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茶地圖

2021-02-18 網易新聞

▣ 公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茶葉,是一片區域地理環境的風向標

 


福建寧德市柘榮縣茶園,如同植物牆打造的綠色迷宮。攝影/盧範經

在選住所這件事上,茶樹比人更講究——中國的各大產茶區中,江南丘陵起伏、山明水秀,西南則多高山雲霧、地形多樣,華南氣候溫潤、雨量豐沛。即便是西北,產茶之地如陝西漢中、甘肅隴南,往往也都有山有水,時常被人冠以「小江南」之名。

安徽歙縣高山茶園,已經染上了霜色。攝影/清溪

從整體環境來看,中國的名茶大多集中在北緯30度的「黃金產茶帶」附近,這裡溫度、溼度、光照、土壤等條件都相對適宜。所謂「南方有嘉木」,在喝茶這件事上,南方人相比北方人也更有話語權。

中國部分名茶分布圖。由於篇幅有限,難以一一枚舉,歡迎補充! 製圖/F50BB

而山區的微域氣候,則賦予了茶葉更多生長的可能,從海南五指山下,最早前一年冬至就能採摘的白沙綠茶;到遼寧閭山一帶,突破茶葉生長緯度極限的遼紅茶。名茶與名山相伴,裝點了祖國的壯麗河山。

 

不論南北,愛喝茶的地方,生活都不會太差

河南信陽南灣湖畔溮河港毛尖茶園。攝影/焦瀟翔

中國的茶葉,最早起源於滇、黔、桂交界處的三角地帶。

 

雲貴川地區部分名茶分布圖(景洪概指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製圖/F50BB

這片區域處在雲貴高原的東南部,緯度較低而海拔較高,境內多大山大河,幾乎完美符合茶樹對「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環境的偏好——1980年被發現的距今100萬年的茶籽化石,正是出土於貴州晴隆、普安二縣的交界處。

 

這裡是茶葉的故鄉,同樣也是除海南以外,茶葉最早上市的地方。

 

貴州湄潭的採茶工。攝影/李若漁

貴州,是山地丘陵面積佔總面積92.5%的「山地大省」,且受季風影響雨量極為豐沛,號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仿佛為茶樹量身定做的環境,讓貴州擁有了全國面積最大的茶葉產區,也使得貴州最早的普安茶能從二月中旬左右就開始採摘,堪稱是春茶的「急先鋒」。

 

貴州安順茶場的千人採茶景觀。攝影/何雄周

除了「」和「」的特點,貴州的萬重山水賦予了這片土地「十裡不同天」的小氣候,使得每一杯貴州茶的滋味,也都「十裡不同」。

 

貴州茶中最久負盛名的都勻毛尖,核心產地大致分為兩處——團山和螺螄殼。說是兩處,其實一在山頂、一在山底,中有掛於斷崖的瀑布相連。一水之差、山上山下的風味就有細微差別,當然,都是如同「雞湯一樣鮮」。

 

貴州都勻螺螄殼山。攝影/盧文

湄潭萬畝茶場。攝影/盧勇

螺螄殼的高寨水庫茶山、墨衝、平浪等產地,所產茶葉也各有風情:高寨水庫所產的茶葉,芽葉更細嫩,鮮爽度更高,入口則精神為之一振;墨衝和平浪之茶,則順滑、醇和,往往讓人回味無窮……論茶葉風味,確實有種「螺螄殼裡做道場」的高級感。

 

除此之外,安順的瀑布毛峰茶,紫雲茶區和平壩茶區各領風騷;遵義紅茶可以細品出湄潭象山、鳳岡仙人嶺、餘慶獅山、花山的不同口感;普安紅,則以江西坡產地的出品為佳,一杯初嘗,花香四溢……貴州,就是一座多彩的「大茶山」。

 

