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那個國力衰弱,列強霸道的時候,為了拯救大清朝,有位著名的外交大臣殫精竭慮,一生都在為了大清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就是李鴻章。歷史書上的他是籤訂不平等條約最多人,也是為了國家不惜背負罵名的人。
為了改變國運,勢必就要有所改變,改革看來是不能避免的了。既然改革勢在必行;改革沒有浪漫曲。
李鴻章在奏摺一開始大講改革的苦難,甚至提出上海洋炮局的那些機器儘管價值萬金,但是缺的機器還很多,只能量力不斷添置。關於軍事工業的設備問題,李鴻章現在已經盯上了曾國藩。曾國藩如今在剿匪前線,李鴻章不能明目張胆地讓皇帝將曾國藩的資產劃撥給自己,只能先從價格等問題說起,說曾國藩委託洋人採購的機器成本太大,根本就沒有把握。
李鴻章在給皇帝的奏摺中強調說,海外採購增加成本的同時,還要派人去海外學習,等學成歸來已經是多年以後的事情了。歐美工業並非全是為了軍工,民生日用品也已經工業化了。數十年後,大清帝國的民用工業也一定興盛,那個時候商人可以用制器之器追求更大的利益,到時候國有跟民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他的言外之意就是為了提醒同治皇帝,大清帝國的經濟改革一定要集中優勢,通過國有資本控制的軍事工業開始,不要太過分散資源。一旦國有企業在改革中失去了主導地位,等民營企業發展起來,即使銅錢火器這樣的生意他們也會涉足,那個時候國家想要禁止都會很難。李鴻章在上海眼巴巴看著廣東商人、江浙商人依附在歐美商人名下做各種生意,一旦華商跟歐美商人合資造槍造炮形成規模,就會威脅到國家安全,政府到時想管都沒法管了。
正所謂是「取外人之長技,以成中國之長技。」為了大趕快上,李鴻章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不若就近海口,直接買洋人要賣的鐵廠機器,只要價格談好,可立即進行生產。在技術方面要學習歐美人的長處,將歐美人的技術變成中國人自己的技術。這一思路被總理衙門以及改革派人物採納,並上升到大清帝國改革模式:師夷長技以自強。
但是可惜的是,當時列強橫行,西方資本科技發達,就算是再怎麼改革,大清也實在是無力回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