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在歷史課本裡的人物長什麼樣?晚清總理衙門高官大揭秘

2021-02-23 北京日報舊京圖說

 北京東單、建國門之間有一條僻靜的小胡同——東堂子胡同。這條胡同雖然表面上不起眼兒,但晚清許多重大事件都曾以此為舞臺,因為清代總理衙門就曾設在這裡。

  1860年,清政府與英、法兩國籤訂《北京條約》後,恭親王奕訢上疏鹹豐帝稱:「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後,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於是,成立一個替皇帝和洋人打交道的機構,被提到日程上。次年1月,恭親王奕訢、 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接管以往禮部和理藩院所執掌的對外事務。經鹹豐帝批准,同治元年二月(1862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立(簡稱總理衙門),辦公地點就在東堂子胡同原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

總理衙門的第一進院落,可見二道門前的牌坊上寫著「中外禔福」,攝於1870年代。

 總理衙門的組織形式仿照軍機處設置,由一名親王總領,即為首席大臣,下設大臣、章京兩級職官。總理衙門首席大臣只有兩任,分別是恭親王奕訢和慶親王奕劻。

在總理衙門官員的設定上,清廷很講究滿漢平衡,章京一級職官中滿漢官員數量一直保持對等。這種平衡就連曾給總理衙門官員們拍過照的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也能看出來。他在《中國與中國人影像》一書中寫道:「總理衙門裡的大臣在職位的分配上十分均衡,寶鋆是一名滿族尚書、董恂是掌管戶部的漢族尚書,沈桂芬是兵部的漢族尚書,毛昶熙可能是工部的漢族尚書……」

湯姆遜還發現,文祥、寶鋆、沈桂芬三人比其他總理衙門官員地位更高,因為他們和恭親王一樣,也是軍機處的成員。其實,在總理衙門任職的許多官員,同時也在軍機處任職,由此可見主管中國內政、外交大權的核心層,其實是一班人馬。事實上,晚清40年,清政府面對的主要威脅都來自外部,所以總理衙門不單是一個外交部門,實際上已經成為清政府的重要決策機構。

起初,總理衙門只負責主持外交與通商事務,後來擴大到辦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派留學生等方面,權力越來越大,舉凡外交及與外國有關的財政、軍事、教育、礦務、交通等,都歸該衙門管轄。

總理衙門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1870年,隨著恭親王被慈禧排擠,李鴻章就任北洋通商大臣,許多外交事務由北京的總理衙門轉往天津,總理衙門在外交事務上的重要性有所下降。1901年,在清末新政中,總理衙門正式改為外務部。

    

不管怎麼說,總理衙門在晚清40年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有趣的是,當年曾在總理衙門任職的大臣們,很多都留下了照片,一百多年後我們得以通過這些照片,一睹這些曾左右中國命運的人。

 奕訢 (1833年-1898年)

 道光帝第六子,鹹豐帝同父異母兄弟。他參與創辦總理衙門,曾任總理衙門首席大臣、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奕訢受命為全權欽差大臣,負責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談判,並且籤訂了《北京條約》。自1861年至1884年,奕訢任領班軍機大臣與總理衙門大臣。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慈禧太后指奕訢「委靡因循」,罷去一切職務。1894年奕訢被再次起用進入總理衙門,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初十日病逝。本片攝於1864年,當時奕訢主政總理衙門不久,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


這張是恭親王跟英法聯軍談判時留下的照片,據說當時他不知道洋人對著他的是神馬東西,心想該不是要把我槍斃了吧!一副失魂落魄的模樣。再加上他當時初出茅廬只有30出頭,一副青澀的模樣,與上張春風得意形成鮮明對比。

這張照片攝於1870年代,那時候正是恭親王事業的頂峰,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穩重,見過大世面的中年男人。面對鏡頭目光堅毅篤定,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不過,幾年以後他就在權力最巔峰被慈禧拿下了。

奕劻 (1838年-1917年)


        愛新覺羅氏,道光三十年(1850年)襲輔國將軍。鹹豐二年(1852年)封貝子,鹹豐十年(1860年)進貝勒。同治十一年(1872年)加郡王銜。光緒十年(1884年)管理總理衙門,光緒二十年(1894年)封慶親王,光緒二十七年,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仍由奕劻主持。民國後,他與兒子載振遷居天津英租界,1917年病逝。本片攝於1900年,當時正面臨八國聯軍入侵的危局,慶王一副喪魂落魄的樣子。

沒想到吧?慶王年輕時也是帥哥一枚,老了以後像被吸乾了一樣,只能說行政工作勞心啊~~

慶親王拍照似乎一直找不到焦點,總是兩眼發直,不知道看哪兒!


