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棒棒》| 竹棒討生活,竭盡全力活在社會底層

2021-02-28 DOCO熱紀錄

棒棒,是山城重慶曾經的一個具有名片效應的服務行業。

如今歲月更替,公路四通八達,山城正在告別肩挑背扛的歷史,曾經浩浩蕩蕩的棒棒大軍十之八九都已改行。

如果你去重慶旅遊,或許也就只能在朝天門、解放碑見到他們。

爬坡上坎、負重前行,數十萬重慶棒棒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

三十多年來,有人唾罵他們衣衫不整,影響城市品味;也有人感慨是幾十萬棒棒用肩膀挑出了一個新重慶。

面對這個消逝的行業,一名退役中校加入棒棒大軍,用體驗式的紀錄片創作方式,記錄下了棒棒們的生活,也記錄下了屬於重慶的城市記憶。

《最後的棒棒》

豆瓣:9.7分

 每個棒棒都有一段心酸故事 

棒棒們白天守在繁華的街邊等活,晚上回到只有幾平米的住所睡覺。

解放碑和自力巷,只有300米,一牆之隔、天壤之別。

一邊是流光溢彩的廣告牌、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一邊是破敗不堪的危房、逼仄難入的小巷。

棒棒們賺著微薄的血汗錢——

走2公裡路,送100多斤的塗料,上坡下坡工錢只有10元。

他們入行的原因五花八門,但無一例外都充滿不得不做棒棒的心酸和無奈。


1. 老黃

出生在地主家庭,年輕時因為成分問題遭人排擠,找不到工作,娶不到媳婦。

後來和一個有女兒的寡婦結了婚,外出打工三年回家後,才知道寡婦有了新的男人。

他想死,卻發現沒有資格。為了女兒,他去重慶做了棒棒,一幹就是20多年。

老黃省吃儉用、老實本分,住在狹小的閣樓間,幹活也在一個場所。

有次他和僱主在人流中走散了,他扛著數千元的化妝品等了5個小時,直到等來僱主。

當僱主要以100元作為報酬時,老黃只收了30元:

說好的工錢是20塊錢,但等了他一天,耽誤了我做別的活,所以我多收10塊。

出門在外,老黃操心著老家的很多事情,補償款、自來水、房產證……

長期寄養在親戚家的女兒,教育也出了問題。

他心裡藏著三個艱巨的任務——


一是回老家把房產證手續辦了,二是幫女兒還完房貸,三是幫女兒帶孩子。

2. 河南

沒有人知道河南的真實名字,他來自河南,於是「河南」就成了他的名字。

17歲那年,河南離家出走,到處漂泊,隨後加入棒棒大軍的隊伍。

44歲的河南,是這群棒棒裡最年輕、最不務正業的,他的夢想是一夜暴富。

於是,他開始賭博,每天在巷口鬥地主、詐金花,可是每次都輸得血本無歸,不得不每天啃饅頭。

雖然日子窮困潦倒,但河南有一個特殊的排解渠道——看報紙。

沒錢吃飯,卻要訂閱報紙,國際新聞、社會新聞每天都看。

他說:

沒有飯吃的時候,看報紙心裡會好受一些。

3. 老甘

算命的說老甘60歲的時候會開始轉運,為此他已經準備了兩摞厚厚的零錢,來迎接60歲以後的發展。

年輕時候,老甘厄運纏身,他總結為:

一個女人和兩個小偷,改變了他的一生。

25歲,交往了五年的未婚妻突然悔婚,老甘痛定思痛加入棒棒軍。

進城第一個五年,攢了10000塊準備開麵館,路上被小偷摸了包。

第二個五年,攢下25000塊,小偷破門而入又把錢偷光了。

近幾年,老甘已經轉行給大排檔做服務員。

60歲來了時,他本來打算回村裡辦一場宴席,但因為沒有錢就放棄了。

回家第二天,他去了鎮上的養老院,詢問老人們住在這裡感覺怎樣,多少歲可以住進來。

老甘說:

