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經典則是因為這一千個而津津樂道,何為經典,經典是不會被人遺忘,哪怕過了百年,依舊會有人記得。
就像畢卡索筆下抽象的畫作,像泰戈爾紙上溫柔的語句,像魯迅怒髮衝冠的話語......每一個都是經典,每一個都紮根在大家的心中。
那麼紫砂壺中有沒有如此經典的器型呢?有!這四把必然為經典中的經典。
今天紫先生就從幾個方面來聊聊何為經典,為何經典。
西施
西施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而今天西施壺為經典器型中為人常常道出的器型之一,不可謂不巧。
西施,原名西施乳,後因不雅,改為西施倒把。
自西施壺出世,大批文人墨客喜愛將西施的韻味比作佳人的美肩,柔弱無骨,勾心奪魄。又將壺身想像為西施那動人的曲線,讓人沉醉。
那麼西施壺美在哪?經典在哪呢?
形態之美
西施壺,圓潤豐腴,似渾然天成,壺身飽滿有力,壺底自然向內收斂,壺蓋與壺底一凹一凸,暗有聯繫。短小的壺嘴似美人那櫻桃小嘴,俏皮可愛,看似簡約實則大道至簡,暗含韻味。
協調之美
一把好壺其自身協調性也是其中之一,西施妙就妙在看似短嘴倒把極不協調,實則比例恰到好處,勻稱流暢,充滿張力的同時,卻又不失柔美之情。
造型簡潔、線條練達,是西施壺的特點。弧線舒緩地從壺蓋中央向四周伸出,到壺體的三分之一處迴轉收鋒,一捺底作結。先緩後激,戛然而止,不見交界之痕。截蓋既薄又圓。
精巧之美
西施因其美名與造型,故容量一般不做大,只為精巧,壺嘴壺把巧妙的暗接與俏皮的壺鈕,無一不提現其精巧。
可以想像,美人持壺,纖纖玉手手持韻美西施,那場景,美的讓人肝顫。
石瓢
跌不破的形不是浪得虛名,能在經典器型名列前茅,那必然是有其緣由。
石瓢以骨肉亭勻者為美,崇骨力、厭肥腫,慕簡潔,惡重飾。
造型之美
有人曾為此編過一段順口溜為:「下大上小梯形身,利於聚熱和發茶;壓蓋闊口橋形鈕,方便提拎清茶渣;三足鼎立壺身扁,安穩擺置好端拿;壺面寬廣宜書畫,喝茶品壺才為雅。」
石瓢,重於形,嚴謹的結構造型,讓其長盛不衰。
氣韻之美
為什麼說:「男人不可無瓢」,就是在於其明勁有力,周身透出的一股剛韌之氣,抑揚頓挫,挺拔凜然。
實用之美
對於紫砂壺來說,實用是其自身最為硬性的標準,有些做工細膩,美輪美奐,裝飾精美的的確是讓人喜愛,但是也會讓你過於注重,生怕磕壞碰壞,過分的呵護有點不對的。
石瓢則是十分簡潔,乾淨利落,上小下寬給人一種明勁有力的感覺,且拿捏的角度十分舒適,十分方便。所以就是因為這種舒適簡潔的感覺,受到了許多壺友的喜愛。
仿古
仿古壺源於古代戰場上的鼓,鼓作為兩軍交鋒時鼓舞士氣的工具,擂鼓助威,鳴金收兵,說的就是它,仿古應為仿鼓。
造型之美
壺體古樸、大方、端莊、凝重,符合收藏家的審美需求。壺身扁圓,飽滿充實,氣度不凡,亦有圓圓滿滿之寓意。
壺口較大,蓋面平圓,口沿和蓋沿銜接自然、平穩,並形成兩個線圈,對簡潔的壺型起到了裝飾作用,增強了形式美。
細節之美
經典器型看起來簡單,其實裡面門道極大,不光需要優秀的藝術審美,還需要可靠的製作技藝。
仿古雖為光器,但壺蓋、壺嘴、壺把與壺身需要融為一體,渾然天成,對於線條的流暢度要求極高,整體造型似鈕、蓋、身以三圓壘疊,整壺上下收斂,中間鼓起,渾圓敦實,柔態畢現。
韻味之美
古人借物以警示,仿古亦是如此,仿製古代戰鼓,為的就是時刻警醒,不可懈怠,保持鬥志昂揚的精神狀態。
德鍾
顧老(顧景舟先生)在其編著的《宜興紫砂珍賞》中有記:德清儉素,儒雅中和胡付照與壺有緣之人,若有緣遇見此尊寶器,定能心生正氣,肅起恭敬之心。
那麼德鍾經典在哪呢?
造型之美
器形端莊穩重,比例協調,結構嚴謹。型平紐與器身形似,直流、耳型鋬,有清正直諫君子之風度。
壺肩線條圓轉,過度極其自然,鋬流根部與肩線自然結合,各自延伸化轉,呈疏朗大氣之韻。壺口之上下圓線,像雙唇輕抿,平和端莊、神態自若,而蓋上的一條細線作為裝飾,真正神來之筆,其厚薄、寬窄、位置均是恰到好處。
氣韻之美
君子以德為涵,德鍾古樸自然,渾厚端莊,如君子般波瀾不驚,淡然處之。鐘有集合的含義,所謂的德鍾就是品德的集合。其自身意義已經超過器具本身。
以鍾警示,以德服人,這就是德鍾歷久彌新的原因之一。
如此經典之美壺,各位壺友若是沒有,豈不可惜。
我是紫先生,歡迎各位壺友於下方評論處留言,我們一起交流紫砂文化,一起學習紫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