸福」的信念,幹一行愛一行,換一崗興一崗,在每個平凡崗位上勤奮敬業,做出不俗成績。再後來,張貴斌到縣農電局物資庫工作,主要負責從火車站接運器材。一列車的電桿電線變壓器,靠人拉肩扛裝上馬車,一幹就是10多天。張貴斌與同事趕著馬車去車站接貨,經常後半夜才能回到家,但在張貴斌的帶動下,大傢伙兒從沒有過怨言。
1978年,張貴斌離休。當時,正值物資庫擴建,海城農電局返聘張貴斌負責擴建工程。「30多年前,物資存放全靠記帳,那可是良心活兒,大家都認為張貴斌是最合適的人選。」國網海城市供電公司負責人說,心中裝著群眾,唯獨沒有自己,老英雄的精神品格是植根心靈沃土的鮮活教材。
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光榮傳統涵養老英雄代代相傳的優良家風
「這是老英雄的家嗎?」
2019年深秋的一個周末,瀋陽幾名大學生前來探望張貴斌,他們很難相信眼前的一切是真的。張貴斌和93歲的老伴丁鳳珍住在一個車庫改成的房間裡,剛過30平方米,連個廚房都沒有,一日三餐,都是女兒做好送過來。
看到一個箱櫃已經用了43年,床鋪因為空間狹小不得不卸掉床頭。一位來自農村的女學生感慨不已:「在鄉下都很少見到這種箱子了!」她一邊抹著眼淚,一邊拍下一張照片上傳微信朋友圈,還附上了這樣一句話:「這是老英雄的家,難以置信,但千真萬確。舊箱櫃裝的不僅是衣服書籍,更是一名老兵對人民軍隊優良傳統的秉承!」
簡衣素食,清貧自樂,對張貴斌來說,已經內化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精神理念、一世人生追求。兒女們成家後,他要求必須設立支出帳本,記錄下每天的花銷。然後,定期拿給他檢查,發現哪些花銷是不必要的,他就提出建議,並要求在日後生活中改進。
二女兒張英告訴記者,姐弟幾個從小都要幹活,吃飯掉個飯粒都得撿起來吃掉。父親一輩子儉樸,近乎吝嗇,但父親留給我們的良好家風,讓我們一家4代人受益匪淺。
學生們後來才知道,張貴斌喬遷新居還曾引出一段佳話:海城市政府十分關心這位老英雄,決定給張貴斌購買一套高檔小區新樓房改善他的居住條件。於是,相關單位找到老英雄的兒女,表示想提供一處新住房,讓家人陪他去挑選。
沒想到,相關部門在徵求張貴斌意見時,老英雄表示:附近小廣場旁的那個回遷小區就行,面積不用太大!大伙兒勸他再考慮考慮,最終都拗不過他。2019年底,市政府在某回遷小區為張貴斌購買了一套建築面積為68平方米的兩居室二手房。
「與犧牲的戰友比,我得到的夠多了。我老了,不能做啥貢獻了,但你們不能忘本,要牢記黨和國家的恩情,多做貢獻。」在喬遷新居當天的飯桌上,張貴斌跟兒女說,要記住,一切都是黨和國家給的。
好家風是最大的財富。張貴斌擔任信用社負責人時,有一次,信用社需要招錄新人,在外人看來,自家子女是「近水樓臺」,但張貴斌卻向信用社推薦了別人。「他家條件不好,比咱家過得困難,雖然咱家孩子也符合要求,但讓咱孩子進來的話,別人怎麼看我這個共產黨員?」張貴斌這樣向妻子解釋。
在家人心中,張貴斌始終就是那個怕給組織添麻煩的共產黨員。二女兒張英告訴記者,父親經常教育他們,「要靠自己的本事謀生。我沒有能力給你們找出路,更不會用公家的權力去為你們謀私利」。
張貴斌的4名子女中有1名是工人,其餘都是普通農民。「不能總計較個人得失,任何時候都不該居功自傲,更不該向組織提特殊要求。」樸實純粹的張貴斌給兒女留下的,是一筆珍貴無比的精神財富。
時下,有些人熱衷於個人享受,追求奢華生活。然而,張貴斌卻堅持「夠用就行,和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我過上這麼好的日子,還享受國家待遇,得到的太多,不該再要求什麼了。」
這幾年,張貴斌因病常住院,他是離休幹部,住院費能全額報銷,可以住好的醫院,也可以住時間長一點,可他從來都是剛感覺好點就出院。他跟子女們說:「我都好了,就別浪費國家的資源了。」
2019年10月1日,張貴斌早早就起床了,穿上軍裝,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
「犧牲的戰友沒有等到今天的好時光,我要替他們好好看看我們的國家,看看偉大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憶苦思甜,張貴斌感慨萬千,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張貴斌和老伴一直關心武漢疫情防控情況。那天,二女兒張英發現,老父親看到全國各行各業的人衝鋒在疫情防控一線新聞實況時,幾滴熱淚沿著老人的皺紋流了下來。透過那焦慮的目光,女兒讀懂了老父親萌生已久的願望:「爸,你是不是想捐點款?」「是!是!」當張貴斌肯定地回答後,全家人一致同意老人的這個決定。2月5日,張貴斌將積攢的1萬元錢生活費交到國網鞍山供電公司領導手中,委託他將這筆錢捐給武漢。
「眾人拾柴火焰高。作為一名老黨員,我想為抗擊疫情貢獻一點自己微薄的力量。大家擰成一股繩就一定能戰勝疫情。」說話間,張貴斌眼裡明亮了起來。
這,就是英雄張貴斌,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本色!
