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2020中國·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大會開幕,國內外目光再次聚焦「最安全城市」南京。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疫情影響下的「大戰大考」之年,這場大會的意義非比尋常。正如大會主題「科技引領變革、智慧賦能未來」所言,作為長三角特大城市、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平安建設領軍城市,近年來,南京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努力推動現代科技與公共安全深度融合,創新指數綜合排名躍升至全球第21位,GDP總量躋身全國10強,為「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注入了澎湃動能。
本次大會由江蘇省政府指導,南京市政府、省公安廳主辦,南京市公安局、市發改委、市衛健委、市應急管理局、市國資委、雨花臺區政府、中國(南京)軟體谷管委會、東南集團以及市消防救援支隊等承辦,南京公安研究院、南京東南智盾產業發展公司等協辦,支持單位有中國人民警察大學、公安部第一研究所、公安部物證鑑定中心、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通信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以及中國信通科技、華為等大院大所和知名科技企業。這既是一場科技盛宴和產業盛會,又是主動融入「六穩」「六保」「四新」大局,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一次生動實踐。
以大會為新起點,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重點圍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條主線」,聚焦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現代化建設實現良好開篇「兩張答卷」,南京正不斷擦亮「最智慧」「最安全」城市品牌,全力打造智慧公共安全「南京樣板」,爭當全國智慧公共安全領跑城市,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最智慧科技護牢「最安全城市」
9月8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南京市公安局治安支隊副支隊長張新寶作為被表彰先進個人,隨江蘇代表團參會。「這份至高的榮譽屬於集體,屬於所有戰鬥在一線防控的人員。」他激動的思緒,又回到大年除夕的前一晚。
是夜,南京1.5萬名警力,3萬多名基層幹部、社工、網格員,還有10多萬名穿紅馬甲戴紅袖章的志願者衝在最前線。收緊入城進口、單位村莊小區封閉管理、篩查擴大、暫停「小診所」……南京密集部署實施系列新措,為疫情防控做實做細做到位再加碼,為全面「阻擊」疫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全面投入疫情的阻擊戰中,「鐵腳板」背後是「大數據」跑路——一套基於多年深厚積澱的公安科技初展「威力」。1月23日,即除夕前一天,南京市公安局牽頭組建了實體化數據研判專班,通過率先開展大數據精準研判,下發重點地區來寧及相關行程史人員1.1萬餘人,為全市整體防控、復工復產大局做出重要貢獻。據悉,南京是全國首批拿出該名單的城市之一。
針對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南京市公安局於2月13日成功上線應用「寧歸來」平臺,並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寧歸來」與「蘇康碼」平臺無縫對接,做到「功能上實現了同規同標,數據上實現了互聯互認」。據了解,「寧歸來」5月份時累計申報人員信息已達850萬人,下發核查2.8萬中高風險地區來寧人員,精準保障復工復產和人員分區分級管控。
「大戰大考」之年,南京「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工作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個戰場「雙勝利」起到重要支撐,這與歷年來對公共安全科技的重視投入和應用創新密不可分。在《「十三五」智慧南京發展規劃》總體框架下,南京近年來制定發布《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十三五」規劃》,從頂層設計入手,各部門、板塊「攥指成拳」,打通「數據孤島」,初步構建了一張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城市公共安全大網。數十萬套視頻監控覆蓋全市,數萬套人臉識別系統自動比對,上萬套智能煙感探頭實時感知火患,智慧感知觸角不斷向基層延伸,構築了城市安全的堅固防線。將數據作為「第一資源」,市大數據中心累計匯集各類數據155億條,全市政務信息化系統上雲率達92.5%,城市安全由最強大腦掌控、向5G時代邁進。
近年來,南京智慧公共安全發展碩果纍纍。南京公安「民意110」獲中國城市治理創新獎最高獎項「優勝獎」,微警務榮獲「全國公安網絡十佳正能量榜樣」稱號,南京智慧工地監管平臺被評選為全國優秀信用案例,交通車駕管服務連續多年被公安部評為全國一等水平。南京被列入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國家生態市,多年位居全國最安全城市前列,連續10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極大地增強了市民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
最安全城市催生新產業高地
相比往年大會,今年的中國·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大會首次以「雲上+線下」雙線並行的模式舉行,雖因嚴格疫情防控對規模有所控制,但大會「含金量」「含新量」更高:智慧公共安全技術與應用、城市安全發展、長江大保護及相關產業發展等高峰論壇話題覆蓋廣泛,兩院院士、專家大咖等「雲」集一堂共謀未來;圍繞5G、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方向,高精尖智慧公共安全成果扎堆湧現,帶領人們提前感知智慧未來的模樣。
