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3月3日電 題:書寫新的轉折——寫在革命老區遵義全面脫貧之際
新華社記者王麗、李驚亞、劉智強
在烏蒙山與武陵山交會的黔北大地,「馬蹄聲碎、喇叭聲咽」的歷史迴響猶在耳畔,疫情阻擊戰與脫貧攻堅戰「號角連天」……
革命老區遵義,隨著新冠肺炎連續16天無新增病例,疫情防控取得積極成效,脫貧攻堅戰場上也傳來了好消息。
3月3日,貴州省人民政府宣布,深度貧困縣正安脫貧摘帽,這標誌著遵義實現整體脫貧,812萬老區人民告別貧困歷史。
(小標題)每一次抉擇都向著光明的方向
2月23日,正安縣經開區,4000把吉他整裝出發,即將運往巴西、日本、德國等地,這是貴州神曲樂器製造公司在復工後發出的第一批貨。
「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只要認真做好防疫,復產沒問題。」對於疫情下的生產經營,神曲公司總經理鄭傳玖充滿信心。
這家年產值超過3000萬美元,吸納500多當地農民,100多貧困戶就業的工廠,是全國排名前五的吉他生產企業。
難以想像,一個曾被大山困住的貧困縣,竟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吉他生產基地,聚集著64家吉他製造及配套企業,年產吉他700萬把,暢銷歐美、拉美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3年,從正安走出去的「吉他兄弟」鄭傳祥、鄭傳玖毅然決定「雁歸巢」,在這個貧困縣掀起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
選擇歸來,與他們20年前選擇出去一樣艱難而又堅定。
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偏居一隅的正安是遵義唯一的深度貧困縣。「人均耕地只有半畝,連肚子都吃不飽。」沒有出路,正安人窮則思變,走出大山。
30多年前,縣委縣政府抓住改革先機,在風險與爭議中組織「三百娘子軍」下番禺,率先拉開了貴州有組織性勞務輸出的序幕。吃過虧、碰過壁、流過淚……可一波又一波年輕人,毅然決然走出去闖一闖,形成浩浩蕩蕩的勞務大軍和蔚為壯觀的勞務經濟。
「20萬勞務大軍,是一種抉擇,更是一筆財富!」正安縣縣長吳起說,勞務輸出為貧困群眾解決溫飽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在數十年沉澱中形成巨大的人才積累。僅在珠三角從事樂器生產的正安人就有兩三萬,他們中有些人從普工幹起,一步步成長為優秀企業家。
精準扶貧政策讓「與世隔絕」的正安打開了山門,四五條高速公路相繼建成,交通死角成為開放前沿,綠水青山蘊藏無限生機。縣委縣政府再次走出去,到沿海招商引資,特別是吸引在外經商的家鄉人返鄉創業。
「家鄉變了,經濟轉型浪潮中,過去的劣勢,反而成為優勢。」在廣東務工20多年並創辦了自己的樂器生產企業,「吉他兄弟」決定回鄉創業。在他們感召下,一大批吉他企業陸續西遷正安,帶動當地1.5萬多農民就業。
在新的長徵路上,老區人民一次又一次勇敢抉擇。
遵義老城子尹路96號,灰白相間的二層小樓靜靜佇立。85年前,正是在這裡召開的遵義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闖新路」,遵義市委書記魏樹旺說,遵義會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始終是遵義人民戰勝困難、走向勝利的精神力量。
1983年的那個冬天,遵義湄潭縣楠木橋生產隊一間四處透風的油坊中,24位農民圍著火塘爭論了三天三夜,一項涉及農民最根本利益的土地制度改革,在這個火塘邊誕生。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但隨著時代發展,「增人要增地、減人要減地」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政策不穩群眾心裡慌,只能種點玉米的薄地上,飯都吃不飽,卻經常吵架。