如果60歲後還沒有轉運,就到這裡來。

 親自經歷,才能理解 

老黃、老甘和河南,他們是眾多棒棒軍中的一員。


他們住在一樣的出租屋,過著一樣拮据的生活,都是一樣負重前行的人。

他們的底層生活,被何苦的鏡頭深入、清晰、直觀地記錄了下來。

一年多的棒棒生涯裡,導演何苦和棒棒們一起外出幹活,晚上就聽他們講以前的故事。

最左為何苦,他在和棒棒們一起等活兒

「如果只是拍攝不去經歷,我不會理解他們的生活」,何苦曾在採訪時說到。

片中那些和棒棒們一起經歷的事情,才是支撐何苦做完這部紀錄片的最大動力。

何苦和師父一起幹活

自力巷53號後來遭遇拆遷,棒棒們所有物品被埋在廢墟之下,流落街頭。

為了拓展業務範圍,他們去了一個建築工地。

導演何苦帶著1300元入行,做學徒,當棒棒,幹小工,紀錄片結尾時他已經是一個建築工地的包工頭。

他離開時,已經攢了6萬多元的積蓄,後來這筆錢成了紀錄片後期的製作費用。

何苦和棒棒們在建築工地幹活

《最後的棒棒》完成後,何苦回訪了每一位棒棒,但當時已經有很多人離開了棒棒這個職業。

山城棒棒軍,這個具有時代意義的群體,似乎隨著紀錄片的完成而宣告落幕。

 作為城市的名片 

 他們的故事值得被講述 

說到《最後的棒棒》的拍攝初衷,或許以上這句話最能概括導演何苦的心聲。

何苦出生在重慶奉節的一個農村裡,祖輩都是農民。

高中畢業的他選擇當兵入伍,憑藉吃苦耐勞,一步步成為重慶地區最年輕的副團級幹部。

導演 何苦

2013年底,何苦看著重慶街頭的棒棒日漸減少,而且都是步履蹣跚的老人時,他遞交了專業申請書,下決心記錄這個時代即將消失的一群人。

改革開放之初,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進城市,他們沒有文化、沒有技術,靠著一根棒棒和與生俱來的力氣在物資集散地掙錢。

小到家庭個人購物買菜,大到工廠企業裝船卸貨,只要喊一嗓子「棒棒兒」,就有一群肩扛棒棒的人衝過來為你服務。

上世紀90年代,重慶有20萬棒棒軍。

而現在,重慶的棒棒只有不到3000人,且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如今走在重慶街頭已經很難看到棒棒的身影。

何苦曾說,他對棒棒有一個「情節」,棒棒曾經是他人生規劃中的一環,後來因為當兵被擱淺了。

為了記錄他們,何苦就用最笨的方式去追蹤他們。

他把自己定義為生活的礦工,要靠自己的力氣去把社會底層的生活挖掘出來。

這不,8月17日,《最後的棒棒》電影版就將要在院線上映

這部挖掘山城棒棒軍的豆瓣9.7分作品,將被更多的觀眾熟知。

棒棒,靠一根竹棒和肩膀生存的人。

他們爬坡上坎、負重前行,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著。

他們用厚實的肩膀,挑出了重慶新的一個時代。

他們正在遠去,離開是自然,也是時代的選擇。

他們的背影無法挽留,但是他們留下的故事值得人們去記憶、去品讀。

點擊「閱讀原文」可看

《最後的棒棒》13集紀錄片

-END-

紀錄片人來稿 | 本文作者:《人生一串》製片人王海龍

上影節 |《非我族類》家鄉變成一座監獄,他們怎樣忍痛逃離?

