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沒有這四把經典中的經典,就是一大憾事

2020-12-12 紫先生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經典則是因為這一千個而津津樂道,何為經典,經典是不會被人遺忘,哪怕過了百年,依舊會有人記得。

就像畢卡索筆下抽象的畫作,像泰戈爾紙上溫柔的語句,像魯迅怒髮衝冠的話語......每一個都是經典,每一個都紮根在大家的心中。

那麼紫砂壺中有沒有如此經典的器型呢?有!這四把必然為經典中的經典。

今天紫先生就從幾個方面來聊聊何為經典,為何經典。

西施

西施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今天西施壺為經典器型中為人常常道出的器型之一,不可謂不巧。

西施,原名西施乳,後因不雅,改為西施倒把。

自西施壺出世,大批文人墨客喜愛將西施的韻味比作佳人的美肩,柔弱無骨,勾心奪魄。又將壺身想像為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讓人沉醉。

那麼西施壺美在哪?經典在哪呢?

形態之美

西施壺,圓潤豐腴,似渾然天成,壺身飽滿有力,壺底自然向內收斂,壺蓋與壺底一凹一凸,暗有聯繫。短小的壺嘴似美人那櫻桃小嘴,俏皮可愛,看似簡約實則大道至簡,暗含韻味。

協調之美

一把好壺其自身協調性也是其中之一,西施妙就妙在看似短嘴倒把極不協調,實則比例恰到好處,勻稱流暢,充滿張力的同時,卻又不失柔美之情。

造型簡潔、線條練達,是西施壺的特點。弧線舒緩地從壺蓋中央向四周伸出,到壺體的三分之一處迴轉收鋒,一捺底作結。先緩後激,戛然而止,不見交界之痕。截蓋既薄又圓。

精巧之美

西施因其美名與造型,故容量一般不做大,只為精巧,壺嘴壺把巧妙的暗接與俏皮的壺鈕,無一不提現其精巧。

可以想像,美人持壺,纖纖玉手手持韻美西施,那場景,美的讓人肝顫。

石瓢

跌不破的形不是浪得虛名,能在經典器型名列前茅,那必然是有其緣由。

石瓢以骨肉亭勻者為美,崇骨力、厭肥腫,慕簡潔,惡重飾。

造型之美

有人曾為此編過一段順口溜為:「下大上小梯形身,利於聚熱和發茶;壓蓋闊口橋形鈕,方便提拎清茶渣;三足鼎立壺身扁,安穩擺置好端拿;壺面寬廣宜書畫,喝茶品壺才為雅。」

石瓢,重於形,嚴謹的結構造型,讓其長盛不衰。

氣韻之美

為什麼說:「男人不可無瓢」,就是在於其明勁有力,周身透出的一股剛韌之氣,抑揚頓挫,挺拔凜然。

實用之美

對於紫砂壺來說,實用是其自身最為硬性的標準,有些做工細膩,美輪美奐,裝飾精美的的確是讓人喜愛,但是也會讓你過於注重,生怕磕壞碰壞,過分的呵護有點不對的。

石瓢則是十分簡潔,乾淨利落,上小下寬給人一種明勁有力的感覺,且拿捏的角度十分舒適,十分方便。所以就是因為這種舒適簡潔的感覺,受到了許多壺友的喜愛。

仿古

仿古壺源於古代戰場上的鼓,鼓作為兩軍交鋒時鼓舞士氣的工具,擂鼓助威,鳴金收兵,說的就是它,仿古應為仿鼓。

造型之美

壺體古樸、大方、端莊、凝重,符合收藏家的審美需求。壺身扁圓,飽滿充實,氣度不凡,亦有圓圓滿滿之寓意。

壺口較大,蓋面平圓,口沿和蓋沿銜接自然、平穩,並形成兩個線圈,對簡潔的壺型起到了裝飾作用,增強了形式美。

細節之美

經典器型看起來簡單,其實裡面門道極大,不光需要優秀的藝術審美,還需要可靠的製作技藝。

仿古雖為光器,但壺蓋、壺嘴、壺把與壺身需要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對於線條的流暢度要求極高,整體造型似鈕、蓋、身以三圓壘疊,整壺上下收斂,中間鼓起,渾圓敦實,柔態畢現。