「這麼冷的天,再吵幾天也沒個結果,乾脆就『生不添、死不減』,有本事就好好培養孩子讀書,走出大山!」德高望重的大隊老幹部餘忠華喊了一嗓子,大家面面相覷,異口同聲地說:「要得!」
「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政策就此推開,群眾吃了定心丸,精心管理自家土地,糧食產量迅速增長。
這項尊重客觀實際,從火塘邊「吵出來的改革」,寫進了中央文件,湄潭縣就此成為全國第一批農村改革試驗區。幾十年間,18項改革在這裡漸次推開,5次寫進中央和國務院文件。
改革,成為推動湄潭擺脫貧困、奔向小康的動力源之一。
「一謝共產黨,翻身把你想,以前我們做牛馬,現在人人把家當;二謝共產黨,吃飯把你想,以前忍飢又挨餓,現在溫飽奔小康……」
臘月裡、數九天,1月20日,湄潭縣一年一度的「鄉村春晚」如期上演。實現脫貧夢想的農民群眾,唱起他們自編自演的花燈戲《十謝共產黨》,縣長李勰說,「每一謝」都是群眾生活裡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也都是農民發自內心的感恩之情。
(小標題)沒有硝煙的戰場一樣衝鋒陷陣
望天水吃了大半輩子,貧困戶曾凡雲對自來水的渴望刻骨銘心。如今,家裡的龍頭一擰開就有清澈的甘泉,而這個「夢想」的實現,更讓他刻骨銘心。
2017年冬至,天氣寒冷無比,曾凡雲的心卻很熱。駐村幹部徐先文告訴他要來送水管,水管接上了,山上的清泉就能送到家。因為住得偏遠,他家是村裡最後一戶,曾凡雲早有些等不及了。
太了解貧困群眾盼得有多心切,56歲的習水縣良村鎮後田村茅草坪組包組幹部徐先文,中午開完村裡的脫貧攻堅調度會,顧不上吃口熱飯,扛起水管、發動車子,就朝茅草坪奔去。
曾凡雲家在陡峭的半山坡上,狹窄的通組路拐到他家院壩形成傾斜的夾角。為了不讓群眾麻煩,徐先文小心翼翼把車拐進了岔路口。
「真是謝謝嘍,快進屋吃飯。」曾凡雲一邊抬水管,一邊樂呵呵地說。「不了,村裡還等著呢!」卸下水管,徐先文就開車走了。
緊握方向盤,車一點點往外挪,可在轉彎處,後輪卻卡在了坡坎上。他輕輕點了一下油門,想調整一下方向,可就一瞬間,車子失去平衡,在七八十米高的陡坡連滾帶翻墜入懸崖……
臨近退休的徐先文是習水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全縣吹響脫貧攻堅戰衝鋒號,他坐不住了,主動請纓到最貧困的後田村扶貧,又申請擔任距離最遠的茅草坪組包組幹部。「我年紀大,經驗豐富,善於和群眾打交道。我自己有車,跑遠路方便。」
徐先文是遵義脫貧攻堅戰中犧牲的15名幹部之一,在他們的身後,是883個駐村扶貧工作隊、4475名駐村幹部。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市累計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51.38萬,先後實現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871個貧困村出列。
「新的戰場、新的考驗,共產黨人一樣勇往直前、毫不退縮。」習水縣委書記向承強說,長徵中,紅軍在遵義轉戰三個多月,多少英雄壯烈犧牲,換來突破烏江天險、攻打婁山關、四渡赤水的勝利,實現了偉大轉折。
英雄的精神在紅色土地上綿延,在新的戰場上傳承。
長徵中,紅軍路過桐梓縣,啟明電燈公司工人焦伯忱被紅軍宣傳的主張所感染,背著老闆,送給紅軍100多斤漆包銅線,解了部隊通信配件匱乏燃眉之急。80年後,焦伯忱的重孫女焦琨,作為桐梓二中英語老師,在教育扶貧戰場戰鬥;重孫女婿羅挺,在脫貧戰役打響後被派往一線擔任高橋鎮黨委副書記。
