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1.《雷公炮炙論》:凡使漏蘆,勿用獨漏,緣似漏蘆,只是味苦酸,誤服令人吐不止,須細驗。
2.《別錄》:漏蘆,生喬山山谷。八月採根,陰乾。
3.陶弘景:漏蘆,今近道亦有。市人皆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驪。
4.《唐本草》:漏蘆,俗名莢蒿,莖葉似白蒿,花黃,生莢長似細麻,如箸許,有四、五瓣。七月、八月後皆黑,異於眾草,蒿之類也。常用其莖葉及子,未見用根。其鹿驪,山南謂
【拼音名】Lòu Lú
【英文名】Uniflower Swisscentaury Root,Root of Broadleaf Globethistle
【別名】野蘭、鹿驪、鬼油麻、和尚頭、大頭翁、獨花山牛蒡、祁漏蘆、禹漏蘆、龍蔥根、毛頭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祁州漏蘆或禹州漏蘆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Stemmacantha uniflorum (L.)DitTCMLIBich [Cnicus uniflorus L.; Rhaponticum uniflorum (L.)DC.]2.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
採收和儲藏:秋後採收,除去泥土,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1.祁州漏蘆 多年生草本,高(-6)30-100cm。根狀莖粗厚,主根圓柱形,直徑1-2cm,上部密被殘存葉柄。莖直立,不分枝,簇生或單生,有條紋,具白色綿毛或短毛。基生葉有長柄,葉柄長6-20cm,被厚綿毛;基生葉及下部莖葉全為橢圓形,長12-25cm,貢5-10cm,羽狀全裂呈琴形,裂片常再羽狀深裂或深裂,兩面均被蛛絲狀毛或粗糙毛茸;中部及上部葉較小,有短柄或無柄。頭狀花序,單生莖頂,直徑約5cm;總苞寬鍾狀,基部凹;總苞片多層,具幹膜質附片,外層短,卵形,中層附片寬,成掌狀分裂,內層披針形,先端尖銳;花冠淡紫色,長約2.5cm,下部條形,上部稍擴張成圓筒形,先端5裂;雄蕊5,花葯聚合;子房下位,花柱伸出,柱頭2裂,紫色。瘦果,倒圓錐形,長5-6mm,棕褐色,具四稜;冠毛剛毛狀,具羽產太短毛。花期5-7月,果期6-8月。
2.禹州漏蘆 多年生草本,高約1m。莖直立,不分枝或少分枝,上部密生白綿毛,下部疏生蛛絲狀毛。葉二回羽狀分裂或深裂,上面疏生蛛絲狀毛或無毛,下面密生白綿毛,邊緣短刺;基生葉有長柄,葉生矩圓狀倒卵形,長約20cm;上部葉漸小,長橢圓形至卵形,長10-20cm,基部抱莖。復頭狀花序,集合成圓球形,直徑約4cm;頭狀花序長近2cm,外總苞片剛毛狀,基部聯合;內總苞片外層的匙形,先端漸尖,邊緣有篦狀睫毛;內層的狹鞭形至矩圓形,先端尖銳,中部以上有睫毛;花冠筒狀,裂片5,條形,淡藍色,筒部白色;雄蕊5,花葯聚合;子房倒鐘形,被茸毛,柱頭2裂。瘦果,圓形,密生黃褐色柔毛;冠毛長約1mm,下部連合花期7-9月,果期10月。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390-2700m的山坡丘陵地、松林下或樺木林下。
2.生於林緣、乾燥山坡、草叢向陽處。
資源分布:1.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山東、江南、四川等地。
2.分布於東北及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1)祁州漏蘆 根呈倒圓錐狀圓柱形,有的稍扭曲或扁壓,通常不分枝,完整者長10-30cm,直徑1-2.5cm。表面深棕色或黑棕色,粗糙,具不規則的縱形溝紋及鞭形的網狀裂隙,外層常有剝裂。根頭部膨大,有少數莖基及鱗片狀的葉基,頂端有灰白色絨毛。質羅而脆,易折斷,折斷時皮部常與木部脫離,皮部色澤較深,木部黃白色,呈施射狀,木射線處多破裂,木部中央因朽蝕而成星狀裂隙,顯深棕色。氣特異,味微苦。
以條粗、棕黑色、質堅實、不碎裂者為佳。
(2)禹州漏蘆 根呈類圓柱形,稍扭曲,知短不一,直徑0.5-1.5cm。表面土黃色或灰棕色,粗糙,具縱皺紋,頂端有纖維狀棕色殘存的葉柄維管束。質堅,斷面粗纖維狀,皮部棕色,木部具黃黑相間的菊紋。氣微,味微澀。
以枝條粗長。表面土棕以、質堅實,長短整齊者為佳。
顯微鑑別(1)祁州漏蘆根橫切面:表皮常已脫落,後生皮層為數層至20餘層棕色細胞,壁稍厚,木化及木栓化。韌皮部較被廣大,射線寬。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和呈多股性排列,有時小形導管群將大形導管群分隔成數段,木射線常有徑向裂隙。中央有時呈星狀裂隙,其周圍的細胞壁常木栓化。本品薄壁組中有油室分布,油室周圍的分泌細胞內含黃棕色分泌物。
此外,根頭非腺毛多細胞,木化,完整的長0.5-4mm,直徑20-30μm,頂端細胞甚長,盤曲或折曲,的基部處為5-9個短小類方形細胞;另一有種非腺毛基部扁平,上部有7-8個細胞,每一個細胞長300-450μm。
(2)禹州漏蘆根橫切面:後生皮層黃棕色。皮層細胞4-5列,切微延長,有分泌腔散在,內含棕色分泌物,內歧層細胞單列整齊。韌皮部有許多淡黃色纖維束散在,纖維細胞間隙內充滿深棕色內含物。形成層成環。導和放射狀排列,纖維束散在於薄壁組織中。
【鑑別】
理化鑑別(1)取祁州漏蘆醇溶液(1g/ml)1ml,加1%三氯化鐵試液1滴,產生黃棕色沉澱。
(2)取祁州漏蘆醇溶液1滴於濾紙上,在紫外光燈下觀察,顯亮藍色螢光,再滴加三氯化鐵試液1滴,呈黃綠色,螢光消失。
【炮製】揀淨雜質,去毛,洗淨,潤透,切片曬乾。《雷公炮炙論》:凡使漏蘆,細銼,拌生甘草相對蒸,從巳至中,去甘草淨揀用。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歸胃;大腸;肝經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通乳。主瘡癤腫毒;乳癰;肋腺炎;淋馬結結核;痔瘻;疥癬痒疹;目赤腫痛;痢疾;蛔早腹痛;風溼痺痛;閃腰岔氣;跌打損傷;產後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研末醋調敷;或鮮品搗敷。
【注意】氣虛、瘡瘍平塌不起及孕婦忌服。
1.《日華子本草》:連翹為使。
2.《本草經疏》:瘡瘍陰症,平塌不起發者,非所宜投。妊娠禁用。
3.《得配本草》:氣虛者禁用。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