開陽茶場的茶工展示茶葉。攝影/李若漁

遵義湄潭縣廠房生產茶的情景。攝影/周訪華

四川,處在中國第一、二階梯交界處,尤其盛產茶葉的雅安、樂山,更是位於四川盆地的邊緣,臨近磅礴的橫斷山脈。

 

四川之茶,首推蒙頂。懂茶之人往往把蒙頂茶稱作「茶中故舊」——據說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的道士吳理真在蒙頂山種下了一棵茶樹,成為了傳說中最早的「種茶人」,而蒙頂也成了中國茶文化之淵藪。

 

四川雅安蒙頂山。攝影/胡文凱,圖/圖蟲·創意

蒙頂茶並非某一種茶,而是指以蒙頂山為核心一片區域內所產的茶葉,其中尤以蒙頂甘露蒙頂黃芽為貴——前者是未經發酵的綠茶,茶湯鮮爽如甘霖天降;後者則是輕發酵的黃茶,口感溫和,入口有回甘。

 

如果說蒙頂茶為「舊友」,那麼峨眉山所產的竹葉青則是「新知」。最早的竹葉青在2月中下旬即可採摘,再以峨眉山所出的泉水衝泡,一杯好茶,就像風味美食一樣有著自己的「根腳」。

 

沒得茶館,四川人啷個活哦?圖/視覺中國

而對四川人來說,「天府之國」出產的好茶只是一方面,由茶衍生出的「茶館文化」,才是四川人的「本命」——茶館是四川人除了家以外所在時間最長的地方,據說,四川人的一生,十分之一都在「坐茶館」

在所有茶葉產區中,雲南最有隱士風範。

 

東部與另一座茶葉大省貴州組成雲貴高原,滇西則是遮天蔽日的橫斷山脈,怒江、瀾滄江、金沙江自北向南「三江併流」,千山萬水、千巖萬壑構成了這裡複雜的地勢,位於橫斷山脈南部的滇南茶區,則是茶葉的發源地之一。

 

四百年古樹皇家普洱茶園,圖/視覺中國

雲南「珍藏」的普洱茶,主要就「隱居」在這群山之間。高山雲霧瀰漫,終年溼潤,塑造了普洱茶獨特的氣質,茶味更釅,別有一種渾厚的苦味與濃鬱的香氣,仿佛是終年修行於高山深澗之中的苦行僧人,清苦之中別有一種寧靜踏實。

與普洱的「苦修」氣質不同,滇紅則顯得雍容華貴——幹茶烏潤的色澤裡,金毫格外亮眼;衝泡則香氣溢出杯盞,茶湯金紅髮亮;滋味更是濃香柔順,如同暖玉,尤其在冬天啜飲更像是胸口照過了一抹暖陽。

雲南滇紅。攝影/西西的風景,圖/圖蟲·創意

江南茶葉,如果中間再添入「文人」二字,就勾勒出了一條完美的圖景——仿佛茶葉這種清雅之物,天然就是為了江南而生的。

安吉蔓塘裡村白茶茶園。攝影/傅鼎

 

杭州,並不是傳統意義上「高山出好茶」的典範——

 

龍井茶區海拔僅150-250米,本不是優良產地,然而杭州處於浙西丘陵山區向杭、嘉、湖平原沉降的過渡地帶,東瀕西湖,南臨錢塘江,氣候溫暖、溼潤、多霧,蒸騰而上的雲霧與錢塘江江面氣流匯合,在茶園上空迴旋交融,極利於茶樹生長。

 

西湖邊的龍井茶園。攝影/盧文

而在地理環境的巧合之外,西湖龍井幾乎成為「綠茶魁首」,不得不說有著「環境分」——江南煙雨迷濛的氣質,搭配自古富庶的背景,使得龍井茶早早就脫穎而出。

 