韻味之美

古人借物以警示,仿古亦是如此,仿製古代戰鼓,為的就是時刻警醒,不可懈怠,保持鬥志昂揚的精神狀態。

德鍾

顧老(顧景舟先生)在其編著的《宜興紫砂珍賞》中有記:德清儉素,儒雅中和胡付照與壺有緣之人,若有緣遇見此尊寶器,定能心生正氣,肅起恭敬之心。

那麼德鍾經典在哪呢?

造型之美

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型平紐與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有清正直諫君子之風度。

壺肩線條圓轉,過度極其自然,鋬流根部與肩線自然結合,各自延伸化轉,呈疏朗大氣之韻。壺口之上下圓線,像雙唇輕抿,平和端莊、神態自若,而蓋上的一條細線作為裝飾,真正神來之筆,其厚薄、寬窄、位置均是恰到好處。

氣韻之美

君子以德為涵,德鍾古樸自然,渾厚端莊,如君子般波瀾不驚,淡然處之。鐘有集合的含義,所謂的德鍾就是品德的集合。其自身意義已經超過器具本身。

以鍾警示,以德服人,這就是德鍾歷久彌新的原因之一。

如此經典之美壺,各位壺友若是沒有,豈不可惜。

我是紫先生,歡迎各位壺友於下方評論處留言,我們一起交流紫砂文化,一起學習紫砂文化。

相關焦點

  • 顧景舟十把經典紫砂方器,你見過幾把?
    十把經典紫砂方器圖文 | 網絡整編 | 紫砂中華紫砂方器傳世較少,經典的名品更少。一方頂三圓,紫砂方器比圓器更難做,是重要原因。方器中角的處理,是表現茶壺氣度的首要因素,尤其是鈍角、大圓角的處理,非經驗老到者不能為。
  • 追壺人:紫砂壺的經典壺型有哪幾種
    紫砂壺從明朝正德年間開始到現在,經歷了無數的起起伏伏,紫砂壺型更是浩如煙海,不可計數,在無數的紫砂壺壺型中,有這樣一批紫砂壺的壺型,傳承至今依舊受到無數人的喜好。紫砂壺壺的經典壺型有哪幾種?今天為大家總結了經典壺型中比較常見的石瓢壺傳統壺型,歷代制壺名家都製作過,而且風格各異,細分可分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漢棠石瓢等。雖將石瓢劃分了幾種,但是只是稍微有點差別,大同小異。梯形身、三足腳、倒三角的把、直流、橋紐平蓋,這些石瓢的基本要素,都未曾更改,歷經幾百年,但是一直延續,證明著這些被認同的美。
  • 細數紫砂壺方器制壺高手
    1969年出生制壺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制壺技術,練就了一手好手藝,連續兩年榮獲宜興市全手工制陶大賽一等獎,在紫砂業內各種比賽中屢屢獲得大獎。近年來與宜興紫砂界首席泥料收藏家合作,所制壺全部採用稀缺經典原礦泥料,將超高的制壺技巧和經典的紫砂泥料相結合,紫砂作品熠熠生輝。
  • 最經典的三款掇球壺欣賞
    掇球壺在蓋沿和口沿各塑一條粗細不同的燒線,這種上粗下細複合在一起的雙線,稱為天壓地或文武線,子母線。從整體造型來看似乎並不象球,但逐一分解皆存球形。壺身就是一個大球,當然有的壺適當將其形體壓扁一些,這也是為了整體美的需要,壺蓋是半個球,蓋上面的壺鈕又是一個球,猶如三球重疊。
  • 歷代紫砂名家仿古壺欣賞(多圖)
    仿古壺是眾多傳統器型中最為經典的一款,也是最受壺友喜愛的紫砂款式之一。經過不知多少名家大匠錘鍊,可唯是爐火純青了。造型古樸典雅,簡練端莊,此種造型這麼多年來經久不衰。仿古壺最早由清代名家邵大亨首創,壺體是仿照鼓的造型創作而成,壺身如鼓,並且以此為名。