寶鋆 (1807年-1891年)

    索綽絡氏,字佩蘅,滿洲鑲白旗人。同治時,任軍機大臣,並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體仁閣大學士。同治十一年(1872年),調任吏部尚書,次年兼翰林院掌院學士,以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光緒十年(1884年),恭親王遭到慈禧太后罷黜,寶鋆也受到牽連,詔書中不客氣地寫道:「寶鋆入直最久,責備宜嚴,姑念年老,特錄前勞,全其末路,以原品休致。」寶鋆退休後,與恭親王居西山遊覽唱和。本片攝於1871年,寶鋆當時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但是仍顯得十分精神。

成林 (?-1879年)

    字竹坪,滿洲鑲白旗人,鹹豐五年(1855年)中舉人,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後,他跟隨大學士桂良辦理撫局事宜。次年被遴選為總理衙門章京,而後任總理衙門章京上行走。同治二年(1863年)補員外郎,並因筆帖式任內緝獲匪犯敘功,賞戴花翎。同治八年(1869年)升光祿寺卿與總理衙門大臣上行走。光緒四年(1878年)獲授總管內務大臣,次年於任內去世。本片攝於1871年。

☜ 沈桂芬    (1818年-1881年)


    字經笙,江蘇吳江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進士,與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等人同年。同治八年(1869年)起任總理衙門大臣。本片攝於1871年,圖左為沈桂芬。

董恂    (1810年-1892年)


    字忱甫,號韞卿,江蘇揚州府甘泉縣人。同治元年(1861年)入總理衙門任全權大臣,奉命與美國、俄國、英國、比利時等國籤訂通商條約。光緒八年(1882年)退休,十年後在揚州病故。圖中為董恂。

☞  毛昶熙    (1817年-1882年)


    字旭初,河南武陟人。同治八年(1869年)授工部尚書,在總理衙門行走。同治十一年(1872年)調吏部尚書,後曾陸續擔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尚書等職,光緒八年(1882年)卒。圖右為毛昶熙。

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寶鋆、文祥,總理衙門大臣成林(右起)

文祥 (1818年-1876年)


    瓜爾佳氏,字博川,盛京正紅旗人。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進士,入工部。鹹豐八年(1858年)升為內閣學士,同年任軍機大臣行走,次年正式升為軍機大臣。1860年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期間協助桂良、奕訢與各國進行交涉,參與了總理衙門的建立提案。直到光緒二年(1876年)去世,他一直擔任軍機大臣和總理衙門大臣之職。著名歷史學家蔣廷黻將其視為與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列的「五大領袖」。本片攝於1864年,當時他已經是一個中年人的形象了。

