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遊是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他一直堅持抗金,也曾奮不顧身地馳騁於沙場之中。可是南宋的那些王公大臣們為了一己之私,寧願偏居一隅、醉生夢死,也絕不願意收復河山、迎接徽欽二帝。壯志難酬,放翁還一再地遭受打擊,不得已只好退隱山林,可是他的凜然之氣卻一直影響後世。
陸遊憂國憂民,他的作品也具有詩聖杜甫的沉鬱風格,同時也充滿大氣磅礴的英雄氣概。吟誦他的《釵頭鳳》,悽婉痴情,也催人淚下;朗讀他的《詠梅》,勢如扛鼎,又衰颯悲戚。
晚年的放翁雖然寄情山水、閒適淡泊,卻依然心繫天下、不忘北方,即使到了人生最後一刻,依然慷慨賦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下面介紹陸遊的兩首詞,筆走龍蛇,悠閒淡泊,更令人心情愉悅。
長相思·雲千重
雲千重,水千重,身在千重雲水中。月明收釣筒。
頭未童,耳未聾,得酒猶能雙臉紅。一尊誰與同。
陸遊晚年隱居於山陰,那裡生活條件簡陋,他卻毫不在乎。有一次辛棄疾特地去探望他,並提出要幫他構築田舍,都被陸遊婉言拒絕。辛棄疾也深知,放翁心裡關心的是前方將士,對自己的物質條件並不講究。
這首詞抒寫了詞人的隱居生活,他首先描繪了自己周圍的環境。山間樹木茂密、雲霧茫茫,既有芬芳的野花,也有調皮的松鼠。放翁白天行走在林蔭小道,鳥兒在歡唱、清溪在高歌,涼爽的山風撲面而來,詞人更感到山林的幽靜。
傍晚時分,放翁又在溪邊灘頭開始垂釣。一輪明月高掛枝頭,絲毫不敢驚擾放翁的雅興,只是默默地陪伴著他。詞人一邊釣魚,一邊沉思,經常忘記魚兒在咬鉤,不過放翁釣的是一份心情,至於晚上是否有美餐下酒,他倒也無所謂。
作者隱居在山水之間,夜來趁著明月垂釣,無比閒適。而且自己鬢髮未白,耳朵不聾,又能喝酒,簡直過著一種神仙般的生活。可是詞人又惆悵地說,一尊誰與同?其中既透露出一種孤寂之感,又表達了對往日沙場奮戰的追憶。
長相思·悟浮生
悟浮生,厭浮名,回視千鍾一發輕。從今心太平。
愛松聲,愛泉聲,寫向孤桐誰解聽。空江秋月明。
陸遊年輕時就胸懷壯志,希望自己不僅可以立功揚名,更能為國盡力。所以他不僅習文練武,而且積極為朝廷出謀劃策。雖然自己的建議總是不被採納,他依然無怨無悔地籌劃著抗金大計。後來他應四川宣撫使王炎之邀,投身軍旅,終於有機會深入到最前線。
可是美好的時光總是那麼短暫,不久幕府解散,陸遊回到後方,再也沒有機會殺敵報國了。如今人到晚年,他更是看淡功名,這些年來不僅感悟深刻,而且逐漸開始「厭浮名」。
在詞人眼裡,那些優厚的俸祿,也好像頭髮那樣輕微。而捨棄了這些,他反而覺得內心平安淡定。
賦閒在家,陸遊剛開始還很不適應,慢慢地,他逼迫自己忘記過去,畢竟一直消沉下去,對身體健康也有影響。於是詞人每天都參加田間勞動,更於閒暇時刻,在野外散步。
「愛松聲,愛泉聲」,表現出他熱愛大自然,並經常物我兩忘。而「誰解聽」,更是傳達出一種孤芳自賞、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品質。最後詞人以景結情,用「空江、秋月」,抒發了一種悽楚、寂寥的悲情。
陸遊的這兩首長相思,閒適淡泊,更充滿了一種幽怨。全文筆走龍蛇,一氣呵成,看似曠達,其實卻深蘊了悲怨和愁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