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吧。
一: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的歷史很悠久,春節起源上綜合原始信仰、曆法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因素以及後世節俗遺蹟來看,由上古時代的歲首祈年祭祀活動演變來的。最初的歲首是指古老曆法幹支歷的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農曆的一月一日稱春節。
二: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因此又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日。在古書中,這一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這一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三:龍抬頭
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是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的說辭,來自古老的天文學,上古時代人們曾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此判斷季節。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俗語!也是我國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願景。
四:寒食節
在夏曆冬至後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五: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掃墓祭祖的日子,清明節源於上古春祭活動。清明節氣在時間和氣象物候特點上為清明節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條件,該節氣被看作清明節的源流之一。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
六:端午節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源自天象崇拜,由古越人於午月午日舉行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 端午節並非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節日,但是端午節之後的一些習俗受到屈原的影響。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也有划龍舟的習慣。端午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內涵。
七:中秋節
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是上古秋收祭月的遺俗。中秋習俗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中秋已與年節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八:七夕節
七夕節最早由來於人們對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遠古時代,古人將天文星區與地理區域相互對應,這個對應關係就天文來說,稱作「分星」,就地面來說,稱作「分野」。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所謂乞巧,即在月光對著織女星用彩線穿針,如能穿過七枚大小不同的針眼,就算很「巧」了。當然了,最重要的是七夕現在是我國的情人節。
九:重陽節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九日,是傳統的節日,又稱「老人節」。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形成於上古九月農作物秋收祭天帝、祭祖的活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十:除夕
除夕,即歲除之夜,來自上古時代歲末除舊布新、祭祀祖先習俗。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風土記》等史籍。除夕通常會被稱為大年三十,但是其實由於陰曆曆法的原因,除夕的日期可能是臘月三十,也可能是臘月二十九,但不論如何,它都是陰曆年的末尾。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節日即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這些習俗需要我們後人繼續傳承下去。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