  • 紫砂中見佛性,這樣的壺你手裡有嗎?
    在流傳至今的紫砂壺中,有不少壺都帶著佛家禪味,而自明時起,有不少壺以形、以刻入境,不斷發展變化,
  • 經典紫砂茶具排行之一,被稱為功夫茶具之王
    隨著近年中產階級人群的增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功夫茶器的飲茶習慣正從南往北逐漸普及開來。而作為功夫茶具之王的水平壺,正好符合了現代人生活習慣,也是很多壺友非常喜歡的紫砂茶具之一。 水平壺的起源 水平壺的發明者是明末清初的壺藝大師惠孟臣,他製作的朱泥小品水平壺,簡練樸素,做工精細。
  • 玩壺這麼久,民國這八位紫砂名家,你知道幾個?
    談及紫砂壺,時大彬、大亨、鳴遠、紫砂七老等名家,盛名遠揚,剛入門的壺友也能說上幾個。而在紫砂壺大發展階段的民國時期,也出現了一大批制壺好手,但相對來說,非資深壺友可能不太熟悉,但他們的作品流傳至今,也深受業內藏家追捧,一起盤點一下。
  • 紫砂壺上百種壺型,為什麼它能經久不衰?
    >經典中的經典可稱「壺王」者非石瓢莫屬也01 經久今存,長盛不衰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是紫砂傳統經典款式,型態雅致,舒展挺拔,端莊穩重,剛中有勁,敦實調和。石瓢壺身,源自舂米的石碓,口小腹大;但不同於石碓掘地半埋,石瓢壺以三足立身;舊時為避塵穢,農家借用鍋蓋遮擋,鍋蓋拎手形狀演進為石瓢的鈕梁。一代紫砂大師顧景舟曾引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盛讚此款壺形,於是,它由最早的「石銚」改為「石瓢」,並沿用至今。
  • 經典壺型、如何挑選、適泡什麼茶
    紫砂壺經典壺型紫砂壺的造型最能反映出其製作者的審美意趣。千百年來,紫砂壺大師輩出,他們為我們帶來了一款又一款闡釋東方美學的傑作。德鍾壺端方氣度這是一種仿鍾造型的壺,源自清代。名字耐人尋味,鍾,是古代的打擊樂器,德,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品質。創作者基於古代樂器鐘的造型,做了更為規整的創新。
  • 佛教紫砂,歷數紫砂中的心經
    心經與紫砂在很多紫砂器上我們也可以看到《心經》,一般都為通刻,這讓紫砂披上一層佛家的霞光瑞靄,熠熠生輝。所刻繪的紫砂器一般也與佛教有關。《心經》全篇268字,無論紫砂器的大小都可以刻繪《心經》,越細微難度越大,非常考驗陶刻功力。
  • 紫砂八大傳奇人物,一套壺拍出9200萬天價
    寺裡有一顆參天銀杏,盤根錯節,他朝夕觀賞,模擬樹瘤,捏制出樹瘤壺,老僧見到後拍案叫絕,把平生手藝悉數相傳。這位書生就是宜興進士吳頤山,這位書僮則是紫砂壺界的名人供春。供春成名後,他的作品就被稱為供春壺,他也被認為是紫砂壺製作的第一人。02.
  • 紫砂壺愛好者五一福利,紫砂壺花器壺型圖譜大全
    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像和高超的設計水平製作出了報春壺,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佛手雕塑纖如蘭花,作者見此十分養眼的雕塑心中靈感一現,想到了西遊記中的如來佛,正是這隻佛手神通廣大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為還原西遊記中佛手的原型,作者製作出經典器型佛手壺,而紫砂壺的神韻便如同這佛手造型線條優美,流暢舒展自然。
