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慧才是智慧中的「王炸」

2020-12-18 松吉多傑

有些人在寺院裡或者聽法時感覺良好,平時在家裡也沒什麼煩惱,但是一遇到對境時就不能自已了。之前明白的道理蹤影全無,內心充滿了「辛辛苦苦幾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無奈。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你只有聞慧。智慧分為三種:聞慧、思慧和修慧。聞慧是通過聽聞產生的智慧,思慧是通過思維產生的智慧,修慧是通過修行產生的智慧,三者各不相同。你雖然有了一些聞慧,道理通達,感覺良好,似乎小有成就,但是聞慧的力量微乎其微,好比大炮雖然在戰場上可以對抗敵人,但殺傷力有限。

還有些人在小的對境面前尚可以控制情緒,能應付自如,但遇到大事則心慌意亂、手足無措。這類人的相續中產生的是思慧,還不是修慧,它的力量不足以摧枯拉朽,好比飛彈與原子彈相比,殺傷力相形見絀。

而有修慧就截然不同了。修慧相當於原子彈,威力巨大,所向披靡。雖然剛開始會煩惱叢生,但是通過綿綿密密的修煉,持之以恆就能完勝煩惱,做到在任何對境中都如如不動。修慧很重要,但是修慧的前提是聞慧和思慧,沒有聞慧和思慧不可能有修慧。不要妄想一步登天,這是無稽之談。

要想獲得這三種智慧一定要如理如法、扎紮實實地按次第修行,不斷地修煉自己,升華自己,堅持不懈。

我們學修九加行和特加行的內容已經十餘年了,按道理聞慧思慧現在已經圓滿,到了即將產生修慧的階段,但有些人還是駐足不前。藏族有句諺語是「去年是兩歲的牛犢,今年還是兩歲的牛犢」,智慧沒有增長,修行沒有進步。反觀自己是不是這種人,如果是就應該去改變。

還有些人不但原地踏步,甚至還每況愈下。學了這麼多年,聽了這麼多開示,還是沒有領悟真義。不僅境界江河日下,甚至分分鐘翻臉無情,這種人真的無法救度。他們不可能獲得成就,更難以獲得佛法的真正利益。

