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國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北京新發地農貿市場的進口三文魚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其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而三文魚的捕捉地則是歐洲。最近確診的新冠肺炎患者,多數都與之存在關聯。
通常,這一新聞只會引發幾個問題:進口三文魚的新冠病毒哪來的;生鮮食物會不會成為傳染源;進口食物還能吃嗎?
出人意料的是,這次的話題,居然讓貓糧也躺槍。據業內人士披露,不少銷售平臺連夜要求,原料含有三文魚的貓糧、狗糧必須進行相應修改,建議把「三文魚」改成「鮭魚」。
三文魚(salmon),又名鮭魚、大馬哈魚、撒蒙魚。因此,這一操作其實就是換湯不換藥,並無任何實際意義。
有的商家照做,還有的則選擇把三文魚「馬賽克」,換成「san文魚」之類的表述……
此舉可能引發部分心理敏感的人產生懷疑:貓咪還能不能吃三文魚貓糧,會不會因此感染新冠病毒?畢竟眾所周知,新冠疫情發生後,國內外有些貓狗也被人類感染過新冠病毒
含三文魚的貓糧,是否可能攜帶新冠病毒?
首先要明確一點,檢出新冠病毒,不等於可以感染或者傳染新冠病毒。病毒含量需要達到一定量,才具有傳染性。
根據水產、病毒、食品領域的專家給出的相同結論,三文魚本身不可能感染新冠病毒。
首先,目前認為新冠病毒可能起源於蝙蝠,經過中間宿主,最終感染人類。但三文魚住在深海,中國進口的三文魚主要來自北歐的挪威和丹麥,以及南美的智利海域,那裡只有海鷗,接觸不到蝙蝠。
新冠病毒入侵的宿主通常是哺乳動物,主要是通過與細胞上的ACE2受體結合。現有科學實驗證實,它們無法感染魚類的ACE2受體,因此三文魚本身是不會攜帶病毒的。
結論就是,雖然三文魚的案板上檢測出了新冠病毒,但病毒不是來自於三文魚自身,病毒很可能是在捕撈、處理、運輸、售賣等過程中被「汙染」而沾上。
專家分析,病毒可能主要來自於兩個途徑:
其一,三文魚被捕捉者汙染,將病毒帶入國內。
魚類在捕撈、加工、運輸整個過程中都離不開人的參與,可能其中有人感染並將新冠病毒帶到食品中。同時,因為肉類需要冷鏈運輸,低溫中病毒的存活時間也會延長。
第二,銷售時,市場流動人員或工作人員汙染了三文魚案板。
而如果三文魚肉最終被做成刺身、壽司等產品生食,就容易造成傳播。
回到貓糧的問題上,在製作加工三文魚或者其他肉類蛋白原料的貓糧過程中,是否可能也沾染新冠病毒?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說乾糧,我們都知道乾性寵糧製作過程中,可能經歷三次甚至四次高溫加工環節,其溫度達到220℃以上。
新型冠狀病毒對熱敏感,56℃加熱30分鐘即能有效滅活病毒,因此,在乾糧的高溫加工之下,不可能生存。
乾糧的加工製作和包裝過程,自然都是機械化操作,沒有人類涉及,因此無論三文魚抑或其他原料,都不會被病毒感染。
貓狗罐頭加工不會經歷超高溫煉製過程,但同樣需要加熱煮熟,而哪怕傳說中的「低溫烹煮」(乾糧中的烘焙糧也是同樣道理),其溫度也超過60攝氏度,足以殺滅病菌。
凍幹的製作工藝可能有所區別,但如果是國外優質凍幹,一般通過一種名為HPP(高壓加工)的巴氏殺菌法作為安全措施,無需加熱或輻射即可殺死病原體,提高凍幹的衛生程度,避免有些人擔心貓主子吃生食可能感染沙門氏菌等病菌。例如,國內常稱作SC凍幹的Stella & Chewy,就有採用這一工藝。
因此,貓咪因為貓糧生產中受汙染而接觸到新冠病毒,概率幾乎為零。但從貓的生理角度,其實並不建議長期食用魚肉,最好定期輪換,避免過敏。
餵生骨肉的貓應該怎麼辦?
進口食品,無論人類的抑或貓狗寵物的進口糧,都依然可以吃。
冠狀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差,常規包裝的食品經過滅菌以及長時間的儲存、運輸,帶有病毒的風險較低。
生鮮產品是冷凍運輸,可能給病毒提供了生存的條件,因此可能有一定風險。但只要做熟了,就不用擔心。
這意味著,吃生骨肉的貓咪,最近如果食用進口三文魚,最好選擇微微煮熟再吃的方法。
此外,正如上文所言,三文魚案板檢測出病毒,和吃了會被感染是兩回事。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依然還是接觸傳播和飛沫傳播。
相比於吃,購買、烹調過程中的風險更大,建議在市場購買生鮮食物時儘量不要直接接觸,可以用袋子或手套保護。做飯時,案板、菜刀和裝肉的器皿,最好都生熟分開,並及時徹底清洗、消毒。
普通人只要注意上述問題,並且在人多的地方戴口罩、勤洗手,就足以防止病毒傳播。
中國營養學會理事範志紅還提出兩個額外的建議:
1、接觸任何生魚肉、海鮮或生雞蛋殼之後,必須馬上徹底洗手,然後才能接觸其他食物和器皿,否則有很大的交叉汙染風險;
2、生的魚肉食物及時烹調,一次多做一些,煮熟後再分裝成幾份,冷藏或冷凍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