  • 買了一把紫砂掇球壺,朋友問是大亨款還是壽珍款?還真答不上來!
    作為紫砂器型中的經典壺型,很多壺友對於掇球造型愛不釋手。相比於掇只造型的沉穩氣韻,掇球更有一種大氣的風範。「掇」取自拾取之意,而掇球則是紫砂藝人按照藝術美學原理將球形排列而成的一款經典器型。當然,說到掇球壺式,就不得不提這兩位紫砂名家,一位是掇球壺的首創人,邵大亨;一位是將掇球壺帶入國際賽場,並收穫大獎的紫砂大師,程壽珍。因此,如今的紫砂市場上比較常見的也就是以這兩位大師命名的掇球壺:大亨掇球與壽珍掇球。很多人對於掇球壺式的認知就是改自蓮子壺式,比掇只少個底。如果讓他們去細細分辨到底是大亨掇球還是壽珍掇球,反而有些語塞。
  • 焱壺人物誌|方華萍的紫砂藝術
    在30多年的壺藝生涯中,曾受到過張守智、謝瑞華、葉榮枝、張志安及史國富等多位教授及前輩的精心指導。方華萍紫砂作品與書畫文人合作緊密,所制器型追求簡潔,大度,較古創新,配合書畫名家裝飾,具有唯一性,曾經與陳大羽、邵大箴、蕭平、儲雲、賀成、黃惇、曹俊、方楚雄、顧平、顧振樂、王仲清、程大利、王孟奇、劉二剛、張志安等書畫名家合作作品。
  • 紫砂壺中最耐看的壺型,是哪些?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壺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器型何止萬千,而其中最耐看的,正是那些經典造型的壺。這些經典壺式自其創製後,就成為各時代壺藝家們喜歡製作的品種,並不斷衍生出新意。
  • 眾籌丨紫砂宗師時大彬,爆紅400年,他的壺,連復刻版也一壺難求!
    自明代正德年間供春首制「供春壺」以來,400年間,紫砂名家輩出。但要論起400年間最負盛名的紫砂藝人,非時大彬莫屬!當代「紫砂泰鬥」顧景舟先生,曾在他的《紫砂陶史概論》中說:「砂藝史上一致推薦的大家,當以時大彬為典範。」時大彬畫像 圖片來自網絡時大彬,明清時期紫砂一代宗師。他是繼供春後,紫砂壺藝史上知名度最大、影響力最深的一位壺藝大家。
  • 一壺衝古意,千秋有同心--紫砂篇
    紫砂壺材質優良,透氣性好,加上製作工藝嚴謹,故減少了帶有黃麴黴素等的有害物質流向壺內,茶汁不易變味兒。此外,由於紫砂壺的線膨脹係數比瓷器高,原料中還有氧化鋁含量,使之抗熱、抗震的能力增強,應對熱脹冷縮劇變性能出眾,當然,朱泥壺除外。紫砂壺內外不施釉,材質理化功能強大,故可調和茶湯,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茶葉的功效與妙處,並長時間保鮮。
  • 許建軍大師《景舟九彩》紫砂壺套組 9種經典壺型
    許建軍大師《景舟九彩》紫砂壺套組 9種經典壺型 【藏品名稱】:《景舟九彩》 【藏品配置】: 提壁壺 朱清水 約400毫升 相明石瓢 底槽清 約270毫升 井欄 本山段 約300毫升 茄段 青灰 約250毫升
  • 【大象視界】顧景舟的這款經典,為什麼每把都值3000萬!
    顧老一生中創作的經典壺形眾多,但為什麼這五把大石瓢會成為3000萬級別的市場標杆呢?在大象看來,除了這款壺本身的高超製作水準外,紫砂壺藝術和文人書畫的結合,成為了其不菲市場附加值的重要原因,而自從紫砂壺融入了金石書畫的文人趣味以來,「石瓢壺」便是其中最為經典的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