在明晚期,龍井茶是文人、士大夫們竭力追求、大加讚譽的名茶。乾隆下江南專程赴獅峰山下胡公廟品飲,傳說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而今天公認的傳統產地僅分布在獅峰山、龍井、雲棲、虎跑、梅家塢,又被稱為「」「」「」「」「」五個核心產區。

 

杭州龍井村翁家山茶場。攝影/龔躍賢

蘇州的碧螺春,同樣擁有著「天堂」氣運的加持——太湖中有兩座小島,西邊的喚做西山,也叫西洞庭山,東邊的名作東山,亦稱東洞庭山,日久天長,東洞庭山與陸地相接,成為三面環水的半島,而西洞庭山依然遺世獨立,深居湖心。而碧螺春,就生長在這煙水迷濛的東、西二山之上。

 

碧螺春旁映桃花,半江瑟瑟半江紅。攝影/張朝陽

宋代時,茶事逐漸流行開來,西洞庭山主峰縹緲峰下的水月寺,製作了著名的「水月茶」,受到範成大等文人墨客的追捧,繼而「歲入為貢」。因為香氣清絕,當地人便稱之為「嚇殺人香」。

如果說蘇、杭的名茶多與文人為伍,那麼安徽境內,尤其是徽州(主要為今黃山市)產的名茶,則大多展現了江南人的商業頭腦。

 

安徽黃山休寧縣藍田鎮上的高山茶園。攝影/清溪

安徽多山,氣候宜茶,尤其在浙、皖、贛交界處,更是丘陵起伏、名山林立,茶葉採摘時間主要集中在穀雨之前。安徽的名茶主要集中在古徽州地區,十大名茶之中,出身徽州的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就佔了兩席。

 

安徽六安霍山竹海茶田。攝影/邱會寧

徽州自古以來就地少人多,當地人不得不出門經商,而除鹽、木材、絲、布、糧食之外,茶葉也是商品之大宗。早在唐開元年間,安徽江淮地區的茶葉就開始大量運銷山東、河北、陝西等地;到明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賣茶數額已達700萬斤左右。

 

黃山毛峰。攝影/造像師,圖/圖蟲·創意

祁門紅茶。攝影/造像師,圖/圖蟲·創意

而其中最先「出圈」的六安茶,早在明末就被定品為「文士茶」之一;此後清代時徽商將松蘿茶運銷廣州,轉輸外洋,成為了中國最早「發洋財」的茶葉商幫;清末之時,徽州茶區所產的「屯綠」、「祁紅」,前者主銷歐美,後者則發往英俄,已然成為國際品牌。

 

烏龍茶可分為四大類:閩北烏龍茶、閩南烏龍茶、廣東烏龍茶和臺灣烏龍茶,採摘時間大多在穀雨至立夏後七日。其中,福建烏龍茶的地位最為突出。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的半發酵茶——烏龍茶,逐漸開始佔領閩、臺、粵的茶葉市場。

 

閩粵臺地區部分名茶分布圖。 製圖/F50BB

 

福建,作為烏龍茶的最初產地,完美地做到了「閩南閩北兩開花」。

 

作為一種半發酵的青茶,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口感上帶有濃鬱的花香味。閩北烏龍茶,主要是背靠著福建北部武夷山脈生長的武夷巖茶,茶樹長於巖縫之中,幹茶葉端扭曲似蜻蜓頭,色澤鐵青帶褐。

 

武夷山景區內的茶園。圖/視覺中國

譽滿海外的大紅袍,更是幫武夷巖茶奠定了其在閩北烏龍茶中的特殊地位。作為武夷巖茶中名頭最響的一種,大紅袍的花香濃鬱持久,茶湯呈現迷人的橙紅色——不僅能在茶葉愛好者的茶杯中散發魅力,還能與牛奶結合,成為各類新式奶茶的湯底,為靠奶茶續命的當代「社畜」繼續發揮餘熱。

 