攝於1870年代的文祥

 圖文 | 徐家寧

相關焦點

  • 權力的遊戲——清廷高層政治鬥爭視角下的總理衙門
    在面對「此三千餘年一大變局」之時,清廷被迫在政府結構上做出調整,總理衙門即誕生於此背景之下。作為新生部門的總理衙門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捲入了清廷高層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梳理這段歷史,我們不僅可以一窺清廷各股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也有助於進一步理解晚清時期的政局走向及其邏輯。
  • 我們的大家 | 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探因
    二十世紀初,清廷設立專管外交的外務部,已成為歷史的必然,這是因為:首先,總理衙門並非專辦外交的機構,但凡與外洋有關的一切事務皆歸其管轄。1898年9月13日,刑部郎中沈瑞琳曾指出:「夫銓敘之政,吏部主之,今則出洋大臣期滿,專由該(總理)衙門請旨;海關道記名,專保該衙門章京,而吏部僅司註冊而已。
  • 戊戌政變時晚清三名高官的抉擇
    張蔭桓入獄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金魚胡同賢良寺裡。李鴻章聽到這個消息,忍不住說,沒想到張蔭桓也有今天。金魚胡同裡的賢良寺,前身為康熙帝十三子胤祥的怡親王府。它臨近皇宮、鬧中取靜,再加上寺中住持善交際,賢良寺成為了封疆大吏入京陛見時的首選居所。晚清時期,李鴻章因公赴京時皆下榻於此,後來更是習以為常。
  • 1864年,不懂英語的晚清高官翻譯英文詩,讀著好像哪裡不太對
    晚清才子林紓不懂外語,畢生卻以翻譯西方小說聞名於世。他創作的過程,依賴懂外語的友人口譯,而後他改成符合漢語表達的書面語。其實,這種翻譯模式,早在林紓翻譯活動之前30多年,就已出現在晚清社會。董恂(1807-1892),江蘇揚州人,歷仕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四朝,官至官至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全權大臣。現在大家對董恂這個人已經沒有多少了解,但是他留下了文學史上了第一首英譯漢詩歌,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 【國學文化】人物 | 奕劻:晚清第一貪
    1911年辛亥革命期間,奕劻當了6個月的首任內閣總理大臣,是決定清廷命運的關鍵人物。慈禧在鹹豐年間與其弟桂祥通信,常由奕劻代為捉筆,奕劻雖無學問,卻寫得一手好字,深得慈禧的好感。1884年(光緒十年),慈禧太后罷斥恭親王奕,本無實權的奕劻因緣得接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次年設立海軍衙門,受命會同醇親王奕譞辦理海軍事務。
  • 奕劻小傳:晚清的第一權臣和貪官,斷送了清朝二百年江山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Amber)【1838年3月24日】奕劻小傳:晚清的第一權臣和貪官,斷送了清朝二百年江山
  • 泰恩河上的黃龍旗:晚清海軍外購軍艦小史
    北洋大臣李鴻章在設計了「蚊子船」之後,喬治·倫道爾又設計了有通長水密甲板的無防護巡洋艦,赫德在得知消息後,再次極力慫恿總理衙門購買,中國方面遂於海防專款中調撥款項,購買兩艘,命名為「超勇」「揚威」。這一時期購艦採用的是總理衙門—北洋大臣—駐英公使—阿姆斯特朗公司的操作模式,中國海關的影響力已經被排除在外。
  • 皇甫崢崢:駐英使館與晚清外交轉型
    另一大轉變是到了薛福成任下,他在回國前後很快將其出使公牘、日記與筆記出版,且出版物發行量大。一定程度上,晚清出版業對信息秩序也有顛覆性影響。因此可言信息秩序的變化與晚清外交轉型有很大關係。二、《照會檔案》的性質、內容及利用價值而照會檔案屬另一種文書體裁。
  • 崔志海:近十年來的國內晚清政治史研究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根據馬克思主義對中國近代社會性質的判斷,晚清政治史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完全歸屬於中國近代史學科,並構建起完整的「三次高潮」「八大事件」的革命史敘事體系。有的利用新發現的中外交往信函,探討了庚子之役中總理衙門對外交涉情況,說明總理衙門在庚子之後被裁撤的歷史必然。還有學者就義和團運動中親慶王奕劻和清朝官員李秉衡兩位歷史人物的表現和評價問題進行了有益的探討。
  • 小時候課本裡被吹捧的歷史人物,後來變成了壞人,顛覆了我的認知
    李清照、蘇軾、辛棄疾等人,無不是年幼成名,成長為那個時代聲名赫赫的人物。但這並不是一個永恆的規律,因為高開低走的人生亦頗為常見,要不然又如何會有「傷仲永」存在。在兒時的課本中,我們學到諸多經典的故事與事跡,成為了埋在我們心中一顆小小的種子,靜靜地開花與結果。
  • 日本歷史課本裡10幅我國地圖,與史實有何差異,需慢慢 「品味」
    如果有一方面出現問題,那麼就會出現偏激或者錯誤的情況。 我們從小就接觸全方位的教育,在這一過程中我們通過各學科充分了解了中國,也了解了世界。其實我們也可以走出課本,看看外國人是怎樣看待我們的。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和我們祖國有著很大「淵源」的鄰國日本,以及日本歷史課本裡的10幅中國地圖,請慢慢「品味」。
