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如今,身已垂老,心卻依舊在北方的天空,久久不願收回。眼見北方告急,而我卻不能上陣殺敵,唯有「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我用詩滋養生命和思念,每當思念故鄉時,只能抓一把詩解饞,我只能用詩歌守望心中的夙願,只能讓詩歌隨金戈鐵馬馳騁於硝煙瀰漫的搏殺間,用豪邁填補內心的空白。(《陸遊日記》節選)
『人物簡介』陸遊(1125- 1210),字務觀, 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愛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的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人物事略』◎少年壯志陸遊出身於一個有文化傳統的官僚地主家庭。幼年時期,正值金人南侵,他隨著家人逃難,「兒時萬死避胡兵」,嘗盡了顛沛流離的痛苦。父親陸宰,是具有愛國思想的士大夫,和他交往的也多是愛國志士。他晚年回憶當時的情況說:「紹興初,某甫成童,親見當時士大夫相與言及國事,或裂訾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雖醜裔方張,視之蔑如也」(《跋傅給事帖》)。慘痛的經歷和環境的薰陶,從小就培養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少小遇喪亂,妄意憂元元」(《感興》),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壯志。
◎書巢勤學南宋詩人陸遊從小就刻苦勤奮、敏而好學。他的房子裡,桌子上擺的是書,櫃中裝的是書,床上堆的也是書,被稱作書巢。他勤於創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詩,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大文學家。
◎一字之師
南宋乾道八年初春,夔州通判陸遊應詔前往抗金前線南鄭,途經四川梁山(今重慶梁平)蟠龍山時,忽聞山頂鞭炮震耳,鑼鼓喧天。循聲而至,原來是當地官員和山民正在慶祝蟠龍橋落成,鑼鼓喧天。 但見這蟠龍橋像一條蛟龍飛跨山澗,又如雨後的彩虹橫亙天際,如詩如畫,陸遊不禁連連稱讚。 當地官員得知來者是大詩人陸遊,立即捧出文房四寶,恭請他給蟠龍橋寫一副對聯。陸遊略思片刻運腕揮毫,在橋頭石壁上寫下了:「橋鎖蟠龍,陰雨千縷翠;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然後跨馬下山到縣城住宿。
陸遊走後,當地一姓肖的父女走來觀看。女兒肖英姑看完陸遊的對聯,若有所思地說:「此聯不愧出自大詩人之手,只是有一字不太貼切,弱了氣魄。」英姑這無意中一句評論,不多時竟傳到了陸遊的耳朵裡。他聽後大為納罕,思來想去,卻不知哪一字弱了氣魄。次日,陸遊獨自一人來到蟠龍山,直奔肖氏父女所住的蟠龍洞。連喚數聲,竟無人回應。他沉吟片刻,信步走進洞中,原來英姑父女並未在洞裡。陸遊四下環顧,見一塊大石上放著筆墨紙硯,便鋪紙提筆,寫道:「為龍意蟠,洞府未然,不留空下,重見英山,求深何在,女才知返,姑悵去賢。」署上姓名,然後回身走了。
陸遊剛走不久,英姑父女打柴回來,知是陸遊來過。父女倆看著陸遊那文不成文,詩不是詩的文字,經一番琢磨,方破解出這是一首七言詩:「重返蟠龍為求賢,見英未姑意悵然。才女不知何處去,空留洞府在深山。陸遊回到住所,當晚又是一夜沒睡,仍未想出哪個字不妥。
第二天早晨,竟踏露又來到蟠龍洞。英姑父女聽見招呼,忙將他請進洞中。稍事寒暄,陸遊直言向英姑求教,請她指出對聯中哪一字不妥。英姑含著笑道:「大人,奴家乃山野村女,本不敢妄評大人之作。承蒙大人不棄,光臨寒舍,鬥膽直言,不當之處,還望大人指教。」然後侃侃說道:「大人上聯『橋鎖蠕龍,陰雨千縷翠』無懈可擊;下聯『林棲鳴鳳,曉日一片紅』,若改為「一聲紅』豈不更妙?鳳凰叫而旭日升,有聲有色。不知大人以為如何?」陸遊聽罷,沉吟片刻後,連聲贊道:「妙,妙,妙,好個『一聲紅』!真是一字師也!」陸遊心悅誠服,欣然來到蟠龍橋,將「片」字改為「聲」字。
◎文武雙全陸遊自幼就好學,他說「我生學語即耽書,萬卷縱橫眼欲枯」(《解嘲》)。為了實現自己的壯志,他特別注意兵書,詩中屢次提到「夜讀兵書」;同時他還學劍,《醉歌》說:「學劍四十年,虜血未染鍔。」所以他曾這樣自負:「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陸遊十七八歲時便有了詩句,大約二十五歲左右,又從曾幾學詩,在曾幾的指教和積極影響下,更確定了他的詩歌的愛國主義基調,並進一步衝破了「江西派」的樊籠。因此,即使他早期的作品也表現了軒昂豪壯的氣魄。