中國Me too撕開的口子,讓我們重新審視這3部紀錄片


誠意支持原創

讚賞真實影像

相關焦點

  • 良心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與社會底層民眾
    因為這場變革所引發的中國社會存在的發展之困,四十年來也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中文市井生活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英文片名:《The Last Generation of Bang Bang》)。何苦是中國籍紀錄片編導,他原名叫:何長林,2018年8月17日,其自編自導的紀實片《最後的棒棒》上映,引發中國與海外社會,截然相反的熱議!
  • 重慶棒棒:靠一根竹棒和肩膀生存的人
    重慶棒棒:靠一根竹棒和肩膀生存的人  圖文/重慶時報 胡健重慶城,在兩江交融中依山而建,不僅穿街走巷還需爬坡上坎,目前正朝著國際化大都市高速發展。重慶城中有一個特殊群體,在大街小巷都會看到一些三五成群穿著簡單的農村人,人人手中持有一根棒棒,他們被稱為棒棒。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真正的底層人,窮一輩子是有原因的
    池魚/文01《最後的棒棒》是一部2014年的紀錄片,導演叫何苦,一名自主擇業的轉業軍官。他用親生體驗的方式,拍下這部紀錄片,帶著我們走進「棒棒的世界」。在歷史的洪流前,每一個棒棒都微不足道,但是回歸到他們每個人的人生,卻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在這裡,你將看到最固執、最卑微、最矛盾、也是最真實的底層人的人生。
  • 反映底層生活最好的紀錄片,很怕你們錯過了
    《最後的棒棒》是一部很特別的記錄片,主題平凡的很難吸引人眼球,但是只要點開了它,幾分鐘內就會被它的真實與厚重所震撼,根本無法移開視線。這麼好的紀錄片,我是真很怕你們錯過了。它講訴了一個群體,一種最為樸質的生活。
  • 劇版紀錄片《最後的棒棒》
    《最後的棒棒》是退役中校軍官何長林(自更名為何苦)的13集紀錄片作品,何苦2014年在重慶市解放碑附近的自立巷53號,和幾位棒棒老人們一起渡過了
  • 《最後的棒棒》,不看你永遠體會不到什麼是真實的生活
    01周末休班的時候,在優酷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個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這種基於現實生活而來的紀錄片,對於自己的視覺衝擊是如此的強烈。該紀錄片描述的是一個正團級的退伍軍官拜師棒棒,從此走進一個名叫自力巷53號的地方,跟著一群基層勞動人民一起一整年的生活、工作經歷。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生而乃堅,致敬最辛苦的底層勞動人民
    2014年,他深入「棒棒」群體,走進社會深處,用一個普通棒棒的視角,拍出了這部飽含人間疾苦的紀錄片——《最後的棒棒》。棒棒,也就是重慶挑夫,他們肩扛竹棒,沿街攬活,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何苦的師傅叫老黃,今年65歲,棒齡22年,他們住在自力巷53號的一棟危樓裡,這裡與重慶解放碑商圈直線距離300米,年代距離卻像是有100年。
  • 10年前,憑一張父子照火遍全國的重慶棒棒,現在怎麼樣了
    【01】 照片中的男人 就是重慶數不清的「棒棒軍」中的一個 名叫冉光輝 當時在朝天門討生活
  • 《最後的棒棒》豆瓣評分9.7,退伍軍官潛藏貧民窟,撕開殘酷現實
    作者/庸俗的老阿姨《最後的棒棒》是何苦執導,2016年出品的一部很特別的紀錄片,這是一部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1300塊的初始成本,一年多的親身體驗。它的主題緊扣平凡,內容給人真實而厚重,但凡看過的人都為之所震撼,根本無法移開視線,因此一經上映引起社會反響,獲得豆瓣9.7高分。
  • 電影《最後的棒棒》:平實才動人
    原標題:平實才動人 看片·熱映 鑑定對象:《最後的棒棒》 發行時間:2018年8月17日 看電影《最後的棒棒》之前,我並沒有看過劇集版,劇版在豆瓣評分高達9.7分,網友清一色打出五顆星。
  • 最後的棒棒:他的肩頭扛著生活和尊嚴
    今天老張又沒有接到活。天色已經漸漸黑沉,解放碑商圈裡無數商家的霓虹燈漸次亮起,匯集成一條五彩斑斕的燈光河流。重慶的夜生活要開始了。老張知道,到了他離開的時候了。一連三天沒有攬到活,他有些氣餒和煩躁,同時又懊悔中午耗費六元吃了份葷菜的衝動。可是肚子裡沒有油水是幹不了重活的,明天要不要吃呢?