今天我講的都是佛法,不是自己的分別念。我們都應該把這些當作鏡子反觀自省,改過自新,這才是真正的修行,這才是一個學佛人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摘自達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間如何修持安忍、靜慮、智慧》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託空缽修福不修慧 大象披瓔珞福慧具足佛是:福慧兩足尊,亦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覺者。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覓兔角,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平日所學、所聞、所習的佛法要真正落實融合生活之中,才能算是生活佛法化,才是真知力行。若不能落實於生活中,而僅止於學理學識的探討空談,則不能算是真知、更不是力行。真知是慧、力行是福,生活中修福慧,福慧具足方能成佛。只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
  • 沒有慧修也修不了福,這是為什麼呢?
    此處我們看到趙先生的謙虛、真誠、恭敬、認真學習的態度,所以他才會進步--第二年就考中了!壬辰歲。予入覲。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將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 具足什麼條件,才是正法道場!(住真實慧有聲書系列第九篇)
    佛門中有段話說:「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進地獄,徒弟往裡拱。」又道是:「袈裟底下失人身,地獄門前僧道多。」那麼具足什麼條件才是正法道場呢?  依據佛經修行,受持大乘經典,講經說法,幫助眾生一門深入,專精修學,聽經明理,開啟與自性相應的真實智慧,破除無明,深信三世因果,不迷信,不邪信,明信正信佛教,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按照佛在經中的教戒真修真幹,幫助廣大眾生修到真實功德,化解災難,消除業障,增福增慧,離苦得樂,得到真實利益,
  • 佛說:有慧無福,英雄無用武之地;有福無慧,做事難圓滿
    福與慧,就像車子的兩個輪子,或鳥的一雙翅膀,福慧一定要並行。如果只是種福而缺乏智慧,他所修的福很可能對社會無益,所以修福一定要有智慧來指導。同樣,修慧的人如果不修福報,就等於「錦衣夜行」——穿著一身高貴漂亮的衣服在黑夜裡行走;而且如果有智慧,卻不把自己的智慧拿來利益他人,便是孤芳自賞,這樣的智慧等於沒有智慧。所以,佛教重視的是福慧雙修。有句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就是指有慧無福,那將什麼也做不成。又如:三歲孩童私自初煮飯。
  • 五月初五 恭迎至尊康薩仁波切聖誕 | 韻音語王智慧主
    考得格西後,開始閉關十七年,在專修中得大智慧成就,接宗喀巴大師之承傳,及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直接佛之承傳。康薩仁波切其教法修法一切家風,皆系從釋迦佛所受,師師相傳,繼續不斷。展轉往來,見康薩仁波切即見宗喀巴大師,亦即見釋迦佛之真相。凡見者聞者,悉有極大福報善根。
  • 戒、定、慧
    (3次)解 脫 之 鑰 尊者阿姜查 [英譯] 美國無畏山寺[中譯] 良稹戒、定、慧 我個人來說,我沒有大量的理論知識,但已經可以修了。了解正道從戒德開始,就足夠了。一旦有了明晰的如實知見,你那個老的自我感會逐漸從過去的影響中拔除,轉變成智慧。到最後,戒、定、慧在修持中融合起來,成為持久合一的整體。智慧增長了,會培養奢摩他,讓它更加穩定、不可動搖。奢摩他越堅固,戒德越堅定、越圓滿。戒德增長了,會培養奢摩他,奢摩他增強後,又導致智慧的成熟。修持的這三個部分是很難分開的,它們有那麼多相互重疊之處。
  • 王重陽內修十論
    王重陽內修十論   八仙呂純陽之弟子--王重陽。宋末元初,陝西鹹陽人。親傳弟子七真人立全真派。張三丰以內修十論為太極根基。王重陽祖師之十論,亦本斯旨也。山中人得此訓言,又何必另尋瑤草,別採仙花。即此是長生藥。不老丹也。恭錄之,以示後之好道者。以神築基,去汙除垢平息貪慾之念,復清靜無為之真。
  • 什麼是「智」,什麼是「慧」,如何做到「智慧雙修」?
    智慧是一個詞,我們經常放到一起來表達,但是「智」和「慧」是有區別的。並且,兩個方面要協調發展,才能達到修行的一個完美境界,厚此薄彼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那麼如何做到「智慧雙修」,在兩方面都達到一個比較高的境界呢?
  • 為什麼說「福慧雙修」是改變命運的殊勝法門?
    來到寺院裡拜佛、修學大多數信眾都是想祈求「福報」和「智慧」無論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如果沒有了「福報」的支撐與「智慧」的指引生活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擾《雜譬喻經》中雲「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託空缽。」大家也常聽法師與師兄們說修行學佛之人要福慧雙修我們為什麼要福慧雙修?福慧雙修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 實修法門 || 菩薩智慧妙吉祥——文殊菩薩修法簡軌