◎仕途坎坷紹興二十三年(1153),陸遊二十九歲,赴臨安應進士試,主考官陳阜卿取為第一,明年試於禮部,復置遊前列,因名居秦檜孫秦壩之前,又「喜論恢復」,致觸怒秦檜,竟遭黜落。秦檜死後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寧德縣主簿。孝宗(趙目)繼位之初,抗戰派稍得抬頭,他被召見,賜進士出身。他乘機提出了許多政治、軍事方面的建議,積極贊助張浚北伐。但隨著北伐的失利,主戰派失勢,在鎮江通判任上的陸遊,也以「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官居家。
◎報國熱情乾道八年,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他為幹辦公事,襄贊軍務,他從夔州到了南鄭。這是他一生得以身臨前線的唯一機會,急欲殺敵報國的陸遊,十分振奮。他身著戌裝,成衛在大散關頭,來往於前線各地,接觸了愛國民眾,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形勢,出謀獻策,積極準備打擊敵人。他生活在戰士中間,有時射獵深山,親刺猛虎。所有這些火熱的戰鬥生活,更加激發了他的愛國熱情,也擴大了他的詩歌領城,並使他領悟到「詩家三昧」。從現實生活中、從火熱的鬥爭中汲取題材,因而形成了他的宏麗悲壯的風格。這是陸遊詩歌成熟的關鍵時期。為了紀念這段有意義的生活,後來他把自己的詩集題名為《劍南詩稿》。
◎琴瑟相和陸遊20歲時與表妹唐婉結婚,倆人從小青梅竹馬,婚後也是相敬如賓。但是陸遊的母親一直就不喜歡唐婉,逼他二人離婚。在古代父母之命是不可違的,作為孝子,陸遊最後萬般無奈,只得與唐婉分開,兩人另行嫁娶。十年之後陸遊獨自在沈園內借酒消愁,突然看見唐婉和她改嫁後的丈夫,陸遊悲上心頭,正欲離開,唐婉卻給他送來一杯酒。 陸遊看到唐婉這一舉動,體會到了她的深情,兩行熱淚悽然而下,一仰頭喝下這杯苦酒,奮筆在粉牆上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釵頭風》。寫完之後深情地望了唐婉一眼,便悵然離去。
◎分茶遊戲陸遊對江南茶葉,尤其是故鄉茶非常熱愛。他自比陸羽,「我是江南桑薴翁,汲泉閒品故園茶」。這「故園茶」就是當時的紹興日鑄茶。他認為「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汲泉煮日鑄,舌本方味永」。陸遊在詩中還對「分茶遊戲」作了不少的描述。分茶是一種技巧性很強的烹茶遊戲,善於此道者,能在茶盞上用水紋和茶沫形成各種圖案,也有「水丹青」之說。陸詩中反映出,他常與自己的兒子進行分茶,很有生活情致。陸遊在《臨安春雨初霽》一詩中吟道「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詩中表露的閒散和無聊的心境,間接地反映出在國家多事之秋,愛國志士卻被冷落的沉痛的社會景象,也反映出南宋王朝的腐敗和衰落。
◎臨終留詩宋孝宗剛剛即位的時候,決心改變屈辱求和的政策,很想做一番恢復中原的大事業。公元1163年,他任用了一名很有名望的老將張浚做樞密使。張浚決定出兵北伐,並請朝廷發布詔書,號召中原人民奮起抗戰,配合宋軍收復失地。當時陸遊任樞密院編修官,很有文才,張浚就派陸遊起草這份詔書。陸遊熱情支持北伐,可是擔任統帥的張浚缺少指揮的才能。張浚手下的兩名主將又相互猜忌,發生摩擦。宋軍出兵沒有多久,就在符離(今安徽宿縣北)打了一個敗仗,宋軍全線潰退。
北伐失敗,一貫主張求和的大臣在宋孝宗面前對張浚大肆攻擊,還說張浚用兵,原是陸遊慫恿出來的。後來,張浚被排擠出朝廷,陸遊也罷官回山陰老家去了。宋孝宗在金兵的威脅下,抗金決心也就動搖起來。第二年又跟金朝訂立了屈辱的和約,從此以後,再也不敢提北伐的事。陸遊一生渴望的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始終沒有實現。直到公元1210年,這位八十六歲的愛國詩人病重時,還念念不忘恢復中原。他把兒孫們叫到床邊,念了他最後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結語:久已抱病臥床的你,靜靜地坐在藤椅上。初春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屋內的地上,有一絲的炫目。遠方的炮聲的鈍響,把你帶回到瀰漫硝煙的戰場,樓船夜雪,鐵馬秋風,慘烈的廝殺,滿地狼藉,映襯著你爐火般的面龐。千裡挺進,八面戰旗飄揚,滿身的疲憊掩抑不住你內心的喜悅與歡暢。昨夜的殺伐之音尚未散去,今日放逐之命猶未收回。幾度被貶,從臨安到山陰,從山陰到夔州,千裡流逐,只因為你反對屈辱求和。塵滿面,鬢如霜。欲說心事,誰人話悽涼。猛然驚醒,乾枯的眼角,淚痕依稀。屋外傳來孫子的叫聲,勉強支撐著身體,蹣跚至門前,低聲吟誦:「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