武夷山茶園採摘圖景。圖/視覺中國

而在閩南烏龍茶中,最著名的當屬安溪鐵觀音。鐵觀音的主要產地位於我國福建省泉州市的安溪縣境內,境內氣候溫潤,土壤主要為酸性紅色土壤,土層深厚鬆軟、保水性良好,且富含豐富的鋅、錳等元素的礦物質元素和有機質,使得該產地的鐵觀音濃鬱甘鮮。

有別於武夷巖茶特有的「巖韻」,鐵觀音的滋味以輕盈、甘爽見長,被茶人稱作「觀音韻」,又給這種名茶蒙上了一層「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神秘感。

 

安溪鐵觀音。攝影/鯨尾視覺JWESTUDIO,圖/圖蟲·創意

而此時,與福建只有一海之隔的對岸——臺灣,就用當地自成一派的烏龍茶詮釋了什麼叫「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臺灣的綠茶、紅茶、烏龍茶等種植技術,基本都是從內地引進的。但一入寶島,當地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與臺灣人對茶葉的一腔熱忱,使得制茶技巧不斷更新,發展出了多種當地獨有的茶葉類型。

 

福建漳平櫻花茶園,種植的正是臺式烏龍茶。攝影/盧鳴浪

其中,獨具特色的包種茶產制技術,更是能孕育出從外觀到風味,與內地原品種完全不同的茶葉——其中一類是條形包種茶,以「文山包種茶」為代表;另一類是半球形包種茶,以「凍頂烏龍茶」為代表,素有「北文山、南凍頂」之美譽。

而所謂「凍頂烏龍」,得名於其產地凍頂山,這裡常年被嵐霧潤澤、雨多路滑,因上山必須繃緊腳尖(凍腳尖)才能上山頂而得名「凍頂」。山上多為棕色高粘性土壤,雜有風化細軟石,使得其土壤在多雨的天氣裡仍有良好的排、儲水功能。

 

南投八卦茶園。攝影/imageBROKER,圖/圖蟲·創意

阿里山茶田。攝影/Ryusuke Komori,圖/圖蟲·創意

來自於武夷山的青心烏龍移栽至此,在半球形包種茶的製作下,竟能在原品種的花香上多一份香醇的果香味,這香味從金黃捎帶蒼綠的湯底中飄出,則更添一分含蓄的巧妙。自此之後,這座海拔700米的高崗便因凍頂烏龍茶而名聞千裡。

說起廣東的茶葉,清遠的英德紅茶在全世界都赫赫有名。英德紅茶的香氣鮮純濃鬱、花香明顯,滋味濃厚甜潤,湯色更是紅豔明亮、金圈明顯;加上奶,則茶湯棕紅瑰麗,醇香中不顯厚重,加上粥則變為當地喜愛的「擂茶粥」,碗碗生津、匙匙養神。

 

紅茶以清遠的英德紅茶最知名,而烏龍茶,則只需拎出有「香水」之名的鳳凰單叢就能在獨當一面。

 

廣東清遠英德茶園。圖/視覺中國

若說福建的武夷巖茶有「巖香」,那廣東的鳳凰單叢便是不乏「叢韻」。產於廣東省潮州市鳳凰鎮烏崬山區海拔1000米以上的鳳凰單叢,自幼便受南海水汽的滋潤。經過獨特的做青步驟便香氣加倍,當地甚至能將茶按香型分為黃枝香、芝蘭香、蜜蘭香、玉桂香、通天香等十大香型,是絕對意義上的「杯中香水」。

 

潮州街頭品單叢。攝影/YING,圖/圖蟲·創意

——當然,對於獵奇心重的人來說,最為感興趣的,自然是近些年來在「鴨屎土」中培育而被命名為「鴨屎香」的鳳凰單叢了。

從南部的椰林海島,到北方的北鎮名山,茶葉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哪一款才是你的心頭好?