運用智慧科技,賦能城市公共安全,南京是先行者。2016年,南京率先在全國成立城市級公安研究院——南京公安研究院。研究院完全實行市場化,運營主體為南京金盾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集產學研於一體的公共安全技術服務產業平臺,也是帶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科技企業的「老母雞」。該院全面參與設計研發了警務大數據、微警務、安檢雲、人像雲、語音雲等30餘個重大項目,在智能警務應用、視頻物聯、信息網絡安全、智能應急裝備等方面已形成豐富產品線,數十項研究成果得到推廣並投入使用。「智慧警務正在讓民警告別『汗水警務』。」南京公安研究院有關負責人舉例介紹,該院研發的智能交通無人機採用油電混合長續航設計,無需依靠飛手操縱,可以從道路旁的「巢穴」飛出,安全巡查、事故勘測、對違章車主空中喊話等功能都不在話下,堪比警方的「千裡眼」「順風耳」。
從自動抓拍、識別和曝光行人闖紅燈,到智能跟蹤交通違法車輛、實施合圍堵截,再到警察佩戴智能眼鏡在街面識別、抓捕盜賊……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錢勝春介紹,近幾年,智慧化已經悄然走進南京公共安全領域。一些充滿未來感的應用場景,有的看起來像極了好萊塢大片。據介紹,南京公安部門目前已搭建「一網一中心三平臺」智慧警務新體系,即公安信息柵格網、警務大數據中心、指揮平臺、警綜平臺、辦公平臺,打造匯聚近2萬億條信息的龐大「數據湖」,「無人警局」、智能辦案中心、智慧派出所等先後上線。
南京對公共安全科技創新的重視和需求,催生了極其豐富的應用場景,直接帶動了大批信息安全等相關產業集聚發展、集群升級。近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連續三年制定出臺以創新為主題的「一號文件」,全方位推進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等「八大產業鏈」發展,整體化打造軟信服務等五大地標產業,創新已成為南京最鮮明的「城市名片」。在這些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很多都與公共安全有交叉和融合。
「以2020年新增的52家新型研發機構為例,11家屬於公共安全領域。」南京市科技局、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南京持續建強智慧公共安全產業鏈條,投入80億元、分兩期建設全國首個公共安全人工智慧產業園,中新賽克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繼落戶,一期入住率達100%,涵蓋了從項目孵化到項目創新、從基礎層到應用層的產業鏈各層級。二期建成後,核心產業規模將達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500億元。
高效能治理助推高質量發展
公共安全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反哺南京城市公共安全水平的升級,有效支撐了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程。用大數據助力平安建設、大數據拓寬治理場景,將現代科技廣泛應用到城市方方面面,南京智慧公共安全城市建設按下「快進鍵」。
「一條魚從江裡遊過,就能捕捉到DNA痕跡」,這是南京揚子江生態文明創新中心的最新技術。憑藉覆蓋長江南京段流域的物聯網系統,「長江生態眼」智慧感知平臺能夠隨時監測水、氣、船、岸實況,利用衛星遙感、超高解析度成像、彩色夜視、物聯網感知、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實時動態採集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相關數據,實現對長江南京段生態環境的全面監測保護。
「水下、岸上、空中全覆蓋,全時空全天候密切監控」,這是南京公安聯合農業、漁政等部門推出的禁捕退捕防控大網。落實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決策部署,南京警方全鏈條嚴打涉漁違法犯罪,全領域源頭治理成效明顯,今年以來共破獲案件135起、抓獲犯罪嫌疑人200名。
在城市管理、食品安全方面,南京公共安全新措頻頻。通過搭建「智慧工地」監管平臺,加強全周期數位化管控,渣土車違規運營等老大難問題實現精準治理;立足市場監管,在全市358家農貿市場建成農產品安全快檢室、205家食品企業建成電子追溯系統,全力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更值得一提的是,南京今年以來屢破大案、命案積案,引得全網喝彩。「盯案不放、不破不休」,民警戴著口罩跑遍半個中國,十天追回1960萬元企業復工款,相關新聞閱讀量瞬間創造多個10萬+;歷經28年不懈努力,南京偵破「1992·3·24」南京醫學院強姦殺人案,成為「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平安建設」的典型案例,引發全國轟動,全網10億人次閱讀點讚……一組統計數據顯示,南京全市刑事發案總量連續6年下降,智慧智能成為平安建設的強勁動力。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南京公安要爭做公安工作現代化的引領者和領跑者,為『創新名城、美麗古都』建設創造更加良好的社會環境。」江蘇省公安廳副廳長、南京市副市長、市公安局局長常和平表示,當前南京正作為全省唯一城市,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2019年9月,公安部確定南京市公安局為全國公安大數據智能化建設應用試點兩家單位之一。南京公安將嚴格按照「五大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四警」戰略,全面部署實施包括科技強警在內的「十大攻堅提升行動」,積極融入市域社會現代化治理,重點聚焦社會公共安全,努力打造智慧警務新生態;南京將堅持與國內最先進城市對標,向世界第一流水平找差距,統籌推進全市公安工作高質量發展,守護青山綠水,護航平安南京,讓廣大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