2017年5月,正是脫貧攻堅關鍵時期,羅挺左腿大腿骨折,打根鋼板,這時,妻子也快要生產。按醫囑,他可以休養半年,還能照顧一下家裡,結果在家養傷不到三個月,他便重返「戰場」。
「這個時候不允許生病。」羅挺說,「我雖然左腿受傷,但右腿還可以開車,下地拄根拐杖還能走。」包括他在內,全縣一線指揮長、扶貧工作隊員全部吃住在村,有的幹部生病了,舉著輸液瓶開會走訪,「很多幹部都是這樣,只要沒倒下,就要一起上。」
(小標題)信念的力量穿越時空
習水縣雙龍鄉青樹子,「一碗土」就是一份信念。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重,全村總共只有20畝田、40畝土。生存環境太惡劣,這裡的百姓不得不「向石要地」。
天未亮,村支書陸明華就帶著大家背上鋼釺、錘頭上山,石頭縫裡、樹根底下,一點點把土摳出來堆好,再用敲碎的石頭就著地勢壘成一個個小坑,然後把土填進去,這就是「一碗土」。
最小的「一碗土」只能種一棵紅薯,但每年多鑿出幾碗土,生活就多了幾分希望。遍布山嶺的1700多個「一碗土」,就是青樹子百姓與命運抗爭的印記。靠著這種信念,全村2018年脫貧出列。
信念的力量不可估量、穿越時空。
中央紅軍陷入極度困境,中國革命處於危急關頭,正是憑著對崇高革命理想的矢志堅守,黨中央和紅軍才得以轉危為安,中國革命才得以化險為夷。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長徵精神,也一直是老區人民戰勝貧困的精神滋養。
貴州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石朝鄉,20世紀90年代,京竹村姑娘郭澤容嫁到浪水村三層巖組,丈夫家七兄妹,四個兄弟分住兩間房,竹篾做牆的屋子透風漏雨,新婚當天她流了一晚上眼淚。沒多久分家,總共20斤苞谷一大家子分,夫妻倆只分得一小盆,「日子很難。」
2012年,鄉裡號召試種金銀花,郭澤容第一個報了名,起早貪黑在荒山間摸索。這金銀花也如她一樣,倔強地在山嶺間紮根生長。
在郭澤容帶領下,浪水村種植金銀花310畝,人均年收入近萬元。三層巖組62戶貧困戶全部脫了貧。
淋灘村坐落在「四渡赤水」一個渡口旁,當年村民用古法熬製的紅糖救治受傷的紅軍戰士,一些因傷病走不了的紅軍留了下來,宋加通就是其中之一。
是淋灘村的群眾救了他,宋加通在這裡娶妻生子、落地生根,一份深沉的感恩與惦念從未遺忘。
1983年,老紅軍宋加通回到闊別已久的江西老家,特意精挑細選了幾株蜜柚苗帶回淋灘,帶著農民一起試種。幼苗在河谷邊茁壯地成長,結的蜜柚甘甜可口,「紅軍柚」成了貧困村脫貧致富的新產業。
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這是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
不到桐梓縣黃蓮鄉,就無法理解為啥這裡的百姓都想往外奔。
一年中八個月陰雨連綿、大霧籠罩,三個月大雪封山、無法出行。在43歲的道竹村村民孫文財記憶中,去學校要走4小時山路,最近的集市要走6小時。「一雙解放鞋,磨掉了一半,露出5個腳趾,放學回家的路上凍到失去知覺。半年出去趕一次集,買點鹽巴。」
精準扶貧政策讓黃蓮鄉換了人間:10條通村路、17條通組路串起村村寨寨;方竹、蜂蜜、中藥材等山珍產業紅紅火火;30多家鄉村旅館,農家樂風生水起生意興隆。
「苦甲之地終於嘗到了甜蜜的滋味!」黃蓮鄉黨委書記傅甫勇感嘆:「幹部群眾拿出視死如歸的決心,脫貧路上披荊斬棘,黃蓮鄉終於苦盡甘來。」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婁山關下、赤水河畔,脫貧攻堅「無聲戰場」上波瀾壯闊的決戰決勝,老區人民再一次創造了奇蹟,從此踏上新的徵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