採摘漳平水仙茶。攝影/劉豔暉

本文作者:九月,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

相關焦點

  • 茶書網:《臺灣有機茶地圖》
    編號:GDZPS8652書名:《臺灣有機茶地圖》版別:晨星作者:葉思吟著書號:ISBN 9789861779096
  • 茶締,締造中國好茶
    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可謂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茶,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中華茶文化糅合了中國儒、道、佛諸派思想,獨成一體,是中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唐代「茶聖」陸羽所著的《茶經》,在歷史上開啟了中華茶文化的絢麗篇章。
  • 《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吹響茶行業融合創新的號角
    《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 吹響茶行業融合創新的號角11月26日,由湖南廣播電視臺·茶頻道全程發起策劃的全國首屆《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 高峰論壇於廣州益武茶博會隆重舉行。論壇聚焦中國茶產業融合創新,為茶行業發展再添新動力。
  • 茶的發音有兩種,趣看世界地圖上「Chai」與「Tea」的國家地區分布
    起源於中國的茶,在全世界的讀音有兩大流派,Tea或者Cha。當時中國大多數地區的讀音是「茶」,所以依靠地緣輻射的東亞周邊國家大多遵循著主流的「茶」字發音。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沿著絲路傳播茶葉的地區基本上也都遵循了「茶」的發音。後來海洋貿易興起,福建成為重要的對外輸出港口,而閩南一帶對於茶的讀音是"Te"。從此通過海上貿易的地區則把茶叫做「Te」。也就是後來英語裡的「Tea」。
  • 《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 吹響茶行業融合創新的號角
    11月26日,由湖南廣播電視臺·茶頻道全程發起策劃的全國首屆《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 高峰論壇於廣州益武茶博會隆重舉行。論壇聚焦中國茶產業融合創新,為茶行業發展再添新動力。
  • 《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論壇上的專家對話
    首屆《中國好茶 黑白對話》高峰論壇,11月26日在廣州益武茶博會順利舉行。活動上,林智、孫威江、王嶽飛、張士康、 李定文五位嘉賓開展了專家對話,從各自的領域談黑茶和白茶的好處。 其中,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 林智教授從兩大茶類的加工、品質特徵和儲藏方面進行了交流。
  • 「品茗千年」,農業部部長教你泡一壺中國好茶
    「品茗千年中國好茶」2017年5月18日首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在杭州國際博覽中心(G20杭州峰會主會場)開幕。
  • 茶,喝茶,喝好茶
    人生如茶,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喝的是身心淨化的感覺,茶濾去了你的浮躁,沉澱下來的都是深思。世人多欲求,我愛剎那靜,欲多亂人心,靜見真如性。能夠坐下來好好喝一杯茶的人,不多。3、我們看茶,茶只有兩種姿態。一種沉,一種浮。喝茶的人也只有兩種姿態。拿起茶,放下茶。人生也不過如此,當為一杯茶。沉的時候坦然,浮的時候淡然。
  • 青山綠水育好茶,沙縣、泰寧兩地好茶不斷
    臺海網9月17日訊 據東南網報導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國際茶日」賀信精神,發揮福建作為海絲核心區的獨特優勢,推動海內外茶文化交流互鑑,向世界傳播中國茶文化,同時圍繞決戰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助力中國茶產業拓展海外市場,由福建省委宣傳部、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福建省歸國華僑聯合會指導,福建日報社主辦,東南網承辦的首屆海絲國際茶文化論壇系列活動將於2020