從張富清到張貴斌,
我們讀懂了什麼
■秦 喆
燦爛星空,有的星宿默默燃燒,很久以後,它的光才進入我們的視野,成為我們仰望的坐標。95歲的老英雄張貴斌,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被大眾熟知……
戰爭年代,他轉戰大半個中國,衝鋒陷陣,保家衛國,屢立戰功;和平時期,他不改軍人本色,深藏功名,建設家鄉,無私奉獻。赫赫戰功和平凡質樸,在他身上形成巨大反差,又自然融為一體。
英雄無言,是何等崇高的境界;英雄無名,該是多麼大的遺憾。細細品味張貴斌的人生故事,不禁讓人想起了另一位英雄老兵——「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張富清,徵戰沙場屢立戰功,卸戎裝歸鄉隱功名。一南一北,張富清與張貴斌,這兩名相隔千裡、年紀相仿的老兵身上,有著太多共同的閃光品質:面對榮譽,他們淡然以對,心中滿懷的是對已故戰友的思念和對新時代幸福生活的感恩……
從炮火硝煙中走來的他們很少計較得與失。一時間,從地方到軍營,從一座城到全中國,感動在悄然傳遞,思索也愈發深刻。
為何衝鋒無畏,卸甲無求?張富清如此回答:「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友,有好多都犧牲了。他們才是英雄,他們才是功臣!我有啥好顯擺的……」張貴斌這樣說:「相比於犧牲的戰友,我很幸福。作為一名黨員,對照黨章,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這些其實不算什麼……」
一樣的選擇,折射同樣的精神境界、同樣的信仰——他們是老一輩革命軍人、共和國大廈的奠基者,他們信仰光明,因為他們歷經黑暗。這種對光明的珍視、追尋和捍衛,是每一個歷經苦難的中國人共同的追求。
英雄無言,本色閃光。感悟張富清、張貴斌的精神世界,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他們深藏的是功名,顯露的是一名老兵、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初心。對他們來說,名利從來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標尺,他們一生遵循的,從來都是為黨分憂、為國奉獻、為民服務。
一個人也好,一個政黨也罷,最難得的就是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我黨我軍歷史上,從來不乏張富清、張貴斌這種淡泊名利的開拓者、拼搏者、奉獻者。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少曾立下赫赫戰功的老兵隱姓埋名、獨自承擔來自家庭的不幸或身體疾病的困苦艱難,不居功自傲,不伸手苛求。
每一個老兵,都不平凡。這些老兵,服役時,是軍隊棟梁;退役後,是中國脊梁。只要脊梁不彎,就沒有扛不起的家國天下。正是那一顆顆計利國家、無私忘我的心,寫就頂天立地的大我人生。這種計利當計天下利的名利觀,是強國強軍的精神火炬;這種任憑歲月磨蝕,樸實純粹的初心滾燙依舊,是每一個共產黨員共同的追求。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是一陣子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張富清、張貴斌平凡而偉大、普通又崇高的人生故事,體現了信仰與堅守、奮鬥與奉獻的豐富內涵。他們的事跡給人啟示:沒有平凡的事業,只有平凡的人物,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他們滿懷赤誠和信念從事不平凡的事業、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業。莫道無名,人心是名。超越一己得失的考量,遵從崇高使命的召喚,人人皆可成為他們。
英雄就是革命火種,沒有英雄的引領,個體的力量就難以凝聚,前行的方向將難以看清。在物質時代的今天,老英雄所體現出的不怕犧牲、艱苦奮鬥、淡泊名利、奉獻終生的崇高品質,應是新時代高揚的主旋律。這種品質有超越個人和家庭的大愛、看淡名利和得失的胸襟、跨越時空和生命的追求。讀懂這些,也就讀懂了老兵的初心本色;讀懂這些,我們更覺肩頭使命如山……
(作者系遼寧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