  • 晚清的官場有多蠢?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答:雖然在歷朝歷代的風雲變幻裡,「蠢出新高度」的「角色」從不少見,但要說「蠢到警鐘長鳴」的人物,卻得說說下面幾位在「落後挨打」的晚清歷史上,看上去「很聰明」的傢伙。隨著鴉片戰爭的喪權辱國,這「糞桶破妖法」的活劇,也成了晚清歷史上一樁出名的「真實笑話」。但實事求是說,別看這過程蠢到家,但楊芳確實已是清軍裡最優秀的人物,他都犯這錯,其他人必然更雷。比如鴉片戰爭慘敗後,籤訂《南京條約》的耆英就給出了雷原因——英軍都是光棍,打起仗來沒家庭負擔,所以不怕死。「比蠢」的一幕,讓多少後人看罷,都了嘆了再嘆。
  • 清末老照片:犯人打板子還被抓住腳,現實的衙門小的不可思議
    古代電視劇裡,普通人要起訴別人,自然要去縣長衙門敲鼓訴苦。而在法庭之上,如果你運氣不好遇到一個吃錢的縣令,一般最後都會被打。與電視劇裡的恢弘衙門不同,現實中的衙門並不是很宏大。在古代封建社會,中了秀才的人可以出庭。圖中的兩個人物應該是那個時代的秀才。
  • 晚清花28.5萬兩白銀買一條鐵路,清政府:我買來就是要拆了它!
    偷梁換柱修鐵路 1872年,英國怡和洋行註冊了「 吳淞道路公司 」,請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麥華陀出面,向上海道臺沈秉成申請購買上海到吳淞之間長14.5公裡、寬約14米的一塊地,稱準備修一條公路。
  • 學生課本裡霍去病沒了、魯迅沒了,可明星們卻出現越來越多,好麼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偶像,他們的偶像更多的是當下炙手可熱的明星,而不是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那些人物本還可以在教學課本上被這些孩子熟識,在古詩詞中、文學經典中親近的他們的靈魂。可是,為了迎合現今的年輕一代,能讓課本更貼近他們,做出了很多編撰改變。前兩年有一則新聞,引起社會上很多爭論,上海一年級的教材把8首經典的唐詩全都刪除。
  • 李鴻章的大改革: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
    在晚清那個國力衰弱,列強霸道的時候,為了拯救大清朝,有位著名的外交大臣殫精竭慮,一生都在為了大清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就是李鴻章。歷史書上的他是籤訂不平等條約最多人,也是為了國家不惜背負罵名的人。曾國藩如今在剿匪前線,李鴻章不能明目張胆地讓皇帝將曾國藩的資產劃撥給自己,只能先從價格等問題說起,說曾國藩委託洋人採購的機器成本太大,根本就沒有把握。李鴻章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強調說,海外採購增加成本的同時,還要派人去海外學習,等學成歸來已經是多年以後的事情了。歐美工業並非全是為了軍工,民生日用品也已經工業化了。
  • 從「罪人之後」到「鐵帽子王」,晚清巨貪慶王奕劻的逆襲人生
    影視劇中的慈禧 1884年,恭親王勢力被排擠出軍機,奕劻得以接管原由恭親王總辦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並正式晉封為慶郡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清政府的外交機構,奕劻憑藉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身份,逐漸取得了列強的好感,這無疑進一步加重了奕劻的政治砝碼。此外,奕劻還與醇親王奕譞共同辦理新成立的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的相關事務,進一步在軍事方面為自己升遷提供了支撐。
  • 大清帝國的「錦衣衛」——步軍統領衙門
    在洪武朝,明太祖為了對付胡惟庸、藍玉等逆臣,錦衣衛曾經一度被給予偵緝、刑訊和管理詔獄的權力,但隨著胡、藍大獄的了結,錦衣衛也被廢除。到了永樂朝又恢復了錦衣衛衙門並且設立了南、北鎮撫司,賦予了維護京城治安的權力,增加了參與大獄、聽審的權限,其目的主要增強皇帝對司法的影響力。歷史上錦衣衛曾經有過監察百官的時期,但是明中後期就沒有這職能務了。
  • 海外報刊史料裡的晚清:獵奇、政要緋聞和遺失的歷史
    儘管長期以來為史學界所忽視,西方新聞媒體裡記錄的晚清中國,在塵封百年後還是以系列叢書的形式,越來越多地被呈現出來。 「讀者對教科書之外相對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的很好奇,外國人的報紙有個習慣,就是比較重細節,這是我們自己的歷史記載中恰恰最缺的一塊。」趙省偉這樣解釋這兩套叢書受到讀者持續歡迎的原因。其中最新的一本,是《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中國服飾與藝術》,這也是200多年後,法國國務秘書伯丁收藏的上百幅中國主題彩色版畫首次在國內出版。
  • 當軸者滿懷焦慮,無知者堅信不疑 | 晚清1862
    新條約裡不但重申了交涉「皆使用英文」,詞義有分歧須「以英文為準」等規定,還給「暫時附漢文」一事定下了一個三年的期限,要求清廷「酌情於三年內選派中國學生學英文」。待首批學生的英文學業完結,英方即停止向清廷提供外交文件的中文版。內有需求、外有壓力。1862年,恭親王奕訢、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牽頭,終於決定在總理衙門內設立「同文館」,來培養自己的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