  • 什麼是「茶蟲」?有「茶蟲」是好是壞?
    什麼是「茶蟲」?有「茶蟲」是好是壞?        近來有不少茶友問,說茶餅上有一些小蟲子,這茶還能喝嗎?
  • 從《茶之書》看中國茶
    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的草根性,茶在中國有著更豐富的性格和角色,以茶養生、以茶贈友、以茶敬客、以茶祭祀,無處不無茶,無時不用茶,其採造之精,器具之美,茶詩之繁盛,表演形式之多樣,是日本茶道所不能及的,正是這樣的差別,使中國茶文化較之更擁有親切感和活躍的生命力。
  • 茶與器,好茶配好壺,品茶韻,知茶趣,悟茶道
    人草木茶禪文化古往今來,大凡講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韻味,崇尚意境高雅,強調「壺添品茗情趣,茶增壺藝價值」。認為好茶好壺,猶似紅花綠葉,相映生輝。「茶滋於水,水藉於器」,對一個愛茶人來說,不僅要會選擇好茶,還要會選配好茶具。
  • 吃貨眼中的中國地圖
    平常人眼中的中國地圖是這樣的…… ▼而吃貨眼中的中國地圖卻是這樣
  • 中國地圖全圖
    中國地圖全圖 地圖導航 大小: 39.58MB
  • 陳愛賓:武夷山,好山好水好茶出好品牌
    以下是演講全文(根據錄音整理)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來賓、媒體朋友們大家下午好!非常榮幸有機會參加2「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發展論壇暨2020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年度盛典」系列活動,也感謝主辦單位讓我在這裡介紹武夷山和武夷巖茶,武夷山市位於福建省的西北部,素有「稀水丹山」之譽。
  • popo合集:【茶茶好萌合集】
    《年年有今日》作者:茶茶好萌 1V1內容簡介:「我賣給你**片。」「我賣給你**套。」扯平了。H/v/he甜文《八月夜》作者:茶茶好萌 1V1內容簡介:現代都市 善良性格好普通人女主x高冷學霸到社會精英男主 校園到社會 多年後再遇 追妻火葬場 1V1 HE破鏡重圓 1v1 HE
  • 地圖如畫,畫如地圖——「古地圖:中國的印記」
    地圖如畫、畫如地圖2008 年 4 月號「古地圖:中國的印記」幾年前,結識了一位研究古地圖的朋友,她但凡給我介紹古地圖時,先要強調一句:「古地圖很美觀,但不精確 確實,人們對地圖最普遍的要求就是客觀真實,地圖的精確度越高,對地物的反應就越接近客觀真實,也就越便於人們按圖索驥。而古地圖在表現地物之間的距離、高差以及方位時,有時不甚講究。大多數繪圖者採用的是平面與立面相結合的形象表示法,而非現代的地圖投影和經緯度法,其結果是中國傳統地圖就像是圖畫地圖,地圖如畫,畫如地圖。
  • 被盜走的中國茶 | 改變世界的中國茶大展
    植物學之後有了茶屬(Thea)與山茶屬(Camellia)兩個「屬」。茶在中國早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下至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無不以喝茶為幸事。19世紀以前,歐洲人所接觸到的所有茶葉都是從中國進口的,茶樹為中國所產被世界科學家所公認,人們堅信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利用茶的國家。
  • 路雖遠 行則必至 杜國楹創新奮進做中國好茶
    在傳承了數千年的中國茶行業,一個由杜國楹創立的現代派中國茶小罐茶一亮相,就驚豔眾人,成為了茶界、快銷界的現象級產品。用一句網絡用語來形容的話,那真是「火得不要不要的」!2018年,上市不足三年的小罐茶交出了一份年銷售額20億元的優秀答卷。主題為「被撞翻的這杯中國茶?」
  • 紅網專訪丨「香港茶王」王曼源:茶是中國茶 魂是中華魂
    王曼源收藏的「中國老茶」。香港也如同一壺老茶,水常換但茶還是那個茶,茶杯也還是那個茶杯。「老一輩的智慧、情懷是後生們沒有的,老一輩的告誡總是為了他們好的。」王曼源說,老茶的魅力主要緣自時間的轉化,不如將一切交給時間去見證,無論是茶還是人和事。回眸自己的一生,王曼源似乎並不為成功而欣喜,也不為挫折而唏噓。「好茶多喝點,好酒少喝點,工作輕鬆點,做人開心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