  • 重慶棒棒扛貨扛出一套房,你不是窮,你是懶
    城市裡最後的棒棒軍很多人說,重慶除了滿街的美女,還有最後的棒棒軍。那麼,到底什麼是棒棒軍呢?重慶山城地勢高低錯落,在機械化程度較低的時代,運送貨物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只因這些苦力的幹活工具是一根木棒,綁著重物,就能扛在肩上,人們就管他們叫「棒棒」,管這群賣苦力的群體,叫棒棒軍。一根扛在肩上的圓木棒或竹棒,加上一團挽著的粗重尼龍繩,就是棒棒們的吃飯傢伙和標誌了。
  • 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另一種生活
    書籍丨攻略丨生活丨記錄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總有一些人與我們的生活完全不一樣。不和明星富商比,就說作為「都市小白領」,有的人每個月幾千塊,也有的人年薪成百上千萬,互相之間差異很大。有的人背著幾萬塊的包包,有的人為每個月三千塊錢的房租焦頭爛額。這種時候,我們會感嘆一句:好像不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啊。
  • 《最後的棒棒》和互助「站大腳」| 致敬身邊平凡而偉大的「苦難行者」
    2014年,一位正團級轉業軍官脫下了軍裝,懷揣1300元拍攝資金,住進了重慶自力巷53號,拍攝了一部名為《最後的棒棒》的紀錄片,時隔幾年,《最後的棒棒》電影版也即將上映。很多故事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又充滿感動和溫暖,老黃、「河南」、「房東大石」  ……他們都是社會底層最平凡的那些人,在這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 ,他們的時代即將結束,但他們為我們呈現出了底層生活最真實的模樣,也讓我們知道,生活不易
  • 重慶「棒棒」冉光輝:3500噸的愛與拼
    新京報記者王瑞鋒 攝今年50歲的冉光輝是重慶墊江人,吃了沒念書的虧,只能下力氣,20來歲時,農閒時節,他就和妻子瞿光芳來重慶打工,妻子給人擦皮鞋,他花5塊錢買了根實心竹棒,到碼頭、商場幫人挑貨,成為一名「棒棒」。
  • 《最後的棒棒》,何以能拿下豆瓣9.7高分?影評人:口碑重於一切
    片中棒棒們的人生,那些在大城市中專門給人挑重物賺取菲薄飯錢的人們,那種五味交纏的「麻辣燙」生活,對於絕大部分觀眾而言,只怕是全然陌生的世界——即便是同在「底層」,可「底層」也跟電影《飢餓站臺》裡所隱喻的,也分幾十幾百個不同層次的呀!
  • 山城棒棒,這個重慶男人最近刷爆了朋友圈
    「十年前,我在朝天門做棒棒。十年後,還是在朝天門,也是做棒棒。」說這句話的男人名叫冉光輝,他今年50歲。「棒棒」,是重慶街頭的臨時搬運工,由於重慶是山城,所以在交通方面很不方便,就產生了種幫人搬東西謀生的職業,山地搬運東西最有效的和經濟的搬運工具就是一根木棒加一條繩子,所以很形象的稱呼這種職業的人為「棒棒」,有一部電視劇叫《山城棒棒軍》,講述的就是這樣一群人。他們爬坡上坎,職業標配是肩上扛著一米長的竹棒,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沿街攬活。
  • 武漢漢正街最後的「棒棒」,正逐漸消亡,其中幾多酸辛幾多無奈
    看著已經「鳥槍換炮」的棒棒師傅們,想著前些日子看過的《最後的棒棒》(退伍軍人何苦自編自導的,反映山城重慶最後的棒棒們酸辛生活的一部紀錄片,其實也有一部反映武漢漢正街棒棒生活故事的電影,很深刻,叫《萬箭穿心》,講的是一個喪夫女人靠著當棒棒養活一家人的心酸無奈與希冀),我突然萌生寫點東西記錄這種「棒棒」變遷(或者說是「棒棒」們搬運工具進化)的念頭。
  • 重慶棒棒,永不消失!
    像李大哥這種有固定業務的,和一般的棒棒不同,平時很少接那種散單,以大業務為主,有時候業務做不贏,就會去喊幾個棒棒來幫忙,一起賺錢。所以李大哥,就成了朝天門這一帶棒棒軍們的大哥,帶領著很多平時接業務困難、總是局限於拿著棒棒幫人挑點東西的棒棒一起賺錢!
  • 最後的山城遊擊兵 〡高分紀錄片《最後的棒棒》重慶首場主創見面會
    ˉ  〃高高的朝天門喲,掛著棒棒的夢。長長的十八梯喲,留著棒棒的歌。爬坡上坎,腳下的路,一根棒棒求生活。渴了抱著棒棒睡,累了端起大碗喝。傻由他說,土由他說,日子在棒棒上梭哦,有鹽有味,有鹽有味不寂寞。他們就像這個山城的遊擊兵,有髒活累活常人難以力任的活的地方,就有他們的身影。每一滴大汗和每一個腳印都印在地上,他們暴起的青筋和黝黑的皮膚是助力城市向前發展的證明。