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聲「八扇屏」中曾說「想當初,大宋朝文彥博,幼兒倒有灌穴浮球之智。司馬溫公,倒有破甕救兒之謀。漢孔融,四歲就懂讓梨謙遜之禮。十三郎五歲朝天。唐劉晏七歲舉翰林,漢黃香九歲溫席奉親。」
13郎得了一個歷史第一
這位十三郎說的就是王寀,是北宋一位著名文人。民間傳說他五歲的時候曾被人拐走,但他看到有一位官員從身旁走過的時候立刻呼救,結果人販子立刻逃走。5歲的王寀曾經把自己的針線縫在人販子的身上,利用這一點,後來官府抓到了人販子。宋仁宗非常高興對其進行了封賞。
這段民間故事是假的,但是王寀卻很有名。他是北宋第一位因為文字獄被殺的文臣。王寀身上的悲劇不止這一點,他的家族幾十年的努力都是北宋文武精英的一種奮鬥。王寀的父親王韶乃是一位名將,可以說北宋神宗朝武將的巔峰,但他父親的死卻很悲壯。
王韶由武將入局,王寀從文臣出局,代表著一個家族近半個世紀的努力失敗。隨著這個家族的失敗,北宋距離滅亡也沒幾年了,王寀被殺大概是在1118年,北宋滅亡於1127年。
13郎的父親王韶的傳奇一生
王寀的父親王韶是江西德安人,27歲時高中進士,先是被任命為新安主薄,其後被任命為建昌軍司理參軍。自此進入軍隊系統。1068年,也就是熙寧元年,王韶上《平戎策》三篇,表達了對西北地區作戰的戰略方法。
王韶乃是王安石變法的支持者,其一生的主要功績是對西夏作戰,他主持的「熙河之戰」,又稱「熙河開邊」「河湟開邊」,這次戰役是「王安石變法」期間對「吐蕃勢力」作戰的一次重大勝利。
宋神宗看後非常認可,便讓其修築古渭城,組建通遠軍。1072年七月,王韶開始對吐蕃勢力發動戰役,到1073年十月,收復熙、河、洮、岷、疊、宕六州,拓邊兩千餘裡。
1074年,王韶入京左諫議大夫、資政殿學士。次年,北宋朝廷開始在被收復之地開始與當地少數民族進行「互市」,由此更加瓦解了當地的吐蕃軍事實力,對西夏政權形成包圍態勢。同時,被西夏阻斷的絲綢之路也被重新打通。
由此,王韶官至樞密副使,以「奇計、奇捷、奇賞」著稱,戲稱之「三奇副使」。
1076年,王韶因為不同意宋神宗對交趾李朝進行熙寧戰爭,由此被貶官。1079年,王韶才被恢復官職。但在1080年,王韶開始出現「精神性疾病」,而且毒瘡發作、潰爛非常嚴重。1081年六月病逝,諡號為「襄敏」。
13郎的父兄悲劇根源:本質上是宋朝的畸形統治
我不得不懷疑,武將中的名將狄青就是被文臣們,在宋仁宗默許下進行造謠、侮辱下「心病」而亡。那麼,王韶為何出現「精神病」?是否也是在一種自我保護呢?
51周歲,可以說並不老,但正在壯年的時候,王韶卻去世了。他有13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厚、王寀。
王厚年少時就和父親一同徵戰在西北。因戰功卓著而升為威州團練使、熙河經略安撫。崇寧三年(1104年)四月,率高永年、張誡在宗水獲得大勝。1106年(宋徽宗崇寧五年)王厚去世,其諡號為「莊敏」。王厚是楊氏所生的老二,老大叫王廓,任職大理評事。
王寀則是劉氏的幼子,所以被稱為「十三郎」。王厚是一位大將,比較有知名度。那麼,小弟弟王寀則是以文馳名。
王厚雖然有熙河開邊之功,但最終也是被招入京城做閒職提點醴泉觀。可以說,北宋末年有些能耐的武人要麼晚年橫死,要麼閒職生存。這主要是因為「重文輕武」下的宋朝,武將的存在價值感比較低。
宋朝依靠「花錢買太平」的方式處理與遼國的關係,武將的作用其實就是盯住周邊政權的進攻,好給自己將要實行的「做買賣」奠定「討價還加」的基礎。打好了就少賠點兒,打得不好就多賠點兒。
作為可以被當作朝代的北宋政權,以立志北伐收付燕雲十六州到甘心放棄中原政權的北大門。再到不斷地變法、不斷地內鬥,一切光榮與夢想、邪惡與陰謀終結於宋徽宗。章惇曾對宋徽宗繼承天下表示過懷疑,認為他不適合君臨天下,結果不幸言中,趙佶成為北宋的終結者。
金國建國22年的傳奇:遼國滅亡於傳統末期,宋朝亡於荒唐
123年自私自利的北宋,終於在靖康年洗去汙垢
朱棣不遷都北平,北宋乃至南宋必重現:南北平衡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