    同時文殊是七佛之師,《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上說,釋迦牟尼佛和彌勒菩薩都是無量劫前因文殊菩薩的教導而發菩提心,釋迦牟尼佛就讚嘆說:「譬如世間小兒,皆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所以我們要向文殊菩薩祈禱,能迅速地生起中觀正見、空性智慧,能夠迅速地發菩提心,而且能修勝義菩提心。要知道勝義菩提心是什麼人才能修?只有登地以上的菩薩——初地菩薩才真正有勝義菩提心。
  • 什麼叫福慧雙修?
    福慧雙修,意思為同時修持「福德」與「智慧」二種莊嚴法門。所謂「福德門」有那些呢?如六波羅蜜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利益他人的善業都為福德。「智慧門」指入般若智慧之門戶,為自我利益的真理、觀念。
  • 佛門「定慧雙修」和「福慧雙修」的提法,很有意味,你覺得呢?
    閒聊中,老者說他剛從寺廟回滬,過去曾出家當過比丘。這一聊,引開了興趣,在彼此的問答中,話匣子一經打開,便不可收拾。老者姓陳,住萬航渡後路。「文革」中,他被造反派逐出清淨廟門,趕進茫茫紅塵。此後結婚成家,自食其力,有了一個孩子。現在,雖然各地寺廟恢復,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重新得到尊重,然而畢竟因為已有家眷之累,就索興在家修持,只是常去各地廟宇,尋覓舊夢。
  • 假使沒有智慧,有什麼過患——智敏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上士道(1152)
    般若的這一度講得也是比較略的,因為毘缽舍那一章呢,把無自性的那個慧要廣講。那麼這裡呢,我們開始講了智慧的自性,般若的自性,生起般若的方便,生起這個智慧有什麼勝利。現在我們要講的:假使沒有智慧,有什麼過患? 無慧過患中,施等無慧如無眼目。
  • 慧生講堂 | 第五期《我愛夕陽紅》養老智慧學習班報名 2021年4
    在傳家中養老 在養老中傳家 養老,不是簡單的治病及養生,也不是所謂的長壽,更不是娛樂。人活一萬歲,活著幹什麼?幹什麼才是養老的意義和價值。生命是在家族傳承中孕育的,傳家是生命的第一道義,更是養老的根本大義。老人傳家,立大志,傳家訓,修家譜,立家規,樹家風,興家業。老人是傳家寶,老人積善,厚德載物,子孫事業,世代興盛。老人是老師,跟老人學習生命智慧,及人生的經驗或教訓,年輕人不走彎路,少犯錯誤。家風如水流,老人傳家,或善,或不善,要麼是福,要麼是禍。養老傳家,化不善為善,轉兇為祥福。了凡四訓說,「故過不論久遠,惟以改為貴。
  • 「攝心為戒;戒則入靜;靜而生定;定能開慧」!
    「攝心為戒;戒則入靜;靜而生定;定能開慧」。---琮瑞道人戒是生活規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是為了攝心,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緊攝六根讓思維平靜,才能因戒入靜,戒律是一種表面上的形式,靜則明,明定自然生慧。一個人只有心靈沉靜,定力才能強大,智慧也會由此而來。
  • 華嚴經中的智慧|清淨其心,永離嗔恚
    《雜阿含經》中的故事佛陀在《雜阿含經》中說:無嗔何有嗔,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嗔,以嗔報嗔者,則是為惡人。不以嗔報嗔,臨敵伏難伏,不嗔勝於嗔。佛陀的意思是:若我們追求智慧,是不該有嗔恨之心的。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
  • 「慧」照見一切法是虛妄不實的,甚至睡夢中能聽見自己打呼嚕
    「定」就是寂,「慧」就是照。由於攝心的功夫,達到一個定境;心定了,還要有智慧,不要昏沉、迷糊,要清清楚楚,看到什麼東西、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管它。這就是慧。慧觀很重要,假使沒有智慧,打坐看到一點境界,就以為自己得到了「神通」,這就迷糊了,有定而沒有智慧。假使有定、有慧,坐在這裡只有這一念,沒有第二念,看到什麼都不理它,知道這些好、壞境界都是自己心意識的轉變。
  • 能夠真正忍辱的話,一定靠智慧——智敏法師:《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上士道(1145)
    「皆由此慧度」,它所以能夠持六度呢,都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功德。「由此得度名,亦得智慧名」,依前面五個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能叫波羅蜜多的,只能叫布施、持戒,要乘到彼岸的話,要慧度加進去。我說每一度都有其它五度,把智慧的加進去之後,才能叫波羅蜜多。這個波羅蜜多的名字一定要有智慧才有,沒有智慧不能叫波羅蜜多,這個也叫智慧。
  • 末法時期修哪個法門好?妙祥法師:修這個法門好
    好,就是說末法時期修哪個法門好?我們不修末法,我們修正法,正法這個法門好。什麼是正法?那就是我們在修任何法門之前,都嚴格持戒去修行,那你修哪個法門都會好。而且要求在修行中要五宗平等弘揚,禪、淨、密、律、教我們都稱讚。不能說我修淨土,現在末法時期禪宗就不存在了、密也不存在了、教也不存在了,這種說法本身就自己滅法了,這個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