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今天初一這些習俗和禁忌你早知道 能旺一整年! 初一,是專指農曆每月第一天,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然每月的第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最重要的要算正月初一了,它是一年的第一天,第一個初一,自古就有很多習俗,比如聚財、飲酒,放炮
原標題:今天初一這些習俗和禁忌你早知道 能旺一整年!
初一,是專指農曆每月第一天,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然每月的第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最重要的要算正月初一了,它是一年的第一天,第一個初一,自古就有很多習俗,比如聚財、飲酒,放炮仗、佔歲,拜年等。你想知道大年初一的習俗有哪些嗎?
初一習俗
拜年了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給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並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後來也稱為「守歲」、「壓歲」。
開門炮
山西,初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我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團圓飯
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來表達感激之情。
大年初一是歡樂的日子
也是有眾多禁忌的日子
由於正月初一是「三元日」
是新年、新月、新日之始
所以言行舉止都有很多不成文的講究
這些講究是為了避免歡樂的人們樂而失度
給節日和新的一年帶來麻煩和「惡運」
這些禁忌你也需要知道
初一禁忌
1、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
過年的第一天如果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意指著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2、早餐忌吃稀飯、葷食及藥品
過去的傳統窮人家才吃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飯,表示家裡整年度都會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萬神盛會,表示所有的神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葷,要吃素,另外除了重病不得不吃之外,一般的補品補藥初一最好不要吃。
3、忌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這樣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4、忌跟還在睡覺的人拜年
起床以後還得走親戚拜年,如果你家有親朋好友喜歡睡懶覺,那就千萬別那麼勤快去太早。因為又有一個忌諱說,如果年初一時對方還在睡夢中,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因為這樣會讓對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5、忌吃藥
大年初一服藥,一年都會生病,因此年前要把藥收拾起來,不能留著藥過年。如果是熬中藥,還要早早地把熬藥的砂鍋還給別人。醫生也忌諱在正月出診,會不吉利。
6、禁忌動刀子和剪子
說是「初一動了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這天不能動刀剪,否則會斷絕仕途財路。不動刀剪,動則主兇殺或口角。
7、忌動針錢
說是「初一動了針錢,挑了龍筋長(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針眼一樣小)針眼」。婦女也不得動針線,否則這位女子一年到頭和別人爭吵不休或渾身會有針刺般的不舒服。
8、忌斧子劈木柴
說是「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
9、忌借錢
說是「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
10、忌打家具(盤、碗、酒具等易碎物品)
認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不過在當今社會,當孩子們由於不慎打碎了家具也不要緊,只要大人們趕快說上一句:「歲(碎)來(了)好,歲來好,歲歲平安」,也就化兇為吉了。
11、白天不可午睡
民間流傳的說法是,這個忌諱是來自古訓「禁晝寢」勸人不要懶散,否則會影響事業運。另外,過年期間白天睡午覺,表示「整年度都會很懶惰」。因為過年期間有很多客人到家裡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人很失禮。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